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四川人基本不是原生土著,看移民文化如何強大本土基因

2021-01-13 江陽沽酒客

在中國的各個省份當中,四川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省份,它上古是巴蜀兩國融合而成,經歷了數次大換血,這裡的人卻守土重遷,不願離開,但是每一次的移民潮都給四川帶了極大的促進和變化,同時又非常有趣的把本來的巴山蜀水的山水基因融入新移民的外來人群,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的四川人性格和文化習慣。到底是巴山蜀水特別養人,還是有其他什麼原因呢?本文試著去探索一下它的奧秘。

如果喜歡民俗地方史的朋友,會發現巴蜀文化具有大量的移民文化因素。在歷史上,四川曾有多次大規模的移民活動,如秦漢、三國、晉代、南宋、元、明、清、民國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各歷史時期,均有大規模的移民入川,其中以清代最為集中,人數也最多。

按照道理而言,移風易俗,這裡的意思就是一個需要大量移民的地方,一定是當時這裡人口匱乏,土地荒蕪,其他地方的人群,或因為當時要求,或因為其他客觀原因,必須遷徙,屬於重新開荒的一代,他們在自己原來的地方生活發展了很多年,有成熟的經驗和文化習慣,而且巴蜀本地的文化和傳承其實在移民期已經極度蕭條。

按理說,四川人的性格應該更多的接近外來移民,但是呢,巴蜀的山水基因似乎更大於人類的基因,總是能不自覺的把外來人口,很短的時間內高度融合,只要有一兩代生根發芽,就徹底川化了。

秦滅巴蜀前,蜀族有「氏」無「姓」,秦亡巴蜀(前316年)後,「乃移秦民萬家實之」,中原地區民俗文化入蜀,蜀族原有的「氏」逐漸向「姓」過渡。原來,有的以「地」為氏,如塗山氏、若氏、果氏等等;有的則以國邑為氏,如資氏、庸氏、郭氏、巴氏、苴氏等等;

有的以爵位為氏,如公孫氏等等;有的以職業為氏,如弧氏、帛氏等等;有的以族名為氏,這一部分是由「氏"轉為「姓」的主要成員。歷史上有名的巴人五姓,即巴、樊、瞫、相、鄭五姓;板楯蠻有羅、樸、督(昝)、鄂、度、夕、蔡七姓,皆因受中原文化的影響而產生。

在明末清初數十年間,戰亂、瘟疫接踵而來,四川境內居民死亡、逃離者甚眾,耕地荒蕪。時至清王朝初建,百廢待興。

更鑑於四川在西南政治和軍事上的重要地位以及恢復生產、發展經濟的需要,清政府乃決定以優厚的「移民殖荒」的戰略政策,在清代建國前期的100餘年間,從湖廣、福建、陝西、江西、貴州、安徽、江蘇、浙江、山西、河南、廣東、廣西、山東、雲南、甘肅、青海、內蒙等十多個省移民來川定居,其中以湖廣(現在的湖北、湖南)省遷來的人數最多,俗稱「湖廣填四川」。

清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帝,吸取了明王朝覆滅的教訓,又鑑於四川是產糧大區,是財稅上繳的大省,乃給予「安民」、「惠民」的政策:墾荒移民,35年內免交賦稅,鼓勵外省移民攜家帶口入川落業。

從而又有更多的新移民舉家、舉族,不畏千難萬險,千裡跋涉來到四川墾荒定居。據有關統計的移民人數,成都佔70%、重慶佔85%、山區佔509%-60%。移民多有艱苦創業的精神。

他們從各自的家鄉帶來了不同的文化觀念、生產方式、生產經驗和技術,與四川當地居民的生產經驗和技術交相融合,提高了生產技能,豐富了生產經驗。不同省籍的移民之間移民與當地居民通婚,促進了人口的優化,繁衍了新一代四川人,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大量移民入籍四川之後,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以血緣關係為核心,加強同宗人的團結,紛紛進行舉族長,建祠堂(宗祠)、修族譜、立族規募族產、辦族校等活動。根據不完全統計,20世紀40年代,四川的祠堂就有千座之多,它對內開展上述有關活動,對外代表本族進行種種禮儀性活動,大大豐富了四川民俗活動的內容。

