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本晚清民初方言詞典,記錄百年前滬粵語方言的「活化石」

2021-01-09 澎湃新聞

「Knife, a 一把刀 ih °po tau;pocket —, 洋刀 yang-tau;paper —,裁紙刀 ze-°ts tau; a large —,(used by soldiers),關刀 kwan-tau, 大刀 da°-tau;chopping —,薄刀 bok-tau……」

上述關於英文單詞「knife」(刀,匕首)的詞條,摘自《英漢上海方言詞典》(第二版),為上海基督教方言協會編寫,原書於1901年在上海出版,1913年再版,目前在世界範圍內已是絕版孤本。

由這一詞條便能窺見一百多年來上海方言的傳承與演變。比如說,在現在的上海方言及普通話裡,「paper knife」仍然被譯作「裁紙刀」,「pocket knife」在現代上海方言裡,已不再對應翻譯為「洋刀」,而採用如「摺疊刀,小刀」之類的譯法。

再比如,從「knife」這一詞條標記的字音可知,直到20世紀初,上海方言裡還存在著兩個入聲(-h和-k),比如該詞條範例「一把刀」中的「一」(ih),「薄刀」中的「薄」( bok)。(另注,°標於聲母前為上聲符號,°標於韻母后為去聲符號)

近日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晚清民初滬語英漢詞典》便是基於《英漢上海方言詞典》(第二版)為底本進行重排重印,同時出版的還有《晚清民初粵語法漢詞典》,兩書均被列為國家出版基金項目。

滬、粵兩地方言百年前風貌的「活化石」

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上半葉,大批西方來華的傳教士在中國土地上,翻譯出版了大量的漢語方言聖經及其通俗教義,編寫出版了種類繁多的方言和方言學著作。

遺憾的是,西方傳教士的這些中國方言學著作現在散藏在國內外各地的市級、大學圖書館或者藏書樓中,長期以來不受重視。

最初出版於清末的《英漢上海方言詞典》和《法粵字典》幾近遺失,僅存善本曾被長期藏匿於天津馬場道原工商學院教堂鐘樓的閣樓夾板內。該鐘樓建於民國初年,後劃歸天津外國語大學馬場道校區。

上世紀80年代,學校在清理教堂鐘樓挪作他用時,兩部詞典被意外發現。其中《法粵字典》更是殘缺嚴重。兩部詞典的價值當時並未受到足夠重視。修剛教授擔任天津外國語大學校長後,聽聞兩部詞典的發現經過後高度重視,將其移至天津外國語大學圖書館內,遂成為「鎮館之寶」。

2015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副總編輯朱亞軍就《漢日大詞典》項目與修剛會面時,聽聞兩部詞典的發現經過後,認為其文化價值及學術史價值不容小覷,立刻表達收集整理及出版意向。朱亞軍將兩部詞典全書複印後,徵詢了著名漢語方言學家錢乃榮教授的意見。錢乃榮認為這是國內僅存的記錄滬、粵兩地方言百年前風貌的「活化石」。

為此,上海譯文出版社辭書編纂團隊主持專家團隊歷經三年,搜集了存放於天津外國語大學圖書館的這兩部1901年版孤本《英漢上海方言詞典》、1909年版《法粵字典》孤本,以及散落於天津外國語大學、香港大學、美國喬治敦大學、美國國會圖書館、耶魯大學、紐約公共圖書館的1909年版《法粵字典》其餘善本,參考了民國初年的再版通行本,重排重印了《晚清民初滬語英漢詞典》和《晚清民初粵語法漢詞典》。

此次再版的兩部詞典,《晚清民初滬語英漢詞典》共收錄詞目約15000條,涉及當時的社會生活、風俗、文化、科技、生產活動等各個方面的詞彙,並採用羅馬字母制定了滬語拼音方案。《晚清民初粵語法漢詞典》收錄了豐富的廣東方言口語詞彙和常用表達,用與法語發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母制定了粵語拼音方案,真實記錄了當時的粵語詞句、語音語調,同樣具有頗高的參考和研究價值。此外,作者還在前言處做了詳盡的粵語語音和語法說明。

錢乃榮教授長期致力於吳語(上海話)研究和方言保護,曾開發「上海話輸入法」。他在兩書總序裡寫道:「兩部詞典作為見證近代中國滬、粵兩地方言在西方語境影響下流變的活化石,通過語言這一重要的文化載體讓我們得以窺見近代以來滬、粵兩地政治歷史、社會文化之遞嬗,為滬粵語方言的歷史性研究、歷時性與共時性的綜合研究,乃至晚清民初整個中國社會生態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文獻。」

《法粵字典》

見證上海方言變化最快的一段時期

《晚清民初滬語英漢詞典》還增錄了1926年第六版的《上海方言常用習慣用語》中許多完全注音的實用短句,從中我們可以看到20世紀初期市場買賣、交通生活的基本面貌,從語言結構上也可以發現一些新舊變化。

