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廣填四川之《客家風雲》(張永康)

2021-01-18 天下雲山e

古道滄桑,穿越歷史風煙;風物再現,見證歲月過往。龍泉驛,一條連接古人和來者的心靈密道……《滄桑古驛》之

《客家風雲》(文/張永康)

01

「千裡荒蕪,雜草叢生,十室九空,虎豹橫行……」

這是民間文學中,明末清初「天府之國」的荒涼景象。

在成都龍泉驛這塊土地上,原住民是蜀王蠶叢後裔,但隨著歷史的變遷和長期戰亂,致使人口不斷減少。秦滅巴蜀後,秦開啟了向蜀移民,之後歷代經過了八次移民潮。龍泉驛區域歷史上生活的民族,大部分都與上述人口遷徙有關。

現在龍泉驛區大興場的謝家、洛帶劉瑾壩子的劉家、同安的羅家就是明代初年時期第一次「湖廣填四川」的移民。

謝家的入川始祖謝迎相,是明朝萬曆年間壬子科翰林,他為了供奉母親而入蜀做官,被委任四川敘州府官,後來又升任川東道,再後來辭官,落業於當時的成都府簡州西北五十裡的謝唐溝巡按嘴。

而劉家入川始祖,也在明朝萬曆年間,從湖廣麻城縣紅豆灣遷移至四川成都府簡州河東仁三甲。之後,隨著人口增多,多遷出原住地,如今子孫已遍布龍泉驛各個鄉鎮。

遷徙的移民依然擺脫不了戰爭的困擾。明末清初,四川戰爭連年不斷,先後經歷了永寧土司奢崇明叛亂、張獻忠剿四川、清軍入川平叛、吳三桂起兵伐川等戰爭,加之戰後災害、瘟疫、虎患和地主土匪勢力的交相摧殘,致民不聊生。

謝家在明末清初,為避禍張獻忠,匆忙出逃時遺失族譜。戰亂平息後回到謝唐溝定居,後繁衍分支,一支人遂遷到大興場(現茶店鎮)謝家溝定居,並修建謝家祠和謝家雕樓。

戰亂造成人口驟減,土地荒蕪,清朝廷不得不開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移民運動,史稱第二次「湖廣填四川」。

據《成都通覽》記載:「現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而其中的客家人,多數是從廣東、福建、江西一帶移民,主要聚居在川西的成都東山區域,統稱「東山客家」。

「東山客家」大致範圍是成都市區以東到龍泉山的淺丘低山區域,包括洛帶、龍潭寺、石板灘、西河、十陵等客家鄉鎮,總面積約460平方公裡,居住約50萬客家人,是我國西部客家人居住最為集中的區域。

02

明末清初的「湖廣填四川」構成了四川客家人的主體,龍泉驛區域內的客家人,主要居住在龍泉驛東北部靠龍泉山麓一帶。

為了聯絡鄉情,共同緬懷家鄉,團結本省力量,維護同鄉利益,客家人就建立了自己的同鄉會館。會館平時作為市場和接待站,也作為解決同鄉人內部矛盾和與外鄉人之間的矛盾場所。

客家人建立的會館中,以廣東移民建立的南華宮、江西移民建立的萬壽宮、福建移民建立的天后宮為代表,其他省的還有湖南和湖北移民建立的禹王宮、北方陝西移民建立的三聖宮、南方貴州移民建立的黔陽宮、雲南移民建立的滇南宮等等。

廣東會館 俗稱「南華宮」,其名稱來源於被稱為「南華老祖」的佛教禪宗六祖慧能。廣東籍客家移民每年二月初八和八月初三,即慧能大師的誕生日和圓寂日都要舉行祭祀,稱為「春秋二誕」。

洛帶廣東會館在上街南側,坐北朝南,主體建築面積3310平方米,是所有會館中最為宏偉壯麗的一座,玉皇樓的琉璃瓦十分醒目,為洛帶鎮標誌性建築,其封火牆建築風格在四川也絕無僅有。後殿明柱鐫刻兩副對聯:

雲水蒼茫異地久棲巴子國;

鄉關迢遞歸舟欲上粵王臺。

江漢幾時清,且向新宮傾竹葉;