各省落籍城市的移民,還紛紛等集資金,建立會館,據不完全統計四川全省有會館千餘座,且各有特色。

如來自湖廣的移民,建立禹王官(或稱「三楚官」、「三聖官」),供奉大禹王:來自江西的移民,建立萬壽宮,供奉許真君;來自陝西的移民,建立真武官(或武聖宮),供奉關羽或同時供奉劉、關、張這些會館,選有首事(或稱「總領」、「會董」),主持館務。

有些會館因館廟結合,還請來僧人或道土管理香火。會館落成後,相繼開展日常工作,如祭祀神袛、召集商討關於同鄉公益的會議定期唱戲酬神、設立私塾培育同鄉子弟、救濟貧困同鄉、安葬貧困死亡之鄉人、為流落在川的同多提供食宿或饋贈返鄉路費調解同鄉之間的糾紛。

有人說會館和祠堂是四川移民史的索引,是有一定道理的。贏濤主編的《重慶近代城市史》在談到會館時曾稱,重慶實際上是一個移民的社會,他們的活動幾乎支配了重慶的整個商業活動,並且由此形成了頗具特色的社會組織。

在重慶(成都亦然),移民商人因地域和經營商品的異同,逐漸形成了商業分工:江西移民多經營藥材、山貨;湖北移民多經營棉花、靛行,有的則經營山貨、藥材;浙江移民多經營瓷器;福建移民多經營山貨、煙行;陝西移民多經營毛貨,兼營山貨、布行等等。

由於移民商人的介入,會館不僅是辦理同鄉公益事情的組織,同時也成了互通商業信息和治談商業交易的地方,很自然地把兩者融為一體,成為一個同鄉加同行的組織。

比如瀘州老窖之前就有安定遺徽的遺址,就是徽商移民的結果。

移民入籍四川,不僅使荒地得到了復墾,農業種植面積擴大,而且帶來了許多新的作物和種植技術,對擴大並推動四川農業生產,起到了重要作用。玉米(玉蜀黍),四川俗稱「包穀」,原生產於美洲,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由桂、粵、閩的移民傳入四川;紅薯(又名「番薯」,四川俗稱「紅苕」),原產於日本,雍正十一年(1733年)由間、粵移民傳入四川;

甘蔗於清初由聞、粵移民攜種來川,逐漸形成規模。僅以三峽地區為例,據史書記載,「遍山漫谷,皆包穀矣」,紅薯更是「處處有之」。

玉米紅薯,在高山、丘陵、平壩地區廣泛種植,不僅改變了川民的飲食結構,更成為山區人們的主食。學移民對四川方言的形成也起了深遠的影響。古代巴蜀與毗鄰的秦、楚,有政治、經濟上的來往,秦、楚百姓或因戰亂移居四川,對四川的語言或多或少有些影響。

清代前期,各省移民大量入川,以湖廣為最,他們入籍四川後,與當地先民共同生活,各種方言相互融合,逐漸形成了以湖北話為基礎的四川官話,也就是以成都話為代表的四川第一大方言。

康熙、乾隆年間,粵北、粵東客家人遷來四川,他們相對集中地分居在成都、簡陽、廣安等20多個縣市,30多個地區,100多萬人相對保留了祖先傳下來的客家語。因他們處於四川官話的汪洋大海包圍之中故稱其為「客家方言島」。

清朝前期從湖南移居四川的移民,操湘語,他們長期與當地居民共同生活,吸收了四川官話的一些特點,又保留了老湘語的一些發音和常用詞彙,形成了四川漢語方言中的又一種方言。

許多人籍四川的移民,與同一原籍的人們談話時,說原籍方言,與其他人談話時說四川話,由於這些人居住相對集中,所以他們的原籍方言保留至今。

川劇是我國地方戲的一個著名的劇種,形式活潑,曲調優美,表演秀麗幽雅而細膩,文學性強,富有民間風味和濃烈的地方色彩。1960年郭沫若曾詠詩讚之:「萬物逢春脫舊蹊,百花齊放出新枝,蜀謳論舞古來好,川劇高腔會出奇。」寥寥四句,道出了川劇的淵源與發展。

