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七大方言,民國初年,到底哪種方言差一票成為國語?

2021-03-05 古風江湖

來源:江湖/編輯:古風江湖

中國有七大方言,民國初年,到底哪種方言差一票成為國語?

說到現在的「國語」大家都知道這是新中國成立後選定的,我國有著七大方言,在歷史上「國語」發生過很多次變化,從最開始的「雅言」到明朝的「金陵雅音」清朝的「北京官話」,及現在我們所說的「普通話」,這些都是時代的產物。其中關於國語的確定流傳最廣的就是在民國初年有一種語言差一票成為了國語,到底是哪一種語言差一票差點成為國語呢?這是怎麼回事,下面我來給大家說一說。

大多數人認為在民國時期,粵語差一票就成為國語,並且還說得頭頭是道,據說當時在民國時期定國語時粵語的呼聲最高,因為當時有很多人都是廣東人,但是孫中山為了以後的統一大業最終決定將北方話作為國語,而粵語就這樣以一票之差落選。

但是著名作家王蒙卻不這樣認為,他舉了一個例子:「普通話是建國後的官話,繼承的是歷朝歷代的國語。我去洛陽的時候,洛陽人告訴我,古代官話是洛陽地區的方言,這是有據可考的,但是卻在競選國語的時候以一票之差落選,後來我又去了陝西,陝西人也跟我說競選的時候是陝西話差一票落選。」

可見這種說法在各地都是不同的,那麼當時到底是哪一種方言「差一票」成為國語呢?其實研究一下當時大會的的人我們就可以發現,當時大會上大部分是北方人,只有四個廣東地區的,因此粵語差一票成為國語是個謠言,並且當時大會上有各個省份的人,他們為了為自己的方言爭取一席之地開始了激烈的爭吵。

爭吵的激烈程度使得當時的會議議長都辭了職。最終民國政府決定採用北方官話為普通話,並且臨時採用了一套注音符號系統,可見當時的一票之差定位國語純屬是個民間傳說,雖然現在很難知曉當時的具體票數,但可以肯定的是北方官話一定是以壓倒性優勢取得勝利的。


訂閱微信

①搜索微信公眾號古風江湖,關注並置頂就可以免費收看後續精彩內容喔!

