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發生過「湖廣填四川」,那如今四川成都的人來自哪些地方?

2020-12-24 上遊新聞

四川民間向來有「湖廣填四川」的說法,發生在元末明初及清前期「湖廣填川」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移民運動。這場移民運動規模大、時間長、涉及地的移民人數眾多以及移民的來源地廣泛,它對四川的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那麼,四川成都這個地方的人可能來自於哪些地方?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湖廣填四川」這場大型移民運動。

「湖廣填四川」有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發生在元末明初,一大批湖廣人為躲避戰亂遷徙到四川,即「避亂入蜀」;第二階段發生在明末清初,政府有計劃的向四川移民。

湖廣填四川的移民背景

(一)元末明初的大移民

1. 南宋後期,蒙宋雙方在整個四川地區尤其是長江三峽地區展開劇烈的拉鋸戰。數十年的戰爭對於四川來說其摧殘程度是無以加復的。當時,戰亂使得大量的四川人民逃匿隱蔽不歸使得四川人口數量減少;其次,元蒙統治者對外忙於戰爭掠奪,對內分劃民族等次,實行超經濟剝削。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人口是不可能增長的。到了元朝末年,四川不少地方仍然處於地廣人稀的狀態。這實際上為第一階段的「湖廣填四川」提供了廣闊的接納空間。

2. 明朝初期,蜀地常年戰亂,在朱元璋奪回了明玉珍手中的四川後,政府強制入川。從加強統治的角度,明初向四川的人口移徙,有著執行伐蜀軍事計劃的最初目的。其次,明朝平定全蜀以後,徵服雲、貴少數民族地區成為了明朝下一步的軍事目標。有計劃的向蜀地移民,成為攻取、平定西南地區的重要舉措。

(二)明末清初大移民

一方面,明末清初,長達30多年的連續戰亂,四川幾乎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使得其人口銳減:

先是明末農民起義張獻忠攻打四川,與南明軍隊作戰,後來南明軍隊又困守四川與清軍戰鬥。清初吳三桂等「三藩起義」又攻入四川,清廷滅三藩又將四川捲入戰火。大大小小的戰爭使得四川人口快速減少,形成「官民廬舍,劫火一空」「人煙久絕,盡成汙萊,山麋野豬,交跡其中」「城中茅舍寥寥,詢其居民,大多秦人」的局面。

明末清初,巴蜀大地上,連續的三十多年裡,地主殺起義農民,農民殺反動地主,滿人殺漢人,漢人殺滿人,「殺得雞犬不留」。清初的《四川通志》記載:「蜀自漢唐以來,生齒頗繁,煙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後,丁口稀若晨星。"

另一方面,移民遷出地人稠地狹。鄂湘贛閩等省,在經歷初清幾十年的休養生息之後,已經出現人多地少的社會矛盾。此時,正處於政府鼓勵提倡移民的大背景之下,隨之便是大量的自願移民湧向四川。

四川填湖廣移民人口來源概況

首先看元末明初大移民進入蜀地的湖廣人,主要有三種:一是:「因戰避亂」的湖廣人;二是跟隨明玉珍入川的湖廣人;三是明初被流放的元蒙降兵降民。

其次看明末清初湖廣人的大量入川情況:其一,跟隨張獻忠入川的湖廣人;其二,清初入川開墾的湖廣人;其三,逃荒入川的湖廣人;其四,從事手工業勞動和經商入川的湖廣人,等等。除了兩湖地區的移民,還有江西、廣東、福建等地移民同時也參與了這次移民四川,且所佔比例不小。但由於兩湖地區距離四川較近,依舊是填川人口的主要來源。

根據研究表明:

清初的移民主要來自於湖南、湖北、江西、陝西,兩湖地區和江西地區的移民佔了總移民的60%。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四川總人口達到1000萬,移民人數約佔60%。

整個明末清初的移民達一百多萬人,有一半來自湖北、湖南。其中湖北約有30萬人左右。據《光緒廣安州新志》提供的數據:

湖北黃、麻籍佔入廣安州人數的26.64%。湖北、湖南合計約佔60%。

湖廣填四川的移民運動,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清代四川地區移民的主要來源是靠近四川的兩湖和江西地區。並且,移民到達的地方,大多是像成都這樣地理位置優越的地方。乾隆四十年以後,四川移民分布的區域和比例也穩定下來,一直持續到現在。

成都這裡的人可能來自於哪個地方?