川劇有昆、高、胡、彈、燈五大聲腔,除燈戲是土生土長之外,其他四大聲腔的形成,都與移民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

各省移民入川,其中有一部分本身就是商人,後又引來家鄉商人入川經商,他們爭建祠堂,遍修會館,且祠堂、會館內部都建有舞臺,落成之日,均要舉行新塑神像「開光」儀式,或春秋祭祀,或農曆年節慶典,大都要請家鄉的戲班前來舉行迎神賽社的演出。

這些來自移民家鄉的戲班,逐漸與四川當地的音樂相融合,後又用四川方言演唱,慢慢形成川劇四大聲腔。

崑腔,源於江蘇崑山地區,入川後與四川的民間音樂、方言相結合再經川劇藝人的不斷加工,逐漸形成了川劇的崑腔。

高腔的前身是江西弋陽地區的「弋陽腔」,入川後與四川的曲藝、山歌、川江號子等聲腔相融合,逐漸形成川劇高腔。胡琴戲,系由安微的「徽調」和湖北的「漢調",入川後與陝西的「二黃」、四川揚琴和川梯子的唱腔相融合,逐漸發展形成的。彈戲,源於西的秦腔,人川後由川劇藝人不斷豐富加工,形成現今的彈戲。

20世紀80年代以來,四川和全國許多地區一樣,大力開發民俗旅遊資源,各民族古樸動人的風情,豐富多彩的習俗,色彩絢麗的服飾,風格獨特的民居,火紅熱烈的節日,腔調各異的山歌,優美純樸的舞蹈,眾多的文物古蹟,被列為旅遊的重點景觀。

