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對澳大利亞土著的屠殺真是慘絕人寰!

2021-01-08 網易

  當歐洲人由海路進入穆斯林世界和儒家世界時,他們最初的反應通常是尊敬和欽佩。這些西方人僅在海戰方面享有明顯優勢。在其他所有方面,他們發現,中東、南亞和東亞諸民族實際上至少能與他們相匹敵。這就說明了為什麼長達三個世紀後,歐洲人才能對印度和中國稍加控制。

  然而,在非歐亞大陸世界,情勢完全不同。那時以前,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亞諸民族在政治組織、經濟發展和軍事戰鬥力方面,均未達到與歐亞大陸相似的水平。因而,它們都較早地屈服於歐洲人的統治,只是程度上殊為不同。

  本文著重說明為何19世紀以前,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除沿海地區外,仍是不可滲入的,為何南北美洲較易於侵入,為何澳大利亞從一開始起便門戶敞開。

  

  一、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

  就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以下稱非洲)與歐亞大陸的關係而言,呈現了一幅似乎有悖常理的古怪圖景。

  非洲完全不同於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亞,一直與歐亞大陸保持著持續的、只是有時頗微弱的聯繫。然而,歐洲人對非洲的侵入卻比對南北美洲或澳大利亞的侵入要緩慢得多。

  在其他新發現的大陸被開發和殖民後,非洲依然為"黑暗大陸"達數世紀之久。到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結束時,非洲還只有沿海邊緣地帶和內地少數孤立地區為外人所知。甚至到1900年,非洲尚有四分之一內地未被勘探。直到比較近代時,製圖員在繪製這黑暗大陸的地圖時,仍大量地依靠自己的想像。

  儘管非洲和歐洲相鄰近,而且,自最古代起便保持著聯繫,然而,非洲卻奇妙地不為歐洲力量所滲透。其原因何在呢?從某些地理因素的作用中,可找到部分而非全部的回答。

  一個因素是炎熱、潮溼的氣候以及與之密切聯繫的許多熱帶疾病。這些疾病特別流行於地勢低洼的沿海地區。同時,非洲大陸的大部分地區有著不適於居住的氣候,而這些地區卻是歐洲人通常首先遇到的。

  另外一個原因在於,非洲的海岸線未被大小海灣或內海所破損。雖然非洲面積為歐洲的三倍,其海岸線卻比歐洲的還短。缺乏像地中海、波羅的海或黑海那樣的內海,意味著非洲內地不向外界開放。

  非洲的這種難以進入,由於北部令人生畏的障礙——撒哈拉大沙漠和尼羅河大沼澤地而得到進一步增強。

  沿東、西海岸的長達千裡的沙堤也是有效的屏障。

  即使這些屏障被穿越,還存在別的阻礙,即內地高原的大河沿一道道懸崖朝低洼的沿海地帶飛流直瀉時形成的許多急流和瀑布。

  而且,非洲內地還缺乏可與美洲大陸的金銀或東印度群島的香料相媲美的、易到手的財源。這,也令早期歐洲人沮喪洩氣。

  本來,葡萄牙人率先從事歐洲海外探險,是為了開闢非洲內地的黃金和奴隸貿易。但是,當葡萄牙人找到繞好望角前往東印度群島的航線,當西班牙人偶然發現墨西哥和秘魯的寶藏之後,非洲貿易似乎變得微不足道。

  歐洲人為了獲得美洲種植園所需的奴隸,繼續保持著非洲西海岸的據點。不過,這些沿海據點已足夠歐洲人用來實現其目的,因此,直到1788年非洲協會於倫敦建立時,他們才開始為侵入內地作出認真的努力。

  

  葡萄牙先驅者首先與高度發展的西非諸民族建立了聯繫。

  他們這樣做是很自然的——西非人口稠密、經濟發達,使貿易交往有利可圖。由於種植香蕉和薯蕷,不僅西非蘇丹地區,還有南面即幾內亞的森林區,也經濟生氣勃勃、非常活躍。繁盛的農業供養了較密集的人口、支持了興隆的貿易。

  對西非人來說,伴隨葡萄牙人而來的貿易交往僅就其規模而言是新的。商業活動本身並非一種陌生東西,那時以前,他們長期地同遠至摩洛哥和埃及那樣的地區保持著貿易聯繫。因此,西非人對葡萄牙人前來所作的反應截然不同於當時美洲印第安人對西班牙人所作的反應。

