張鴻聲談「文學中的城市」:城市文學研究走向新範式

2020-12-28 中國青年報

「文學中的城市」:城市文學研究走向新範式 | 社會科學報

原創 張鴻聲 社會科學報社 7月25日

上世紀80年代至今,中國現當代城市文學研究漸成熱點。那麼,城市文學研究是如何凸顯出來的,又經歷了怎樣的演變呢?中國傳媒大學張鴻聲教授認為應該在現代文學史的總體視野中辯證地考察這一問題。

原文 :《城市文學研究走向新範式》

作者 | 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院院長 張鴻聲

圖片 | 網絡

文學史敘述形態的演進推進城市文學研究

目前,關於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幾種主要現代性敘述有「革命敘述」「啟蒙敘述」「城市日常敘述」等,這構成了主要的文學闡釋形態,並表現出一個具有先後順序的演進過程。而且,依照不同的文學史敘述,對中國現代文學的歷史分期也存在不同的解釋。

在上世紀80年代之前,依照「革命敘述」的闡釋標準,初期革命文學、魯迅及其雜文、左翼文學、解放區「工農兵」文學、「十七年文學」構成了「革命敘述」的文學史主要脈絡。其中,城市文學是不太被重視的

從80年代到90年代,隨著對中國現代化歷史闡釋的改變,五四初期文學、魯迅小說與散文、鄉土文學、民主主義文學、「80年代文學」等成為研究的重點,由此發生了從「革命敘述」到「啟蒙敘述」的文學史觀的轉變這一改變使知識分子視角的文學史闡釋成為主流,但城市文學依舊沒有進入研究視野。在相當程度上,城市與鄉土一樣,反而成為知識分子思想文化的對立物。

90年代後,關於市民社會、消費文化、歷史研究的日常性理論出現。在現代文學研究中,逐漸形成了建立在物質與消費現代性之上的城市日常性敘述,「晚清文學」「30-40年代的上海文學」「90年代後文學」等成為研究熱點。

在這三種文學史敘述的發展歷程中,城市文學研究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到盛的過程。

在國內,80年代開始出現城市文學研究,並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的演進,即作家作品論階段、文學流派論階段、文學形態論階段。吳福輝、餘鳳高、應國靖、嚴家炎、李今、許道明、楊劍龍、李嶸明等當代學者的研究大體體現了作家作品論、作家流派論、文學形態論等各個階段,其研究特徵、範式和意義價值不同。

到90年代,城市文學研究已經對現代文學史總體格局有了較大影響。比如,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修訂版)就確言,「現代化進程中的城與鄉、沿海與內地的不平衡,所出現的『現代都市與鄉土中國』的對立與滲透」是文學史考察的重要標尺。而在具體的考察中,特別是對戲劇發生發展的過程,就一再用「職業化」「營業性」「劇場戲劇」等概念加以闡釋。

城市文學對現代文學的突出價值

一方面,文學史敘述形態的演進推進了城市文學研究從無到有再到興盛的過程;而另一方面,城市文學研究的發展也反過來對總體文學史敘述格局、新的近代史觀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凸顯出當代城市文學研究對現代文學研究的突出價值。

首先,隨著城市文學及其研究的興起,現代文學史的總體格局發生了變化,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形成的以啟蒙文學、工農兵文學、鄉土文學為主要形態的文學史格局,逐漸轉變為啟蒙文學、鄉土文學、城市文學鼎足而立的局面;更重要的是,隨著90年代左翼與啟蒙兩種文學史敘述相繼弱化,在文學史敘述的等級因素中,源自城市文學的現代性,特別是日常性文學史敘述幾乎一枝獨秀,這在90年代以來的各種文學史著作中有著大體一致的表現。

