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四川實行「兩廣填川」後,為何四川不說「廣東話」?

2020-12-24 音樂小妖888

隨著普通話的流行,全國各地之間的人們相互交流,也減少了許多讓人尷尬的局面,但是一些地方的方言依然讓絕大多數人都聽不懂。

比如說廣東話聽起來很高大上的樣子,實際上對於不懂的人來說,比天書不差多少。

而就是古代明末清初的時候,四川因為人口稀少,所以實行了所謂的「兩廣填川」,理論上大量的廣東、廣西進入了四川,可實際上之後的四川人很少會講廣東話,這是為何呢?

可能很多人對於「兩廣填川」存在於某種誤解,在當時所謂的兩廣,並非我們現代人所理解的廣東與廣西,而是湖廣,也就是說湖南、湖北與廣東、廣西。

說白了就是四川周圍的所有地區都開始大面積地向四川遷移,也就是說實際上會說廣東話的人遷移到四川的並不多。

只是佔了一個很小的比重,我們都知道,所謂的同化,其實是少數人融入到大多數人當中,這才是真正的同化。

就好像習慣一樣,你身邊的街坊鄰居都說著四川話,就你一個人說廣東話,大家都聽不懂怎麼辦。

上街買個菜,你非要跟別人來一口流利的廣東話,賣菜的大媽直接用看傻子的異樣眼神看你。

哪怕生氣吵架的時候,對方都不知道你罵的是什麼,這就讓人相當的尷尬了。

除此之外,當時的四川會出現大量的人口驟減,其實當時的戰亂,大多數本地的四川人因為害怕,所以舉家逃到了外地。

又或者說還有一部分人直接躲進了山林之中,並非四川人直接消失了,之後在清朝的調控之下,很多躲起來的四川人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土地之上。

與此同時還有一部人流浪在外的四川人,也隨著戰爭的遠去,從而慢慢的回歸到自己的家鄉。

也就是說看似有著大量的人口進入了四川,實際上這些人大多數還是以前的四川人,只是因為戰亂等原因,從而逃到了外地,現在自己的家鄉穩定了下來,這些人又重新回來了而已。

可以說這大部分人都是四川本地的原住民,他們的四川話說得很六,雖然流浪在外多年,但是回到自己的家鄉後,很快就將自己的四川話重新拿了起來。

畢竟這是自己大半輩子的習慣,哪怕某些人只是四川人的後代,可是他們的父母親在家中所說的話依然還是四川方言,在這種潛移默化的情況下,這些孩子天生就會一些四川話,並不奇怪。

就算出現了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可是我們也要明白一件事,所謂的搬家在古代幾乎就是拖家帶口,並非我們所想像的,上面一聲令下,然後住在這裡的百姓就要無條件地搬過去。

人家本來就在這個地方生活得好好的,為什麼一定搬過去,萬一在路上出現了意外怎麼辦。

所以說這是一個巨大的工程,同時也是一個長久的工程,當然了更多的可能就是讓一些沒有地種的窮苦人家遷過去。

這些窮苦人家本身就屬於三無人員,連飯都吃不飽,怎麼可能還有時候學習文化知識,所以當這些人遷移到四川之後,首先要做的就是跟四川當地人打成一片,溶入到一起。

畢竟都是剛到此地的新人,萬一被本地勢力打壓怎麼辦,所以慫一些,一切以生存為目標,也就是投其所好。

既然把自己的定位弄明白了,所以在跟人交流的時候,大多數外來戶都是想盡一切辦法用本地的方言跟大家交流,這樣可以很好地跟大家產生好感,對於自己在這個地方生存下去的機率更大一些。