②小編微信、QQ:673493215,歡迎投稿

③古風QQ群號:172140202

④閱讀是一種智慧    

   轉載是一種動力    

   分享是一種美德

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注【古風江湖你的轉發是小編辛苦的動力

相關焦點

  • 民國初年粵語差一票成為國語?
    坊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當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國建立之初,粵語一票之差成為國語(普通話)。而且有鼻子有眼地說,當時在國會內訂立國語時,要求粵語成為中國國語的呼聲相當高。當時廣東籍議員掌握了過半數議席,粵語成為國語理應不成問題;惟孫中山慮及中國之統一問題,逐一向議員遊說以漢語北方話作為國語。
  • 粵語差一票就成為「國語」,系咪真噶?
    讓很多人失望的是:這當然是假的。只要我在網上搜索「只差一票成為國語」,我們可以得到:「粵語只差一票成為國語」「四川語只差一票成為國語」「陝西只差一票成為國語」...等各種版本。只要一搜就能得出答案的,還選擇去相信謠言,那我只能恭喜你了:你活得真單純!
  • 粵語差一票就成為國語假的,最有可能成為國語的方言是它
    有一個關於制定國語的故事:在民國初期,國會中廣東籍議員佔了一半的席位,所以要求把粵語確立為國語的支持率就比較高。但是孫中山為了顧及全國大局,就對廣東籍議員進行勸說。在最終的選舉中,由於粵語比北京話少了一票,就沒能成為國語。
  • 民國初年粵語真的差一票成為國語嗎?你真心了解過歷史嗎?
    結果半年後,宣統退位,成立民國,在蔡元培組織下,以投票的形式來決定「國音」,這便是「粵語差一票成為國語」的梗由來,其實歷史並非如此,沒有各地方言之爭,僅爭古音、今音、南音、北音這些,後來選出「老國音」,以京音糅合其他音。由此可知,從始至終,完全沒有廣東話任何事情。
  • 哪種方言一票之差落選?
    粵語支持者常說,當初確定普通話的時候,是北方方言與粵語競爭,最後粵語一票之差落選。這種說法很多地方都有,陝西、河南、四川等等都流傳過一票之差沒有成為普通話。現在扒一扒,現在漢語普通話的讀音到底是怎麼確定下來的。什麼時候中國要「統一漢字讀音」?
  • 粵語是否以一票之差沒能成為國語
    民間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說,當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國建立之初,國民政府在討論以哪一種方言作為國語時,粵語僅以一票敗給了北京話。也就是說,粵語差一點就成了現在的普通話。這個說法被描繪得有鼻子有眼,甚至,國內某以著作通俗史火遍大江南北的中學歷史教師在其代表作中還煞有介事地提到說,現在西方國家拍的電視劇、電影,每當劇中出現了中國人,就會安排演員說粵語,因為,他們以為那個就是中國的國語,不知道蒙古人已經用北方話佔領了國語。的確,這個說法是有一定迷惑性的。
  • 唐朝人都說廣東話,還差一票就成為國語?這只是一個精彩的段子
    粵語,既廣東話,是現今中國比較強勢的一種方言,其起源於秦漢,發揚於近代,輝煌於世紀之交,在廣東「生猛海鮮」的推動下,曾一度橫掃街頭巷尾,成為僅次於普通話的「扛把子」方言。而據「路邊社」消息,民國初年,廣東話曾以一票之差落選國語,是為廣府一大憾事。
  • 當年選普通話時,北京話、粵語、四川話,哪種方言差一票落選?
    有傳聞說辛亥革命之後,民國政府為了選出國家通用語言,讓議員們以投票的形式決定,粵語因一票落選於北京話。但四川人對此提出了異議,有人說在1955年,召開了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大會同樣採取投票的方式選出官方語言,北京話獲得52票,四川話獲得51票,四川話也一票落選了。
  • 省港朋友別再為「粵語因一票之差沒成為國語」遺憾了,來看看這些
    民間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說,當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國建立之初,國民政府在討論以哪一種方言作為國語時,粵語僅以一票敗給了北京話。也就是說,粵語差一點就成了現在的普通話。這個說法被描繪得有鼻子有眼,甚至,國內某以著作通俗史火遍大江南北的中學歷史教師在其代表作中還煞有介事地提到說,現在西方國家拍的電視劇、電影,每當劇中出現了中國人,就會安排演員說粵語,因為,他們以為那個就是中國的國語,不知道蒙古人已經用北方話佔領了國語。的確,這個說法是有一定迷惑性的。
  • 粵語,究竟是一種方言還是語音?