其次,城市文學的研究由於得到了左翼意識形態減弱、市民社會興起的社會轉型時期各種社會思潮的支持,以極強的歷史闡述性出現,與史學研究中所謂的「新史學」,特別是法國年鑑學派方法中注重民間社會形態、「公共領域」、行會、商會、社團的研究相吻合。因此,城市文學與媒體輿論、大眾傳播、經濟制度、學校教育、出版機構、流行生活等公共社會領域的關聯又成為新的熱點,構成了現代中國整體史觀中的一種。也就是說,城市文學研究不僅成為文學研究的「熱帶」,也成為新的近代史觀建構的一部分。

在城市日常性的近代史觀中,對公共領域理論、長時段與中間層的考察,以及對行會、商會、紳商、社團、輿論場的關注,產生了我們對晚清文學的新理解。可以說,現代的文學主題、載體媒介、接受現象在晚清都已經出現雛形,比如在現代的文學主題方面,有政治主題方面的新政(維新)、革命(民族、種族),消費主題方面的現代性事物與消費需求,家庭主題方面的日常男女倫理,初步啟蒙主題方面的「勞工」題材文學,等等;在接受方面,八小時工作制與星期周末制度養成了市民的文學閱讀習慣;在介質與媒體方面,報刊(書局、月刊、周報、晚報)、畫報、照相術、漫畫、電影、劇場、廣播等成為近現代文學的技術載體。

走向新範式「文學中的城市」

城市文學研究在成為新的近代史觀構建之後,有日漸超出傳統城市文學題材、流派、形態研究範圍的跡象。通過對海外漢學家理察·利罕、張英進、李歐梵、王德威,國內學者陳平原、趙稀方等人的城市文學著作的研究,我以為,學界的關注點開始從「文學表現城市形態」轉移至「文學對城市性的表達」,甚至是基於城市性表達的歷史觀念。這一現象預示著我們已經不能固守傳統的城市文學研究了。這種新的城市文學研究範式一般被稱為「文學中的城市」研究,大體通過想像和虛構「賦予城市什麼意義」「為什麼賦予這些意義」「怎麼賦予城市意義」這三個邏輯而展開,在研究範式的內在結構上突破了傳統反映論而走向話語論。

我們以上海為例,看看「文學中的城市」研究這一新範式是如何進行的。我們不妨從關於城市的普遍性的通俗知識入手,比如在《辭海》、《詞源》、各種「百科全書」、「年鑑」、明信片、地圖中考查關於上海的敘述是怎樣進行的。繼而,再關注關於上海的文學文本、圖像文本、符號文本。從普遍性的城市知識、文學文本的想像、學者們的文化釋讀等諸多上海論述可以看出,在以現代性為中心的上海想像中,左翼文學敘述突出的是「國家」「革命」的現代性。而80年代以來,則側重把啟蒙、城市日常性作為主要線索,將「國家」「革命」的現代性擱置一邊。其實,各個時期的所謂「上海想像」都是基於某一種敘述的,並不是全部的完整的「文學中的上海想像」。熊月之先生將百多年來的上海敘述總結為「從奇妙洋場、東方巴黎到大染缸」「西學窗口」「天堂地獄」,非常精闢。我提出另一種說法,即百多年來對上海的敘述可概括為三個關鍵詞,分別為:一是表徵國家進程的「鑰匙」敘述,二是隱含西方性表達的「窗口」敘述,三是與鄉土中國特徵相區隔的「飛地」敘述。

「城市想像」研究的基礎在於將文學中的城市經驗與城市敘述分離開來,也就是說,「文學中的城市」在很大程度上是不斷被賦予意義的,而不完全是城市的自我呈現。晚清以來,上海被賦予了各種意義。其中,有左翼角度的國家解放意義,表現階級、民族革命、國家工業化與資本主義的消亡;也有國家的工業化意義,比如晚清的《新中國未來記》《獅子吼》《新中國》《新石頭記》,也包括茅盾的小說,以及50至70年代關於生產、技術革新、展覽館、工人新村的文學敘述

