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話和廣東話究竟是哪種以一票之差敗給了成為官方語言的北京話

2020-12-23 大咖說史

我國幅員遼闊,東西南北文化各異,有著當地的語言習俗以及語言文化,有的互不相通,有的兼收並蓄。但是,有一門語言是在我國通用的,就是我們每天都要說的「普通話」了。各位,你們知道官方指定「普通話」的由來嗎?

在各個地方流傳著一些故事,故事的內容以「票選普通話」為中心,但是故事的內容因地區不同而各有差異。但主旨內容就一個,當地語言以一票之差落選了普通話,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些有趣的故事吧。

圖片來源於網絡:普通話

一、粵語的一票之差

當然,這僅是一個段子,並非真實歷史。話說在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之後,國民政府作出了一項重大決策:推選出一門語言作為全國通用語(也就是如今的普通話)。既然是推選,就要用競爭,有投票。

參與投選的語言有很多種,例如粵語、北京話、四川話等等,不過票數排在前列的為北方話,還有粵語。當時粵語的呼聲非常高,其中主要原因是革命發起地點為廣東,而且廣東戶籍的議員又佔據了一大半票數。所以當時人們最看好粵語,認為粵語成為官方語言已是鐵板上釘釘的事情了。

然而,孫中山先生卻把票投給了北方話,孫中山眼界寬廣,且目光獨到,他認為當前形勢應以大局為重。所以他還呼籲同仁一起為北方話投票。最終,在激烈的競爭之下,北方話以一票之差險勝,成為了全國通用的官方語言。

這一說法聽起來很容易讓人信服,畢竟結合了當時的時代背景,乍一聽確有其事。如果孫中山先生把票投給了粵語,或許如今我們都必須學習粵語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粵語

二、四川話的一票之差

目前除了普通話和粵語之外,四川話也是我國非常熱門的一門語種,幽默風趣,讓人捧腹不已。很多短視頻平臺都以「四川話」配音,製作爆笑短視頻,引起了很多人的追捧。

當然,四川人心中也流傳著一個「四川話一票落選惜敗官方語言」的故事。那麼這個故事又是怎麼樣的呢?一同來看看吧。

據傳,1955年時國家政府機關曾召開了「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在大會上,各地代表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為選出官方語言進行激烈的爭辯。最終,還是決定以投票選舉的方式推選出一門基礎的普通話語言。

最終北京話得票數為五十二票,而四川話的得票數為五十一票,僅僅落後一票,也是非常遺憾了。當然,現在很多四川人都表示沒聽過這件事情。畢竟聽過這事的都已經上了年紀,要是現在的年輕人聽說了此事,會不會心中感慨萬千啊?差一點,四川話就全國通用了!

這些故事真真假假,很容易混淆我們的視線,把我們原有的認知都給搞糊塗了。既然是故事,很大程度上都是人們自發編纂出來的,而真實的那一部分或許就是結合了時代背景,以及真實存在的語種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四川話

三、普通話的追本溯源

想要對我們現在所說的普通話有一個全面的認知,首先我們要弄清它的來龍去脈。早在周朝之時,曾有規定「以洛邑語音為準」,因為此處是都城所在,天子所居之處,自然以此地的發音為標準。

處於中原地區的洛陽,作為文化交流的中心,受到全國各地語言的影響,在兼收並蓄之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河洛音」,這也是最早最正規的官話。但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普通話卻與這「河洛音」沒有絲毫聯繫,畢竟年代跨越數千年,很多東西在流傳中早已被改變得面目全非。

我們如今所說的普通話是承接於明清時期的官話,在康熙、雍正王朝之時,北京話才真正成為了正統的官方語言。大臣李光地編纂了《音韻闡微》,對六千多個常用字進行了規整的讀音標準,使其廣為流傳,影響深遠。

