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歷史大事記

2021-01-18 文普閣

四川古稱巴蜀,簡稱蜀。

距今204萬年,巫山縣大莊龍坪村龍骨坡1986年發現「巫山人」(早更新世早期)上內側門齒和下頜骨化石和石制工具和骨器。

更新世晚期,有資陽黃鱔溪1951年發現的「資陽人」頭骨化石(已具有新人[晚期智人]的特徵)和骨椎。

更新世晚期,有筠連縣鎮舟鎮拱豬洞1980年發現的筠連人臼齒化石(智人發展階段)。

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有重慶銅梁縣城西張二塘遺址、資陽鯉魚橋遺址、漢源縣富林遺址,成都羊子山遺址基址以下地層,資陽人B地點,黔江縣紅土灣老屋基洞遺址,攀枝花市仁和區回龍灣洞穴遺址,豐都縣冉家路口遺址、高家鎮遺址、煙墩遺址、井水灣遺址、奉節縣魚復浦遺址、橫路遺址等。

距今6000-7000年,有廣元市中子鋪營盤梁遺址,是迄今已知四川地區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距今5300-6000年,有巫山大溪文化,有密集墓葬,盛行單人葬,有豐富的生產工具。

距今4500-5000年,有綿陽邊堆山遺址,有大理石質生產工具和陶器。

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還有峽江沿岸的井溝遺址群(哨嘴棚、中壩、老關廟、魏家梁子等),米倉山東段南麓的通江擂鼓寨遺址,川西北岷江上遊的阿壩州各縣數十個新石器出土地點,以及茂縣營盤遺址、汶川姜維城遺址等,川西北高源小金河半山上的丹巴縣中路鄉罕額依遺址,川西南涼山州西昌市橫欄山遺址和西昌禮州遺址,川西大渡河流域下遊有漢源獅子山遺址等古遺址十多處,青衣江有三十多處石器地點。

一、新石器時代晚期:四川歷史的萌芽階段

四川新石器文化最為重要的是成都平原新石器末葉文化,包括寶墩文化和三星堆遺址第一期文化。

距今4000-4800年,廣漢三星堆第一期文化(新石器末葉)。三星堆第二期至四期屬古蜀文明發展階段。

距今4300-4500年,成都平源已有稻作農業。

距今3700-4500年,新津縣寶墩、都江堰芒城村、崇州雙河村和紫竹村、郫縣古城村、溫江魚鳧村、大邑鹽店和高山等古城址為代表的寶墩文化。

三星堆遺址和金沙遺址(古蜀魚鳧王朝都城)表明古代巴蜀是長江上遊的古代文明中心,是中國文明的重要起源地。

二、夏商周時期:巴蜀古代文明起源、形成並達到第一次鼎盛階段

以成都平原為中心的三星堆文化、十二橋文化(含金沙遺址文化)是古蜀文明的繁榮與全盛階段。春秋戰國時代,古蜀文明高度發展了禮樂文化。

三星堆文明初創年代約在公元前第二個千年時期,稍晚於中原夏王朝的建立,終結約在公元前1000年(西南王朝初期),連續發展達1000年之久。

商代甲骨文中,有關於巴方活動的歷史記載。

商代末葉,武王伐紂,巴人充當前鋒。

西周建立,巴國成為最早受到周王室分封的南方大國(姬姓諸侯)。

春秋末戰國初,巴國從漢中南遷,進入長江三峽和四川盆地東部。

商周時期,巴國據有漢中東部;春秋時代,向大巴山東緣發展;春秋末葉,舉國南遷至長江幹流鄂西、渝東之間;春秋戰國之際,漸次進入長江、嘉陵江、渠江、烏江之間的渝東地區和四川盆地東部,併兼有與鄂、湘、黔相鄰之地。

蜀的本義是指桑蠶。黃帝、嫘祖為其兒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此後蜀山氏為蠶叢氏取代。大禹是西羌「石紐」(約在今綿陽市北川縣和阿壩州的汶川縣、茂縣境內)地方的人。史前至夏商周時代,有蠶叢、柏濩、魚鳧三代蜀王。

