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指南:《滬語人氣王》以上海方言為切入點,通過選手們精彩紛呈的滬語原創才藝節目,努力挖掘承載著上海城市記憶的滬語的內涵,帶觀眾感受滬語之美,從而使滬語文化被保護和傳承下去。
來源:《電視指南》雜誌(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主管)
文/鄒曄
滬語承載著上海的城市記憶,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澱,2020年6月12日,致力於滬語文化傳播和推廣的方言選秀節目《滬語人氣王》在上海都市頻道首播,節目一經播出便引起了很高的關注度,也讓觀眾看到了一群在方言傳承上努力創新的優秀選手。歷經近三個月的選拔,節目於8月28日通過激烈的總決賽決出了最終的三位「人氣王」,並收穫了2.84的收視率和9.43的市場佔有率。
該節目以上海方言為切入點,通過選手們精彩紛呈的滬語原創才藝節目,努力挖掘承載著上海城市記憶的滬語的內涵,帶觀眾感受滬語之美,讓更多生活在上海的人擁有說滬語的熱情,從而使滬語文化被保護和傳承下去。
「年輕化」潮玩滬語
多樣藝術形式為方言普及增添新活力
參加《滬語人氣王》的選手來自各行各業,其中不乏在網絡上已經擁有不少粉絲的紅人,他們曾在抖音、微博等網絡平臺發布自己的原創滬語作品,用當下最潮流的形式吸引了眾多年輕人,讓他們對滬語產生興趣。
選手徐祥
「人氣王」之一的徐祥生活中是一名滬劇演員,在網絡上又是擁有20萬粉絲的「滬語網絡紅人」。在《滬語人氣王》的舞臺上,他把自己一口純正的上海話用新穎的形式「包裝」起來。《灌籃高手》《暗香》《微風細雨》《探清水河》,年輕人喜歡的流行歌曲都能用「上海話」演繹,一下拉近了年輕人和上海話的距離。
另一位「人氣王」姚明方是「滑稽泰鬥」姚慕雙的孫子。雖然出身滑稽世家,他卻沒有選擇走舞臺之路。直到有了《滬語人氣王》的節目,才點亮了姚明方的「演藝之夢」。在節目中,他多次復刻了「姚周」的經典滑稽劇目,還加入了自己的創新元素。讓經典的滑稽戲成為新的「網紅」節目。姚明方一口傳統地道的「上海話」也贏得了廣大觀眾的點讚。
父子檔:選手姚明方、助演嘉賓姚祺兒
參加節目之前,內地歌手林吾耀就已經小有名氣,此前他曾參加過東方衛視和都市頻道的多檔節目,舞臺表演經驗十足。他和自己的小夥伴組成了「四大金剛」組合,在節目中帶來了自己原創的滬語魔改動畫配音和滬語rap,新穎的表演形式讓許多觀眾對滬語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而將滬語文化和潮流結合的不只是滬語rap這一種形式,還有滑稽演員李國靖用滬語演繹的經典影視橋段《大宅門》片段、踢館選手張聿帶來的相聲表演,總決賽中更有團隊跨界大融合,趙志剛攜手團隊的「四大金剛」將歌曲、戲劇、rap、舞蹈融合演繹,讓我們看到原來林妹妹風也可以很rap;陳國慶、石頭搭檔的小品中,滑稽的街舞表演更是讓現場的人開懷大笑。除此之外,第一輪晉級的選手們還為我們帶來了《瘋狂的冰箱》即興演出,在舞臺上為我們展示了上海味道。
選手林吾耀、助演嘉賓趙志剛
《滬語人氣王》向我們展現的是海派文化「海納百川,兼容並包」的特點,上海都市頻道用公眾喜歡的綜藝選秀形式展開,不斷激發選手們的創作熱情,把上海方言完美地融合在表演中,讓觀眾在歡聲笑語中學習滬語。正是利用這樣多元化傳播的優勢,《滬語人氣王》讓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輕群體有興趣了解和使用滬語,進而為滬語普及做出真正的貢獻。
滬語走入千家萬戶
傳承傳統文化讓《滬語人氣王》好評如潮
上海作為國際化大都市,隨著說方言的人群的老齡化,越來越少的人習慣開口說方言,《滬語人氣王》以新穎題材填補了市場空缺,讓更多人了解到上海話的腔調和味道。
上海都市頻道作為主流媒體,用一種良好的方式保護且傳播了滬語,節目中不管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還是來自外地的選手,都用自己的方式表現滬語,詮釋著自己對於滬語的獨特認知。在某一個層面上,這也是滬語不斷豐富的表現,傳統文化在傳承的過程中也在不斷進步。不少觀眾在觀看節目之後表達了自己的讚揚與肯定,期盼上海閒話文化能夠以此得到傳承。
《滬語人氣王》通過展示滬語獨特的語言魅力,使得傳統文化不再被現代化的節奏衝散。上海話作為一門地方方言,承載了海派文化以及上海這座城市獨特的歷史,它不僅僅是一門方言,更是生活的縮影以及千千萬萬個上海人與新上海人的情感寄託。只有保護重視起來,才能使得傳統文化一直被傳承下去,正是有《滬語人氣王》這檔節目,才勾起了人們心中對於上海話的記憶,才使得傳統文化不再被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