羅浮何處是,但逢明月問梅花。

「粵王」代指廣東舊主,「梅花」暗喻廣東梅州,這兩副對聯都表現出了客家移民濃厚的思鄉之情。

江西會館 俗稱「萬壽宮」,在洛帶鎮下街南側,坐北向南,主體建築由樂樓、左右廂房、院壩、前中後三殿及一個小戲臺構成,複式四合院,佔地面積1185平方米。該館整體布局嚴謹,尤其是中後殿之間的天井裡伸出一個小戲臺,構思獨特,經常被影視界選為拍片場所。館內有一長聯:

日出東山看洛帶樓臺四面桃花映綠水聞雞鳴犬吠牛馬喧此地恰是武陵勝地;

客來南海興江西會館八方賢達話青菜喜果肥花蜜稻麥香這裡依稀蓬萊仙家。

湖廣會館 俗稱「禹王宮」,在洛帶鎮下街北側,坐北朝南,建造者故意將會館天井的地面提得高於街面一尺多,以利於從石板縫隙間向外排水,後來民間傳說成大禹王顯聖。館內有國學大師王叔岷的父親王耀卿撰寫的對聯:

傳子即傳賢天下為公心同堯舜;

治民先治水山川永奠澤重湖湘。

陝西會館 供奉著「三聖」,即川主李冰、土主馮緄、藥王孫思邈,稱為「三聖宮」。會館供奉的塑像也與時俱進,順勢變化,如流行袍哥組織時,會館的大殿統一都供「關聖帝君」像,掛「文武神聖」的匾。神桌的牌位清朝時期供當朝在位的皇帝——稱作「萬歲牌」,民國前期改為「中華民國萬歲牌」。

龍泉驛區域內的這些會館大致建於清乾隆年間,是移民文化的典型代表。客家會館中,洛帶會館建築群保存得較為完好,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03

客家人聚族而居,講究祖宗崇拜,比較大的姓氏通常都有自己的祠堂。

祠堂,是客家人日常生活中對儒家文化和家風家訓傳承的最好地方。

最能體現客家文化的是建築面積達幾千平方米的大瓦房,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祠堂就是「東山大瓦房」,它是居住在成都東山區域的客家人對自己同姓氏大居所的稱呼。

東山大瓦房,客家人叫它「太啞屋」,呈「凹」字形,大都是大門朝向東南,以符合「背山面水」和「坐北朝南」的風水格局。

大瓦房主體建築是並排三道、五道或七道大門,向後三重或四重屋脊,一進屋內有2—3個天井,周圍再輔以附房、圍牆,加上竹林的掩映和風水樹的鎮護,給人一種宏大的氣勢和深不可測的神秘感。

大瓦房大門緊閉後,內部的格局近似且可互通。對全體住戶而言,可以形成一個團結和睦、互通有無、其樂融融的小天地。

每年辦蒸嘗會是大瓦房聚集本族人最多的時候,蒸嘗會是傳統的春蒸秋嘗祭祀活動的簡稱,民間又稱辦「清明會」。東山大瓦房的祠祭活動,成為同姓同族客家人聯絡親情的紐帶、傳承家族傳統的平臺。

現在仍保存完整的有乾隆年間修建的柏合鎮鍾家大瓦房,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修建的十陵鎮朱熹宗祠,黃土鎮大同村的張家大院。

東山大瓦房建築充分體現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祖宗崇拜」「固守禮節」「酷信風水」「防衛意識」等客家習俗,其歷史文化價值和民俗價值彌足珍貴,是一道亮麗的民俗風景線。

04

東山客家人安定下來後,因地制宜發展了很多有特色的旱地農作物,因其特有的經商天賦,經過長時間的自然選擇,形成了一定的產業帶。

如三聖鄉的時令花卉,往東從洪河、十陵到大面種植的茉莉花,再往東西河、黃土種植的二荊條辣椒和醃製大頭菜。

往東到龍泉山,這裡是成都傳統燃料供應地,同時也是建築石料的主要供應地。山區適合種植伏季水果,比較出名的是張家灣的桂花梨、肖家灣的白梨、大田壩的李子等。

龍泉驛區近代發展起來的水果業,就是這一商業思維的繼承和發展。

05

時光流逝,流不走的是客家人對家鄉的執念。

生活在東山地區的客家人,至今仍使用客家話。他們在茶館裡議事或趕集時做生意,都用「土廣東話」交流。客家人很注重守住文化的根,在家裡不講客家話就被認為是忘本,有「寧丟祖上田,不忘祖宗言」的家訓。