因此,「文學中的城市」其實有兩種。一種是文本意義上的,或由文本意義所堆積起來的;另一種是實際的、作為地域存在的城市。在文學中,無論是基於現代性意義的「大敘述」(比如南京路、港口等之於左翼的解放意義,霞飛路之於非中國化的消費的象徵意義,工廠廠房、工人新村之於國家工業化的意義,等等),還是賦予東方性、本土性的「小敘述」(比如張愛玲、王安憶等作家筆下的上海弄堂、梅家橋等文化記憶),城市不斷被賦予各種意義,成為一種現代城市知識的共同體,並以此構築了城市文學或「文學中的城市」強大的現代性身份。在某些時候,它可能衝淡乃至瓦解了城市實際的多元、複雜的東方特性以及作家個體的城市經驗。

在一定程度上,「上海」類似斯賓格勒的「西方」概念,代表著百多年來中國人構築的「現代」「斷裂性」「中心」概念,卻往往弱化其應有的東方性意義、民間層面的存在以及作為江南城市的地域性、本地性。這種現象不僅在上海城市文學研究中存在,在對北京的研究中也同樣存在,甚至在對巴黎、紐約等城市的文本表達中也存在。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716期第5版

來源:「社會科學報」官微公眾號

相關焦點

  • 會議|「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範式新探索」
    為進一步探索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範式,向中國現代文學文化研究的先行者李歐梵先生致敬,12月8日、9日,由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與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主辦、美國史丹福大學東亞系、上海大學中國當代研究中心、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思南書局協辦的「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範式新探索」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復旦大學復宣酒店召開,參加會議的包括來自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地區、美國、日本的專家學者共
  • 城市文學:寫出城市的精氣神
    近幾年,不論是賈平凹、遲子建、王安憶等文壇老將,還是徐則臣、葛亮、孫頻、張悅然、笛安、「鐵西三劍客」等青年作家,都推出了不少表現城市生活的力作。城市成為文學書寫的新焦點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遺憾的是,我們的城市文學卻沒有像城市發展那樣迅速而成效卓著。無論是參與其中的作家數量,還是好作品的數量,與城市發展水平、發展階段、發展速度尚不匹配。
  • 2020年度「城市文學」排行榜初評會
    12月14日,2020年度「城市文學」排行榜初評會在中青總社召開。青年文學雜誌社邀請了來自科技、音樂、戲劇、影視、規劃、美術等領域的資深專家作為初審評委,參與2020年度「城市文學」排行榜評選工作。
  • 中英文學大咖暢談「城市精神與文學表達」
    十月文學院內的十月雜誌介紹所在地-佑聖寺(圖片來源:十月文學院)活動中,主持人呂約表示:「北京是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的重要驛站,世界文學走向中國的橋梁。」兩國作家友好會談,探尋文學中的北京與倫敦文學能夠充分代表一個時代的特色,展現一座城市的風貌。北京和倫敦作為中英兩大國的首都,聚集了一個地區的精英人才,構建了多姿多彩的日常生活,也產生了無數的傳奇故事,所有的這一切都是激發文學創作的最好土壤。也只有文學巨大的包容性,才能展現出大城市的多元化生態。
  • 英國新銳文學之旅:城市·生活·文學