雍正皇帝則正式宣布北京話為國家的官方語言,從此之後,北京話就開始流傳全國各地。也就是說,「普通話」並沒有經過什麼投票選舉。而且在1909年時,清政府還正式將普通話稱為「國語」,後來民國政府便沿用了這一稱謂。

圖片來源於網絡:李光地的《音韻闡微》

四、普通話的形成

民國二年時,政府考慮到各地交流問題,還組織了一場「國語讀音統一會」,因為各地的口音不一樣,所以說話時會有明顯差異。此會的目的就是為了統一讀音,解決此問題。

參會人員有來自各個省份的代表,還有教育部總長蔡元培等。其中來自江蘇的有十七位代表,而浙江的有九位,廣東四位等……

或許「粵語一票之差落選」的故事就是由此產生,不過廣東也只有四位代表,所以一票之差幾乎是不可能的了。當然,這個會議也不是投票選舉推薦哪一門語言作為官方語言,而是對每一個漢字進行投票,讓最盛行的讀音成為這個漢字的官方讀音。

圖片來源於網絡:參加國語讀音統一會的代表

不過,大部分來自北京的代表,都心照不宣的以北京話為基礎,所以大部分漢字都保留了北京話的讀音。當然,也有一些漢字的讀音兼顧了南北民眾,也算是一場包容性比較強的大會了。

讀音敲定之後,接下來就是拼音的落實事宜,然而,關於拼音的討論又掀起了新一輪的風波。一些代表主張借鑑日本的做法,用偏旁當做字母。還有一些人主張用羅馬字母。也有一些人支持大膽創新,重新編寫一套出來,議論紛紛之下,魯迅等人提出採用先前的臨時符號。

大會召開之前,拼音是有一套臨時國語拼音的,而此次會議則將其臨時之位推到了正式之位。就這樣,在國家的大力推廣下,一套以北京話為基礎語言、以北京語言作為標準語音的普通話體系就產生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北京話

所以啊,我們現在所說的普通話不是根據投票推選出來的,這些「一票之差」的故事都是虛構出來的,只是充滿了趣味性。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原創製作!

