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傳聞說辛亥革命之後,民國政府為了選出國家通用語言,讓議員們以投票的形式決定,粵語因一票落選於北京話。但四川人對此提出了異議,有人說在1955年,召開了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大會同樣採取投票的方式選出官方語言,北京話獲得52票,四川話獲得51票,四川話也一票落選了。
語言的紛爭還沒完,河南人和陝西人又站出來說,當時討論要選擇哪一種語言作為國語的時候,票選第一的是北京話,第二就是洛陽話,陝西人的說辭與之相同。這樣說來,全國各地的方言都有可能以一票落選於北京話當選國語,每個地方的人都有自己的說法,實在讓人摸不著頭腦,真實的情況究竟是怎樣的呢?
想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還得要從我們祖先說的話開始分析。我們現在說普通話已經感到習以為常了,哪怕你不是北方人,只要會說普通話大家都是能夠聽懂的,但北方和西南地區的人民聽見粵語還是會很不習慣,很多人不知道,粵語曾經是官話,被人稱為「雅言」,即高雅語言。除此之外,周朝也曾定洛陽口音為官方語言,之後的朝代受此影響,以讀書的方式傳授標準音。加上洛陽地處中原,融合了周圍各地的語言,在讀書人的眼裡,「河洛音」便是最正宗的官話,所以才會有「中原惟洛陽得天地之中,語音最正」的說法。
但是我們現在說的普通話口音,和粵語、洛陽話真的沒有太相似的地方,那麼普通話是怎麼來的呢?這還跟明清時期的語言有關,因為普通話就源自於那個時期的官話。雍正在位的時候,以北京話為基礎的語言被定為官方語言,還命李光地編寫出了實用的《音韻闡微》,有6500多個常用字被收錄其中,並在文字的旁邊標註了標準音。有了官方的規定,以及規範的學習教材,北京話迅速在全國推廣開來,地位也隨之上升。
對於口音相差過多的地方,學習北京話會困難的事情,雍正也預料到了,他命人在南方地區專門設立了「正音書館」,為的就是幫助當地人更好的學習北京話,讓大家交流起來更順暢,由此可知,從清朝時期開始,以北京話為基礎的語言就是官話了。到了1909年,清政府首次提出「國語」這個說法,民國時期也沿用了下來。
後來政府一直在不斷推進國語的傳播度,慢慢就形成了以北京當地語言為基礎的方言,以北京話口音為標準的發音的國語基礎。還以現代白話文語法為寫作規範,至此,現代漢語體系建立好了。開篇提及的多種方言「一票落選」的傳聞並不是真的,各種方言的爭相討論,也反應出了本地人對自己文化的喜愛,雖然和事實不符,卻並不影響這些傳聞展現出可愛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