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學:寫出城市的精氣神

2020-11-18 央廣網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近年來,隨著中國城市建設取得巨大成績,城市人口越來越多、城市規模越來越大,城鄉二元結構日益被打破,人們的生存方式、情感結構、思想觀念、價值取向亦隨之變化,為城市文學的繁榮奠定了豐厚的現實基礎。越來越多的作家將目光聚焦於沸騰火熱的城市生活,創作出不少禮讚平凡人物、表現城市空間特質、揭示城市文化多樣性的力作。

  寫城市難在哪?

  近幾年,不論是賈平凹、遲子建、王安憶等文壇老將,還是徐則臣、葛亮、孫頻、張悅然、笛安、「鐵西三劍客」等青年作家,都推出了不少表現城市生活的力作。城市成為文學書寫的新焦點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遺憾的是,我們的城市文學卻沒有像城市發展那樣迅速而成效卓著。無論是參與其中的作家數量,還是好作品的數量,與城市發展水平、發展階段、發展速度尚不匹配。城市很多時候只是敘事線索中的一個環節而已,或在整體敘事中順便提及,或作為情節展開過程的一個布景,未能成為被書寫的主角。

  城市文學之所以不盡如人意,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城市文學在中國文學發展中缺乏創作上的傳統。儘管老舍、茅盾、蕭紅、張愛玲以及「新感覺派」作家和「京派」作家們在細緻描摹和立體呈現城市的整體文化氛圍、市民的日常生活圖景、城鄉的多維參照對比等方面,提供了比較豐富的文學史經驗和城市書寫路徑,但總體而言,中國現當代文學長期仍是以鄉土書寫為重心。

  鄉土文學在中國有著相對穩固而深厚的傳統,以魯迅、沈從文、趙樹理等為代表的眾多作家,都為鄉土文學貢獻了獨特的範本,為後來的作家提供了可資借鑑的藝術表達範式。而城市文學在百年中國新文學史上並沒有形成規模性文本和創作上的有序傳承,導致作家們對城市的書寫缺乏必要的先天準備,也缺少可資參考和借鑑的範式。再加上當下的城市發展日新月異,對其進行準確把握和立體呈現難度太大,而作家們或城市經驗不夠豐富,或審美興趣不在於此,因而城市現實生活雖是一座文學的富礦,但如何開掘卻成了難題。

  構建城市的整體意象

  既然城市是一座文學的富礦,那麼它一定會以自身的魅力吸引更多作家對其進行開掘。在題材內容外,作家們更需要積極構建城市的整體意象,傳達城市的整體感。在城市化進程中,城市的發展速度、規模和現代化程度千差萬別,城市的歷史和底蘊更是一城一面,並不雷同。這些差異性只有在城市的整體意象中才能得到更為精準而鮮活的呈現,只有在整體感中,我們才能形成對城市的獨特認知和深入體認。

  一些作品中出現城市的地標,比如街道、廣場、建築等等,僅僅是把它們作為一種嵌入式的存在,去掉這些符號,對整個作品影響不大。在這些文本中,城市更像是一個裝置,一個可以隨意更換的外殼。這樣的城市文學,對於城市特質的把握與表現顯然是不足的。城市書寫要有整體性意識,也即整部作品要散發出鮮活地道的城市氣息,營造出生動真實的城市氛圍,而不是片段式或嵌入式的城市符號的展現。

  城市文學如何寫出城市的整體感,探索路徑是豐富多樣的。或將城市的整體納入敘事視野,呈現城市的整體氛圍;或持有更為寬闊的比較視域,在眾多城市的潛在比較中,寫出筆下城市的獨特個性;或將城市的多個意義符號,巧綴妙連為城市的整體形象,不一而足。其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要平衡好民俗性和現代性的關係。

