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我是鄉村的幽靈在城市裡哀嚎(圖)

2021-01-17 中國新聞網

  2015年末,傳來文壇「勞模」賈平凹的最新長篇《極花》即將出版的消息。在已跟讀者見面的《極花》後記中,賈平凹詳細透露了《極花》又是一個關於農村的故事。賈平凹生於農村,長於農村,一直在寫農村。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談到他專注於農村題材的深耕,賈平凹說:「我習慣了寫它,我只能寫它,寫它成了我一種宿命的呼喚。我是鄉村的幽靈在城市裡哀嚎。」

  農村的景象讓他無言以對

  賈平凹說,小說《極花》素材來自一個老鄉的真實故事,這位老鄉的女兒在10多歲時遭人拐賣,後被解救出來,半年後,老鄉的女兒竟又跑回了被拐賣地。如此豐富的情節和如此離奇的結局,讓賈平凹心情起伏很大:「曾經是那樣激憤,又曾經是那樣悲哀。但我寫下了十頁、百頁、數百頁的文字後,我寫不下去,覺得不自在。我還是不了解我的角色和處境呀,我怎麼能寫得得心應手?拿碗在瀑布下接水,能接到嗎?我知道我的秉性是雙筷子,什麼都想嘗嘗,我也知道我敏感,我的屋子裡一旦有人來過,我就能聞出來,就像螞蟻能聞見糖的所在。於是我得重新再寫,這個故事就是稻草呀,捆了螃蟹就是螃蟹的價,我怎麼能拿了去捆韭菜?」於是小說最後成了那個可憐的被拐賣的女子在嘮叨。

  中國農村的現狀,也讓賈平凹深入思考:「中國大轉型年代,發生了有史以來人口最大的遷徙。進城去,幾乎所有人都往城市湧聚。就拿西安來講,這是個古老的城市,到處都是年輕的面孔,他們衣著整潔,髮型新潮,拿著手機自拍的時候有著很萌的表情。但他們說著各種各樣的方言,就知道百分之八九十都來自於農村。在我居住的那座樓上,大多數房間都出租給了這些年輕人。其中有的確實在西安紮下了根,過上了好日子。更多的卻漂著,他們尋不到工作,尋到了又總是因工資少待遇低或者嫌太辛苦辭掉了。他們不回老家去,寧願一天三頓吃泡麵也不願再回去,從離開老家的那天起,就決定永遠不回去了。」

  賈平凹還提到,在偏遠的各方麵條件都落後的區域,那些沒能力的,也沒技術和資金的男人仍剩在村子裡,他們依賴著土地能解決溫飽,卻再也無法娶妻生子。賈平凹到過一些這樣的村子,村子裡幾乎都是光棍,有一個跛子,他是給村裡架電線時從崖上掉下來跌斷了腿,他說:我家在我手裡要絕種了,我們村在我們這一輩就消亡了。這些讓賈平凹無言以對,也給他帶來很大的觸動。

  於是他將這些觸動和無言以對化作農村現狀的關注與思考,2013年他推出了36萬字的《帶燈》,以櫻鎮綜治辦公室女主任為主角,寫中國農村當下基層的現狀;2014年他寫出了25萬字的《老生》,描寫發生在陝西南部山村的民間故事,寫出了一首20世紀中國的「悲愴奏鳴曲」。一部部聚焦農村的作品讓賈平凹的名字跟農村聯繫在了一起,也許正如2015年8月賈平凹獲得首屆絲綢之路木壘菜籽溝鄉村文學藝術獎時,評委會在給賈平凹的授獎詞中寫的那樣:「中國現代以來,鄉土敘事構成了壯闊蒼茫的文學高原,賈平凹以其執著的、不斷演進的寫作,建造了連綿險峻的山脈。多少年後,人們會在賈平凹的小說中回到已經失去的故鄉。或者,人們將會發現,這個作家所銘記的一切,比任何史書都更真切地見證著經歷現代性蛻變的古老文明。所以,賈平凹是一個被選定的鄉土書寫者。」

  寫農村是一種宿命的呼喚

  記者:2013年您的《帶燈》從一個女鄉鎮幹部的視角,展示了基層幹部的精神和情感世界。《極花》的題材跟拐賣婦女有關。在您寫的後記中,能了解到您在新作中表現出對當下農村社會的高度關注,對草民命運的巨大悲憫感。從中可以看出,您的寫作與農村、農民的黏度越來越高,對現實的關注越來越迫切。這種演變,您自己有覺察嗎?

