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陝普」對話金宇澄吳方言:什麼叫故鄉

2021-01-13 騰訊網

[導讀]年過六十的賈平凹感慨的是,「一個人的命運坎坷一點,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啟發。在這個艱難的時代度過也是一件幸事。」

作家賈平凹(下)與金宇澄(上)昨在思南文學之家就「城市,從傳統到現代」主題座談。 早報記者 高徵 圖

西安作家賈平凹寫西北農村,講一口「陝普」;上海作家金宇澄寫上海都市生活,滿篇吳方言。兩人有太多的差異,但賈平凹和金宇澄各自的近作《帶燈》和《繁花》都獲得了好評,各自擁有不同的讀者群。昨天是上海書展開幕第一天,賈平凹和金宇澄的讀者一大早就來到思南文學之家,參加兩人在上海書展上的對話「城市,從傳統到現代」。

賈平凹:站在城市看鄉下

位於復興中路重慶南路上的思南文學之家,昨天從早到晚,多場文學活動輪流上演,參加的讀者多為年輕人。在昨天的一系列活動中,尤其以上午10時的賈平凹和金宇澄對話最為火爆。9時不到,會場就已滿員,上百讀者最後只能站在會場的各個角落。

賈平凹和金宇澄,兩位作家的生活背景、經歷和寫作呈現太多的差異,而這也正構成了中國文學寫作的多元性。賈平凹的創作大多與農村有關,但他個人其實從1972年起就進入城市,「到了城市以後解決了吃飯問題。」雖然寫農村,但他其實是站在城市的角度來寫,賈平凹說,「我基本上是站在城市看鄉下。後來在城市過了幾十年再去看農村,那些困難、落後、田園、樸實的東西,還是能看得比較清楚。」其實在1990年代後,賈平凹也寫了很多城市題材的小說,「那也基本上是農貿集市形式的城市,寫的人也是從鄉下到城市的一群。」 長期擔任文學編輯的金宇澄也敏感地覺察到,賈平凹雖然本質上是個城市人,「但他的感情最敏感的地方是在農村。」

隨著中國社會的變化,賈平凹對農村的寫作也已不同。「當時寫作的時候農村就是農村,城市就是城市,但是現在寫農村肯定會牽扯到城市。」最近這些年,賈平凹每年既會抽一段時間呆在北京上海這些現代大都市,也會花時間去西北龍曲等偏遠小鎮。城市的繁榮、農村的危機,在賈平凹看來,機遇、文化不同,就造成看到的景象不同,「這就像我們乘飛機穿過雲層之後看到的都是陽光,雲層之下卻有的地方下雨、有的地方下冰雹。創作也是這樣,儘管骨子裡都是陽光燦爛的內核,外表卻千差萬別。」

金宇澄:把無意義城市生活寫出來

金宇澄是上海人,但他因為插隊離開城市8年,「你一離開上海這個地方,戶口沒有了,就沒有了糧票。按當時規定,你就沒法再回來。」金宇澄說,很多人摧殘自己的身體,造假,只為了能回到上海,「這就是故鄉。農村成長的人對農村的感情,與城市出生的人對城市的感覺,其實是一樣的。」什麼叫故鄉?賈平凹的回答是,「父母在哪裡,哪裡就是故鄉,如果父母去世了,那個地方一般不會再去了,所以說,故鄉是以父母的存在而存在的。」

對於上海,金宇澄說,它有點像羅馬,「羅馬是一個承擔了相當多罵名的城市,我覺得上海也是這樣。上海也是很多人來,很多人走。」金宇澄的《繁花》,為人談論最多的就是方言寫作,「但我寫東西的時候從來不用母語來思考。所以寫《繁花》時,30萬字,每天自己對自己說上海話,我經常覺得耳邊有一個蘇州評彈先生在說話。」

賈平凹與金宇澄在談論各自小說《廢都》和《繁花》的時候,不約而同地提到兩部小說的女性問題,「女同志對《廢都》有一些不太喜歡,後來我也反思了。因為當時寫的角度是從男性,中國社會還是男人世界,但這是中國社會的現實。」「我這個也是。」金宇澄說,「很多女讀者想了解男人的生活,男人怎麼看女人,所以去看(《繁花》)。但我自己覺得很多女作家寫的男人是不正確的。」

金宇澄在對話中感慨自己「已經很老了!」「我只不過是把過去大部分作家沒有提到的,一些毫無意義的城市生活寫出來,我覺得這也是蠻有意思的事情。」 金宇澄說,「現在的生活轉變太快,我想寫這快速轉換過程中城市生活一些對我有意義的瑣碎事情,就像文學允許一朵花慢慢打開一樣,我想將那些有質地的瑣事寫下來。」

年過六十的賈平凹感慨的是,「一個人的命運坎坷一點,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啟發。在這個艱難的時代度過也是一件幸事。」賈平凹回憶《廢都》出版之後引起非常大爭議,「給我帶來的壓力也特別大,那時候還比較年輕,四十出頭,經歷的事情還不是特別多。很長一段時間受到壓力,如果是一般人肯定就壓垮。我表面上還是比較膽小,但是骨子裡面還是比較堅強的,你說我不行的時候,我還幹一下。後來一想,人生也就這樣了。」