  民俗性代表的是城市的歷史,沒有歷史,會令筆下的城市缺乏厚重感。現代性代表著城市發展的重要面向,亦是城市的基本特性,兩者之間的關係充滿著張力。城市文學要處理好這種張力關係,既要寫出這種民俗性,將其作為一個城市區別於另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標籤,更要寫出其現代性,著力表現從眾多城市印象中提煉概括出來的屬於特定城市的發展特質。近幾年,王安憶的《匿名》、金宇澄的《繁花》、張檸的《三城記》以及「鐵西三劍客」對瀋陽的書寫,在這方面提供了典型文本。

  寫出「人」與「城」的關係

  文學是人學。書寫城市的目的,既是記錄社會歷史變遷,記錄城市發展變化,更是呈現在時代變革和城市化進程中人們的生存現狀和精神面貌,呈現出人內心的波瀾激蕩和委婉曲折。作家要將城市故事的重心放在城市人身上,從而真正寫出人與城的關係,傳達出城市的內在靈魂與深層氣質。

  事實上,生活在不同城市的人們,一定會有獨屬於這個城市的精神特質與文化氣質。如北京的居民,天然地具有一種「京味」;上海的居民,會帶有一種滬上味道;而大連的居民,又會帶有一種天然的「海蠣子味」……每個城市都或多或少具有屬於自身的獨特氣質,生活在不同城市的居民,久而久之也會浸染上這種氣息,甚至於他們自身就是獨特而鮮活的地方文化標籤。因此,怎樣去深入城市的內部,對城市進行精神體悟,寫出有「人」的城市,是創作城市文學需要準確把握與著力傳達的。作家們無論是進入城市內部親身體驗,還是藉助經驗想像城市;是將「人」移植進城市,還是從城市內部發現「人」,都應觸摸城市的溫度、寫出城市的肌理、呈現人與城的內在契合和獨特關聯。

  當前城市文學中,人與城關係的同質化傾向較為明顯。那些無處不在的欲望、無根漂泊的人們、隨意展示的身體、難以擺脫的困境,不僅令讀者無法從中看到「城市」本身的樣子,也因主觀先行而顯得虛假。實際上,城市中差異性的個體,形成人與城的豐富複雜的關係,為城市文學營造了巨大的敘事空間。作家唯有全情投入、認真書寫,才能打開城市文學大有可為的廣闊天地。