如今的川蜀大地上的川人十之八九不是本土川人,並且成都的人口來源在清末《成都通覽》就曾描述:

「現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北15%,湖南10%,河南、山東5%,陝西10%,雲南、貴州15%,江西15%,安徽5%,江蘇、浙江10%,廣東、廣西10%,福建、山西、甘肅5%。

自乾隆四十年以後,四川移民分布的區域和比例也基本穩定下來,並且一直持續到現在。如果這個統計是正確的話,那麼,現在四川成都的人就可能來自於湖北、湖南、河南、山東、陝西、雲南、貴州、江西、安徽、江蘇、浙江、廣東、廣西、福建、山西以及甘肅。

相關焦點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孫曉芬 ‖ 我與湖廣填四川和四川客家研究
    這就是說,現今蜀中士農工商各界人士的祖先多數是清前期「湖廣填四 川」移民,我以前僅看成是一種民間說法,並未當成 一回事,現在面對蜀籍7位名老作家族籍來源調研排比數據,使我認真起來:明末清初朝代更替、戰亂頻仍,四川廣袤的土地上發生過一次大規模持續數十年的人口大遷入,並影響著之後二三百年來四川 社會、經濟、政治和人文的方方面面。於是我立即改變研究方向,投入到跨界而又陌生的「湖廣填四 川」大移民研究中。
  • 湖廣填四川,發生在什麼時期?大概遷移了多少人?
    而與圖畫上色一樣,一個地方空白了,就勢必要遷移其它地區的人口過去填充,轟轟烈烈、規模巨大的「湖廣填四川」就是再好不過的例子。移民對於四川影響多大?清末《成都通覽》曾描述「現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第一次「湖廣填四川」所謂「湖廣填四川」,具體指的是湖南、湖北 、廣東地區的人口大量向四川地區遷移的歷史事件,一共分為兩次,一次發生在元末明初,而另一次則是在明末清初。元末明初,暴虐的元朝統治者、高額的稅收讓百姓苦不堪言,久而久之,百姓積怨已深。
  • 「湖廣填四川」真相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來自湖南零陵的王氏兄弟,就記載了他們「閱巫山,度巫峽,歷夔[kuí]關,兩岸猿聲酸他鄉之客,輕舟萬重波驚失路之人,早行夜宿,亦步亦趨,經月餘」,最終從湖南零陵經長江水路,抵達四川簡陽的過程。康熙年間,已經50多歲的廣東連平人謝子越,聽說四川經過長期戰亂後「土曠人稀」,毅然認定這是「豪傑可乘之機會」,於是攜眷西遷,最終落籍成都華陽。
  • 300多年前,湖廣填四川,造就了這座中國西部客家第一鎮
    話說,300多年前的清朝康熙年間,中國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人員遷徙,因為四川經過連年戰亂,導致人口急劇減少,於是湖廣行省大量居民不遠千裡,遷徙來到成都平原腹地,這就是著名的湖廣填四川。而伴隨著這場移民大遷徙,也造就了西部地區一大批獨特的客家人聚集地。
  • 湖廣填四川之《客家風雲》(張永康)
    在成都龍泉驛這塊土地上,原住民是蜀王蠶叢後裔,但隨著歷史的變遷和長期戰亂,致使人口不斷減少。秦滅巴蜀後,秦開啟了向蜀移民,之後歷代經過了八次移民潮。龍泉驛區域歷史上生活的民族,大部分都與上述人口遷徙有關。現在龍泉驛區大興場的謝家、洛帶劉瑾壩子的劉家、同安的羅家就是明代初年時期第一次「湖廣填四川」的移民。
  • 清政府因四川人口劇減,實行兩廣填川,那為什麼四川不說廣東話?
    「兩廣填川」實則為「湖廣填川」,明明現在國人的「歷史+地理」水平很低,很多人卻偏偏裝很懂的樣子,甚至連我這樣的歷史民科大拿都敢質疑。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兩湖地區距離四川更近,而兩廣地區則路途遙遠,不符合大規模的人口遷移規律,所以,湖廣填川更靠譜。近古時期有湖廣填川,近代則有「闖關東」的人口遷移,都是相近地理範疇內的人口遷移,闖關東實則為直隸地區(多為山東、河北)向東北進行的人口遷移活動。