  誠然,森林區居民以往與阿拉伯人無直接交往,對白皮膚的歐洲人、對其火器的巨大響聲、對這些陌生人自海上而來的事實(沿海諸民族對這一事實也非常敬畏),感到十分驚訝。然而,實情仍然是,葡萄牙人來到非洲後,並沒有像西班牙人在南北美洲那樣,引起混亂和崩解。

  因此,非洲人按自己決定的條件與歐洲人做交易。好幾個世紀裡。沿海酋長們一直拒絕讓歐洲人穿入內地,他們希望能保持自己作為歐洲買主和內地生產者之間的中間人這一有利可圖的位置。

  1793年,一位英國官員寫道,非洲仍是一塊未知的大陸,這"與其說是因為伴隨穿入內地而來的危險或困難,不如說是因為海岸居民對允許白人通過他們的國家頗存猜忌"。他把這種猜忌歸因於中間人的害怕,害怕"他們與歐洲通商的好處會減少並轉移到鄰人那裡;或者,內地王國會獲得歐洲人的武器",成為危險的對手。

  美洲印第安人與非洲黑人在抵抗歐洲人侵入的能力方面所存在的這種差別,亞當·斯密早認識到了,他在1776年寫道:

  儘管歐洲人在非洲沿海和東印度群島擁有許多重要的居留地,他們在這些地區還是未能像在美洲大陸及其島嶼上那樣,建立如此眾多、繁榮的殖民地。非洲以及東印度群島這一總的名稱下所包含的幾個地區,由諸野蠻民族居住著。但是,這些民族並未如同可物、孤弱的美洲人那樣軟弱、無備;而且…他們的人數也多得多。……因此,在非洲和東印度群島,要取代當地人,要將歐洲種植園擴展到原先居民所佔據的更大部分的土地上去,是較為困難的。

  

  二、南北美洲

  歐洲人能輕易地侵入南北美洲,迅速地將這兩大洲置於自己的控制和開發之下,亞當·斯密所提到的印第安人的"可憐、孤弱"的困境,確是一個重要因素,但是,某些地理因素也使他們更易遭受到侵害。

  南北美洲和非洲大不相同,總的來說是易於進入的。

  南北美洲沒有阻礙外人進抵海岸的沙堤;其海岸線呈鋸齒形,使沿海港灣較海岸線平直完整的非洲多得多。

  而且,南北美洲內河水系十分發達,水路障礙甚少,為進入內地提供了便利通道;在非洲,則沒有像雄偉的、水流平緩的亞馬遜河、密西西比河或聖勞倫斯河那樣的大河。

  探險者很快就學會了使用當地的樺樹皮獨木舟,他們發現,經過較少的陸上搬運,能從大西洋劃獨木舟溯聖勞倫斯河而上,進入五大湖,然後,從那裡向南,沿密西西比河進入墨西哥灣;或者朝北,順馬更些河進抵北冰洋;或者往西,沿哥倫比亞河或弗雷澤河進達太平洋。

  南北美洲的氣候通常也比非洲的氣候更富有吸引力。確實,亞馬遜平原炎熱、潮溼,大陸南、北兩極異常寒冷,但是,英、法移民在他們于格蘭德河以北開拓的殖民地內繁榮起來,西班牙人也在墨西哥和秘魯感到安適自在,那裡的氣候跟西班牙沒很大差別,無疑與酷熱的黃金海岸和象牙海岸形成可喜的對照。

  

  歐洲人在南北美洲發現的印第安人中,至少有99%的人是渡白令海而來的種族的後裔。另一小部分則是愛斯基摩人。

  所有印第安人,不論其起源如何,都可以歸入蒙古種人。他們頭上都長著獨特的、筆直烏黑的頭髮,臉部和軀體則汗毛稀少。

  美洲印第安人在所操語言上的差別較其生理外表上的差別要大得多。高級農業文化位於中美洲(墨西哥中部和南部、瓜地馬拉和宏都拉斯)和安第斯高原區(厄瓜多、秘魯、玻利維亞和智利北部)。中間農業文化通常在鄰近地區,而食物採集文化則在更遙遠的地區——南美洲南部、北美洲西部和北部。

  