    但是,方言大多是口語,標準不一。【真or偽】這裡有段傳說坊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當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國建立之初,粵語一票之差成為國語(普通話)。而且有板有眼地說,當時在國會內訂立國語時,要求粵語成為中國國語的呼聲相當高。當時廣東籍議員掌握了過半數議席,粵語成為國語理應不成問題;惟孫中山慮及中國之統一問題,逐一向議員遊說以漢語北方話作為國語。最終,粵語以一票之差(一說為三票)敗北,漢語北方話成為中華民國國語。
  • 當年國語真只差一票就是粵語了?其實不是,最有機會成國語的是它
    有句話說得好「學好普通話,走遍天下都不怕。」那麼,諸位知道普通話又是如何成為我國官方語言的嗎?2000年那會,國家還出臺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將普通話作為國家通用語言的規定寫進了法律,才成就了普通話今天的地位。 不過,坊間有不少傳言。說是建國初期,我國在確定官方語言時,來了次全國性的投票,最後票選的結果裡,粵語和四川話也是排名前列的佼佼者,尤其是粵語,更是只差一票就超越普通話成了官方語言。
  • 當年粵語真的只差一票就成國語了?並非如此,最可能成國語的是它
    如果你有機會,去全國上下轉上一圈,或許也會感慨,當年秦始皇統一文字,的確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因為各地的方言,實在是太難得懂了。 如果將天南地北的人群,放在一個圈子裡,說著各自的方言,卻很難彼此聽得懂,而在南方一些地區,甚至只要差個幾十公裡遠,口音就會大有不同。
  • 當年粵語差一票就成了國語,是真的嗎?其實最有機會成國語的是它
    眾所周知,我們的國語是普通話,不是漢語。說到普通話,在普通話的選舉中,有傳言說"在最後的投票中,粵語和川語是排在前兩位的語言,尤其是粵語,只以一票的優勢超過了作為官方語言的普通話。"也有三票之差的版本,但總的來說,這個傳言並不靠譜,事實也差不多。這個謠言的來源是,當時參與國語討論的人有一半是廣東人。
  • 七大方言!八大官話!你的家鄉有多少種方言?你說的是哪種?
    2000年,我國將漢語普通話正式定為國家通用語言。但我國除了普通話之外,加上少數民族的方言,共有近200種語言。魏晉南北朝大量胡人進入黃河流域,南宋一百多年裡黃河流域都在胡人手中,變化很大。 今天有大家看一下漢語的方言分布。漢語的方言大致可分為七大方言,八大官話。
  • 粵語為何成為中國第一大方言?為何只有粵語有流行文化?
    粵語,作為南嶺以南片區的語言,其規模之龐大絲毫不亞於國語,甚至在世界也佔有一席之地。 我國地大物博,方言分支更是燦若繁星,有許多方言在發展之中泯滅消亡,也有部分方言的"生存環境"越來越糟糕,但唯獨是粵語,依舊生生不息地影響著中國,影響著整個世界,粵語為何有如此巨大的能量呢?
  • 北京方言是如何成為普通話的?
    [摘要]聊到方言不得不說北京方言與普通話的故事。其實,在古代的中國,一直也有所謂的官話或雅言。今天我們就聊聊普通話的發展歷程。近日,汪涵準備砸重金保護方言的行為而引起了媒體的高度關注。聊到方言不得不說北京方言與普通話的故事。
  • 雲南人說普通話排名靠後,那是因為我們的方言很板扎!
    第31名:廣西廣西人的普通話水平其實跟廣東人很難分出高下,2016年最火的網絡熱詞之一「藍瘦香菇」就是由一名廣西小夥創造的。雲南話其實屬於西南官話的一支,民國初年,西南官話曾以一票之差落選於北平官話,差點成為中國國語。當時候選的3種方言是西南官話、北平官話、廣東話。無獨有偶,在1955年舉行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決定通過投票確定一種方言為普通話。當時北京官話以52票位居榜首,西南官話獲51票,第三名是吳語獲46票,粵語獲25票,名列第四。又是一票之差,西南官話沒能成為普通話。
  • 方言那麼多,怎麼就粵語歌最流行?
    之後幾十年間,這些閩南語歌不斷被翻唱,六七十年代,它們還通過漁民、華僑、廣播電臺、錄音帶等載體傳入東南沿海和內陸地區,成為臺灣對大陸「攻心戰」中的文化武器。文革末期,大量閩南語歌盜版磁帶湧入中國大陸,就連三線小城市裡的青年男女,也沒人不偷聽鄧麗君的歌。
  • 這兩本晚清民初方言詞典,記錄百年前滬粵語方言的「活化石」
    最初出版於清末的《英漢上海方言詞典》和《法粵字典》幾近遺失,僅存善本曾被長期藏匿於天津馬場道原工商學院教堂鐘樓的閣樓夾板內。該鐘樓建於民國初年,後劃歸天津外國語大學馬場道校區。上世紀80年代,學校在清理教堂鐘樓挪作他用時,兩部詞典被意外發現。其中《法粵字典》更是殘缺嚴重。兩部詞典的價值當時並未受到足夠重視。
  • 《八佰》方言那些事:民國「廣普」是桂林口音,「阿拉」還不是上海話
    此外,1937年的方言,也與現在的方言有很大不同。以「廣普」為例,民國早期廣東人說「官話」的口音,並不是現在使用的廣東普通話口音。因為當時沒有錄音機、電視機等通訊手段,各省的官話都是「就近學」。廣東雖然是省城,但不說官話,而是學廣西的西南官話。廣西桂林是距離廣東最近的說官話的地方,所以當時學官話的廣東人,口音實際上跟桂林話更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