錢乃榮在總序裡舉例上海話裡的是非問句,上海話從松江話沿用下來的土話通用語法形式是「V va」(如在書中的「The Merchant」一節中有這樣的句子:「今朝儂有啥事體否?」「儂要賣脫否?」),後受隨蘇州話、寶山話而來的「阿V」形式影響,在1916年版始增補的乘火車和電車時用的新句子中,就增有「夜班車阿有睏車個?」這樣的說法,而且還產生了一種兩者疊加的交雜新用法「阿V…va」,如:「拉火車裡阿有得吃否?」

錢乃榮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指出,上海方言至少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了,上海話是松江方言在黃浦江兩岸的一個分支。長期以來,府城松江方言一直是上海人心目中的權威方言,在開埠前,上海方言和松江方言十分相像,可統稱為松江方言大區。在開埠後,城區裡的上海話隨上海的都市化發生巨大變化,自1910年代上海成為全國金融、經濟、文化中心,上海方言也成為江南和全國語言發展的龍頭,層出不窮的新詞經上海話匯入普通話的洪流裡,比如馬路、汽車、課程(源自英文單詞course)等。

錢乃榮介紹,據至今為止搜集到的資料來看,100多年裡傳教士在上海連續出版了50多部上海方言著作,使用這些著作中所記語料,經條分縷析,正好可以整理出上海方言變化最快一段時期(開埠後向大都市轉變時期)的語音、詞彙、語法的真實發展歷史。這些資料佐證了上海城區方言雖然已經與被稱之為「本地話」的郊區方言在語音、語調等方面差異明顯,但上海方言仍然是以松江方言為基礎的,而不是一些人認為的「雜糅了寧波話、蘇州話等地方言形成的『新語言』」,錢乃榮說,各地移民對於上海話的貢獻,是激蕩出各種各樣的新詞彙,因為當時許多新事物都是最先在上海出現的。

《英漢上海方言詞典》

據悉,上海譯文出版社計劃於近期啟動「上海方言英法日三語實錄典藏」項目,今後將繼續與天津外國語大學等知名高校合作,深入徵集、整理和出版中華語言文化、方言文化中的民族瑰寶,將更多彌足珍貴的絕世孤本得以呈現和普及,並以此激發更多的有識之士、有志之人加入到挖掘並保存民族語言文化瑰寶、培育世界語言文化共同體的隊伍中。

「上海方言英法日三語實錄典藏」項目將分三期進行,第一期書單如下:《上海方言習語集(英語)》(底本為1862年,麥高溫編);《上海方言習語集(英語)》(底本為1868年,艾約瑟編);《漢英上海方言字典》(底本為1900年,Davis, D.H. & Silsby, J.A.編);《上海話課本(英語)》(底本為1913年,卜舫濟編);《上海話課本(中級)(法語)》(底本為1939年,蒲君南、布爾奇瓦編);《上海方言語法(法語)》(底本為1941年,蒲君南、布爾奇瓦編);《上海話商務用語(日語)》(底本為1924年,御幡雅文編);《漢日上海方言會話集》(底本為1936年,丁卓編)。

該項目系列叢書見證了近代上海方言在西方語境影響下的流變。從語言類型學角度來說,兩本日文的書籍可以作為西方傳教士書籍的重要補充,比如上海話語序裡「SOV」向「SVO」的轉變。因為與英語、法語的「SVO」(主謂賓)結構不同,老上海話的語序是「SOV」(主賓謂),這點與日語相似,比如上海話講「我夜飯吃過了」而不是普通話裡的「我吃過晚飯了」。此外,通過語言這一重要的文化載體,還能讓現代人得以窺見近代以來上海歷史、社會文化的遞嬗。