  賈平凹:我一直在寫當代生活,尤其當代鄉村生活。我是(上世紀)50年代生人,60年的鄉村變化我都經歷和了解,寫作鄉村的故事就是自然而然的。從開始寫作至今40年,前20年是因熟悉而寫,後20年是有責任在寫。社會極速發展,什麼都在變,唯一不變的是人的感情,我的感情在鄉村。可以說,我是鄉村的幽靈在城市裡哀嚎。

  記者:在上世紀80年代,家鄉農閒時節會有說書人,會有社火。但現在,很多人過年也不回家了。大家都在感慨,農村在凋敝,陷入空巢,缺少精神生長的能力。但每個人都又無可奈何。作為上世紀50年代出生的人,您對鄉村巨變的感受一定會更加強烈。這些年來,您通過寫小說表達出來的,您覺得表達得已經充分了嗎?對自己覺得滿意嗎?

  賈平凹:關於鄉村的生活,我知道的太多,而寫出來的故事很少。這就像山林那麼大,我能砍回來多少柴禾呢?

  記者:對鄉村古老文明消散的感受和思考,除了是您創作的素材源頭,還意味著什麼?

  賈平凹:我當初寫鄉村的故事,筆調興奮,抒情優美,那時也是真誠的,這與鄉村的熱鬧和我的年輕有關。這10多年來,我寫鄉村時,握筆越來越覺得沉重,心裡始終在痛,在迷茫,在嘆息。我知道它的過去和現在,但我不知道它的將來。我習慣了寫它,我只能寫它,寫它成了我一種宿命的呼喚。出生於(上世紀)50年代的寫鄉村的作家,大概都是這樣,這也是這一代作家的生命所在。

  記者:2014年,作家劉亮程在木壘縣買下幾十所無人院落的經營權,開設木壘書院。您怎麼看待知識分子關注鄉村、返回鄉村、為鄉村回注精神的努力?鄉村文明的失落,對您來說,這事兒擱在您心裡,是怎樣的一個狀態?您會當真想一些具體的建議嗎?

  賈平凹:大的海潮湧來,蘆草能抵擋嗎?石壩能抵擋嗎?我不知該怎麼辦,我可能只是拿個照相機,記錄下海潮沒來之前岸上的物事,記錄下海潮湧來時的景象。

  醞釀如何寫最艱難也最漫長

  記者:曾經有一個階段的中國的鄉土文學,像趙樹理、孫犁等描寫的農村生活,是甜美的,是陽光的。但是現在回望鄉村,滿懷惆悵,這自然是因為社會現實的客觀變遷。關於當下農村生活的文學表達,從您的觀察來看,您覺得還有哪些需要加強的地方?

  賈平凹:當下的鄉村生活是多樣的,有沿海一帶、江南一帶的狀況,也有西北部、西南部的狀況。有交通條件好的,建設了新農村點的,也有偏遠閉塞的,沒有新農村點的。現在的文學表達,可能有甜美的,可能有苦澀的,苦澀的更多一些。但無論怎麼寫,我認為,要站在全國的角度看問題,要站在歷史的角度看問題,要站在人類的角度看問題,你才可能把握住一切變化,才可能讀懂中國。

  記者:寫小說是一件艱苦的、孤獨的體力、腦力活兒。在一般人看來,您已經寫出很多重要的作品,名利都有了,您為什麼還這麼堅持不懈地寫呢?您現在寫作的動力何在?具體說來,有怎樣的使命感?