客家話是客家族群最顯著的標誌,一般以梅州音為正宗,即來自廣東、福建、江西的客家人定居東山後,自稱是「廣東人」。

這個「廣東人」即客家人,但內部又再細分福建的「廣東人」、江西的「廣東人」,講的都是「廣東話」,最後統一成了五華、興寧音,並世代相傳。其中董同龢先生專門著有《華陽涼水井客家話記音》,對客家話用國際音標進行了注音。

(董同龢)

東山客家人在統一客家話後,特別注重族群的教化,內部講究團結,追求客家人價值觀的統一。他們不僅把家訓寫在族譜裡、寫在祠堂牆壁上,還把它銘刻在村口的碑石上,儼然為村規民約。

在贛粵閩客家地區的其他家譜裡的家訓中,隨意可以閱讀到「不學禮,無以立」「明禮義,識綱常」一類訓語,倡導人們文明、和諧。

客家人家訓非常注重「立身做人」。如羅氏家訓「清清白白處世,堂堂正正做人」;葉氏家訓「不做虧心事,舉目有神明。萬事有天理,皇天不負人」;朱熹家訓「忠孝持家遠,詩書處世長」等等。

客家話和客家家訓一直傳襲,百年不變,讓客家家風世代相傳,影響深遠。

06

客家人入駐成都東山,帶來了原家鄉的民俗,逐漸形成了「五方雜處」的社會形態。

歲時節慶的民俗活動中,舞獅和舞龍是重要的民間文藝表演形式之一。龍泉驛轄區內以大面鎮蔣鰲山和原文安鎮張仁山的舞獅隊最出名。舞龍則是洛帶寶勝村「劉家龍」,遠近聞名。

劉家龍又稱「上川龍」,傳承了入川前地道的江西客家舞龍技法。

「劉家龍」按龍的造型分為「火龍」「水龍」「彩龍」「亮龍」;按舞龍的隊伍構成又分為男子龍、女子龍和娃娃龍。如今,「劉家龍」已經成為洛帶古鎮旅遊中一張響亮的客家民俗品牌節慶名片。

劉氏有「豢龍世家」和「御龍世家」之稱,從江西遷入寶勝村已經沿襲了14代,居住了300餘年之久,在洛帶舞龍也達300年,保存了較多中國古代舞龍最原始的程序和古樸的儀式。

客家婚姻也有自己的特點。他們在保存固有傳統文化精髓的同時,又與其他族群相互交融,形成了獨具特色與個性的婚嫁習俗文化。舊時客家婚嫁主要程序包括:說媒、合八字、過禮、拜迎嫁祖、哭嫁、上頭開臉、迎親送親、攔媒謝媒、回馬車儀、拜堂、鬧房等儀式。

客家葬禮,有自己獨特的儀式。他們按照漢族傳統,講究逝者「入土為安」,先是以木棺土葬,客家又稱「血葬」。血葬多年後,再請陰陽師推算「撿金」日期,然後由撿金師開棺取骨,按生前部位依次擺於鋪有紅紙的大竹篩內,再裝殮入壇、封壇和重新安葬……這套程序,客家人稱之為「撿金葬」。