相關焦點

  • 金宇澄對話王家衛
    金宇澄對話王家衛 澎湃記者 石劍峰 發自香港 2014-07-18 20:09 來源:澎湃新聞
  • 跟賈平凹回故鄉《文學的故鄉》央視首播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深度聚焦中國當代文學和作家,以紀實影像為載體尋找文學的發生與萌芽,跨越秦嶺和黃河,跟蹤拍攝賈平凹、莫言、阿來、遲子建、畢飛宇、劉震雲6位作家回到故鄉、回到文學現場的歷程,講述文學背後的故事。該片首集走進秦嶺深處的棣花鎮,跟隨賈平凹尋訪他出生的祖屋、《秦腔》裡的清風街以及《高興》裡的原型——劉高興,為觀眾還原文學作品中的實景,走進文學的故鄉。
  • 金宇澄的《繁花》,徵服了王家衛和胡歌
    通過《繁花》,金宇澄開創了新的文學語言——整本書全部用上海方言寫作。相較於一般小說的全知觀點,整書都以對話形式鋪展,以極其口語化的短句,你一言我一語,用故事推進故事。對人對景用白描的手法,讓所有細節如看電影般撲面而來。金宇澄模仿傳統話本的樣式,「像一個說書人,坐在一個場子裡面,手裡拿一塊驚堂木,一拍就開始說了」。
  • 《商州 賈平凹的文學故鄉》7月20日晚八點
    來自賈平凹藝術館的消息稱:反映中國著名作家地域風情的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將於2020年7月20至26日20:00,將登陸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每天一集。播出的順序依次為:賈平凹、阿來、遲子建、畢飛宇、劉震雲、莫言。 據悉,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由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出品,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製作,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寫作中心提供學術支持 。
  • 《文學的故鄉》系列紀錄片之《賈平凹》在央視9套播出
    故鄉就是以父母存在而存在的,父母不在了,那個故鄉只是一個名義上的,字面上的一個故鄉,心在糾結著,只有父母在的時候,才是真正的故鄉。父母存在就是故鄉存在。——賈平凹《文學的故鄉》是國內紀錄片界首次深度聚焦中國當代文學和作家,以紀實影像為載體尋找文學的發生與萌芽,為中國當代文學存像。
  • 金宇澄丨《繁花》:用上海話講上海故事,方言小說你能接受嗎?
    《繁花》——上海方言寫就的小說2012年金宇澄先生的《繁花》橫空出世,以一種近乎強勢的姿態拿下了茅盾文學獎。沒有人知道金宇澄先生用多大的執念寫出了這本小說,在中國現代白話文小說創作中,很少有人會用純方言的手法去寫一本書,就算有,也是以北方方言為主,北方方言與普通話本就出自一脈,寫作難度和閱讀難度都不會太大。
  •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之《賈平凹》在央視播出!(附完整視頻)
    《文學的故鄉》紀錄片於2020年7月20-26日20點,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每天一集。7月20日,播出了紀錄片第一集《賈平凹》。故鄉就是以父母存在而存在的,父母不在了,那個故鄉只是一個名義上的,字面上的一個故鄉,心在糾結著,只有父母在的時候,才是真正的故鄉。父母存在就是故鄉存在。
  • 賈平凹:我想讓「賈平凹」消失,重新開始
    晚上賈平凹就不寫了,跟普通人一樣吃吃飯、打打牌、吹吹牛,「別人幹什麼,我就幹什麼」。長時間的獨自寫作,讓賈平凹不再喜歡熱鬧的場合,即便是大年初一,他也「見不得人多」,孩子來時間長了也煩,吃一口餃子,他就直接到書房來了。
  • 在你家,媽媽的媽媽叫什麼? | 睡前聊一會兒
    近年來「方言寫作」颳起的文學颶風,就是為了還原多樣的文化與生活。金宇澄的《繁花》用上海話寫弄堂故事;顏歌的《我們家》讓讀者有「想吃四川肥腸粉」的衝動;還有曹乃謙、賈平凹的作品中溢出紙面的山西味道、陝西風情。事實上,這並不是新生事物。
  • 《文學的故鄉》賈平凹、莫言、劉震雲讀書改變命運
    接連有兩個朋友提到這部講述作家成長之路的紀錄片《文學的故鄉》,上周我看完了自己感興趣的賈平凹、莫言、劉震雲這3集。看得過程中就有很多觸動,因此邊看邊寫,最後整理出這篇觀看筆記。無論是賈平凹還是莫言還是劉震雲,他們的裝束活脫脫就是廣大農村地區生活好一點的農民的形象。儘管他們成名後見過了那麼多大世面,但他們底子裡還是帶著農村生活的印記。如果不是從事文學創作,他們可能就是廣大中國農村最普通的人,毫不出挑。賈平凹自己說,要是自己在農村,60多歲可能也要出來打工了。