相關焦點

  • 廣東最難懂的方言,比粵語還要複雜,被稱為「古漢語的活化石」
    我國每個省份都有屬於自己的方言,甚至一個省內還會有好幾種不同的方言發音,正所謂「十裡不同音」。東北的方言最容易把人帶跑偏,四川、陝西、河南的方言都十分有趣,說起來朗朗上口也容易聽懂,在很多影視作品中都有體現。我國最難懂的方言大多都聚集在南方,比如福建、溫州、廣東。廣東的粵語在全國知名度很高,曾經紅極一時的粵語歌曲更是讓人著迷和瘋狂,想當年說一口流利的粵語成了一種時尚。
  • 方言詞典,你見過嗎?
    寒假不知不覺已經過去了一周,這一周大家從三亞回到各自的家鄉。在回家的途中,最先讓你有「回家了!」的感覺或許不是沿途那熟悉的景色,也不是與三亞截然相反的寒冷,而是在路上聽到行人講著熟悉的家鄉方言。俗話說得好:「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那一方人也講著一方人的方言。那麼全國到底有多少種方言呢?今天,館君就來和小夥伴們普及一下。
  •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 發表時間:2016-03-08   來源:餘姚文明網   寧波市奉化市檔案局自2012年10月全面實施奉化方言語音建檔以來,經過三年多時間的努力,已順利完成蓴湖、溪口、錦屏、嶽林等片區的方言語音建檔工作,建立了奉化方言檔案資料庫,目前已累計完成方言語音錄音、錄像10.2GB,文字12.5萬字,為奉化留下美好的歷史文化「記憶」。
  • 為什麼中國人要講方言?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去年有一檔音樂節目,樂隊斯斯與帆唱了首《馬來嘟嘟騎》:「馬馬嘟嘟騎 騎到那嘎嘎去嘎嘎不殺雞呀 娃娃我要回去……」清澈的嗓音驚豔全場,但一個詞也沒聽懂。原來這是常德絲弦改編的歌曲,用的是當地方言。現在普通話讓交流更為便捷,方言卻越來越稀缺了。有人說方言太土了,張口暴露出身。有人認為講方言帶有地域歧視,甚至有學校要求學生在校不準說方言。有人說,普通話是一杯水,方言像母親煲的一碗湯。少了這碗熱湯,我們還能喝水、喝飲料,但沒有了方言,我們又會失去什麼?
  • 粵語,究竟是一種方言還是語音?
    經過八阿哥的詳細解說胖哥才明白最後還說:粵語這種方言太難懂了!如果這是一場粵語考試胖哥是不是要報警說進錯考場了但是,方言大多是口語,標準不一。【真or偽】這裡有段傳說坊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當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國建立之初,粵語一票之差成為國語(普通話)。
  • 粵語方言常用於罵人哦!
    粵語方言常用於罵人哦!時間:2020-01-03 16:48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痴線什麼意思什麼梗?粵語方言常用於罵人哦! 罵人的話,罵人有毛病,不正常。 來源:粵語方言。正確寫法是黐線。黐(chi)是貼住黏住的意思,線是神經。就是說人神經都被貼在一起了。
  • 粵語,客家話,潮汕話:廣東三大方言哪家最正宗
    廣東方言分布,其中橙色為粵語,綠色為客家話,紅色為潮州話。來源:《中國語言地圖集》。從廣東方言分布圖中可以看出,粵東臨海是潮州話的天下,粵東北山區則以客家為主,珠江三角洲和粵西大部則是粵語的大本營。那到底哪種方言才是最最正宗,歷史最悠久的「廣東話」呢?
  • 潮汕話,一門學到老都學不會的方言
    在廣東省三大方言(粵語、客家話、潮汕話)中,潮汕方言是最難聽懂也最難學習的。潮汕話一共有8個聲調,平上去入各分陰陽,保留了中古漢語「四聲八調」的聲調格局。這種聲調格局加上複雜的韻母系統和連讀變調規律,常常使學習者望而生畏。客家人把潮汕話稱為「學老話」(實際應該是「福佬話」),笑稱這是「學到老都學不會」的方言。
  • 中國有七大方言,民國初年,到底哪種方言差一票成為國語?
    來源:江湖/編輯:古風江湖中國有七大方言,民國初年,到底哪種方言差一票成為國語?說到現在的「國語」大家都知道這是新中國成立後選定的,我國有著七大方言,在歷史上「國語」發生過很多次變化,從最開始的「雅言」到明朝的「金陵雅音」清朝的「北京官話」,及現在我們所說的「普通話」,這些都是時代的產物。其中關於國語的確定流傳最廣的就是在民國初年有一種語言差一票成為了國語,到底是哪一種語言差一票差點成為國語呢?這是怎麼回事,下面我來給大家說一說。
  • 粵語,到底是一門方言還是一門語言