    說起英國文學,很多讀者的腦海中會立刻浮現出莎士比亞、狄更斯、簡·奧斯汀、夏洛蒂勃朗特、拜倫、雪萊這些傳統文學大師的名字,而對英國當代文學卻相對陌生。  活動安排:  1、廣州行:邂逅英倫文壇新力量——英國新銳文學作家交流講座  時間:2010年11月11日(星期四)14:30-17:00  地點: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圖書館多功能報告廳(廣州市白雲區白雲大道北2號)  2、深圳行:邂逅英倫文壇新力量——英國新銳文學作家書友交流會
  • 《上海故事》:一張城市文學地圖
    上海的文學創作,在呼應時代發展、與時俱進的變革中,也承襲著上述文學傳統。比如,入選本書的作家王安憶,素來堅持批判立場和人道主義。而陳丹燕則以描繪舊上海的「風花雪月」見長,基本可以納入海派文學的現代性傳統。這一傳統中有一支脈,表現身陷急速變動的生活而出現身份認同的危機,這是1930年代海派文學的重要主題(穆時英、劉吶鷗為代表的「新感覺派」),本書中小白《透明》、蔡駿《蘇州河》延續了這方面的主題表現。
  • 數字人文在古代文學研究中的初步實踐及學術意義
    我們數字人文資源研究團隊,在十多年的探索過程中,有一些甘苦和體會。茲以唐宋文學編年地圖平臺的實踐為中心,側重談談數字人文的地理信息系統和可視化技術在古代文學研究中的學術意義。這些交往活動給文學版圖的移動變化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利用作家社網圖,可以考察一個作家在動態交往過程中不斷走向成熟的創作歷程,接受過哪些名家的指教,得到過哪些前輩的鼓勵認可,受到過哪些同道的激發。這將改變我們的文學史觀念,使我們更加注重從文學交往關係中動態探討個體作家的成長史、每個時期的文壇發展史、文學空間版圖的變遷史。
  • 「技術、媒介與人文:跨學科研究範式多元轉型」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
    來自全國各地的70餘位專家學者圍繞技術、媒介與人文的關係問題,延伸到人工智慧的影響、大學教育形態、電影範式轉型、哲學範式轉型、現代性起點的反思、人類學範式轉型、文學範式轉型、網絡電影以及各種技術文化形態的新境地所帶來的對藝術認識的技術路徑的拓展,還有新的技術語境下中外文化間交流模式的更新等問題展開研討。
  • 陀思妥耶夫斯基書信的「文學考古學」
    謝夫佐娃在其副博士論文《陀氏遺產中的書信文體》(2004)中指出,陀氏的書信未得到應有的重視,既緣於書信是「類文學」文本,也由於作家不止一次地對收信人說自己不喜歡也不擅長寫信。謝夫佐娃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陀學研究中書信研究的空白,但其研究對象僅僅局限在作家的通信和書信體小說,且只使用修辭學和話語分析的研究方法。
  • 蔡翔訪談錄|重新開放的文學理解
    蔡:在變動的社會-歷史關係中,如何掌握人物的命運,社會的走向?現在回想起來,這個可能是當年在討論《人生》這個作品已經出現的某些想法。但是,我後來更關注的是,在變動的社會-歷史中,怎麼去尋找一種新的確定性。這可能是我後來轉向張承志研究的一個因素。採訪者:您所說的確定性,說的是個人的,還是社會的?
  • 深度|蔡翔:重新開放的文學理解
    蔡:在變動的社會-歷史關係中,如何掌握人物的命運,社會的走向?現在回想起來,這個可能是當年在討論《人生》這個作品已經出現的某些想法。但是,我後來更關注的是,在變動的社會-歷史中,怎麼去尋找一種新的確定性。這可能是我後來轉向張承志研究的一個因素。採訪者:您所說的確定性,說的是個人的,還是社會的?
  • 苗懷明整理:2019年新出明清文學研究論著一覽
    1內容簡介明清以降,中國的城市發展進入新的階段。汴京、臨安、北京、金陵、蘇州等歷史名城,一方面見證了中國近代化與現代化的過程,一方面更挾其豐沛的政治、社會與文化動能,深深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形態,也在文學的創作與接受中有著或隱或顯的表現。