  賈平凹:一方面,我幾十年在關注著,思考著,敘寫著。我寫不了別的,只能寫鄉村,或許和我年齡差不多的人會越來越少,能了解鄉村、認知鄉村的人會越來越少,這段歷史總得要有人寫呀。另一方面,思考是沉重的,寫作過程卻是你若有興趣那就快樂。

  記者:寫小說,對您來說,最愉快和艱難的點,分別是什麼?

  賈平凹:我每一部小說,最艱難也最漫長的,是醞釀要寫什麼和如何寫。當一切終於在心中清晰起來,具體動筆是愉悅又快速的,尤其常常有突然而至的情節和文字,你能體會到不是你在寫,而是有別的力量在借你的手和筆。

  記者:您看的書很特別,比如會重新閱讀《山海經》那樣的書。可否分享一下,關於閱讀,讓您最有感觸的個人經驗?

  賈平凹:我可是亂讀書呀,近一個時期則喜歡那些人類學方面的書和一些關於性靈類的書。

相關焦點

  • 賈平凹曾因《秦腔》獲茅盾文學獎,為何評論界對此書褒貶「冰火兩重...
    繼《暫坐》之後,賈平凹的又一部新作《醬豆》也即將出版。資料圖 圖為賈平凹 新華社記者 陳斌攝賈平凹出生在陝西丹鳳縣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家庭。沉浸於古典情韻,坐看雲起雲落的賈平凹,比起陷於焦慮躁動的路遙要逍遙自在得多,比熱衷於追問文化與道德之謎的陳忠實也灑脫不少。賈平凹一鬼才也,知天而不泥於神怪,知人而不遺於委瑣,誠如李白詩《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所歌:「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詠嘆社會生活之憂樂,把焦灼與痛苦融化在自己的文學敘事裡,折射古老民族及其靈魂在新舊嬗替中的種種面容。
  • 賈平凹長篇小說《暫坐》:現代都市女性的紅樓餘韻
    城市及其鄉村性和時代性作為中國鄉土文學的佼佼者,賈平凹以書寫文學的商州世界而聞名,由此也奠定了他一整套寫作的筆墨,即便此後轉移到城市文學的題材,也帶著濃重的鄉土味。《廢都》中因為「城鄉結合部/城鄉交叉地帶」的逼近、通聯城市,西京這個地方明顯是鄉村大地上的一座孤島,飄搖在熱烈的鄉土氛圍中。隨著城鎮化發展的加劇,西京逐漸將鄉村推為遠景。
  • 賈平凹:我對家鄉的感情是又恨又愛 (下)
    在《高興》這本書裡,賈平凹把他看到的聽到的鄉親們的故事,都寫進去了。在採訪過程當中,他感嘆著劉書徵在城市裡的種種遭遇,通過小說一再質問:「為什麼中國會出現農民工這麼一個階層呢?這是國家在改革過程中的無奈之舉、權益之計還是長遠的戰略政策?這個階層誰來組織誰來管理,他們能為城市接納融合嗎?進城打工真的就能使農民富裕嗎?沒有了勞動力的農村又如何建設呢?
  • 生存的尷尬 突圍的艱辛 ——淺論賈平凹長篇小說中的「邊緣人」形象
    梳理賈平凹的長篇小說創作時,筆者發現,賈平凹的創作從藝術表現的內容來講依然是農村和城市兩極。而他筆下所描寫的人物之中有一類呈現出一種鮮明特徵的人物群體,這些人物總是一些游離於城市和鄉村之間的「邊緣人」。
  • 賈平凹:我想讓「賈平凹」消失,重新開始
    賈平凹離開老家後就把家安在了西安,為了安心寫作他單獨買了個地方做書房,他在家裡是寫不下去的。之前沒做主席的時候,他能在書房裡一呆就是一天,從早寫到晚,他覺得不寫腦子就不動了。現在的賈平凹很難再有這樣的時候,需要接待的人來了,他就去接待,人一走,他就趕緊回來書房寫東西。