  值得注意的是,南北美洲的農業首先是在與歐亞大陸的農業發源地美索不達米亞驚人相似的一些地區,即無需為準備農田而大面積地清除森林、有足夠降雨量供農作物生長的高原區,發展起來的。

  農業從中美洲的這一最初的發源地向北面和南面傳播。總的說來,印第安人馴化的植物有100多種,也就是說同整個歐亞大陸馴化的一樣多——這確是個非凡的成就。

  如今,美國農產品的50%以上皆從印第安人培植的作物中得來。

  在人們作出種種發現、令人信服地證實東、西兩半球的農業各有獨立的起源之前,美洲的植物沒有一種曾在東半球得到栽培。

  印第安人發明農業的地區,也是他們最先進一步發展農業並逐漸創立起"高級農業文化"的地區。這轉而又深深地改變了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一般說來,其結果和在歐亞大陸一樣,使定居人口大大增加,並產生了與維持最低限度的生存無直接聯繫的複雜的文化活動。

  換句話說,也正是在這些高級農業文化中,有可能發展起龐大帝國和複雜文明。不幸的是,這些土生土長的美洲文明突然為西班牙人所制服,從而,除了所馴化的寶貴植物外,未留下什麼東西。

  

  美洲的三大文明是位於今尤卡坦、瓜地馬拉和英屬宏都拉斯境內的

  瑪雅文明

  ;位於今墨西哥境內的

  阿茲特克文明

  ;以及北起厄瓜多中部、南至智利中部、縱貫3000哩的

  印加文明

  

  瑪雅文明

  以其藝術和科學方面的巨大發展而聞名於世。它的成就包括獨特的石頭建築,偉大的雕塑,以字體或記號為傳統表意符號的表意文字,以及可表明瑪雅人勝過同時代任何歐洲天文學家的天文知識。

  

  同愛好藝術、文化的瑪雅人比較起來,

  阿茲特克

  人粗野、好戰——這一對比可使人聯想起東半球羅馬人和希臘人之間的懸殊差別。阿茲特克人更注意軍隊,他們訓練所有強壯的男子從事戰爭,規定所有男子都有服兵役的義務。他們的國家也組織得更為完善,有十分發達的法院系統和照管窮苦人的種種安排。

  

  印加

  人在物質成就方面甚至比阿茲特克人更先進。他們的出色的公路、堡壘和神廟是用巨人的石塊建造的,石塊銜接嚴密,即使今天,也無法將小刀插入石縫間。廣泛的灌溉系統使印加帝國成為繁榮的農業區,其中有些灌溉設施至今仍在使用。

  最重要的是,

  印加人創立了南北美洲唯一的、一體化的、生氣勃勃的國家——一個適合於對外無限擴張、對內嚴格控制,並施以家長式統治的國家。

  國家統制的手段包括:實行土地、礦藏和牲群的國家所有制,強制信奉官方的太陽教,仔細地編制供徵稅和徵兵用的人口調查表,廢黜地方世襲酋長,強迫居民到新地方定居以同化被徵服民族,以及由國家主辦集體婚禮等。

  印加帝國很可能是有史以來世界上最成功的極權主義國家。

  雖然上述成就給人以深刻印象,事實卻是,相當少數的西班牙冒險家就能推翻並無情地摧毀了這三大文明,而且,這是在墨西哥和印加帝國至少各有幾百萬人口的情況下發生的。其原因,最終可以用南北美洲的與世隔絕來解釋。

  但是,當衝突隨著西班牙人的到來而發生時,印第安人也曾有了很大的技術進步。

  雖然印第安人用長矛和弓箭來對付西班牙人的馬和槍炮時,顯然處於嚴重的劣勢,但遭受了最初的打擊以後,他們漸漸習慣於火器和騎兵。

  而且,西班牙人不久便發現印第安人的武器鋒利耐用,開始喜歡印第安人的棉製盔甲而不喜歡自己的。

  

  這表明在西班牙人獲勝的背後,除技術上的懸殊差別外,還存在其他因素。一個因素是印第安諸民族的政治組織鬆散。除西班牙人徵服前一個世紀裡建立的印加帝國外,任何地方的印第安人都沒有超出部落發展階段。