  • 新刊|《文學評論》2019年第4期目錄及摘要
    這引發了五四新文化運動者與「學衡派」之間關於傳統與現代的論爭,潛在地促進了中國文學理論話語資源選擇中的傳統與現代對立問題。白璧德新人文主義對文學批評審美範式的延續,重視文學與審美的緊密關係,啟示我們當下中國文學理論話語構建的路徑應是一條回歸「審美」的路徑。
  • 研討網絡文學屬性和特徵,探索轉型升級新途徑
    網絡文學理論評論需要在四個方面有所突破,一是要努力建構網絡文學理論範式和概念共識,增強網絡文學的理論性;二是要強化網絡文學研究的實證性,加強大數據分析和實地調研,有調研才有發言權,網際網路文學企業的突出特點是必須有數據分析,不能光憑感覺和概念,倡導一種基於紮實數據的實證分析;三是增強理論研究的系統性和體系化;四是要提高網絡文學研究的協同性,東西南北中協同作戰,促進理論評論的繁榮。
  • 教育部青年學者(文學藝術組)第三屆學術論壇在梅州舉行
    此次論壇積極響應了「文化自信,起而行之」的時代召喚,特邀教育部青年學者獲得者相聚「世界客都」的梅州,通過專題報告和學術研討等形式,以文學、藝術、設計等領域的前沿研究實踐新文科範式,積極構建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與學科體系。
  • 笛安三談城市文學 | 有一個地方比故鄉更重要
    今日推送笛安新作《我認識過一個比我善良的人》,並配發笛安談及「城市文學」的三段文字。——摘自《 笛安:城市鄉愁的書寫,早就該佔據一個合理的位置》(《文匯報》許暘)2Q都說《景恆街》是你的轉型之作,直接反映在粉絲經濟、風投、APP創業等新城市話題上。你自己也在後記中坦言,過去四年裡因人生巨變,對寫作也產生了不一樣的看法。
  • 家國情懷歷史底蘊城市名片文學景觀 精煉二安文化融入新濟南精神
    齊魯是中華文化、特別是主流文化的發祥地,濟南為其最重要之府邑,自然受其浸潤至深,文學也不例外。目前他們與蘇東坡等三人是詞學界研究最多的詞家。當下,濟南詩詞組織,特別是女性詩詞社團及作品的興盛當與「二安文化」密切相關。家與國在「二安文化」中基本是融為一體的,易安在南渡後從自身經歷出發,一變而為特別激切的懷土念舊之思,如其《菩薩蠻·風柔》《永遇樂·落日熔金》《上樞密韓公工部尚書胡公》等。
  • 鍛造現實題材網絡文學精品(圓桌談)
    第六屆中國網絡文學論壇以「新時代新機遇新發展」為主題,於8月20日至24日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舉行,110餘位網絡作家、網絡文學專家、網絡文學組織工作者、文學網站負責人及相關產業代表齊聚一堂,圍繞中國網絡文學如何從「擴張式」向「內涵式」發展等議題展開討論。圍繞網絡文學現實題材創作取得的成功經驗、網絡文學作家如何更好地面向現實發揮自身優勢等話題,本報記者特約5位嘉賓展開討論。
  • 「『中國故事』在世界文學中的徵引闡釋及啟示研究」開題論證會暨...
    中國社會科學網上海訊(記者 查建國 夏立 陳鍊)12月5日,由上海外國語大學德語系張帆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中國故事』在世界文學中的徵引闡釋及啟示研究」開題論證會暨學術討論會在上海外國語大學召開。
  • 英語國家魯迅研究漸熱認識中國文化的一個潛力無窮的窗口(文學聚焦)
    部分魯迅作品英譯本  徐 強攝·就方法論而言,新世紀以來英語世界的魯迅研究專著和傳記各有側重,但都可以歸到文化研究的理論和範式中·魯迅不僅是世界級文豪,而且是一種文化現象。新世紀以來,魯迅研究在英語國家呈現突破性進展——除發表大量魯迅研究論文外,自2002年起,英語國家的多家著名大學出版社出版魯迅研究專著8本,傳記2本,作為中國文學巨匠的魯迅,在海外學界影響力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