相關焦點

  • 當年選普通話時,北京話、粵語、四川話,哪種方言差一票落選?
    有傳聞說辛亥革命之後,民國政府為了選出國家通用語言,讓議員們以投票的形式決定,粵語因一票落選於北京話。但四川人對此提出了異議,有人說在1955年,召開了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大會同樣採取投票的方式選出官方語言,北京話獲得52票,四川話獲得51票,四川話也一票落選了。
  • 當年差一票當選普通話的,到底是粵語、河南話、還是四川話?
    但是你知道普通話這個中國標準的官方語言,是從什麼開始確定的嗎?我們都知道,在古代中國是沒有一個確切的官方語言的。其實早在清代末期,就有普通話這個提議了,不過一直在不斷的修改中,最後在我們新中國成了後,我們都知道語言的差異,會產生溝通困難,所以最終在1955年時候才最終確定普通話的標準音,開始全國範圍的推行,推行保留各個地區的方言,不做硬性要求。
  • 唐朝人都說廣東話,還差一票就成為國語?這只是一個精彩的段子
    粵語,既廣東話,是現今中國比較強勢的一種方言,其起源於秦漢,發揚於近代,輝煌於世紀之交,在廣東「生猛海鮮」的推動下,曾一度橫掃街頭巷尾,成為僅次於普通話的「扛把子」方言。而據「路邊社」消息,民國初年,廣東話曾以一票之差落選國語,是為廣府一大憾事。
  • 粵語差一票就成為「國語」,系咪真噶?
    讓很多人失望的是:這當然是假的。只要我在網上搜索「只差一票成為國語」,我們可以得到:「粵語只差一票成為國語」「四川語只差一票成為國語」「陝西只差一票成為國語」...等各種版本。只要一搜就能得出答案的,還選擇去相信謠言,那我只能恭喜你了:你活得真單純!
  • 中國有七大方言,民國初年,到底哪種方言差一票成為國語?
    來源:江湖/編輯:古風江湖中國有七大方言,民國初年,到底哪種方言差一票成為國語?說到現在的「國語」大家都知道這是新中國成立後選定的,我國有著七大方言,在歷史上「國語」發生過很多次變化,從最開始的「雅言」到明朝的「金陵雅音」清朝的「北京官話」,及現在我們所說的「普通話」,這些都是時代的產物。其中關於國語的確定流傳最廣的就是在民國初年有一種語言差一票成為了國語,到底是哪一種語言差一票差點成為國語呢?這是怎麼回事,下面我來給大家說一說。
  • 【粵語文化】廣東話的歷史
    可見廣東人在這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反而進入廣東生活的外來人員,只有30~40%會講廣州話,60~70%聽得懂廣州話.本來入鄉隨族是很正常的事,你不喜歡這個城市就不要來這裡,既然來了,你就要融入本地的文化和社會,才能成為真正的一份子.過半數的外來人員不願意學廣東話,其實就是一種思想保守呆板,不想接受新事物新文化的表現,這正是廣東人比外來人員優勝的地方!
  • 粵語是否以一票之差沒能成為國語
    民間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說,當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國建立之初,國民政府在討論以哪一種方言作為國語時,粵語僅以一票敗給了北京話。也就是說,粵語差一點就成了現在的普通話。因為,按照那個中學歷史教師的說法,國會在訂立國語時,廣東籍議員佔據了過半數議席,而且,「國父」孫中山說的也是粵語。所以,把粵語定為國語也就不足為怪了。但是,孫中山高瞻遠矚,他跳出了鄉土觀念,勸那些粵籍同鄉以大局為重,放棄具有九個音階、難懂難推廣的粵語,奉北京話為國語。最終,粵語以一票之差落敗,漢語北方話成為中華民國國語。可是,事實真的是否這樣呢?
  • 我們整理了全國的方言表情包,北京腔拽、四川話莽,最狠還是廣東話…
    我們整理了全國的方言表情包,北京腔拽、四川話莽,最狠還是廣東話…都和「翠花」、「狗蛋」一樣接地氣/醜柑還算好的四川人還管不知火叫醜八怪/走在四川各大城市的街道上你都能領略到當地神奇的方言特色想買點水果看了招牌感覺腎在顫抖…想買些家居用品看到「拖孩」倆字嚇出一身冷汗不知道的還以為誤闖了某個危險地帶
  • 廣東話和香港話究竟哪裡不一樣?
    語含完整的九聲六調,是保留中古漢語最完整的語言。不過很多人都說,廣東話和香港話聽上去很不一樣!究竟兩者區別在哪裡呢?
  • 省港朋友別再為「粵語因一票之差沒成為國語」遺憾了,來看看這些