  而印加人則似乎為其帝國的極其嚴格的統制所削弱,因為當皮薩羅殺死他們的皇帝時,他們便缺乏繼續進行抵抗的主動性。

  此外,西班牙人能到處利用印第安人之間的不和,唆使一方反對另一方。

  在墨西哥,西班牙人還因阿茲特克人的戰爭觀念而得到幫助。阿茲特克人認為戰爭是一種短期的宗教儀式上的努力。他們主要感興趣的是捕獲俘虜,用其心臟供奉神靈,以保證勝利。這種做法導致一種可怕的惡性循環。為了捕獲俘虜,印第安人不得不進行戰爭,而為了贏得戰爭,他們又不得不提供更多的俘虜以博取神靈的歡心。

  西班牙人殺人以爭勝,阿茲特克人則努力捕獲俘虜,最後的結果顯而易見。

  因此,隨著得勝的白人佔有上等土地,隨著印第安人被驅逐到居留地或令新主人不感興趣的更不可取的地區,這場不平等的爭鬥較迅速地結束了。

  顯然,美洲的力量對比截然不同於非洲。地理環境、經濟、政治和社會組織的較低發展水平,所有這些都不利於印第安人,使歐洲人得以接管南北美洲,而這時,歐洲人在非洲仍被限制在少數沿海據點。對比起黑人,亞當·斯密稱印第安人為"可憐、孤弱的美洲人",確是頗有道理的。

  

  三、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與世隔絕的程度超過了南美洲南端和非洲南端,是世界上最孤立的一塊可人居的大陸。這種孤立使某些古代形態的生命得以倖存到現代,其中包括桉屬植物和諸如單孔目動物和有袋動物的哺乳動物。

  18世紀後期,最初的英國移民到達時,澳大利亞還倖存著仍處於舊石器時代階段的古代類型的人。這些土著居民是大約3萬多年前渡海而來的三個不同種族集團的後裔——

  3萬多年前,澳大利亞和印度尼西亞群島之間僅為狹窄的海峽所分隔。

  這三個種族在當代土著居民中依然可分辨出來。人口佔多數的是身材高條、四肢細長的種族,他們皮膚褐色、體毛很少、頭髮波狀、鬍鬚捲曲,因為居住在對白人無用的沙漠地區,所以能大量地生存下來。

  在大陸的氣候涼爽、土地肥沃的東南角,則住居著另一截然不同的、只有少數倖存者的土著種族。他們身材粗壯、皮膚淡褐色、體毛很多、鬍鬚濃密。

  沿東北海岸,是澳大利亞唯一為茂密的熱帶雨林所覆蓋的地區,那裡棲息著第三個種族集團。他們是黑人中的一部分,個子矮小、體格單薄、有著蓬鬆的鬈髮和黝黑的皮膚。

  這些種族的文化是完全不相同的。文化最先進的是生息在東南地區的種族,那裡雨量充足,適宜長期居留。不過,整個大陸的土著居民由於完全與世隔絕,仍都處於舊石器時代的食物採集階段。其發展的遲緩在技術和政治組織方面表現得特別明顯。他們除了出於裝飾上的目的,一般不穿衣服。

  他們的住房,在乾燥地區由簡單、露天的防風林構成;在溼潮地帶則由低矮的圓頂棚屋組成,這些棚屋都是用任何可到手的材料匆匆拼湊而成的。

  他們的主要武器為長矛、擲矛杆和飛標,都是木製的。他們不知道陶器,所用的器皿只是少數編織而成的袋子和籃子,偶爾還有用樹皮和木頭製作的碗。

  作為食物採集者和狩獵者,他們具有高超的技能且足智多謀。他們以範圍廣泛的植物和動物為食物,對動植物的種類、習性和特徵有詳細的了解。他們竭盡全力地維持他們所賴以為生的動植物的繁殖率。

  但是,因為不是食物生產者,他們用以保證充足的食物供給的方法不是栽培,而是舉行宗教儀式。典型的儀式是,將血液和他們渴望獵物或植物會增多的地方的泥土混合在一起。

  

  澳大利亞的政治組織幾乎與技術同樣落後。像大多數處於食物採集階段的民族一樣,土著居民通常以群體和家族集團的形式生活、居住在一起,並轉徙於一定的地區。

  他們沒有真正的部落,只有以不同的語言和文化為標誌的區域劃分。因而,他們沒有酋長、朝廷或其他正式的政府機構。

  不過,這些土著居民具有非常複雜的社會組織和禮儀生活。獲得獵物的獵人,或採集一天歸來的婦女,必須按照嚴格的規定和所有親屬一起分享自己的勞動果實。在昆士蘭北部的土著中間,若有哪位男子打噴嚏,凡聽見者都得用手拍打自己身體,拍打的部位隨他們與打噴嚏者的確切關係的不同而不同。