商周之際,來自朱提(今雲南昭通)的杜宇取代魚鳧,杜宇參加周武王伐紂之戰,戰後冊封為諸侯,以成都為都城。

春秋早期,開明取代杜宇。開明原名叫「鱉靈」,是杜宇王朝的相。開明王朝先在郫邑建都,五世時遷都成都。

西周到春秋時期,蜀疆北達今陝西漢中,南抵今四川青神縣,西到今四川蘆山、天全,東至嘉陵江,而以岷山和南中(今涼山州、宜賓以及雲南、貴州)為附庸。戰國時代,蜀國疆域「東接於巴,南接于越,北與秦分,西奄峨嶓」,成為西南首屈一指的大國。

公元前703年,巴國與楚國結盟,聯合討伐鄧國。

公元前688年,巴人伐楚,攻到楚國都城郢都城門。

公元前676年,巴人伐楚,次年大敗楚師。

公元前611年,聯合秦國、楚國滅庸國。

公元前477年,巴師伐楚,巴師慘敗。

公元前451年,蜀國與秦國爭奪南鄭,65年後佔領南鄭。

公元前377年,開明王朝伐楚,取楚國的茲方(今湖北松滋)。

公元前361年,巴國在奉節以東的長江地區盡入楚國版圖。

公元前316年(周慎靚王五年),秦派張儀、司馬錯、都尉墨滅巴、蜀(開明氏王國),將巴蜀分別置為巴郡和蜀郡,不久分巴蜀置漢中郡,在巴、蜀、漢中三郡之下,共置四十一縣。

商代三星堆古蜀都約有10萬人口,戰國時成都約有28萬人口。

古蜀文化中有巴蜀文字,或稱「巴蜀圖語」,一類為表意文字,一類為象形文字(也稱「巴蜀符號」)。三星堆二號坑出土的幾棵青銅神樹,是《山海經》中「建木」的原型。以神樹作為古蜀人主神「上天還下」的天梯,是古蜀宗教的一個突出特徵。「五」這個數字在蜀人的宗教意識中有著特殊的意義。還有一種特殊的崇拜形式叫「大石崇拜」。古蜀還流行方術,萇弘是蜀人,方術家,春秋末入周,為周大夫,後被晉人所殺。戰國時古蜀方仙道風行,最知名的是蜀人王喬和彭祖,都出自漢代時的犍為郡武陽縣。夏商時代的古蜀絲綢已達到相當水平。戰國時代古蜀織綿業已達到相當規模,並銷往湖北湖南等地。三星堆和金沙遺址中出土大量黃金器物。

三、秦漢時期:巴蜀經濟文化轉型,全面融入華夏文化並達到第二次鼎盛階段

秦漢時期,巴蜀文化成為一支重要的地域亞文化,並後來居上,攀上漢文化的高峰。秦漢時期的四川繼續以生產蜀錦而聞名,蜀錦也作為貢品進貢朝廷。西漢時成都是僅次於京師長安的全國第二大城市。東漢時成都是全國六大都市之一,是長江流域和西部地區唯一的中心都市。漢魏之際,在西蜀地區創立了道教(最早稱為「五鬥米道」),天師道成為全國道教的主幹。

公元前311年,秦築成都城。

公元前309年,秦朝廷派甘茂入蜀,修訂《為田律》。

秦派蜀守李冰對成都平原水患進行治理,在開明王朝治水基礎之上,興建都江堰渠水利工程。李冰同時對成都平原北部的洛水和綿水進行疏導治理。

公元前202年(漢高祖五年),西漢王朝建立,全國地方行政區劃依然設置郡、縣二級。巴蜀地區依舊劃分為巴、蜀二郡。

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分蜀郡東部置廣漢郡。

西漢景帝時期,蜀守文翁主導對湔江進行疏導,文翁建立公立教育機構「文翁石室」。此後巴蜀文化出現司馬相如、嚴君平、楊雄等人才。

公元前135年(漢武帝建元六年),開西南夷,在巴、蜀二郡的西南分置犍為郡、沈黎郡和越嶲郡,在蜀郡的北部置汶山郡。至此,巴蜀地區廣置八郡。漢武帝統治時期,實行鹽鐵專賣,在巴蜀設置蜀郡臨邛、犍為郡武陽、犍為郡南安三處鐵官。