正是因為各種方面的原因,再加上真正的廣東人並沒有多少人遷入到四川,所以四川人依然保留著自己土生土長的方言。

相關焦點

  • 清政府因四川人口劇減,實行兩廣填川,那為什麼四川不說廣東話?
    「兩廣填川」實則為「湖廣填川」,明明現在國人的「歷史+地理」水平很低,很多人卻偏偏裝很懂的樣子,甚至連我這樣的歷史民科大拿都敢質疑。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兩湖地區距離四川更近,而兩廣地區則路途遙遠,不符合大規模的人口遷移規律,所以,湖廣填川更靠譜。近古時期有湖廣填川,近代則有「闖關東」的人口遷移,都是相近地理範疇內的人口遷移,闖關東實則為直隸地區(多為山東、河北)向東北進行的人口遷移活動。
  • 歷史上發生過「湖廣填四川」,那如今四川成都的人來自哪些地方?
    四川民間向來有「湖廣填四川」的說法,發生在元末明初及清前期「湖廣填川」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移民運動。這場移民運動規模大、時間長、涉及地的移民人數眾多以及移民的來源地廣泛,它對四川的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那麼,四川成都這個地方的人可能來自於哪些地方?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湖廣填四川」這場大型移民運動。
  • 「湖廣填四川」真相
    乾隆十七年(1752年),原籍福建漳州府龍巖州溪口縣萬安裡、時年40歲的徐美周,帶著28歲的妻子韓氏,用一個籮兜,一頭挑著六歲的兒子,一頭挑著僅有六個月大的女兒,就這樣靠著步行和肩挑,硬是走到了四川,並落戶在了今天的重慶市大足區。當時湖廣填四川的道路主要有三條:第一條是由長江水路入蜀,第二條是由川北的川陝周邊旱路入蜀,第三條是由貴州旱路入蜀。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孫曉芬 ‖ 我與湖廣填四川和四川客家研究
    這就是說,現今蜀中士農工商各界人士的祖先多數是清前期「湖廣填四 川」移民,我以前僅看成是一種民間說法,並未當成 一回事,現在面對蜀籍7位名老作家族籍來源調研排比數據,使我認真起來:明末清初朝代更替、戰亂頻仍,四川廣袤的土地上發生過一次大規模持續數十年的人口大遷入,並影響著之後二三百年來四川 社會、經濟、政治和人文的方方面面。於是我立即改變研究方向,投入到跨界而又陌生的「湖廣填四 川」大移民研究中。
  • 湖廣填四川之《客家風雲》(張永康)
    秦滅巴蜀後,秦開啟了向蜀移民,之後歷代經過了八次移民潮。龍泉驛區域歷史上生活的民族,大部分都與上述人口遷徙有關。現在龍泉驛區大興場的謝家、洛帶劉瑾壩子的劉家、同安的羅家就是明代初年時期第一次「湖廣填四川」的移民。
  • 湖廣填四川,發生在什麼時期?大概遷移了多少人?
    第一次「湖廣填四川」所謂「湖廣填四川」,具體指的是湖南、湖北 、廣東地區的人口大量向四川地區遷移的歷史事件,一共分為兩次,一次發生在元末明初,而另一次則是在明末清初。元末明初,暴虐的元朝統治者、高額的稅收讓百姓苦不堪言,久而久之,百姓積怨已深。
  • 四川經歷了什麼?先是張獻忠屠川,後是康熙宣布「湖廣填川」
    在四川當地人中一直流傳著一段妙語「石牛對石虎,銀子萬萬五。有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據老人們說,這話由當年屠川的張獻忠留下。張獻忠出身寒微,明清更替時國家戰亂紛飛,統治者們自顧不暇。張獻忠趁亂起義,並率兵侵川還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在佔領西蜀的期間,他四處攬財、殺人無數,後來慌亂中出船奔逃。不料攜載金銀珠寶的船隻沉入江口,於是留下這段話,三百年來試圖破解的人不少。
  • 四川名字由何而來?為何不叫「一川」「二川」呢,有什麼意義嗎
    四川名字由何而來?為何不叫「一川」「二川」呢,有什麼意義嗎不知道各位有沒有好奇過自己家鄉名字的來歷呢,有些地名是從遠古時期就流傳下來的,有的卻是近代的產物,想要了解家鄉名字的來歷,還要翻開歷史書,找一找出現這一名字的年份以及發生的事件。
  • 把巴蜀傳奇講到英國 重慶作家王雨《填四川》英文版發行
    湖廣填四川如何進川?多種方式入川 重慶是重要驛站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自古進入巴蜀的道路就是一條艱險曲折之路。從清代初開始,綿延數十年,湖廣填四川大移民是如何從家鄉遠涉千裡,克服艱辛進入巴蜀大地的呢?在小說《填四川》中,女主角寧徙一家人「數千裡跋涉,吃乾糧、舔鹽蛋、住巖洞、越崇山峻岭、走蠶蟲鳥道,萬般艱辛。」
  • 用四川話叫「恩特兒、桑per」,明明是川普,卻聽出一種國際範!