  澳大利亞社會的這些非物質方面如此複雜,以致對專門研究原始風俗的學者們來說成為一件樂事。

  連擁有繁榮的文明和廣泛的農業社會的美洲印第安人都無法抵抗白人,處於舊石器時代的澳大利亞人顯然更沒希望了。

  他們人數極少。在歐洲人到來時,總共才30萬左右。他們缺乏進行有效的抵抗所必需的武器和組織,而且,他們與美洲印第安人和非洲黑人不同,對獲取、使用白人的"火棍"不大感興趣。

  因此,不幸的土著居民大批地被英國移民殘忍地殺死,這些移民中,有許多人是用船從擁擠不堪的監獄裝運來的不法囚徒。

  疾病、酒精中毒、徹底的屠殺和大批土地的沒收相結合,使土著人口減少到今天的45000人左右,外加約80000混血人。

  因巴斯海峽而與澳大利亞相隔絕的約2500名塔斯馬尼亞人的命運更是悲慘。

  澳大利亞土著居民所缺乏的東西,塔斯馬尼亞人也缺乏,而且更為缺乏。他們沒有擲矛杆、飛標、網和其他一切捕魚的工具。英國把他們最冷酷的罪犯送上塔斯馬尼亞島,這些人於1803年登陸後,便開始追豬土著,仿佛土著都是野獸一般。

  在短短數十年間,大部分塔斯馬尼亞人被消滅。最後一名男於死於1869年,最後一名女子死於1876年。這位女子名叫特魯加尼尼,生於1803年,即白人入侵的頭一年,因此,她的一生跨越了其民族遭滅絕的整個時期。