公元前115年(漢武帝元鼎二年),立成都郭、十八門。

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元封五年),在全國設置十三部刺史,巴蜀置益州部,從此益州之名開始使用。益州部共置8郡56縣。當時蜀、廣漢、犍為、越嶲、巴五郡共766048戶3514217人。

兩漢之際,原巴蜀境內共置有巴、蜀、漢中、廣漢、犍為、越嶲六個郡,除漢中郡在今陝西省境,以及廣漢郡、犍為郡和越嶲郡中有八縣分屬甘肅、雲南、貴州等省外,其餘五郡全部在今四川省和重慶市境內,再加上屬於南郡的巫縣,總計有五十九縣。

118年,越嶲郡的夷人叛亂。

145年,巴郡女服直自稱天王。

154年,蜀郡李伯起兵,自稱「太初皇帝」。

179年,巴蜀板楯蠻起事。

182年,朝廷派巴郡太守曹謙平息叛亂。

185年,綿竹爆發馬相、趙祗領導的黃巾軍起事。

188年,東漢朝廷派劉焉入蜀對益州進行治理。

194年,劉焉計劃稱王未果死去,其第三子劉璋統領益州。

200年,巴西人趙韙聯合巴郡大姓起兵攻打劉璋政權失敗。

東漢晚期,朝廷在五郡內共置六十二縣,加上南郡之巫縣,總計六十三縣。

214年,劉備佔領成都。

219年,劉備佔領漢中,自稱漢中王。

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蜀漢設益州一州,轄24郡87縣。

222年,劉備東徵荊州失敗。

223年,劉備去世,兒子劉禪繼位。

234年,諸葛亮出後攻魏,率10萬軍隊出斜谷,在渭水南岸紮營。魏軍主帥司馬懿督20萬軍隊渡過渭水對抗。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眉縣)。

262年,魏將鄧艾打敗蜀國姜維(劉禪聽任宦官當道,不聽姜維治國理政之策)。

263年,魏軍由鄧艾、諸葛緒、鍾會率領,兵分三路(狄道、祁山、斜道-駱道-子午谷)攻蜀,劉禪投降,立國42年的蜀國滅亡。

三國時期巴蜀的著名史學家有譙周、楊戲、王崇和陳壽。兩漢三國時期,出現落下閎等精通天文學的士人。

四、魏晉南北朝時期:四川歷史發展的第一個低谷階段

魏晉南北朝時期四川政區建置變動頻繁。

263年(曹魏景元四年),蜀國滅亡,分益州的巴漢七郡置梁州。

265年,司馬昭去世,其子司馬炎滅曹魏,建立晉朝,史稱西晉。

271年(西晉武帝泰始七年),分南中四郡置寧州,寧州不在今四川境內。

290年,西晉武帝去世,其子司馬衷(惠帝)繼位。

298年(西晉惠帝元康八年),北方流民10餘萬人進入益州,趙廞任益州刺史。

300年(西晉惠帝永康元年),朝廷發生政變,趙廞起兵反叛,李特率流民參與叛亂,第二年趙廞被其手下所殺。

301年,羅尚任益州刺史。李特繼續作亂。

303年,李特佔據成都。羅尚殺李特等人,李特之子李雄繼續為亂,羅尚逃走,李雄佔領成都。

304年,李雄稱成都王。

306年,李雄在成都稱帝,國號為大成(史稱成漢),改元晏平。

311年,李雄攻佔梓潼、巴西、江陽和巴郡。

313年,李雄攻佔巴東、涪陵,完全控制了巴蜀地區。

314年,李雄北上佔領漢中。

317年,司馬睿在建康稱帝,史稱東晉。

334年,李雄病死,其長兄李蕩之子李班繼位,李雄之子李越、李期殺李班,李期繼皇帝位。

338年,大成政權的漢王李壽起兵攻佔成都,廢李期為邛都縣公,李壽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漢,年號漢興。李壽死後,其子李勢繼位。