隨著時代發展,客家人的葬禮儀式逐漸簡化,但是客家人對祖先崇敬與孝道的情感從未改變。

07

客家人移民東山,也帶來了傳統的手工藝,並在本地發揚光大。手工藝品,有的用作娛樂之用,有的當成生產、生活或交通工具。

拉響簧 北方稱為「抖空竹」,是龍泉東山地區客家人春節最重要的一種娛樂活動,寓意一年有聲有響。民間有句俗話:「燒鍋的老婆喊買黃糖,調皮的娃娃要買響簧。」

扯響簧集健身、娛樂、表演於一體,四季都可練,老少皆適宜,深受群眾歡迎,至今更有發揚光大之勢,製作工藝更加講究,種類更多。

響簧更是當年客家小孩新年最好的玩具。

草編 是東山客家人移民來龍泉驛後的一種生產傳承。他們把麥草、稻草加工製成草帽、草鞋、草坐墊、草玩具等工藝品。草編尤其以柏合草編最為著名。

柏合草編的編織工序一般有選草、燻漂、剖草、織編、煮曬、增白、縫製、磨壓等,目的是使草編製品光潔、細膩、美觀且經久耐用。1953年,當地群眾還選了兩頂精品草帽獻給毛主席。1973年,柏合公社二河大隊草帽廠精製草帽六頂,送給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陳永貴出訪歐洲。

柏合草編遠近聞名,成為當地村民的主要副業收入來源。柏合草編注重傳統美術設計,工藝獨特,外形美觀,其中最出名的是「柏合草帽」,後來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成為皇家貢品,並出口到港、澳地區,及東南亞、西歐國家。

雞公車也稱「獨輪車」,是一種木質獨輪車,原產於北方,是客家人幾次遷徙的主要交通工具。客家人遷徙到東山後,雞公車馳騁在田間地頭、大街小巷,成為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精心製作的手工藝品展示了客家人的精明和靈巧,也吸引著源源不斷觀光遊客。

08

「崇文重教、耕讀傳家」,客家人無論遷移到哪裡,都要在那裡興辦各類學校,讓子女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正因由此,客家人中湧現出了很多的名人,如近代的名人王淑岷、劉子華等。

據《簡州志》記載,嘉慶二年(1797年),簡州在龍泉鎮開辦鳳儀書院,為龍泉驛開辦較早、規模和影響最大的小學,也是今天龍泉驛區第一小學的前身,迄今已有200多年歷史。

當年的東山客家人在鎮子場(洛帶鎮)開辦了「三樂書屋」,即是今天洛帶鎮小學的前身。其名來源於孟子《盡心上》「父母俱存,兄弟無敵,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愧於地,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三樂也」。這所學校一直保持著很強的師資力量,從這裡畢業的學生到成都考中學都很具競爭力。

「三岔出武官,洛帶出文人」,洛帶在民國初年仍然健在的文人中,有舉人7人,其中文舉人有徐發金、李先衢、戴洪章、劉相卿、劉貴文;有武舉人2人,即何月成、張斌廷。還有秀才9人。

在「尚文」傳統薰陶和書院培養下,客家自然人才輩出。如今,「世界的洛帶,永遠的客家」這句口號更是響亮世界,究其背後是因為東山客家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09

客家人移民到東山地區,不僅使當地生產迅速恢復,而且引進了很多物種和生產技術,也帶來了一些先進的生產理念,為當地的經濟復甦和社會的全面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客家人帶來了諸如紅薯、玉米、南瓜、番茄、土豆、洋白菜、四季豆等糧食蔬菜作物物種,以及這些物種的生產技術。

客家人還把原產於國外的菸草、檸檬和產於福建、廣東的廣柑、橘子、甘蔗、柚子、桂圓、荔枝、黃麻、木棉等經濟作物帶入當地,極大地改善和優化了當地的農業生產結構,使本來貧瘠的荒野之地很快成為物產豐富的富庶之地。

客家人來到東山,帶動了地方工商業的大發展、大繁榮。

客家人巫作江,原名昌,字洪昌,巫氏家族在洛帶的主要創業人,清朝時期水井坊酒廠掌門人,乾隆時成都東門首富。乾隆皇帝鑑於他在商界的影響和為地方建設做出的巨大貢獻,封他為奉直大夫,還親筆題贈「巫氏大夫第」金字橫匾。

客家人聚居中的東山五場,特別是鎮子場,在清朝和民國時期成為最繁榮的集鎮。釀豆腐、鹽焗雞、煙燻鵝、九鬥碗、客家傷心粉等客家特色菜餚豐富了當地的餐飲文化。

梅縣、興寧、五華等地的客家人遷入洛帶後,又帶來了每年春季辦燈展的習俗,不久風行巴蜀大地,後來演變成遠近聞名的成都青羊宮燈會和自貢市恐龍燈會。

客家人在龍泉驛聚居生活、繁衍發展,這既是人口的融合,也是文化的融合,促進了四川地區清代以來經濟文化的復甦和發展,讓天府之國變得越來越富饒美麗!