    民間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說,當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國建立之初,國民政府在討論以哪一種方言作為國語時,粵語僅以一票敗給了北京話。也就是說,粵語差一點就成了現在的普通話。因為,按照那個中學歷史教師的說法,國會在訂立國語時,廣東籍議員佔據了過半數議席,而且,「國父」孫中山說的也是粵語。所以,把粵語定為國語也就不足為怪了。但是,孫中山高瞻遠矚,他跳出了鄉土觀念,勸那些粵籍同鄉以大局為重,放棄具有九個音階、難懂難推廣的粵語,奉北京話為國語。
  • 廣東話之三大方言
    大家可能都知道,在廣東有三大方言,粵語、客家話、潮汕話。它們都經歷幾百上千年的傳承可謂是各有千秋,有些學者認為這些個語種不是方言而是一種語言,因為,它們都有各自的專屬詞彙和發音,其中粵語被認可是一門語言的支持率最高。粵語是方言。粵語是漢語的一種方言,這是目前大多數學者的認可。
  • 民國初年粵語差一票成為國語?
    坊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當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國建立之初,粵語一票之差成為國語(普通話)。而且有鼻子有眼地說,當時在國會內訂立國語時,要求粵語成為中國國語的呼聲相當高。當時廣東籍議員掌握了過半數議席,粵語成為國語理應不成問題;惟孫中山慮及中國之統一問題,逐一向議員遊說以漢語北方話作為國語。
  • 清朝說北京話,秦朝竟然講廣東話!
    官話的地位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普通話,是全國通用的語言,而不同朝代的官話也都有不同。 秦朝稱為「雅語」源自於東周時期,各國交流都使用這一語言,後來秦始皇遷移了大量的居民到兩廣居住,將「雅語」也帶了過去。因為兩廣地處偏僻,很少與中原溝通,所以雅語得到了保留,慢慢就演變成了當時的廣東話,所以其實秦朝說的是廣東話。
  • 明末清初,四川實行「兩廣填川」後,為何四川不說「廣東話」?
    比如說廣東話聽起來很高大上的樣子,實際上對於不懂的人來說,比天書不差多少。而就是古代明末清初的時候,四川因為人口稀少,所以實行了所謂的「兩廣填川」,理論上大量的廣東、廣西進入了四川,可實際上之後的四川人很少會講廣東話,這是為何呢?
  • 漢語拼音60年|你知道嗎,廣東話、閩南語也有拼音
    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出臺,從此漢語拉丁化第一次有了由官方強力背書的標準化方案。從1950年代至今,漢語拼音方案在海內外影響愈來愈大,已經大有成為全世界默認的漢語拉丁轉寫方案的趨勢。但是鮮為人知的是,漢語拼音草創時代,不僅僅想用它來轉寫普通話的讀音。恰恰相反,雖然漢語拼音設計基於北京語音,但是這套方案卻用在了其他的方言,甚至其他語言上。
  • 唐詩宋詞竟大多是用廣東話寫的……
    據南方網報導,粵語並非早期廣東香港本地的語言,其實是古代的陝西、山西、河北地區的漢語,該地區的古代漢族人大量移民到廣東,把這種語言帶到了廣東地區。古代的廣東並無漢族人,大量的北方漢族人移民到廣東,成為廣東地區的統治者。偏於一隅的廣東一直極少戰亂,基本沒受到北方遊牧少數民族的影響,所以一直保留著漢唐時期的語言、文化。
  • 民國初年粵語真的差一票成為國語嗎?你真心了解過歷史嗎?
    清朝末年的統一國語,以京話為準。結果半年後,宣統退位,成立民國,在蔡元培組織下,以投票的形式來決定「國音」,這便是「粵語差一票成為國語」的梗由來,其實歷史並非如此,沒有各地方言之爭,僅爭古音、今音、南音、北音這些,後來選出「老國音」,以京音糅合其他音。由此可知,從始至終,完全沒有廣東話任何事情。
  • 閒譚 ▏趣味四川話
    仔細對照一下四川周邊的老陝、湖北、湖南、貴州雲南等地區的許多發音,就曉得咋個回事囉。至於重慶,用日語發音就是「川渝從來是一碼事」。既然是一家人,從來就說不了兩家話。我之前寫過一篇《說四川話不丟人》,裡面有提到過,四川話古風猶在,是高度文明的一種語言,隱喻極多,其內涵十分豐富。
  • 廣東話和官話差異很大,身為廣東人的張九齡是如何和皇帝溝通的?
    那麼問題來了,廣東話和官話差異那麼大,那麼身為廣東人的張九齡是如何和皇帝溝通的?小編也很好奇!廣東地區的人們對語言承載的價值觀很看重,有句老話說的好:寧丟祖宗田不丟祖宗言!你讓他們改說普通話,跟讓北方人改姓氏差不多,挺不情願的。香港被殖民了150年中英文是官方語言,結果怎麼樣呢,還是說粵語!
  • 廣東話 潮汕話 客家話 閩南話
    《西湖遊覽志餘》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廣東話 聽中秋 潮汕話 聽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