  • 康熙年間,四川壯丁為何只有一萬八千人?什麼原因導致的?
    湖廣填四川,發生在清朝康熙年間。康熙年間,四川人口極少,四川人口銳減得那麼厲害,主要還是戰爭,並且是幾方在這裡來回拉鋸。四川這邊從明末開始,先後有張獻忠,本土軍隊,明軍,清軍,南明李定國軍隊,臨到最後吳三桂又來了一次,哪裡的人都承受不住這種強度的戰爭的!
  • 把巴蜀傳奇講到英國 重慶作家王雨《填四川》英文版發行
    數百年前的重慶大地上發生過什麼樣的故事?川菜是如何被發揚光大的?湖廣填四川的百萬移民是如何在那個交通不便的年代進入巴蜀大地的?這些問題的答案,被一本小說帶到了英國,向英國讀者展示了一幅數百年前的「重慶畫卷」。近日,重慶著名作家王雨的長篇小說《填四川》英文版——《BETWEEN FOUR RIVER》,由中譯出版社攜手英國查思出版社正式在英國出版發行。
  • 四川經歷了什麼?先是張獻忠屠川,後是康熙宣布「湖廣填川」
    但歷史上的四川不只是李白詩中「」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的模樣,它的真實寫照也是「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令人流連忘返的青山綠水與此處的繁華盛景,讓西蜀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熠熠生輝,吸引著眾人蜂擁而至。可實際上,這片俊秀的山河也曾遭遇不幸,一度頹敗。《四川通志》上記載著一段沉痛過往:「蜀自漢唐以來,生齒頗繁,煙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後,丁口稀若晨星」。
  • 四川省資訊|正宗的四川回鍋肉怎樣做才好吃?
    蒜然後將炒過的肉放進去回一下鍋。炒出來的就叫回鍋肉,很好吃。回鍋肉需要掌握好肉醃製的時間和翻炒的時間才能口感更佳。正宗的四川回鍋肉要注意肉的醃製過程,還有烹飪方法。我覺得要想做出正宗的,還是要去專門的地方問問比較好。
  • 我們都是湖廣人
    也是那一刻,我的心懸了起來,至今糾得緊緊的,時刻都在關注湖北,關注孝感。因為,那裡是我的老家,是我,也是無數重慶人無法割捨的故鄉。「問君祖籍在何方?湖北麻城孝感鄉。」老一輩重慶人大都知道這句話。對今天的重慶人來說,十之八九都是「湖廣填四川」的後代。
  • 四川歷史大事記
    五、唐宋時期:四川歷史第三次鼎盛並達到高峰階段唐宋時期,全國大批文化名人入蜀,四川成為唐代全國文學最繁榮的地區之一。四川的經濟文化這個時期長期走在全國前列,時人稱為「揚一益二」。宋代四川經濟高度繁榮,文學、史學、哲學名家輩出,經濟上出現了全世界最早的紙幣「交子」。南宋四川抗蒙(元)延緩了蒙古大軍西侵歐洲的步伐。618年,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王朝。
  • 除成都外,歷史上還有哪個城市做過四川省會
    我們都知道四川的省會是成都,而成都確實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並長期處於中國十大城市之列,幾乎從未變過,在歷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四川歷史上也曾經有幾個城市榮幸的成為四川省會,雖然短暫,但也是歷史名城,那麼,到底是哪幾座城市呢?今天,我們就來講講。
  • 《火鍋英雄》裡重慶話有點「成都味」 原來語言老師是個四川人
