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語人氣王》:方言選秀普及滬語,創意形式傳承方言文化

2020-09-05 電視指南雜誌

電視指南:《滬語人氣王》以上海方言為切入點,通過選手們精彩紛呈的滬語原創才藝節目,努力挖掘承載著上海城市記憶的滬語的內涵,帶觀眾感受滬語之美,從而使滬語文化被保護和傳承下去。

來源:《電視指南》雜誌(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主管)

文/鄒曄

滬語承載著上海的城市記憶,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澱,2020年6月12日,致力於滬語文化傳播和推廣的方言選秀節目《滬語人氣王》在上海都市頻道首播,節目一經播出便引起了很高的關注度,也讓觀眾看到了一群在方言傳承上努力創新的優秀選手。歷經近三個月的選拔,節目於8月28日通過激烈的總決賽決出了最終的三位「人氣王」,並收穫了2.84的收視率和9.43的市場佔有率。

該節目以上海方言為切入點,通過選手們精彩紛呈的滬語原創才藝節目,努力挖掘承載著上海城市記憶的滬語的內涵,帶觀眾感受滬語之美,讓更多生活在上海的人擁有說滬語的熱情,從而使滬語文化被保護和傳承下去。

「年輕化」潮玩滬語

多樣藝術形式為方言普及增添新活力

參加《滬語人氣王》的選手來自各行各業,其中不乏在網絡上已經擁有不少粉絲的紅人,他們曾在抖音、微博等網絡平臺發布自己的原創滬語作品,用當下最潮流的形式吸引了眾多年輕人,讓他們對滬語產生興趣。

選手徐祥

「人氣王」之一的徐祥生活中是一名滬劇演員,在網絡上又是擁有20萬粉絲的「滬語網絡紅人」。在《滬語人氣王》的舞臺上,他把自己一口純正的上海話用新穎的形式「包裝」起來。《灌籃高手》《暗香》《微風細雨》《探清水河》,年輕人喜歡的流行歌曲都能用「上海話」演繹,一下拉近了年輕人和上海話的距離。

另一位「人氣王」姚明方是「滑稽泰鬥」姚慕雙的孫子。雖然出身滑稽世家,他卻沒有選擇走舞臺之路。直到有了《滬語人氣王》的節目,才點亮了姚明方的「演藝之夢」。在節目中,他多次復刻了「姚周」的經典滑稽劇目,還加入了自己的創新元素。讓經典的滑稽戲成為新的「網紅」節目。姚明方一口傳統地道的「上海話」也贏得了廣大觀眾的點讚。

父子檔:選手姚明方、助演嘉賓姚祺兒

參加節目之前,內地歌手林吾耀就已經小有名氣,此前他曾參加過東方衛視和都市頻道的多檔節目,舞臺表演經驗十足。他和自己的小夥伴組成了「四大金剛」組合,在節目中帶來了自己原創的滬語魔改動畫配音和滬語rap,新穎的表演形式讓許多觀眾對滬語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而將滬語文化和潮流結合的不只是滬語rap這一種形式,還有滑稽演員李國靖用滬語演繹的經典影視橋段《大宅門》片段、踢館選手張聿帶來的相聲表演,總決賽中更有團隊跨界大融合,趙志剛攜手團隊的「四大金剛」將歌曲、戲劇、rap、舞蹈融合演繹,讓我們看到原來林妹妹風也可以很rap;陳國慶、石頭搭檔的小品中,滑稽的街舞表演更是讓現場的人開懷大笑。除此之外,第一輪晉級的選手們還為我們帶來了《瘋狂的冰箱》即興演出,在舞臺上為我們展示了上海味道。

選手林吾耀、助演嘉賓趙志剛

《滬語人氣王》向我們展現的是海派文化「海納百川,兼容並包」的特點,上海都市頻道用公眾喜歡的綜藝選秀形式展開,不斷激發選手們的創作熱情,把上海方言完美地融合在表演中,讓觀眾在歡聲笑語中學習滬語。正是利用這樣多元化傳播的優勢,《滬語人氣王》讓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輕群體有興趣了解和使用滬語,進而為滬語普及做出真正的貢獻。

滬語走入千家萬戶

傳承傳統文化讓《滬語人氣王》好評如潮

上海作為國際化大都市,隨著說方言的人群的老齡化,越來越少的人習慣開口說方言,《滬語人氣王》以新穎題材填補了市場空缺,讓更多人了解到上海話的腔調和味道。

上海都市頻道作為主流媒體,用一種良好的方式保護且傳播了滬語,節目中不管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還是來自外地的選手,都用自己的方式表現滬語,詮釋著自己對於滬語的獨特認知。在某一個層面上,這也是滬語不斷豐富的表現,傳統文化在傳承的過程中也在不斷進步。不少觀眾在觀看節目之後表達了自己的讚揚與肯定,期盼上海閒話文化能夠以此得到傳承。