重視自己的傳統和文化民俗才是四川長久發展之道啊,這是幾千年的移民成果。

相關焦點

  • 你知道現在的美國人基本都是來自哪裡的嗎?
    雖然美國這個只有三百多年歷史的移民國家最初是由英國殖民者建立的,但英國人卻不是最早的美國移民,甚至在白種人當中英國人也不算是最早的美國移民。 美國最純正的本土原著居民是黃種人,也就是印第安人。 大約2萬年前,來自亞洲的一些遊獵部落(蒙古人種)一路追逐獸群,走過當年的亞美大陸橋(當時是第四紀冰川時期,白令海峽完全結冰了)來到了美洲大陸,成為歷史上最早的美洲移民。經過一萬多年中不斷繁衍生息,到歐洲殖民者到達的時候,已經有150多萬的印第安人生活在這片土地上。
  • 澳洲土著文化世界地圖無奇不有
    澳大利亞的土著人大約在5萬年前的冰河時期來到澳大利亞,作為澳洲最早的一批居民,他們奠定了澳大利亞的文化底蘊。澳大利亞的土著之所以被世人關注就在於他們不同於別的民族,而是完整的保留了石器時代的所有文化,幾萬年來都沒有任何進化,原汁原味。
  • 四川盆地是中國的泡菜罈子(上)
    那次移民浪潮持續近一個世紀,共六代人,史稱「湖廣填四川」。區別於北京的官紳會館或是廣州的工商會館四川會館大多數是移民會館,有著多樣的地域風格這個新形成的社會受中央政府的幹預較少,被小家庭打破的宗族也尚未恢復,在幾乎真空的環境裡,外鄉人只能選擇集結同鄉的力量,重建他們的信仰系統。
  • 移民故事 | 這個出走9年的北京土著,道出了澳洲移民熱背後的真相!
    而對於獲得了澳洲綠卡的人來說,不花一分辦移民的錢卻可以享受紐西蘭永久居民待遇,這買賣實在太划算。根據澳洲和紐西蘭締結的《跨塔斯曼海協議》,澳洲人(包括公民及永久居民)都可以到紐西蘭工作、生活、學習,這也就意味著,只要辦理了一次移民,就可以輕輕鬆鬆獲得很多人可望而不及的養老勝地。
  • 土著電影人如何塑造電影的未來
    「《阿塔那胡亞特》的目的是讓觀眾從裡面往外看,而不是從外面往裡看,」製作這部電影的因紐特製作公司Isuma的網站上有一篇題為「因紐特風格的電影製作」的帖子寫道。「我們的目標不是把南方電影製作慣例強加在我們獨特的故事上,而是讓故事以因紐特人的方式塑造電影製作過程。」
  • 最早的日本土著是什麼人?
    他們的祖先在不同文化、或不同種族的人來的時候,就已居住在一個國家或一個地理區域。新來者後來通過徵服、佔領、殖民等手段,佔有了統治地位。阿伊努人日本最早的土著是蝦夷人,亦稱阿伊努人(アイヌ),是在日本的北海道、庫頁島和千島群島居住的民族。他們的體格不像是鄰近的類蒙古人,有可能是分布在亞洲北部地區的早期類高加索人的後裔。
  • 《火鍋英雄》裡重慶話有點「成都味」 原來語言老師是個四川人
    曹宇和陳坤合影  最近熱映的電影《火鍋英雄》你看了嗎?片中給人印象最深刻的,除了防空洞裡熱辣的老火鍋外,就是「格老子的」「瓜婆娘」等接地氣的言子兒。不少網友表示,看完電影後,說話都會忍不住蹦出幾句重慶話,但耳尖的重慶網友對片中主演白百合、秦昊的重慶話提出質疑,稱其說的椒鹽重慶話,更像是四川話。而記者採訪後發現,原來,教這些明星重慶話的老師,竟是一個四川人。
  • 在基因和文化上,誰更接近中國人?
    在基因和文化上,誰更接近中國人?本文譯自Quora,原標題:Are the Thai people genetically closer to the Han Chinese than the Vietnamese are to the Han Chinese?studied at Monash University古代泰國人來自中國南部,包括暹羅人、寮國人和本土華人。
  • 《誰不是帶著傷長大》:從原生家庭中帶出的結,該如何解?
    好像每個人的過錯都可以歸結與原生家庭,而這個本該是最溫暖的地方,卻成了讓人不安的所在。難道一切都是父母的錯嗎?《誰不是帶著傷長大》解救凡間的父母,打碎我們理想中的「完美媽媽」形象,誰的童年都有傷,但這不能成為我們對自己不負責的藉口。
  • 美國的文化,怎麼看都像是一鍋大雜燴
    移民的到來如何影響了美國的文化? 只能說,美國的文化簡直就是一鍋大雜燴! 那我們就來看看,截止至2020年,美國人民都是由哪些民族構成的。
  • 歷史上發生過「湖廣填四川」,那如今四川成都的人來自哪些地方?
    四川填湖廣移民人口來源概況首先看元末明初大移民進入蜀地的湖廣人,主要有三種:一是:「因戰避亂」的湖廣人;二是跟隨明玉珍入川的湖廣人;三是明初被流放的元蒙降兵降民。其次看明末清初湖廣人的大量入川情況:其一,跟隨張獻忠入川的湖廣人;其二,清初入川開墾的湖廣人;其三,逃荒入川的湖廣人;其四,從事手工業勞動和經商入川的湖廣人,等等。除了兩湖地區的移民,還有江西、廣東、福建等地移民同時也參與了這次移民四川,且所佔比例不小。但由於兩湖地區距離四川較近,依舊是填川人口的主要來源。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孫曉芬 ‖ 我與湖廣填四川和四川客家研究