相關焦點

  • 18世紀一群英國囚犯登陸澳大利亞,100年後當地土著只剩5萬
    1788年,澳大利亞仍是一片未知的大陸,人們對那裡一無所知。英國為了尋找一塊放逐囚犯的地方,決定開發澳大利亞。第一批囚犯隨同第一任澳大利亞總督從英格蘭出發,航行8個月,穿越24000公裡大海,抵達澳大利亞。
  • 這才是澳大利亞的真面目:歐洲罪犯流放地,屠盡土著自立為王
    99%的人,都不知道。因為為澳大利亞土著呼籲的人,太少了。所以在白人建立殖民地的早期,土著和英國人基本不相往來。但是當英國人站穩腳跟並開始擴張之後,事情就不一樣了。土地是有限的,現在英國人想要,你說怎麼辦?土著人如果自願離開,那沒事。
  • 不單阿富汗人 被迫害數百年的澳大利亞土著亦求索無門
    自從英國正式加快殖民澳大利亞的進程後,土著便因種族歧視、爭奪土地與水源等各種原因殘害驅趕。率艦建立第一個殖民據點的英國軍官沃特金?坦奇(Watkin Tench,1758─1833年)曾形容道「非洲人身上散發的那種噁心的臭味,在他們(土著)身上也有,不過只是在他們的土著狀態下才有,和我們住在一起的那些人,當他們養成清潔的習慣後這種味道慢慢就沒有了」,以自居文明使者的高位評騭土著。時至今日,雖然部分澳大利亞白人不明說,但腦海裡對土著或少數民族的看法依舊與18世紀的殖民先驅毫無二致。
  • 被迫害數百年的澳大利亞土著和阿富汗人命運同樣悲慘
    遭澳大利亞士兵殘殺的無辜阿富汗人,迄今其家屬仍未獲得任何賠償或道歉。澳總理莫裡森(Scott John Morriso)甚至揚言「賠償不是政府現階段正考慮的問題」,結果招來人權團體抨擊,連巴基斯坦人民都於2020年12月10日「國際人權日」上街抗議,呼籲至少要給每個受害者家庭約100萬澳幣(約合76.5萬美元)。
  • 澳大利亞土著的悲慘命運:種族被趕盡殺絕,最後一位族人仍被解剖
    但這樣的生活也讓澳大利亞的發展十分落後,1606年的時候一個荷蘭人發現了這片大陸,並為其取名為新荷蘭。在別的國家已經利用先進的航海技術發現新大陸的時候,澳洲土著們還停留在刀耕火種的年代。
  • 「昨日世界」的高貴與人道不屬於澳大利亞
    不過,似乎這一切也都在情理之中,畢竟,澳大利亞從建國伊始,就充滿了野蠻、暴力和非人道。 當莫裡森說澳大利亞是「人道的燈塔」,是「自由民主國家的典範」時,不知道他知道不知道,在1788年後,當那幫從英國流放的犯人到達澳洲,對澳洲當地土著進行慘絕人寰的屠殺時,澳大利亞「人道的燈塔」在哪裡?是沒通電還是燈塔上的燈泡壞了?
  • 澳洲土著:被澳大利亞偷走一代人,卻從未被偷走文化與信念!
    在澳大利亞社會建設和成熟的過程中,澳洲政府作過一次壞人,他們帶著無比的傲慢和自以為是幹這樣的壞事:把土著人的孩子從母親懷中搶走。澳洲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經歷了制度逐漸完善的時期。美國獨立之後,大英帝國的殖民當局對處理海外殖民地關係的時候就特別的小心了,尤其是對大英殖民地澳大利亞,更是得小心翼翼的伺候著。為什麼呢?
  • 澳大利亞的由來:歐洲罪犯流放地,屠盡土著自立為王
    登陸後當地的土著人和英國人爆發衝突,土著黑人被部分屠殺,派穆爾威就是土著人反抗殖民者的領袖,但後來他被白人殺死,這裡終成為了英國人的地盤。 英國不得已把以前送往北美的犯人送到澳大利亞,所以從此以後,英國每年都會大規模的將犯人送往澳大利亞,維持了將近100年,到1868年結束,那時候澳大利亞已經收納了近19萬的犯人。
  • 以種族歧視為國策,澳大利亞道歉了嗎?
    20世紀80年代,由於澳大利亞土著居民在監獄中非正常死亡事件過多,澳大利亞還曾於1987成立了一個「土著監禁致死皇家調查委員會」對此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由於澳洲執法人員對土著居民的「過度監管」和「不當執法」,導致了至少99名土著居民的死亡,其中,33 人死於獄中,63 人死於警察拘禁,3 人死於青少年拘留所。
  • 澳大利亞面積堪比中國,為什麼沒有原住民?
    澳大利亞的面積非常大,達到了769萬平方公裡,排世界第六,只比中國小一點。中國的原住民是中國人。美國的原住民是印第安人。那澳大利亞的原住民是什麼人?什麼民族的?叫什麼?99%的人,都不知道。因為為澳大利亞土著呼籲的人,太少了。
  • 以種族歧視為國策,一個民族滅亡,澳大利亞道歉了嗎?
    20世紀80年代,由於澳大利亞土著居民在監獄中非正常死亡事件過多,澳大利亞還曾於1987成立了一個「土著監禁致死皇家調查委員會」對此進行調查。  結果顯示由於澳洲執法人員對土著居民的「過度監管」和「不當執法」,導致了至少99名土著居民的死亡,其中,33 人死於獄中,63 人死於警察拘禁,3 人死於青少年拘留所。