《滬語人氣王》通過展示滬語獨特的語言魅力,使得傳統文化不再被現代化的節奏衝散。上海話作為一門地方方言,承載了海派文化以及上海這座城市獨特的歷史,它不僅僅是一門方言,更是生活的縮影以及千千萬萬個上海人與新上海人的情感寄託。只有保護重視起來,才能使得傳統文化一直被傳承下去,正是有《滬語人氣王》這檔節目,才勾起了人們心中對於上海話的記憶,才使得傳統文化不再被遺忘。

相關焦點

  • 《滬語人氣王》:以優秀原創滬語表演,點燃滬語傳承熱情
    致力於滬語文化保護和傳播的方言選秀節目《滬語人氣王》正在上海都市頻道熱播。歷時2個月的激烈角逐,目前比賽已經進入到白熱化的階段,距離總決賽的到來僅剩3天!《滬語人氣王》總決賽此前,通過滬語原創才藝節目以及複賽兩兩配對的主題PK,乍現鋒芒的「滬語高手」們分別進入到了孫鳴潔、劉倩、計一彪和陳靚四位評委老師的戰隊裡。
  • 《滬語人氣王》:「年輕化」潮玩上海話
    滬語承載著上海的城市記憶,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澱,6月12日,致力於滬語文化傳播和推廣的方言選秀節目《滬語人氣王》在上海都市頻道首播,節目一經播出便引起了很高的關注度,也讓觀眾看到了一群在方言傳承上努力創新的優秀選手。
  • 《滬語人氣王》今晚開播
    今晚7點,全新方言選秀節目《滬語人氣王》即將在上海都市頻道開播。圖說:全新方言選秀節目《滬語人氣王》即將開播 官方圖滬語文化海納百川通過節目可以了解到,語言是一座城市的個性文化名片,上海的本地語言有數千年歷史,比如被大眾廣泛熟知的意為「我們」的詞彙「阿拉」即來自寧波話。
  • 《滬語人氣王》點燃滬語傳承熱情 8.28將迎總決賽
    上海熱線訊,致力於滬語文化保護和傳播的方言選秀節目《滬語人氣王》正在上海都市頻道熱播。此前,通過滬語原創才藝節目以及複賽兩兩配對的主題PK,乍現鋒芒的"滬語高手"們分別進入到了孫鳴潔、劉倩、計一彪和陳靚四位評委老師的戰隊裡。    在持續白熱化的團隊晉級賽中,選手們將"組團"進行角逐,選出最後的五強。
  • 《大宅門》也有了滬語版,《滬語人氣王》點燃年輕人表演與傳承的熱情
    圖說:長三角方言說唱串燒 官方圖致力於滬語文化保護和傳播的方言選秀節目《滬語人氣王》正在上海都市頻道熱播。此前,通過滬語原創才藝節目以及複賽兩兩配對的主題PK,乍現鋒芒的滬語高手們分別進入到了孫鳴潔、劉倩、計一彪和陳靚四位評委的戰隊裡。
  • 點燃滬語傳承熱情 《滬語人氣王》今晚迎來總決賽
    人民網上海8月28日電  致力於滬語文化保護和傳播的方言選秀節目《滬語人氣王》正在上海都市頻道熱播,今晚即將迎來的總決賽看點十足:著名演員張小玲和《老娘舅》中「杜祿冠」的扮演者姚祺兒會親臨現場,作為助演嘉賓與選手搭檔進行表演。
  • 《滬語人氣王》看他們各顯神通
    作為海派文化重要載體,滬語以不斷豐富的內涵與創新的表達記錄了時代的發展,承載了上海的城市記憶。然而隨著社會交往環境的多元化與普通話的廣泛普及,在上海這座國際性都市,越來越少的上海人習慣開口說方言,熟知滬語的人群也逐漸老齡化。
  • 《滬語人氣王》將迎總決賽
    方言選秀節目《滬語人氣王》正在上海都市頻道熱播。此前,通過滬語原創才藝節目以及複賽兩兩配對的主題PK,乍現鋒芒的「滬語高手」們分別進入到了孫鳴潔、劉倩、計一彪和陳靚四位評委的戰隊裡。在持續白熱化的團隊晉級賽中,選手們「組團」進行角逐,選出最後的五強。
  • 青少年講滬語「開不了口」 滬語專家:方言進課堂作用不大
    網絡配圖 近日,上海大學海派文化研究中心啟動「與滬有約」滬文化傳承主題活動。幾天後,錢乃榮、王汝剛、茅善玉等上海方言研究專家和地方戲曲表演藝術家們,將前往社區和學校舉辦海派文化精品講座,重點是推廣滬語。
  • 【上海書城大型滬語講座】滬語滬音,妙趣橫生的上海方言暨新書發布籤售活動(語言專家與滬語人士講解+著名上海歌手林寶現場演唱)
    方言是文化的標識之一,也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內容,上海自設立行政建制算來,已經有700多年的歷史了。這是代表上海這座城市的最讓人折服的精神財富,可以說,傳承上海話,就是傳承上海的人文精神,傳承申城的本土文脈。但由於上海話在大部分人的心裡是只能說,不能寫的語言,因此,網絡上流傳的各種用上海話寫的句子漢字書寫混亂,嚴重影響到上海人的日常交際。
  • 阿慶爺叔當評委,這檔選秀節目,你「Pick」誰的上海話?
