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語方言也能唱RAP 「滅霸」成了「上海人」《小豬佩奇》有蘇州話配音版
上海喬家路,一條民國範十足的老街。最近,這條老街突然紅了,不少人專門來「打卡」。
喬家路的走紅,緣於一首名為《JZH ypher 2019》的MV。在這首MV中,來自蘇州、上海、杭州、寧波、嘉興和宜興的7名年輕人齊聚喬家路,用吳儂軟語唱起了RAP。
這首MV在網上一經發布,就在吳語區引起轟動。
這是繼去年某古裝劇中的「蘇州話」之後,吳方言再一次引發的大流量事件——前者被集體吐槽,而後者則贏得一片掌聲。
在這兩起網絡事件中,雖然網民們的態度截然相反,但他們表達的是同一種情緒:吳語區的原住民們對母語日漸衰微的焦慮。
在蘇州,人們已經能夠切身感受到蘇州話的衰微。
隨著蘇州話應用場景的日漸狹窄,建立在蘇州話基礎上的地方傳統文化,諸如崑曲、蘇州評彈、蘇劇等,也正面臨著傳承危機。
去年,世界語言資源保護大會在中國長沙召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2019年為「國際本土語言年」。
在此背景下,「饒舌版」吳儂軟語,或許能為蘇州話以及地方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推廣探索出一條「網際網路+」與「方言+」相結合的新路徑。
一群年輕人
「包郵區天團」把長三角一體化用方言唱給你聽
《JZH Cypher2019》的策劃者劉良驥是土生土長的上海說唱歌手。
早在2014年,劉良驥就嘗試把說唱與上海話結合起來,因為他感覺到上海話已經到了「瀕危」的程度,「我有責任以自己的方式來保衛上海話。」
漸漸地,劉良驥發現吳語方言正在長三角各地集體衰退。於是,他萌生了一個想法:組織一支使用吳語方言的「嘻哈戰隊」。去年下半年,他通過人託人的方式,先後找到了杭州的鐘祺和汪能、蘇州的徐逸霖、嘉興的何淼、寧波的任均輝、宜興的孫羽飛。
今年春節後,這首融合了6種吳語方言的說唱歌曲製作完成,被取名為《JZH Cypher2019》(意為「江浙滬說唱接力」)。
《JZH Cypher2019》在網易雲音樂首發後,反響很不錯,劉良驥認為,要趁熱打鐵,拍一首MV進一步擴大影響力。在上海公益視頻團隊「零壹公社」的支持下,MV在喬家路開機。
MV上線後,立刻成為「爆款」,劉良驥的微博被點擊了近400萬次,全網點擊量總計近5000萬次。
7名歌手都來自江浙滬,因此網友戲稱他們是「包郵區天團」,劉良驥等人覺得這個名字挺好,於是就直接拿來使用。
劉良驥表示,「包郵區天團」能夠成型,首先是因為大家語言相通、文化相近,此外和長三角一體化不無關係,「可以說,我們在草根文化層面實踐了長三角一體化。」
事實上,《JZH Cypher2019》的歌詞中也有著長三角一體化的影子:「我們聯手都是個A司,蘇州杭州RAP PARADISE(說唱天堂)」,「杭州跑到上海,先到嘉興轉個彎」,「上海朋友來吃晚飯,兩個鐘頭動車高鐵準時來到(寧波)南站……」
劉良驥說,他們將聯合更多長三角城市的說唱歌手,共同為吳語方言「發聲」。
一樁尷尬事
「普通蘇州話」和「蘇州普通話」,平時都說得越來越少
在接到劉良驥的邀請時,徐逸霖很沒底氣,一來,之前自己從來沒有嘗試過用方言說唱,二來,他覺得自己的蘇州話並不標準。這個20歲的蘇州小夥子坦言,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說蘇州話的時候很少,而且在說蘇州話前,要先在腦子裡用普通話「轉譯」一下才行。
雙塔街道網師巷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魏巍,對於蘇州話的式微深有感觸。網師巷社區曾打算在小朋友中推廣崑曲,後來社區工作人員在摸排情況時發現,這個設想根本無法實施:在本地孩子中,有一半不會說蘇州話;另一半會說的,也大都是「普通蘇州話」——用蘇州話的發音說普通話的詞彙,他們的爺爺奶奶則在說「蘇州普通話」——用普通話發音說蘇州話詞彙,「腳饅頭」「手節頭」……
蘇州大學漢語方言學專家汪平教授在《普通話和蘇州話在蘇州消長的研究》一文中指出:「對70%的學生來說,普通話已取代家鄉話成為更運用自如的交際工具。」民革蘇州市委的一項調查顯示,在蘇州,近四分之三的學生在與同學交流中使用普通話,70%的年輕人只是羨慕別人能講蘇州話,卻沒有主動學習蘇州話的願望。