  • 慘絕人寰的「盧安達大屠殺」:100萬人在100天被屠殺,慘劇為何會發生在1994年?
    部分殖民者發動侵略戰爭的同時,還喪心病狂地實施了大屠殺,最慘絕人寰的當屬亞美尼亞大屠殺和猶太人人種滅絕計劃。1915年奧斯曼帝國對亞美尼亞人的屠殺,導致遇難者達到150萬人,是當時亞美尼亞人口總數的四分之三;二戰期間德國納粹分子對猶太人實行人種滅絕計劃,有600萬猶太人遭到迫害,僅奧斯維辛集中營就屠殺了110多萬人。
  • 這部電影讓你看懂澳大利亞
    弗萊徹之於納拉正如早期的英國殖民者之於澳洲土著。早在4萬年前,以打獵和採集為生的土著就已定居澳洲大陸。1788年,當菲利普船長率領第一批囚犯抵達雪梨灣時,英國開始在澳洲建立殖民地。然而隨著淘金熱與工業革命帶來的英國毛紡織業的迅猛發展,大規模歐洲移民和亞洲移民湧入澳洲。為了爭奪土地與資源,在此後的一個多世紀,各殖民地聯合起來像獵殺動物般屠殺土著人,實行慘無人道的種族滅絕政策。在白人的驅趕、屠殺和疾病的合力攻擊下,土著人口由1788年的 25萬~30萬銳減到1888年的68000。
  • 澳大利亞「被偷走的一代」——人種改造計劃
    如果提起澳大利亞你會想起什麼?是擁有和拳擊手比肩甚至更強的袋鼠?還是賞心悅目的自然風光?澳大利亞作為一塊獨立的海島擁有著豐富的天然資源,因此它的發展非常得快,即便是在我們的國家,每年都有很多人選擇在澳大利亞定居或者留學,不過你知道嗎?澳大利亞在以前並不是白人的天下。
  • 大屠殺、種族隔離、歧視,澳大利亞原住民的悲慘境遇
    一、世紀悲歌1788年1月26日,英國第一批由11隻船隊組成的流放船隊帶著759名犯人及206名船員抵達澳大利亞雪梨港,開始了歐洲人向澳大利亞的移民史。種族純潔作為「白澳」的根本內涵,主張澳大利亞是白種人的澳大利亞,必須「成為歐洲以外唯一的純粹白種人的國家」,「絕不容許其他種族摻雜其中」。但是,事與願違,由於白人男性不斷誘姦或強暴土著婦女,僅僅把原住民女性當作發洩生理需要和生育勞動力的工具,混血人口的增長率遠高於白人,混血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宣告了半個多世紀的「種族隔離」政策徹底失敗。
  • 澳大利亞殘酷歷史:歐洲殖民者用鐵鏈鎖著當地土著,強迫無償勞動
    據報導,近日澳大利亞總理莫裡森在採訪中稱澳大利亞沒有奴隸制度,這一言論隨即引發眾怒。數千名活動人士指出,雖然奴隸制在澳大利亞從來就是不合法的,但是罪犯、澳洲土著和太平洋島民都曾經是強迫勞動的受害者。他們分享了一些19世紀的老照片,土著居民都被鐵鏈鎖了起來。
  • 最後滅絕的人種,1876年被澳大利亞當局趕盡殺絕
    塔斯馬尼亞人從地球上絕種已經135年了。塔斯馬尼亞是大洋洲的一個島嶼,位於澳大利亞東南,面積約67800平方公裡。在白種人到來之前,島上原來居住著四五千土著的塔斯馬尼亞人。他們和澳洲土著居民屬同一個族源。塔斯馬尼亞人同澳洲大陸的土著同出一源,但血統和文化比後者還要純。
  • 英國為何把16萬罪犯流放澳大利亞?原因有點好笑
    文/快哉風澳大利亞真的是由罪犯建立的嗎?這事,要從英國人說起。圖:罪犯建立了澳大利亞?數萬年來,土著居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澳大利亞,分成數百個部落過著遊牧生活。17世紀的大航海時代,西班牙人和荷蘭人分別發現了澳洲,但上岸考察的結果很失望:土地貧瘠,沒有黃金,不適宜殖民。
  • 澳大利亞,在歷史包袱與現實的選擇題中精神分裂
    這就是澳大利亞「文明」的開端。從海盜庫克船長登上這片大陸開始,其主權也在列強手中幾番易主,最終花落英國。英國把那些罪不至死的犯人直接流放到這裡希望他們自生自滅。最初是犯人和一些移民一起抵達了這裡,後來移民越來越多,因為英國人發現澳洲這塊土地的機遇比英國本土大的多。雖然充滿 了危險,但是發家致富的夢想吸引了大量渴望財富的人,也就有了澳洲版的「淘金熱」。有人算過,在英國本土一文不名的人在澳大利亞幾年的時間就可以積累可觀的財富, 其收益是英國本土的6-20倍。移民的數量遠遠超過了流放犯人。
  • 在種族壓迫和父權主義的壓迫下,澳洲土著婦女如何追求平等權利?
    一、在澳大利亞,土著婦女需要承受的壓力不僅僅是來自於種族歧視的,還有本身社會的父權主義的壓迫,這些壓力讓土著婦女一直淪為社會底層的人,她們的人身利益完全無法得到保障,更別談公民權利。澳大利亞是英國的殖民地之一,在1788年的時候,英國航海家詹姆斯·庫克船長發現了這塊土地,然後,英國人就將這裡作為了罪犯的流放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