    《滬語人氣王》現場 上海都市頻道全新方言選秀節目《滬語人氣王》從6月12日晚7點起開播。這檔方言選秀節目由周瑾主持,並邀請滬劇表演藝術家馬莉莉、「越劇王子」趙志剛、上海人熟悉的「阿慶爺叔」、知名演員餘婭、知名藝人孫鳴潔與新上海人劉倩組成評委陣容。節目主創團隊希望通過優秀原創滬語作品的廣泛傳播,保護傳承滬語文化。
  • 方言傳承靠後生
    原創 海上夢疊 海上夢疊方言傳承靠後生作者:(海上夢疊)丁迪蒙朗讀:沉默是金由於學堂要求,上海個學生無論學堂、社會、家庭、一般儕講普通話。—— 伊勒講搿句「普通話」個辰光,居然還拿「上檯面」後頭個詞儕切換成功滬語了。哈哈!伊也曉得搿種比喻,只有用滬語講再更加準確、形象、「煞根」呀!對伊個表現,我邪氣擔憂。方言是語言歷史個活化石,其中囥勒多少現代語言當中失傳個語音、詞語、語法個原始信息啊!即使是北方閒話,也是由多種北方方言組成個。
  • 守護地方文化莫讓方言式微
    各地都有各地的方言,方言保存的價值一直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  著名評彈表演藝術家袁小良向記者介紹,僅以江蘇為例,該省地跨長江、淮河,方言眾多,地域文化差異較大。淮陽、南京和通泰地區說江淮官話,太湖流域和宣州地區說吳語,徐州地區和贛榆地區說中原官話。「地方語言對文化的傳承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是地域文化的載體,也是城市個性的標籤,更是區域文化特色和居民文化自信的來源。
  • 經典滬語廣播節目縮水 《阿富根》難覓發音正宗主持人
    滬語節目尚有忠實聽眾   《阿富根》的調整讓聽眾第一時間聯想到,滬語廣播節目的生命力是否到了盡頭?今年年初,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曾發出通知,要求廣播電視節目規範使用通用語言文字,在推廣普及普通話方面起到帶頭示範作用,主持人除節目特殊需要外,一律使用標準普通話。
  • 這兩本晚清民初方言詞典,記錄百年前滬粵語方言的「活化石」
    由這一詞條便能窺見一百多年來上海方言的傳承與演變。比如說,在現在的上海方言及普通話裡,「paper knife」仍然被譯作「裁紙刀」,「pocket knife」在現代上海方言裡,已不再對應翻譯為「洋刀」,而採用如「摺疊刀,小刀」之類的譯法。
  • @滬語小達人,用上海話講述「喜愛上海的理由」就能當小明星
    本文圖片均來自「好兒童畫報」微信公眾號由上海市教委、上海市語言文字水平測試中心、上海教育報刊總社和上海市戲劇家協會等聯合舉辦的2020第二屆「喜愛上海的理由」滬語小達人交流展示活動將啟動。據主辦方介紹,本次活動以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為契機,組織動員全市幼兒園、小學以「抗疫情愛家鄉贊小康」為主題,以上海紅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為題材,反映與上海有關的一個人物、一件事、一個歷史掌故、一個景點、一棟建築、一條馬路、一種食物、一個品牌的過去和現在,頌揚當前疫情防控下的先進典型事跡、先進典型人物等。往屆表演者。
  • 「保護傳承方言文化」刻不容緩|上海法治報評論
    在大力推廣和規範使用普通話的同時,亟待保護傳承方言文化。近期《中國新聞周刊》以《代際傳承斷裂,方言瀕危》為題,報導了我國多種方言都在不同程度上面臨著生存危機。尤其是近些年來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口流動加劇,方言的影響力和使用範圍大不如前,方言流布式微,方言文化萎縮,如南寧的「白話」、東莞的「粵方言」、海南東南部的「儋州話」等都掙扎在存亡線上,處於急劇消失的狀態。
  • 重視方言保護傳承地方文化
    因而方言具有「文化化石」之稱,一旦消亡,造成的損失是不可估量的。方言不僅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具有民族的認同感和歷史文化的認同感。保護方言資源,傳承地方特色文化,就是留住文化的根脈,讓人記得住鄉愁。唐代詩人賀知章的詩句:「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表達了一個離家在外遊子對家鄉濃鬱的情感。中央電視臺節目主持人朱軍,作為蘭州的形象代言人,經常會用蘭州話推廣蘭州,始終不忘自己是一個蘭州人。
  • 電影《大耳朵圖圖之美食狂想曲》滬語版首發亮相
    電影《大耳朵圖圖之美食狂想曲》滬語版首映禮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