346年,東晉大將桓溫率7000精兵伐蜀。

347年(東晉穆帝永和三年),桓溫攻入成都,李勢棄城投降,成漢滅亡。

成漢割據巴蜀時期,置司隸、益、梁、荊、寧、交、安、漢等八州,至東晉稍有變化。成漢時期的常璩著《華陽國志》。

349年,益州刺史周撫平定自稱為帝的範賁。

351年,桓溫、周撫平定肖敬文反叛。

373年,前秦苻堅攻取梁、益二州。

383年,因淝水之戰前秦失敗,成都城再度歸於東晉統治。

405年,參軍譙縱在綿竹襲擊晉軍,進入成都,自稱成都王。

411年(義熙八年),東晉權臣劉裕令朱齡石為元帥伐蜀,譙縱棄城逃走,在途中被譙道福殺死,朱齡石攻破成都。

420-553年,益州屬於南朝版圖,先後歷劉宋、南齊、南梁三個朝代。

420年,劉裕自立為帝,定國號為宋,史稱劉宋。劉裕去世後,長子劉義繼位,很快被徐羨之廢殺,劉裕第三子劉義隆立為皇帝,史稱宋文帝。

432年,趙廣領導的起義軍圍困成都。

433年,起義軍再次圍困成都,貪腐的益州刺史劉道濟病死城內,後來起義失敗。

552年,南梁益州刺史蕭紀(梁武帝第八個兒子武陵王)在成都稱帝,改元天正。

553-557年,益州為西魏佔領。

557年,宇文覺建立北周政權,取代西魏,益州轉入北周版圖。

581年,楊堅取代北周,建立隋朝,益州成為隋朝疆土。隋朝在巴蜀地區共置四十州,轄一百七十縣,又在益州、遂州(今四川遂寧)、瀘州(今四川瀘州)、利州(今四川廣元)、信州(今重慶奉節)、會州(今四川茂縣)等衝要之地設置總管府。楊堅任第四子楊秀為益州刺史、總管,封為蜀王。

582年(開皇二年),置西南道行臺尚書省,以楊秀為尚書令,總攬四川地區的軍政大權。取消郡一級行政機構,合併州縣。對少數民族地區加強治理,設嶲州(今四川西昌)戎州(今四川宜賓)。此後,因楊秀驕奢淫逸,楊堅免去楊秀刺史職務,貶為庶人,任用獨孤楷為益州刺史。

607年(隋煬帝大業三年),隋朝改州為郡,罷置各總管府,以郡統縣,地方行政制度改為郡、縣兩級。在巴蜀地區,亦將舊有州、縣予以省並,設為二十四郡,轄一百七十四縣。

五、唐宋時期:四川歷史第三次鼎盛並達到高峰階段

唐宋時期,全國大批文化名人入蜀,四川成為唐代全國文學最繁榮的地區之一。四川的經濟文化這個時期長期走在全國前列,時人稱為「揚一益二」。宋代四川經濟高度繁榮,文學、史學、哲學名家輩出,經濟上出現了全世界最早的紙幣「交子」。南宋四川抗蒙(元)延緩了蒙古大軍西侵歐洲的步伐。

618年,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王朝。設置益州總管府,統一管理軍隊。四川地區行政區劃只設州、縣兩級。

627年(唐太宗貞觀元年),分全國為十道,巴蜀地區分屬劍南道、山南道和江南道。劍南道包括劍門關以南、嘉陵江中下遊以西的地區,山南道包括嘉陵江以東、長江以北的地區,江南道包括山南道以南的地區。劍南道領二十四州,山南道領十六州,江南道在川境領黔、南兩州。

662年,升益州都?府為大都督府。

719年(唐玄宗開寶七年),益州大都督府長史令劍南支度、營田、松、當、姚、嶲州防禦處置兵馬經略使升為劍南節度使,集兵權、行政權於一身,是地方的最高軍政長官。

737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調整全國為十五道。劍南道所轄區域未變,領州增為三十三個;山南道分為山南東道和山南西道,山南西道領嘉陵江以東的四川東部諸州,山南東道領長江一帶的涪、忠、萬、夔四州;江南道則歸黔中道,在川境領黔、南、溱三州。