汪平認為,蘇州話的衰落,在於應用場景越來越少,「我一直主張蘇州人在日常生活中說蘇州話。」
「蘇州話不僅是蘇州人的日常交際工具,更是崑曲、蘇州評彈、蘇劇等地方傳統文化的根。」蘇州評彈團副團長王池良說,如果任由蘇州話衰敗下去,將來這些傳統文化很可能滅絕。
一直在行動
政府部門、民間機構都在保護蘇州話
蘇州歷來重視對蘇州話的保護和傳承,從政府到民間都做出了不少努力,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讓蘇州話重新回到日常生活中。
據蘇州市漢語國際推廣中心原副主任馬培元介紹,2008年,蘇州、崑山、常熟成為「中國語言資源有聲資料庫建設工作」首批試點城市,選出了具有代表性的發音人,採錄了崑曲、蘇州評彈、蘇劇等各種地方口頭文化語料,建立了「世界語言大會展示館·語言文化研習體驗館」。
2012年,蘇州市語委啟動蘇州話保護工程。迄今,蘇州已連續舉辦了10屆中小學生普通話、蘇州話、英語口語大賽以及少兒吳語故事、童謠比賽等活動;培育了366位蘇州話輔導師;本地新聞媒體推出了一批蘇州話節目和傳播地方文化的文創產品;20多條公交線路同時使用普通話、蘇州話報站;《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的相關條款也對蘇州話保護作出相關規定。
在基層,不少學校、社區、民間機構等也在通過各種方式推廣蘇州話。
2017年開始,網師巷社區把蘇州話輔導師請到社區,通過童謠、情景短劇等形式,在孩子們中推廣蘇州話,目前已輔導了50多個孩子。
2017年5月,蘇州大學海外教育學院推出「說蘇哉」微信公眾號,2018年11月成立「說蘇哉」協會。「說蘇哉」協會秘書長車玉茜告訴記者,「說蘇哉」通過微信公眾號和沙龍活動推廣蘇州話和地方傳統文化,兩年來推出了300多篇文章、80多次活動。
「蘇白學堂」「蘇州鹹話」等民間機構和微信公眾號積極行動。
「說蘇哉」公眾號上線兩周年時,小編寫道:「方言消亡的速度太快,我們可能跟不上、跑不贏。儘管有人預言文化悲劇,但我們仍舊逆風前行。」
車玉茜說,這或許是蘇州方言保護志願者們的共同心聲。
一個新維度
請「豬玀玀」佩奇為方言「代言」
在蘇州方言保護志願者組織中,「說蘇哉」擁有強大的專業背景:其線上文章和線下活動,由汪平教授和國家語委蘇州方言發音人沈亮、戈慧芬、鍾斌、蘇唯珂等人把關、指導,顧問團隊中的邢晏春、柯繼承、曹明一等也都是蘇州地方文化、方言領域的資深「大V」。
然而,「說蘇哉」的影響力似乎還不足以和其強大的專業背景相匹配,其微信公眾號推送文章的平均閱讀量並不算高。其他幾個類似的公眾號,情況也大抵如此。
沈亮坦承,在蘇州話的學術研究層面和日常教學層面,蘇州有較強的專業隊伍,但在推廣傳播層面缺乏「大V」。
在吳語區的其他城市,是否存在推廣本地方言的「大V」呢?
「大家好,我是滅霸。不要問我為啥這個名字用上海話讀出來像一個電蚊香的牌子,問漫威去……我要告訴大家一個秘密,我實際上是一個上海人……」《復仇者聯盟4》上映前夜,上海的微信公眾號「平紀工作室」推出了一段視頻,讓「滅霸」變成了「上海人」,該視頻上線後點擊量迅速突破十萬次。
據「平紀工作室」運營負責人張春玲介紹,他們是一個旨在保護推廣上海話的自媒體。工作室的主創李逸之,多年來一直從事上海方言配音,他從各種熱門動漫、影視劇和遊戲中截取片段,重新剪輯、設計臺詞,再用誇張幽默的上海話配音,「我們選擇的視頻載體和配音風格,都是社會公眾尤其是年輕人喜歡的。」
據張春玲介紹,2016年到2017年,「平紀工作室」的視頻全網播放量超3億次。「平紀工作室」還成功地探索出了商業模式,在部分視頻中植入商業廣告,並推出實體周邊產品。
在蘇州,也出現了《小豬佩奇》的蘇州話配音版,「我是小豬玀玀佩奇」,「兩隻小豬玀玀窮開心格,外頭落雪哉」……
蘇州大學傳媒學院副教授陳一認為,不管是方言還是建立在方言基礎上的地方傳統文化,對當下的社會公眾來說,都不是「剛需」。要想快速有效地傳承、推廣蘇州方言和傳統文化,就需要「搭車」——「網際網路+」的傳播渠道和適合「網際網路+」語境的文創產品,「『包郵區天團』和『平紀工作室』,搭的正是這樣的『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