【作者簡介】

張永康,筆名蜀國立秋。策劃師,作家、詩人、編劇。系《劇本春秋》雜誌主編、《西南作家》雜誌副主編、《天下雲山》公眾平臺主編、西南影視文化藝術中心副主任、四川微電影副會長兼編劇委員會秘書長、中外散文詩學會四川分會秘書長、四川文藝傳播聯盟常務副秘書長。曾任內江市作協理事、川威集團作家協會副主席;現為成都市龍泉驛區作家協會副主席。

發表詩歌、散文、小說300餘萬字,紀實文學100餘萬字,著有長篇小說《心獄解碼》、《絕地》。與人合著長篇小說《革命理想高於天》《商宇》《天路》等。

天下雲山

★精英作家 ★精創佳作 ★精彩閱讀

棲息靈魂的淨地! 1000餘名作家共同打造!

合作紙刊:《西南文學》《劇本春秋》《雲山文學》

平臺主編:四川作家張永康(蜀國立秋)。

相關焦點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孫曉芬 ‖ 我與湖廣填四川和四川客家研究
    本文載《巴蜀史志》2020年第3期我與湖廣填四川和四川客家研究孫曉芬從省籍來說,我不是四川籍人, 祖先也不是湖廣填四川的移民;從漢民族的民系來說,這就是說,現今蜀中士農工商各界人士的祖先多數是清前期「湖廣填四 川」移民,我以前僅看成是一種民間說法,並未當成 一回事,現在面對蜀籍7位名老作家族籍來源調研排比數據,使我認真起來:明末清初朝代更替、戰亂頻仍,四川廣袤的土地上發生過一次大規模持續數十年的人口大遷入,並影響著之後二三百年來四川 社會、經濟、政治和人文的方方面面。於是我立即改變研究方向,投入到跨界而又陌生的「湖廣填四 川」大移民研究中。
  • 300多年前,湖廣填四川,造就了這座中國西部客家第一鎮
    話說,300多年前的清朝康熙年間,中國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人員遷徙,因為四川經過連年戰亂,導致人口急劇減少,於是湖廣行省大量居民不遠千裡,遷徙來到成都平原腹地,這就是著名的湖廣填四川。而伴隨著這場移民大遷徙,也造就了西部地區一大批獨特的客家人聚集地。
  • 「湖廣填四川」真相
    正當清廷開始招徠國內各地人口到四川開墾時,不料三藩之亂又起,吳三桂的軍隊進佔四川。好不容易恢復起來的幾萬人口,轉眼就在為時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亂中死傷或逃亡殆盡。曾經的天府之國,此時已經化為老虎縱橫的人間煉獄。四川殘破,則國家內陸不穩,於是康熙決定,通過大規模的人口移民來填實四川,以此來挽救、振興天府之國。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一場歷時200多年、浩浩蕩蕩的「湖廣填四川」運動開始了。
  • 湖廣填四川,發生在什麼時期?大概遷移了多少人?
    清末《成都通覽》曾描述「現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第一次「湖廣填四川」所謂「湖廣填四川」,具體指的是湖南、湖北 、廣東地區的人口大量向四川地區遷移的歷史事件,一共分為兩次,一次發生在元末明初,而另一次則是在明末清初。元末明初,暴虐的元朝統治者、高額的稅收讓百姓苦不堪言,久而久之,百姓積怨已深。
  • 歷史上發生過「湖廣填四川」,那如今四川成都的人來自哪些地方?
    四川民間向來有「湖廣填四川」的說法,發生在元末明初及清前期「湖廣填川」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移民運動。這場移民運動規模大、時間長、涉及地的移民人數眾多以及移民的來源地廣泛,它對四川的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那麼,四川成都這個地方的人可能來自於哪些地方?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湖廣填四川」這場大型移民運動。