    本文載《巴蜀史志》2020年第3期我與湖廣填四川和四川客家研究孫曉芬從省籍來說,我不是四川籍人, 祖先也不是湖廣填四川的移民;從漢民族的民系來說,也不是客家人。清代前期的移民填川,比起美國首次開發西部早百餘年,所不同的是,那時美國的西部是亙古荒原,而西蜀有著久遠的巴蜀文明、三國文化。清前期大移民使四川成為一個移民大省,成為一個有豐富移民文化的融合大省。客家人從祖籍地粵北粵東、閩西、贛南西遷蜀中的同時,帶來了豐厚的客家文化,客家文化在巴蜀文化和移民文化中成為一朵奇葩。
  • 移民這麼遠,也無法逃離原生家庭的陰影?
    ,和諧共生;但是西方文化卻教育我們被父母揍了要第一時間撥打911,你不仁,我也可以不義。當我們在談論孝道之時,關於原生家庭的陰影問題也同樣被擺上了臺面。有些童年非常不幸的人,長大後試圖通過遠離父母,一輩子不和父母說話,甚至刻意移民到很遠的地方,來消除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陰影。但是活著活著卻發現,自己對待後代的方式,以及與他人社交的模式,幾乎完全都是在演繹另一個版本的父輩形象而已。
  • 三臺縣西平客家宗祠群,移民文化活化石
    清朝初期,中國歷史上出現了最大的移民潮,大量人口開始從湖廣等省向四川移民,史稱「湖廣填四川」。後來客家移民逐漸與當地文化融合。但遷徙而來的客家人對祖籍和宗祠有著特殊的情結,以祠堂和祭祀祖先為核心,形成了強大的家族聚合力,它不僅維持著宗族的倫理秩序,同時也維護著社會秩序和公德。
  • 澳洲土著:被澳大利亞偷走一代人,卻從未被偷走文化與信念!
    那些從土著家裡帶走的孩子,無論是受教育比例還是就業率都遠遠低於社會其他人群的平均水平。更悲劇的是,這些被偷走的一代大多數都沒能完成中學學業,而且被偷走的一代人當中,許多人常常使用違禁藥物,並且相當一部分人還有犯罪記錄。從60年代開始,澳洲原住民為了重新擁有被英國殖民的土地,當時發起了一個法律上的土地權運動,可是你想著都過去100多年了,怎樣證明那片土地屬於你呢?
  • 你知道現在的深圳人基本都是來自哪裡的嗎?
    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中國大陸地區四大一線城,合稱為「北上廣深」,其中深圳在地理上最靠南、歷史上得名最晚、經濟上開發也是最晚,要不是在1979年春天,有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深圳現在可能就是一個普通的沿海小城鎮!
  • 哪都通四川分部圓滿開業!《一人之下》手遊用遊戲傳遞本土文化
    ;而本次的哪都通四川分部,則結合了川蜀本土的文化,帶來極具特色的沉浸體驗。用最煙火的街頭巷尾承載最本土的中國文化,手遊在新文創的道路持續探索《一人之下》手遊作為沉浸化體驗的載體,將IP中濃鬱的本土文化通過貼近生活和年輕人喜歡的方式演繹出來。在遊戲中,玩家能欣賞到無處不在的地域特色——如看到操著一口四川方言的寶兒姐,再如漫步於或古樸的津門故裡、或飄渺的龍虎山等等。
  • 千萬不要和一個深圳人說粵語,對新深圳人而言普通話就是本土語言
    來源:微博對於90年代之後的新深圳人而言,普通話就是最本土的語言。現在,在深圳,即使是本身以粵語為第一語言的人,都會避免在工作場合用粵語溝通。本地人說起粵語來,反而像是外地人了。甚至很多人往往是在共事一段時間之後,通過私下聊天才發現原來大家都是廣東人。
  • 英國人對澳大利亞土著的屠殺真是慘絕人寰!
    歐洲人在南北美洲發現的印第安人中,至少有99%的人是渡白令海而來的種族的後裔。另一小部分則是愛斯基摩人。  所有印第安人,不論其起源如何,都可以歸入蒙古種人。  18世紀後期,最初的英國移民到達時,澳大利亞還倖存著仍處於舊石器時代階段的古代類型的人。這些土著居民是大約3萬多年前渡海而來的三個不同種族集團的後裔——  3萬多年前,澳大利亞和印度尼西亞群島之間僅為狹窄的海峽所分隔。  這三個種族在當代土著居民中依然可分辨出來。
  • 土著文明與「失敗者」:精英文化的時代短見與歷史的控訴
    正是由於此,威爾遜教授致力於保存我們快速消失的生態系統,通過研究蟻群,以期獲得如何生存並構建和諧社會的啟示火山、地震、颶風、海嘯與隕石都對地球的歷史做出了貢獻,不管上面是否有人類存在。土著人類自身的歷史已經被徹底扭曲、損毀了。女性常常被排除在人類歷史的年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