相關焦點

  • 張鴻聲談「文學中的城市」:城市文學研究走向新範式
    「文學中的城市」:城市文學研究走向新範式 | 社會科學報原創 張鴻聲 社會科學報社 7月25日上世紀80年代至今,中國現當代城市文學研究漸成熱點。那麼,城市文學研究是如何凸顯出來的,又經歷了怎樣的演變呢?
  • 《上海故事》:一張城市文學地圖
    圍繞著高科技產品手機丟失這一情節,甫躍輝展開對城市人新境遇的思索。上海這座城市的開放和包容,使其往往成為文學探索的策源地。從1930年代以小說家施蟄存與詩人戴望舒等為代表的現代主義,到1980年代以小說家孫甘露與評論家吳亮等為代表的先鋒文學,都汲汲於文學形式的創新。當然,形式創新也意味著叩訪生存狀態的多種可能性。
  • 2020年度「城市文學」排行榜初評會
    12月14日,2020年度「城市文學」排行榜初評會在中青總社召開。青年文學雜誌社邀請了來自科技、音樂、戲劇、影視、規劃、美術等領域的資深專家作為初審評委,參與2020年度「城市文學」排行榜評選工作。
  • 中英文學大咖暢談「城市精神與文學表達」
    在這個果實豐盈的季節裡,十月文學院聯合北京作家協會主辦的第五屆「北京十月文學月」核心國際交流活動「十月國際文學城市對話·北京對話倫敦」於10月20日拉開帷幕,中英兩地城市文學的碰撞,讓大家收穫滿滿。非常榮幸的是,英國劍橋康河出版社也受邀成為了此次活動的協辦單位,參與到了對話當中。
  • 呼保義宋江戲說《城市IP打造三大攻略》之一:講好城市故事
    同時,飛豬大學.中國新文創產業中心正在全國開展「百城IP計劃」——《中國100座城市IP打造計劃》,想參與該計劃的城市可以與本中心聯繫。如何打造城市IP?像日本熊本縣一樣設計一個呆萌的能夠代表城市精氣神的卡通形象,然後通過各種方式把它打造成超級網紅?
  • 笛安三談城市文學 | 有一個地方比故鄉更重要
    笛安三談城市文學 | 有一個地方比故鄉更重要 2020-06-23 18: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英國新銳文學之旅:城市·生活·文學
    說起英國文學,很多讀者的腦海中會立刻浮現出莎士比亞、狄更斯、簡·奧斯汀、夏洛蒂勃朗特、拜倫、雪萊這些傳統文學大師的名字,而對英國當代文學卻相對陌生。事實上,當今英國文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欣欣向榮,小說、戲劇、散文、詩歌等各種文學類別都得到了繁榮和發展。
  • 張懸的《城市》是看不見的城市
    所謂的思想,實則已經沒有任何新的思想,無非是一代代人述說著同樣的東西,但是「陌生性」給予了文學不同於哲學的位置。新的語言、新的表達、新的文字架構,使得最終的作品呈現出自己獨特的氣質就是張懸在這張專輯中做到的。與前輩文學大家「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的陌生性相比,張懸的陌生性更多是有很高文學悟性卻不事雕琢的奇崛之感。
  • 上遊 互動丨頭條大賽(第8季)丨文學的城市-李曉
    文學的城市而今,浦口火車站是中國唯一保存民國特色的火車站,被列為中國最文藝的九個火車站,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其中也有文學散發的魅力。 1998年春天,我從故鄉城市坐一艘慢船去南京,一艘客船在江中行駛了三天三夜才停泊在南京的碼頭。我與這座盤踞在心上古都的相見,適合在這種款款而來的時光想像中,把第一眼投向它夜晚帶著霧氣的溫潤燈火裡。
  • 一部經典可以重塑城市形象?來看看喬伊斯與錢德勒的文學地圖
    在第一部《偉大的虛構》中,我們和96部幻想文學經典相遇。而在《偉大的虛構II》,曾是布克獎評審的作者,分享了自己的閱讀書單,猶如開啟了進入文學經典地圖的一次驚喜探索,因為這裡除了《悲慘世界》《尤利西斯》等大眾熟知的經典,作者還發掘了一系列在此之前不為我們所熟知的經典。經典與城市之間形成了哪些密不可分的關聯?一部文學作品能夠重塑一座城市的全球形象嗎?
  • 《文學的日常》普通人的小說家/作家與城市/打動我的一些對話
    《文學的日常》是一部非常認真、良心的紀錄片,每一集嘉賓和小說家交流的日常節奏的把握,片段之間形成的對比,和鏡頭所呈現出來的美感,都處理的很好。講作家的日常,首先可能要講小說家不是聖人,小說家首先是普通人:相信換水可以治癌症的馬原,講自己八卦的馬家輝,深陷童年情傷的麥家,總帶幾句髒話的阿來,和佝僂著背的小白,都是鮮活的、明確的、日常的,然後才是文學的。
  • 牧馬城市:被生活打了多少記耳光,才能寫出這樣的歌詞