755年,發生「安史之亂」。

756年,唐玄宗逃到成都。

757年(肅宗至德二年),分劍南道為劍南東道和劍南西道。

758年,唐玄宗從成都返回長安。

764年(代宗廣德二年),將劍南東道和劍南西道合併。

766年(大曆元年),分劍南道為東、西兩川,成為劍南東川節度使和劍南西川節度使兩個節度使轄區。這樣,劍南東川節度使領十二州,劍南西川節度使領二十五州,山南西道領十州,山南東道領四州,黔中道領三州。其中以劍南東川、劍南西川和山南西道最為緊要,號為「劍南三川」。

783年,劍南西山兵馬使張朏作亂佔領成都,很快被鹿頭關戍將叱幹斬殺。

785年,韋皋任劍南西川節度使,在任21年。韋皋病亡後,劉闢作亂,自立為西川節度使留後,唐憲宗任其為節度使,後兵敗被捉斬於長安。

880年,黃巢攻進長安。

881年,唐僖宗逃亡四川。

885年,唐僖宗離開四川返回長安,同年河東節度使李克用進軍關中,唐僖宗再次出逃。

886年,原唐朝忠武軍將領王建到四川,任壁州(今四川通江)刺史。五年後發兵攻取成都。

903年,唐朝封王建為蜀王。

906年,王建在成都立行臺,正式割據三川。

唐朝在歸附的少數民族聚居地設置羈縻州縣,以少數民族首領為刺史或縣令,分屬設在邊州的各都督府。自太宗時始,以都督府統領羈縻州縣的制度便成為定製。在四川境內各個邊州,置有松州都督府、茂州都督府、雅州都督府、黎州都督府、嶲州都督府、戎州都督府、瀘州都督府、黔州都督府等,統督各個少數民族。

宋朝廷平蜀後,按路、州(府、軍、監)、縣(監)三級地方行政制度對巴蜀地區進行統治。

唐代巴蜀本土詩人有陳子昂、劉灣、蘇渙等人。生於外地而長於巴蜀的文人中,李白和薛濤最為著名。唐代還有很多著名詩人曾客居四川,如王勃、盧照鄰、岑參、杜甫、白居易、劉禹錫、李商隱等。巴蜀的梁令瓚於721年創出黃道遊儀,同時還和僧一行合作研製出水運渾天儀。段成式著《酉陽雜俎》。

五代十國時期,四川地區行先後建立了兩個割據政權:前蜀和後蜀(925-934年歸後唐統治)。

907年三月,朱溫建立後梁。王建於同年九月在成都稱帝,國號大蜀,史稱前蜀。

918年,王建去世,其子王衍登基。

925年,後唐(位於四川以北的黃河中下遊一帶)進攻前蜀,前蜀將領王宗弼囚禁王衍投降(被殺於押解途中的長安秦川驛),前蜀滅亡。後唐前四川分為東西兩個行政區域進行統治,派孟知祥為西川節度副大使,董璋為東川節度副大使。

932年,孟知祥攻打董璋,董璋被部將所殺,孟知祥佔領東川之地。

933年,後唐加封孟知祥為蜀王。

934年,孟知祥在成都稱帝,國號蜀,史稱後蜀。孟知祥登基半年即死,年僅16歲的兒子孟昶繼位。

960年,後周禁軍將領趙匡胤建立宋朝。

964年,宋朝軍隊徵蜀。

965年,北宋滅後唐政權,四川歸入北宋版圖,依路、州(府、軍、監)、縣(監)三級行政區划進行治理。

993年,王小波、李順在青城縣起義。

1001年(宋真宗鹹平四年),分川、峽轉運使為益州路(後改為成都府路)、梓州路(後改為潼川府路)、利州路、夔州路,合稱「川峽四路」,基本未再改動。川峽四路,就是後來「四川」名稱的由來。川峽四路還轄有陝西、甘肅、湖北和貴州的部分地區,按照《宋史·地理志》的記述,南宋川峽四路在今四川地區設州四十九個,縣一百一十七個,羈縻州二百一十四個。