  • 陝西最有內涵的古鎮,因小說《秦腔》而聞名,是作家賈平凹的故鄉
    今天我向大家介紹陝西當地最為富有文化內涵的古鎮,它因為小說《秦腔》而被世人所知曉,同時它還是該書的作者賈平凹的故鄉,那麼它就是棣花古鎮。 說起棣花古鎮就不能不提現代著名文豪賈平凹先生,棣花古鎮就是這位文壇大佬的故鄉。
  • 《故鄉的腔調》:逝去的光影 流淌的方言
    最近我獲贈一本杭州作家錢金利所著的《故鄉的腔調:沙地土話與生活日常》(化學工業出版社)。朋友說,你讀過這本書,杭州話聽力水平至少能提高到70分,還能了解杭州地區的民俗民情。沙地位於錢塘江南岸,屬於杭州大江東區塊,包含下沙、蕭山部分區域。
  • 《文學的故鄉》文學與故鄉
    前幾天不意看到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的介紹,這部7集的紀錄片講述了6位作家的文學旅途與故鄉,其中就有我最喜歡的當代作家遲子建。於是我趁著周末,匆匆忙忙間把這紀錄片看了一遍,然後我悵然所失,不知道是文學離我更遠,還是故鄉離我更遠。人人生而有故鄉,而中國人對故鄉更是有一種執念,每個人一生下來就會有「籍貫」。
  • 吳方言趣談:渾說「生活」亂話「日腳」
    吳方言中,涉及到用嘴巴吃東西的,大多只用一個「吃」字來表達。比如吃飯、吃水果、吃零食等等,這個好理解。吳方言中是沒有「喝」「飲」的概念的,一律用「吃」來表達。比如吃酒、吃茶、吃湯、吃粥、吃咖啡等等。還有一種用法,普通話中也經常用,就是吃力、吃苦、吃不消之類。這個也好理解。吳方言裡的第四種用法,就是「吃生活」。「吃生活」,是挨打的意思。
  • 對話│《繁花》日文版譯者浦元裡花:「不響」用省略號來翻譯
    她熟稔漢語普通話,亦長期自學吳方言,時不時在訪談交流中蹦出上海話,令人倍感親切。訪談當日,時值夏季,細雨迷濛。在人跡稀疏的琵琶湖畔,這個浦元老師所喜愛的閒靜之地,我做了本次訪談。她帶著一本印有豐子愷繪畫的記事本,上面有一些她學上海話的筆記。她曾在《繁花》的書評中將金宇澄比作「21世紀的豐子愷」,足見她對兩者的喜愛。
  • 《文學的故鄉》他們在文學的秘境裡遭逢故鄉
    賈平凹說:故鄉就是以父母的存在而存在的,父母在才是真正的故鄉。賈平凹的赤誠隱忍,阿來的矛盾糾結,遲子建的純粹透明,劉震雲的疏離玩味,類似於一個個中國式原生關係的範本。但僅僅如此,不足以承載文學的母題。 用中國式傳統語境來記錄中國的文學尋根故事,這當然也是一種真實,但這種真實游離於淺表,淹沒、稀釋在現實的煙火氣息中,少了文學深邃幽遠的肌理,以及超現實的豐盈和溢出感,這種遺憾交織在紀錄片的一二三五集。
  • 《文學的故鄉》背井離鄉是作家的宿命
    ,儼然備受尊重的鄉村話事人,故鄉及這群人滋養哺育了賈平凹,如今反過來要仰仗他。這裡面包含著複雜的人情世故,但賈平凹似乎樂在其中。聽劉震雲跟母親、村民等人的對話,彎彎繞繞,在真假虛實之中暗藏機鋒,才知道他小說裡的幽默和邏輯來自何處。
  • 豐陽玢子‖賈平凹小說取名兩個字漫談
    有什麼玄機嗎?      有記者就這個問題專門採訪了賈平凹先生,賈平凹先生在回答董卿《山本》的取名時說,好記,好發音,嘴唇上下一碰就發出來了。      據我目測,賈平凹先生的小說取名除好記,好發音之外還有有以下幾點。       一,擴大想像力。有人說電影是死亡的藝術。那麼小說就是想像的藝術,比如此處刪去180字,就給讀者留下了足夠的想像空間。
  • 金宇澄的《回望》:所有記憶 終成嘆息
    金宇澄的母親姚雲女士,曾名姚志新、姚美珍,出身殷實人家,解放前是復旦大學的進步學生,差點投奔新四軍,但最終因家庭阻力留在上海,認識了金若望,戀愛,共同迎接新中國的到來,而後結婚,生子。儘管也曾有過熱血昂揚的青春年代,但是與其先生相比,姚雲的一生其實相當平常。她是平常的學生,平常的妻子,平常的革命幹部,平常的母親,和所有中國人一樣隨著大時代的波瀾動蕩而工作、運動、下放……並沒有什麼傳奇性。
  • 他們將生活故鄉變為文學故鄉
    日前,北師大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紀錄片製作人張同道的新書《文學的故鄉訪談錄》出版,該書是同名紀錄片的文字版,書中六位「茅獎」作家莫言、賈平凹、阿來、畢飛宇、劉震雲、遲子建難得袒露心扉,將幽深精神世界裡那些妙不可言的東西一一分享給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