    >文  |  喬公子  曲  |  毛不易夜讀日思  |  第892篇原創一首《牧馬城市》,唱哭了多少人? 他的歌詞,為什麼能夠引起共鳴,沒有淪為口水歌,還別有一番韻味: 誰還沒有辜負幾段 昂貴的時光若男孩笑了哭了累了說要去流浪留下大人的模樣看歲月劍拔弩張總會有個人成為你的遠方《牧馬城市》,被生活打了多少耳光,才能寫出這樣的歌詞?
  • 賈平凹:我是鄉村的幽靈在城市裡哀嚎(圖)
    進城去,幾乎所有人都往城市湧聚。就拿西安來講,這是個古老的城市,到處都是年輕的面孔,他們衣著整潔,髮型新潮,拿著手機自拍的時候有著很萌的表情。但他們說著各種各樣的方言,就知道百分之八九十都來自於農村。在我居住的那座樓上,大多數房間都出租給了這些年輕人。其中有的確實在西安紮下了根,過上了好日子。更多的卻漂著,他們尋不到工作,尋到了又總是因工資少待遇低或者嫌太辛苦辭掉了。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城市書房:城市文明的加油站
    「城市書房」是打造全民閱讀的重要平臺,也是提升城市品質、建設精緻城市的重要文化保障。10月16日晚,記者來到市圖書館一樓的城市書房,門口的「城市書房」4個大字散發著白色亮光,整座書房在路燈的映襯下顯得溫馨靜謐。           步入書房,映入眼帘的是一個明亮整潔、設施齊全、環境優美,充滿現代氣息的「小型圖書館」。
  • 家國情懷歷史底蘊城市名片文學景觀 精煉二安文化融入新濟南精神
    山東政法學院傳媒學院院長、文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蔣海升表示,「二安」現象是具有標誌性意義的中國文學裡程碑。婉約派和豪放派是宋詞的兩大主流,李清照和辛棄疾分別是這兩大流派的領軍人物,估計無論誰來編中學語文教材,都不能不選這兩位濟南人的詩詞。「二安」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瑰麗的「濟南文學景觀」的代表人物,開啟了「一部文學史,半部在濟南」的佳話。
  • 甜約翰的城市遊記
    他們把專輯實體做成了藍色書本冊子,用十首歌傳達城市生活的所思所感,「記錄著生活看似平凡無奇、卻每天上演的雀躍與悲傷。」作為「城市小說」裡的一分子,甜約翰的故事也出其不意地發生著——《城市小說選集》去年12月31日發行實體,首周以獨立音樂之姿空降臺灣五大金榜季軍;跨年之際,他們的大陸巡演持續加場,又逢倒數迎新拼盤,20天內演出次數多達14場,多場門票售罄。
  • 《看不見的城市》:城市於我們有何意義?卡爾維諾的文字令我淪陷
    《看不見的城市》談及了五十五個虛虛實實的城市,散落在不同的國度裡,現實與心中的那個城市,交相輝映,輪迴交替,更像是一場靈魂的旅行,帶著思索穿梭於各個城市之間。好的作品大概就是這樣,看似鬆散而斷斷續續寫的東西,卻又絲絲相扣,環環相關。不僅能理性地回望過去,客觀地描述出當下,又能主觀地預見到未來。看不見和看見,天空、人間和墓地,看似悖謬,卻就那樣共生著。
  • 貝多芬在這個城市裡搬了60多次家!寫出世界名曲!
    整個維也納都把貝多芬當成了莫扎特之後的城市之光,初見貝多芬,簡直有點失望,覺得他缺乏禮數,不是美男子,也不愛奉承金主。這樣的貝多芬至今都可以得到維也納人民的愛戴,也真是因為他過人的音樂才華。貝多芬有多麼的難相處,從他在維也納搬過60多次家就可以證明。
  • 隱身之所:一周城市生活
    在本周的主題推薦單元,我們將向大家介紹有關亞洲城市建築風格討論的講座。除此以外,還有一個線上工作坊,探討華人以及華語文學研究的東南亞視角。本周特別介紹了一個回聲徵集項目,而在回顧中,我們向大家推薦的是幾檔具有獨特主題內容的播客節目。
  • 探索未來:「疊加城市:前海未來城市/建築展」開幕
    2020年12月18日,「疊加城市:前海未來城市/建築展暨第八屆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前海分展場」作為前海首個兼具學術性和公眾價值的大型展覽,在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的前海開幕。高強度、多角度,對話中梳理前海城市價值2020前海未來城市/建築展開幕周與前海第五屆規劃建築周同期舉辦,當天上午,前海規劃建設專業諮詢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在前海舉行,當天下午則舉行了「前海疊加態——2020前海未來城市/建築展暨第五屆前海規劃建築周開幕論壇」,會議聚合規劃建築、藝術、社會等多個領域專家,國內外知名建築師和青年設計師從城市建設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