    眾所周知,我國通用的語言是普通話,此外,四川、重慶、廣東等地的方言也較為出名。近年來,隨著短視頻行業的發展,四川方言和更多的被全國人民喜愛。不過不得不說,四川話聽起來著實太有趣了,比如用四川話叫下面這些水果蔬菜,明明是川普,卻可以聽出一種國際範兒。1、 櫻桃。櫻桃是春夏交替時吃的水果,也是四川地區的特色水果。
  • 在四川話裡頭啥子可以說,啥子不能說|四川話裡的避諱與禁忌
    全國幾乎每個地方都有關於錢財的忌諱,四川也不例外。在四川話裡面,講究破財的意思不能直接說出來,凡事涉及到破財的詞語都會用其他的詞彙來代替。這一點在老一輩川人中十分看重,家頭的老輩子經常很嚴肅地告訴小輩子哪裡詞不能說,嚴厲點的說錯話還會吃「筍子熬肉」。
  • 武昌起義為何未遭重兵彈壓:四川清軍去了西藏,湖北清軍大批入川
    岑春煊四川新軍編練晚,還曾被集體調往兩廣相比後來聲名鵲起的北洋軍和湖北新軍,西南川滇黔三省的新軍編練時間稍晚一些其中,四川新軍從1902年7月開始組建,當時近代著名政治人物岑春煊從山西巡撫調任署理四川總督,隨隊帶來兩旗山西常備軍和150名衛隊。入川後,岑春煊將這些新軍官兵編為4營常備兵,配備新式槍炮,教習西洋操法,從此四川開始有了新軍。但第二年岑春煊調任兩廣總督,又將這4營新軍全部帶走,後來以此為基礎組建了兩廣新軍。
  • 四川方言裡執著的氣韻和鄉愁
    「而四川官話的音韻語調,最終形成,正是明末清初湖廣人大規模移民四川以後。」 根據語音,四川方言分為入聲區和無入聲區。入聲區,主要有成都市的溫江、大邑、新津、崇州、邛崍等地,眉山、樂山、宜賓、瀘州等地,還有鹽亭、射洪、西昌等地。
  • 《火鍋英雄》裡重慶話有點「成都味」 原來語言老師是個四川人
    不少網友表示,看完電影後,說話都會忍不住蹦出幾句重慶話,但耳尖的重慶網友對片中主演白百合、秦昊的重慶話提出質疑,稱其說的椒鹽重慶話,更像是四川話。而記者採訪後發現,原來,教這些明星重慶話的老師,竟是一個四川人。
  • 【彭氏家譜】全國彭氏字輩-四川01
    主要分住在高縣落潤,可久,加樂,珙縣的王家鎮,及川、雲毗鄰地帶也有留居  05、四川-鍋生彭氏  湖廣填川,字輩:應大世祖同頂億宗成志達天首足登華紅燈家傳  06、四川踏水橋同宗人  字輩:均,子,文,志,啟,魁,宗,思,深,洪,正,修,光,祖,德,齊....排輩的彭姓族人
  • 為官清廉,平定四川、兩廣多地匪患,身中十三槍而亡,卻無人惋惜
    這個前朝的潮州知府名叫陳兆棠,他為官清廉是出了名的,為何遭到如此慘烈的待遇,死後還沒人感到惋惜?清官廉吏是老百姓對一方地方官所期盼的,但陳兆棠例外,他為官雖清,但是一個酷吏,甚至比酷吏更「酷」,並有一定程度的濫殺無辜、草菅人命,所以招致百姓的唾棄。
  • 四川話版《茶館》什麼樣?濮存昕:把川人的風採亮出來
    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 見習記者 李雨心今年是中國話劇誕辰110周年,《茶館》劇本發表60周年,四川人藝特意推出四川話版《茶館》致敬經典。「一部經典劇作應該活在每個時代的舞臺上,而不是塵封在書架上。」11月13日晚,四川話版《茶館》的首次合成彩排在德陽上演。當晚7:30,隨著三聲鐘響,燈光漸熄,紅色的帷幕慢慢拉開,四川風味兒的茶館展示在觀眾的眼前。聽著王利發用四川話調侃唐鐵嘴,滿臺方桌竹椅間,茶客們川話龍門陣擺得興起,正在採耳的茶客,背景音中「冰粉兒、涼糕、涼粉兒、涼麵」的吆喝聲,都讓人感受到了濃濃的「川味兒」。
  • 《四川人在臺灣》出版 講述四川與臺灣的「緣」
    該書以四川人在臺灣生存、創業、發展為脈絡,全面系統地梳理了自秦漢以來川臺之間的淵源及在各領域的交流合作情況,有效填補了川臺交流史方面的圖書空白。  四川與臺灣,一個在崇山峻岭的西南深處,一個置身波濤萬裡的東南海域,從地理距離看,似乎關聯不多。然而真實的情況是不是這樣呢?四川省臺辦、省社科院的十多位專家從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一一梳理歷史,考察現實,發現四川與臺灣「緣分」相當深厚。
  • 閒譚 ▏趣味四川話
    歌曲:Let Her Go我現在有時看電視,還經常想像央視新聞聯播裡面的播音員講的全是川話,就覺得好玩得很,也惋惜四川話未被「普通」。早年間,曾有「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四川人說普通話。」的說法,這是外地人對川人口音的調侃。也是,放著好好的四川話不講,非要生拉活扯憋到人講普通話,那就是難為人嘛。
  • 四川的「川」字,受日本影響,我們的字典給了個錯誤答案
    但很多學者考證到此就剎車了,把行政沿革中所謂的「總曰四川路」作為四川得名之始的定論,且不說「總曰四川路」的說法可不可靠,單就忽略了「川」字作為行政名詞是源於地理名詞這個根本邏輯來說,未免就顯得有點草率。二、四川是四條河嗎?對於地理名詞的四川,目前爭議較大,主要集中為兩種對立意見:1、四川是指四條大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