    支持用粵語的人稱,粵語是一門獨立的語言,不算方言,所以當然不能讓位給普通話。但很多人也表示不服。既然和普通話一樣使用漢字,粵語當然只能算方言。像英語、法語、漢語才叫語言,而河南話、東北話、四川話自然只是方言、地方話。換句話說,憑什麼學過英語的廣東人就可以聲稱自己會三種語言——「英語、漢語、粵語」,而其他地方的人只能說會英語、漢語兩種語言?
  • 論漢語方言的語義類型學意義
    方言材料的收集、整理,可以有多種形式,如進行專書研究或資料彙編等,其中用詞典的形式記錄方言是一種比較便捷而有效的方式。中國很早就有編纂方言詞典的傳統,如果降低要求來看,西漢揚雄的《方言》就可以視作一本方言的分類詞典,至少是一個方言分類詞表。「五四」以後,尤其是上個世紀50年代以來,各地方言詞典正式出版的數量非常龐大。
  • 那麼,粵語、吳語等方言呢?
    而少數人的方言,如粵語吳語都是漢語和當地語言混合而成的方言。經常有人發帖發文,像粵語吳語這樣的方言才是正宗漢語,而普通話不正宗!?如此荒謬的觀點居然有大量的人支持!甚至一些非方言人也不懷疑!真是笑話。 三年前我寫過一篇博文《陳小春懂訓詁學?不懂不要亂講》。
  • 「無粵語不廣東」 訊飛方言保護計劃廣州站正式開幕
    4月23日為世界讀書日,就在這一天訊飛輸入法與新華書店,在廣州四閱書店共同打造了一個「方言保護計劃公益聯名店」,以粵語讀書會的形式,邀請方言研究專家、粵語愛好者、訊飛粵語發音人,共同用聲音傳遞粵語之美。同時,活動中訊飛輸入法發布了最新語音技術成果應用,實現方言翻譯,解決粵語溝通障礙。
  • 中國最有地位的一種方言,約1億多人聽得懂,卻比粵語影響力還低
    都說我國江南有些地方的方言叫「吳儂軟語」,形容吳人說話都輕聲細語,十分溫柔,吳人就是現在我們的蘇州、安徽、上海,浙江部分地區等,「吳」就是三國鼎立時期的吳國。從古時候起,吳地就物產豐富,並且歷史悠久,發展至今,江南地區已經是中國最發達的地區,江浙滬鐵三角幾乎包攬了全國的經濟命脈。
  • 粵語究竟是「語言」還是「方言」?有什麼太特殊意義麼?
    粵語,從歷史考證角度來講,是一度在唐代及唐末時期流行於全國的通用官話(也叫河洛官話,這也就是白話說法的由來),這一點可以從日本唐宋時期,所引入佛經的附帶發音標註(為了方便日本僧眾閱讀)來得到驗證。從今天的角度來看,我們很難理解一千二百年前的陝西、河南人都在講著粵語。
  • 廣東方言對比,為什麼客家話和粵語如此相似?
    ,是廣東境內最重要的兩種方言,因為這兩種方言的中心與主要分布地域都在廣東,而且關係最為密切。據著名語言學家徐通鏘對基本詞彙的統計,在全國七大方言中,粵語跟客家話的基本詞彙最相似。客家人自稱「中原之舊族,三代之遺民」,定居於山區,注重保持母語的純潔,因而客家話的詞彙系統相對比較單純,吸收其他語言和方言的詞語較少。粵語通行於珠江三角洲及粵西、桂東的沿海沿江地帶,在形成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古百越語及外來語言的因素,因而其詞彙系統凸顯多元化的特色,本地與外來交匯,傳統與流行交融。其中外來詞語和流行詞語之多,在各大方言中首屈一指。
  • 有人說秦朝不說陝西話,而是一種類似粵語的方言對嗎?
    古人不可能說一套 ,然後寫又是一套吧,這得多累。具體到秦朝,那麼還分為方言和官話,大致上秦朝的官話,就是秦國的方言,那麼秦國的方言是什麼樣的呢?迄今為止,流傳至今的秦漢傳世文獻中,記錄了秦國方言用詞的,大抵最全面的是西漢學者揚雄的《方言》一書,在這本書裡面面,揚雄記錄了秦系方言的名詞、動詞方面不同於其他地區的用法。
  • 粵語竟然有十幾種方言!你講嘅系邊種?
    一種講法認為,這現象似乎與大量外地移民有關,對他們而言,n/l的發音差異不大,在大部分情況下混淆兩者亦不會帶來嚴重的溝通障礙,於是他們來港學習這種新方言時,往往舍難取易,淡化一些難以分辨的發音之差異。這亦所謂「移民理論」,這種現象在臺式國語、美式英語的演化過程中,亦曾出現。另一方面,香港生活節奏快,年輕人談話時因求急促而忽略了某些音,電視媒體亦不注重口語誤讀,最終導致年輕人以訛傳訛。
  • 從廉江方言看粵語「佢」字處置句
    從廉江方言看粵語「佢」字處置句 2019年08月27日 10:59 來源:《中國語文》 作者:林華勇 李敏盈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 粵語處境艱難,廣東人疾呼保護粵語,方言消失,應該順其自然嗎?
    從上個世紀末開始,由於普通話的推廣、全國人口的流動和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各地方言逐漸式微。而令人驚訝的是,粵語卻依靠港劇、粵語歌曲強勢逆襲,不僅粵區居民以說粵語為傲,甚至很多非粵語區的居民還自發學習。可近些年,就連強勢的粵語也盡顯頹勢,在青少年中使用率連年下跌。現在保護粵語呼聲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