  • 賈平凹:每個人來到世上都是一場「暫坐」
    《暫坐》是賈平凹的第十八部長篇小說,刊發於《當代》雜誌2020年第三期,也是1993年出版的《廢都》之後的第二部都市題材的長篇小說。他在鄉村題材上長期深耕與豐厚積累,這次小說題材上的遷徙,又一次直面現代城市生活:以悲憫仁厚的目光注視著身旁人來人往的西京古城,以生動細緻的筆觸勾勒著人物悲歡離合的命運軌跡。
  • 賈平凹:我對家鄉的感情是又恨又愛(上)
    「我在城市已經生活40多年了,除了《廢都》,幾乎沒有寫過城市題材,所以《暫坐》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小說。」   《暫坐》以西安為背景,講述了城市裡12個單身女性的傳奇故事。「茶室賣著全城最好的茶,老闆竟是一位女人,人長得漂亮,她還有一大群的閨蜜,個個優遊自尊,儀態高貴。那些閨蜜們隔三岔五的來到茶室聚會,那是非常熱鬧和華麗的場面。
  • 賈平凹出版新長篇小說《老生》(圖)
    依照故鄉風俗,除夕夜需為祖墳點燈,省作協主席也不能例外,跪在黑漆漆的墳頭,世界仿佛只剩一粒燭焰,接近耳順之年的賈平凹開始重新思考生死。  回到西安之後,賈平凹把自己關在書房裡,努力回想自己所知道的百多十年裡,時代風雲激蕩之下,他的祖輩、父輩、鄉親,乃至自己與兒孫做了什麼。  這是賈平凹寫作《老生》的初衷。
  • 賈平凹新長篇《暫坐》發表 自稱嘗試「撐竿跳」 單行本近期推出
    由於多年已經沒有寫城市題材了,此番推出《暫坐》,有媒體評論賈平凹在《廢都》之後首次回城。去年在西安舉辦的全國書博會上,賈平凹曾這樣透露新作信息:「我寫的多是現實生活,也就是百年來中國發生的事情;最早書寫的是家鄉,後來擴大到了整個秦嶺地區,不過都是農村題材、鄉土題材。我在城市已經生活四十多年了,除了《廢都》,幾乎沒有城市題材。
  • 病重的路遙告誡賈平凹一句話,賈平凹聽後,含淚奪門而出
    提起當代文壇在世的作家,往往繞不過莫言、餘華、賈平凹、王蒙、劉震雲,而提起已故的作家,除了《白鹿原》的作者陳忠實,還有《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遙。如果讓筆者,在眾多作家中選一個,那麼無疑是路遙,《平凡的世界》對我影響太深,今天就來聊一聊路遙生前身後事,如有失偏頗之處,望讀者指正。
  • 賈平凹父女扯掉的,不僅僅是詩歌的底褲
    文人閒著也是閒著,唾沫四濺地搞搞「文化活動」圖的就是一個人脈,人家請你去難道是為了聽你說真話?真話那得偷聽才行,出了會場,有的是往垃圾桶裡扔各種精裝本,說「去他媽的,真沉!」 就我所見,這時代百分之七八十以上的研討會純屬扯淡,但還必須認認真真地扯,扯出「與時代接軌」的這精神那品質來。
  • 賈平凹:三年裡,我一直就覺得我媽沒死!
    人死如水,我媽一定還在牽掛我賈平凹一生寫下了太多的優秀作品,《廢都》、《秦腔》、《古爐》、《醜石》,每一個作品拿出來都足以奠定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與這篇作品相比,《寫給母親》這篇短小的散文實在算不了什麼,但並不妨礙這篇散文成為他的作品中最感人至深的一篇。