  • 【文娛】南充籍女演員何佳怡出演《填四川》 明年央視播出
    日前在重慶舉行的第四屆海峽兩岸電視藝術節上, 根據第八屆茅盾文學獎提名作品長篇小說《填四川》改編的同名電視劇榮獲高度評價,其劇本獲評「全國優秀劇本」。昨(24)日,據該劇藝人總監、主演之一的南充籍著名女演員何佳怡透露,32集的《填四川》已完成後期製作和通過審查, 明年將作為重點劇目在央視及各大衛視播出。 2013年7月,電視劇《填四川》開始拍攝, 並於同年底殺青, 其大部分外景選在「湖廣填四川」 的重要集聚地和中轉站、被稱為「客家文化活化石」的重慶市榮昌區。
  • 中國內陸神奇的客家王朝,西部客家第一鎮洛帶,感受原生態客家文化
    洛帶古鎮之客家文化 世界的洛帶,永遠的客家,洛帶古鎮還有這中國西部第一客家鎮這樣的美譽,卻是為何? 300年前,明末清初,川渝兩地歷經動亂之浩劫,人口荒蕪,百業荒廢,於是就有了湖廣填四川的歷史事件,一部分客家人就來到了洛帶,在這裡艱辛耕耘,生根發芽。
  • 四川這個古鎮,被譽為「中國西部客家第一鎮」,卻少有人知
    四川天府國,已是我國著名的旅遊省份,國內豐富的自然人文景觀,每年吸引著大量的遊客,古鎮不像江浙一帶那樣是一座小橋流水人家,但也有河邊的風情,比如,上裡、黃龍溪、閬中等等,許多古老的城市都有寧靜的古鎮,90後都是客家人,被稱為「中國西部客家第一鎮」。
  • 我們都是湖廣人
    對今天的重慶人來說,十之八九都是「湖廣填四川」的後代。600多年前興起了「湖廣填四川」大移民運動,千千萬萬的湖廣人,抱著祖宗的牌位,懷揣故鄉的泥土,扶老攜幼,艱辛跋涉,從湖北出發,遷往四川、重慶。,同時仍是「湖廣人」。
  • 洛帶客家——在異鄉不為異客
    這是人為萬物之靈長的原因,是人超強適應力的體現。在中國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有這樣一群適應能力超群的人——客家人。他們遷徙到異鄉,既適應著當地的風俗,又不忘骨子裡的記憶;生活在異鄉,既適應著生活,又改變著生活。客家人的祖先原本生活在黃河流域,後因戰亂向南遷徙,來到閩粵贛邊區,由此形成漢民族中穩定而具有特色的一支民系,為區別於當地居民而稱之為客家。
  • 把巴蜀傳奇講到英國 重慶作家王雨《填四川》英文版發行
    湖廣填四川的百萬移民是如何在那個交通不便的年代進入巴蜀大地的?這些問題的答案,被一本小說帶到了英國,向英國讀者展示了一幅數百年前的「重慶畫卷」。近日,重慶著名作家王雨的長篇小說《填四川》英文版——《BETWEEN FOUR RIVER》,由中譯出版社攜手英國查思出版社正式在英國出版發行。
  • 考證:明清「湖廣填四川」 移民祖籍多麻城 ——川渝部分姓氏遷徙調查
    李1—6  宣漢縣下八鄉黃家灣李枝琦一脈,先世由湖廣麻城遷入四川營山縣羅家大橋落戶,第六代遷入宣漢縣豐城作坊溝定居,至第八代李蒿之子李枝琦遷入下八鄉四村黃家灣定居,至今已傳20代。字輩10字:蒿枝朝藻世,成明文學儒。
  • 近百名詩人齊聚成都青白江,討論客家詩歌
    今日(11月29日),在成都市青白江區舉辦了第二屆西江河鄉村詩歌節暨客家詩歌研討會,首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張新泉,重慶作協副主席、魯迅文學獎獲得者李元勝,四川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伍立楊,四川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鄧翔,以及詩人凸凹、楊然、王國平、黎政明、文佳君、易杉等近百位詩人來到現場,一起討論客家詩歌、鄉村詩歌文化。
