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説亂話」是一句無錫話,大致是瞎講、亂說、胡說八道的意思。是無錫人經常掛在嘴邊的「方言成語」。之所以用這句話,是因為想要用無錫話來表達趣說、雜談的意思比較困難,實在沒有把握將無錫話中「生活」和「日腳」的含義和用法講清楚,只好「渾說亂話」一番了。
生活一詞,在無錫話裡也是個高頻詞,只是意思與普通話裡大相逕庭。無錫人講「生活」,印象中大概有三種用法。吃生活、做生活、架生活。在解釋之前,請一定不要先入為主、望字生義。此「生活」非彼「生活」,千萬不要用普通話來理解。就像日語中「手紙」並非如廁所用,而是書信的意思。
先說「吃生活」。吳方言中,涉及到用嘴巴吃東西的,大多只用一個「吃」字來表達。比如吃飯、吃水果、吃零食等等,這個好理解。吳方言中是沒有「喝」「飲」的概念的,一律用「吃」來表達。比如吃酒、吃茶、吃湯、吃粥、吃咖啡等等。還有一種用法,普通話中也經常用,就是吃力、吃苦、吃不消之類。這個也好理解。吳方言裡的第四種用法,就是「吃生活」。「吃生活」,是挨打的意思。無錫人吵架,也就是無錫話「吵相罵」,雙方都會氣勢洶洶地叫喊:給生活你吃!是不是真的動手「打相打」,這得另說。再比如吃馬屁,表示接受、享受拍馬屁的意思;吃牌頭,表示挨罵、受批評的意思;吃骨頭,表示遇到難處理、棘手的事。這是比較特別的用法。實際上類似於《水滸傳》中黑旋風李逵出陣,總要大聲喝道:先吃俺黑爺爺一板斧!吃我一棒、吃我一槍,這裡的「吃」都是一樣的用法。但為什麼把挨打說成是「吃生活」,無法考究。
再來說說「做生活」。生活怎麼還可以做?普通話裡沒有這種用法。「做生活」,在吳方言中,表示做工、勞動的意思。不懂吳方言的人是比較難理解的。有人問你是做啥個生活的,就是在問你做什麼工作的。有人問你在家裡做啥個生活,就是在問你在做什麼家務活。
至於「架生活」,我理解是出難題、故意為難的意思。這個「架」,與吳方言中把點燃爐灶叫成「架爐灶」的「架」是一個意思。但也有人用「加」。我個人以為用「架」好像更貼切一點。一個詞可能會有不同的注音表述。南長街上,有在地上印了許多無錫方言來考考大家。其中有一個詞根據無錫話讀音寫為「羽森頭」的。意思就是圍裙。我以為用「紆身頭」更貼切,「紆」是系、束的意思。讀音、含義都符合。
說完了「生活」,接下來講講「日腳」。「日腳」應該純粹是個吳方言詞彙。一般理解,「日腳」就是生活的意思。過「日腳」等同於過生活。但兩者還是存在明顯的區別。「日腳」有好、苦之別,還有長、短之分。普通話的語境裡,生活可以有好壞,但生活不好說有長短。這就有「日子」的意思了。這樣一對應,好、苦,長、短就很好理解了。無錫人只會過「日腳」,寫意「日腳」、小「日腳」、混「日腳」,真的是好「日腳」。
蕩開一筆。吳方言裡,說話,一般用「講」,叫「講閒話」。基本不用「說」、「談」什麼的。比如「講經頭」、講山海經;還會用「嚼」,「嚼屎話」;也會有「扯」,「扯老空」,就是講講趣聞、家長裡短什麼的。無錫電視臺「阿福聊齋」節目就是「扯老空」。宜興電視臺也有檔節目,用宜興方言「得得老話」。意思差不多。仔細想一下,無錫人用到「說」字,最多的大概是「說書」一詞。一個人在瞎扯,無錫人會講好像在「說書」、「說天書」。還有應該就是我在標題中用的這句方言成語「渾說亂話」了。
我雖然出生在無錫,但五十多年的人生中,竟然超過一半的時間生活在不講無錫話的地方,所以,討論關於無錫話的話題肯定比較粗淺。我也不是吳方言的研究者,根本不會有什麼專業的看法。生活讓我好奇,生活讓我有話講。特別是當今社會,有一些現象,一直在刺激著,使我寫下了這些文字。我為我們的一些領導幹部、公務人員在開會講話或接受媒體採訪時大講吳方言而遺憾。無錫人應該有大格局、大視野、大追求,使倷伲無錫真正成為與經濟地位相匹配的大都市。我也為一些市民、服務人員歧視或嫌棄不會講吳方言的行為而羞愧。無錫人應該講包容、講寬容、講圓融,使倷伲無錫真正充滿溫情和水。我還為我們的孩子們不會講、羞於講吳方言而擔憂。吳方言是我們的根,是標識,更是文化傳承。吳方言,就應該像錫劇、惠山奈泥嬤嬤一樣,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上海已經在做請一些上海老人講上海話錄音的工作,把一些方言土語錄音錄下來,防止這些土語俗語和方言標準音失傳。看到過一個學說無錫話的小冊子,採用普通話注音的方式學習無錫話。「開心死了」標註為「開心剎羅列」。用普通話一字一句讀下來,讓人不知所云,捧腹大笑。這樣的努力無疑是不可取的。曾經聽說有一位宜興老教師,用了一生的心血,編撰了《宜興方言辭典》,填補了空白,政府資助出版後,老人騎著自行車到處推銷,精神感人之至。還聽說《無錫民間傳說》也已經由民間有心人編撰完成,但好像出版無望,不免讓人唏噓嘆息。
應該鼓勵支持這樣的研究探索,涓涓細流總規沒有斷流,但發展成通湖達江的大河才會沒有後顧之憂。不然,老祖宗真要請倷伲這代人「吃生活」了,那就沒有好「日腳」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