  • 賈平凹「陝普」對話金宇澄吳方言:什麼叫故鄉
    早報記者 高徵 圖西安作家賈平凹寫西北農村,講一口「陝普」;上海作家金宇澄寫上海都市生活,滿篇吳方言。兩人有太多的差異,但賈平凹和金宇澄各自的近作《帶燈》和《繁花》都獲得了好評,各自擁有不同的讀者群。昨天是上海書展開幕第一天,賈平凹和金宇澄的讀者一大早就來到思南文學之家,參加兩人在上海書展上的對話「城市,從傳統到現代」。
  • 賈平凹:暫坐山巔嚼醬豆 靜聽遠鍾來好音
    5月13日,筆者如約來到作家賈平凹的工作室,賈老師一邊燒水沏茶,一邊噓寒問暖。 「春節前我就感冒了,從大年初四開始,我就一直在工作室隔離,每天測量體溫,自行登記。」賈平凹說,將近半年時間,他獨居工作室讀書、創作,看電視和手機新聞,關注疫情變化。
  • 讀賈平凹小說《極花》
    這位來自鄉村的淳樸善良的姑娘,第一次找工作就被人販子盯上了,隨後被販賣到了距離那個城市兩千幾百公裡以外,西北偏僻的一個叫不上名字的小山村。可憐的姑娘一被騙進那個地方,關在一座樓房裡,隨後被人買去,一進那個小山村,就被關在不見天日的黑窯洞中,被迫成了一個叫黑亮的小夥的媳婦,被迫生下了一個兒子。
  • 書法一字萬元被批不正經的賈平凹:沒錢寫作,我要什麼文人風骨?
    賈平凹對於路遙的死深有感悟,作為一個文人,如果沒有物質作為支撐,是堅持不下去的。 吸取了路遙的教訓,賈平凹的寫作風格也發生了變化,開始從鄉村轉到了都市,在這種情況下,《廢都》出場了。
  • 《廢都》之後,賈平凹又一部都市小說:10個單身女人的傷心故事
    陝西文壇有過這樣一句話:陳谷陳康陳忠實,假煙假酒賈平凹 。 很多人對於賈平凹的評價就是兩個字「敢寫」。不錯,相對於大部分的作家來說,賈平凹作品中的描寫確實是十分放得開的。
  • 路遙死前對賈平凹說了一句話,讓賈平凹躲在無人角落裡痛哭不已
    臨終前他對身旁的賈平凹說了一句話,賈平凹聽完奪門而出,躲在無人的地方痛哭不已。當時路遙已經是肝病晚期,他疼的話都說不出來,但是看到老朋友來探望他,他還是掙扎著對賈平凹說:看我這熊樣,你要引以為戒,多用心啊。換做是我,我也會為痛哭,因為路遙的一生實在是太苦了!!!
  • 賈平凹《暫坐》:教你看懂人生浮沉,聚散無期,生死無常的新作
    1993年,賈平凹的長篇小說《廢都》問世。這是一篇頗為叛逆、挑戰傳統的小說,寫的是大西北城市裡一群知識分子的生活,內容上關於男女愛情的描寫極為大膽,甚至有人稱其為「有色」小說。寫此文時,賈平凹41歲,在此之前他早就憑《商州》、《浮躁》有了名氣,之所以寫這樣一本小說是因為他希望自己的創作能有一個突破,從文化層面轉為對生命本體層面。
  • 【平凹論壇】NO.57 陳曉明:他「披著狼皮」寫作 ——從《懷念狼》看賈平凹的「轉向」
    賈平凹其實是喜歡寫虛的,他之所以賦予這張狼皮以玄乎的特性,就像馬爾克斯的那張毯子一樣,那個美人兒可以飛上天;但此番在賈平凹這裡,卻是他想飛上天。他能讓這張狼皮活過來,他就上天了。但是,這個「虛」中卻是暗藏玄機,賈平凹的「虛」絕不是變成虛無,而是要讓這個虛變成痛,變成殘忍。這個虛依靠實來轉化,這個實裡就隱藏著怪異性的事物,因為怪異性才能脫離自身,才能產生變異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