  • 客家人的大遷移,造就了這座美麗的川西客家古鎮,成都洛帶古鎮
    生活在這裡的人們,都是清朝前朝「湖廣填四川」的大移民潮從一東福建遷移而來的客家人的後裔。學術界統稱為「東山客家」。古鎮內傳說眾多,古蹟遍地。據考證,客家人的先民原居中國中原一帶,因社會變動及戰爭等原因,曾有5次大規模的南遷,於中國南方逐漸形成客家民系,成為漢民族8大民系中重要的一支。至清末民初,奠定了客家人分布的基本範圍。
  • 四川經歷了什麼?先是張獻忠屠川,後是康熙宣布「湖廣填川」
    張獻忠起義軍所到之處無不生靈塗炭、血流成河,四川人民在這漫天烽火中過得苦不堪言。不僅如此,這些所謂的起義軍還殺人如麻,把殺人玩出了花樣。場面之血腥,手法之變態,聽者具心驚膽戰。所有手無寸鐵的老百姓被這些殺人魔頭稱為兩腳羊,如遇上有孕者,刨腹驗其男女。對懷抱中嬰幼兒則將其拋擲空中,下以刀尖接之,觀其手足飛舞而取樂。此命名為:雪鰍。
  • 清政府因四川人口劇減,實行兩廣填川,那為什麼四川不說廣東話?
    「兩廣填川」實則為「湖廣填川」,明明現在國人的「歷史+地理」水平很低,很多人卻偏偏裝很懂的樣子,甚至連我這樣的歷史民科大拿都敢質疑。在那個問題下,又衍生了湖廣問題,很多同學都表示,湖廣是怎麼樣命名的?所有的大規模人口遷移,都是因為戰亂和災禍引起的,明末清初的「湖廣填川」也不例外,四川是天府之國,從戰國時期就是肥沃的土地,人口較為稠密,然而從宋朝開始,在面對遊牧民族的衝擊戰爭中,人口急劇減少,到元朝末年的時候,農民起義戰爭再次削減了四川人口。
  • 三臺縣西平客家宗祠群,移民文化活化石
    清朝初期,中國歷史上出現了最大的移民潮,大量人口開始從湖廣等省向四川移民,史稱「湖廣填四川」。後來客家移民逐漸與當地文化融合。但遷徙而來的客家人對祖籍和宗祠有著特殊的情結,以祠堂和祭祀祖先為核心,形成了強大的家族聚合力,它不僅維持著宗族的倫理秩序,同時也維護著社會秩序和公德。
  • 成都這個古鎮,竟是客家一個超大防禦工程,被譽為「客家第一鎮」
    偽古城,這一爭論中的古鎮,其實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提及客家人,多數人相信不會陌生,這一古老的、屬於南方的漢族移民群體,已分布於國內各省及海外八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是四川這個人口大國,也是國內五大客家聚集地之一,在四川居住的客家人數超過兩百萬,其中成都東山地區最為集中,他們大多是清朝早期來自廣東、福建、江西等地的移民後裔,故又稱「東山客家」,居住地點之一。
  • 《客家風雲》"客家殺青" 胡明一立志精品傳承
    網易娛樂5月30日報導  5月28日,由台州龍行盛世影視娛樂、奧飛傳媒、俏星文化、杭州巨擘投資、上海世紀影遊,龍巖連城文產發展聯合出品,《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執行製片人胡明一任總製片人,汪海林總編劇,羅長安執導,李依曉、錢泳辰、朱泳騰、王偉,李芯逸領銜主演的年代傳奇大劇《客家風雲》在福建龍巖連城殺青。
  • 明末清初,四川實行「兩廣填川」後,為何四川不說「廣東話」?
    而就是古代明末清初的時候,四川因為人口稀少,所以實行了所謂的「兩廣填川」,理論上大量的廣東、廣西進入了四川,可實際上之後的四川人很少會講廣東話,這是為何呢?可能很多人對於「兩廣填川」存在於某種誤解,在當時所謂的兩廣,並非我們現代人所理解的廣東與廣西,而是湖廣,也就是說湖南、湖北與廣東、廣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