    方言老師是四川人  怕重慶話語速太快觀眾難聽懂  片中演員說的重慶話為啥聽起都有點「成都味」?記者聯繫上劇組演員副導演沈女士,沈女士告訴記者,主演們的語言老師,是一名在北京發展的四川籍演員,名叫曹宇,今年43歲。  記者輾轉聯繫上曹宇,還在北京拍戲的曹宇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 拿抓、辣渣、羅渣……四川人要被哪吒兩個字逼瘋了
    這不僅讓我們的童年夥伴哪吒大火了一把,還意外帶火了四川人。四川人已經莫名被連帶著上了好幾次熱搜,全因為讀不好「哪吒」。當四川人想打出「哪吒」二字時,卻發現怎麼打都不對,「那咋」、「勒抓」、「挪扎」……到底怎麼打啊?這不能怪他們拼音沒學好,實在是因為他們念的都是「la zhua」、「le za」和「no zhua」。
  • 四川彭姓人,歷朝歷代大人物眾多
    留在中原的彭姓人,也繼續在商朝擔任重要職位,發揮著重要作用。彭姓人在先秦時期的活躍性,遠遠大於其他姓氏,這為後來彭姓人文治武功打下了良好基礎。隨著時代潮流的變化,彭姓人在遷徙發展上也跟隨大流,從北方輾轉遷徙到南方,從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一次又一次地轉移,帶動了一批又一批帶有「彭」字的州名、城鎮、鄉村出現。
  • 四川屈氏宗親會隆重祭祀屈原逝世2295周年
    華陽屈氏族譜的保存者之一的屈楚平老人和來自河北的屈氏後人在祭祀大會上交流。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百折不撓、追求真理的屈原精神穿越千年歷史,薪火相傳,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積極進取,奮發圖強,不斷為中華文明繁榮發展注入生機與活力。  據了解,當天有來自湖北、江西、福建、廣東、貴州、陝西、重慶等地近1500位屈氏後裔匯聚成都,以莊重肅穆的傳統祭祀儀式,表達對先祖屈原的追思和敬仰。
  • 明末清初,四川實行「兩廣填川」後,為何四川不說「廣東話」?
    隨著普通話的流行,全國各地之間的人們相互交流,也減少了許多讓人尷尬的局面,但是一些地方的方言依然讓絕大多數人都聽不懂。比如說廣東話聽起來很高大上的樣子,實際上對於不懂的人來說,比天書不差多少。而就是古代明末清初的時候,四川因為人口稀少,所以實行了所謂的「兩廣填川」,理論上大量的廣東、廣西進入了四川,可實際上之後的四川人很少會講廣東話,這是為何呢?可能很多人對於「兩廣填川」存在於某種誤解,在當時所謂的兩廣,並非我們現代人所理解的廣東與廣西,而是湖廣,也就是說湖南、湖北與廣東、廣西。
  • 四川成都這三個小鎮,人人會說廣東話,祖輩都是廣東人
    四川的省會成都,號稱」天府之國「,文化繁榮、經濟繁華,文化和旅遊產業也是相當發達的。所以四川是經濟大省和旅遊輸出大省的廣東人經常去旅遊的目的地之一。廣東人來數千裡之外的四川成都旅遊卻驚奇的發現四川成都北部和東部的一些土著人居然和他們說的同一種語言——廣東話。給人一種恍惚間」誤認他鄉是故鄉「的感覺,這種帶著濃濃的鄉音的地方主要是成都北部和東部的一些地區,其中最有名的廣東鎮分別是成都龍泉驛區的洛帶鎮、新都區的木蘭鎮、青白江區的清泉鎮。下面我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成都市這幾個說廣東客家話小鎮的奇特風情,歡迎大家評論。
  • 現在的四川人基本不是原生土著,看移民文化如何強大本土基因
    如果喜歡民俗地方史的朋友,會發現巴蜀文化具有大量的移民文化因素。在歷史上,四川曾有多次大規模的移民活動,如秦漢、三國、晉代、南宋、元、明、清、民國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各歷史時期,均有大規模的移民入川,其中以清代最為集中,人數也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