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普通話的流行,全國各地之間的人們相互交流,也減少了許多讓人尷尬的局面,但是一些地方的方言依然讓絕大多數人都聽不懂。
比如說廣東話聽起來很高大上的樣子,實際上對於不懂的人來說,比天書不差多少。
而就是古代明末清初的時候,四川因為人口稀少,所以實行了所謂的「兩廣填川」,理論上大量的廣東、廣西進入了四川,可實際上之後的四川人很少會講廣東話,這是為何呢?
可能很多人對於「兩廣填川」存在於某種誤解,在當時所謂的兩廣,並非我們現代人所理解的廣東與廣西,而是湖廣,也就是說湖南、湖北與廣東、廣西。
說白了就是四川周圍的所有地區都開始大面積地向四川遷移,也就是說實際上會說廣東話的人遷移到四川的並不多。
只是佔了一個很小的比重,我們都知道,所謂的同化,其實是少數人融入到大多數人當中,這才是真正的同化。
就好像習慣一樣,你身邊的街坊鄰居都說著四川話,就你一個人說廣東話,大家都聽不懂怎麼辦。
上街買個菜,你非要跟別人來一口流利的廣東話,賣菜的大媽直接用看傻子的異樣眼神看你。
哪怕生氣吵架的時候,對方都不知道你罵的是什麼,這就讓人相當的尷尬了。
除此之外,當時的四川會出現大量的人口驟減,其實當時的戰亂,大多數本地的四川人因為害怕,所以舉家逃到了外地。
又或者說還有一部分人直接躲進了山林之中,並非四川人直接消失了,之後在清朝的調控之下,很多躲起來的四川人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土地之上。
與此同時還有一部人流浪在外的四川人,也隨著戰爭的遠去,從而慢慢的回歸到自己的家鄉。
也就是說看似有著大量的人口進入了四川,實際上這些人大多數還是以前的四川人,只是因為戰亂等原因,從而逃到了外地,現在自己的家鄉穩定了下來,這些人又重新回來了而已。
可以說這大部分人都是四川本地的原住民,他們的四川話說得很六,雖然流浪在外多年,但是回到自己的家鄉後,很快就將自己的四川話重新拿了起來。
畢竟這是自己大半輩子的習慣,哪怕某些人只是四川人的後代,可是他們的父母親在家中所說的話依然還是四川方言,在這種潛移默化的情況下,這些孩子天生就會一些四川話,並不奇怪。
就算出現了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可是我們也要明白一件事,所謂的搬家在古代幾乎就是拖家帶口,並非我們所想像的,上面一聲令下,然後住在這裡的百姓就要無條件地搬過去。
人家本來就在這個地方生活得好好的,為什麼一定搬過去,萬一在路上出現了意外怎麼辦。
所以說這是一個巨大的工程,同時也是一個長久的工程,當然了更多的可能就是讓一些沒有地種的窮苦人家遷過去。
這些窮苦人家本身就屬於三無人員,連飯都吃不飽,怎麼可能還有時候學習文化知識,所以當這些人遷移到四川之後,首先要做的就是跟四川當地人打成一片,溶入到一起。
畢竟都是剛到此地的新人,萬一被本地勢力打壓怎麼辦,所以慫一些,一切以生存為目標,也就是投其所好。
既然把自己的定位弄明白了,所以在跟人交流的時候,大多數外來戶都是想盡一切辦法用本地的方言跟大家交流,這樣可以很好地跟大家產生好感,對於自己在這個地方生存下去的機率更大一些。
正是因為各種方面的原因,再加上真正的廣東人並沒有多少人遷入到四川,所以四川人依然保留著自己土生土長的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