1127年,趙構逃往江南建立南宋。

1131-1134年,金軍三次南下攻蜀,被張浚部將吳玠、吳磷兄弟所率宋軍抵抗。

1175年,範成大任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

1207年,吳曦叛宋,在興州稱蜀王,興州典倉官楊巨源與中軍正將李好義聯合殺吳曦。

宋朝在四川還設置有:都大提舉茶馬司,掌榷茶買馬;宣撫司,掌宣布威靈、撫綏邊境、統護將帥、督視軍旅;四川制置司,掌節制四川御前軍馬、官員升改放散、類省試舉人、銓量郡守、舉闢邊縣守貳;四川總領所,掌措置移運,應辦諸軍錢糧。

文學方面,前蜀詞人有韋莊。

南宋時期,四川書院極為發達,知名的有修文書院、果山書院、柳溝書院、少陵書院、靜暉書院、竹林書院、鶴山書院、同人書院、巽巖書院、柵頭書院、金淵書院、五峰書院、南陽書院、龍門書院、鉤深書院(又名北巖書院)、濂溪書院、蓮峰書院、滄江書院、雲山書院、東館書院等。文壇人才濟濟,蘇舜欽和三蘇最為著名。流寓或宦遊四川的文學家有黃庭堅、陸遊、範成大等。

理學方面,有宋初道教思想家陳摶。數學方面,有秦九韶著的《數書九章》,其中的「大衍求一術」(一次聯立同餘式解法)和高次方程的數值解法,是他最傑出的貢獻。歐美的整數論者十分推崇他的「大衍求一術」,稱之為「中國的剩餘定理」,這個定理比歐洲早500年。他的任意高次方程的數值解法,比歐洲的相同發明早600年。

宋朝的成都每年上繳的商稅數額略低於杭州,位列全國第二,是全國第二大商業城市。

四川交子至遲在宋太宗時期,即公元10世紀末便已在市場流通。1023年,宋朝廷設置益州交子務,次年二月正式發行交子。四川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六、元明時期:四川歷史的第二個低谷階段

宋元之際,四川處於衰落狀態,文物菁華毀滅殆盡。明朝有所發展。明末戰亂,四川是重災區,經濟文化一落千丈。

1227年,蒙古滅西夏,侵佔四川的西和、階、文等州。

1231年,蒙古抄掠漢中,攻陷閬州,略地至西水縣(今四川南部西北),破四川城寨140處。

1234年,蒙古滅金。

1235年,窩闊臺之子闊端率軍攻蜀,攻陷沔陽。

1236年,宋將曹友聞在陽平關與50萬蒙古軍作戰全軍覆沒,蒙古軍佔領陽平關。當年十月,蒙古軍佔領成都,四川安撫制置使兼知成都府丁黼戰死。蒙古軍又攻破成都府路、利州路、潼川府路所屬州縣,全蜀54個州縣都被攻陷,只有夔州一路及瀘、果、合數州尚存。

1237-1240年,蒙古軍隊再次分兵攻襲四川邊州。

1241年,蒙古軍攻至成都,連破西川二十城,四川制置使陳隆之被俘遇害。

1242年,餘玠任四川安撫制置使兼知重慶府,制定以合川釣魚城為支柱的守蜀計劃。此後10年,與蒙古軍隊作戰36次,多次獲勝。餘玠後被朝廷奸臣所害,1253年解除兵權被迫自殺。

1251年,蒙哥即位大汗。

1253年,蒙古軍攻奪沔州、利州;忽必烈遠徵雲南,攻下大理,形成對蜀夾擊態勢。

1257年,蒙古大將紐磷攻破成都,又取彭州、漢州、綿州等。

1258年,蒙哥率蒙古軍主力從漢中三路入蜀,佔領川北大部,又攻佔川南一些州縣,進至川東,年底抵達合州,進攻釣魚城。守將王堅抵禦,屢敗蒙古軍。

1259年初,蒙古軍向釣魚城總攻,再遭重創。六月,蒙古軍大將汪德臣攻城被宋軍擊傷而死。七月,蒙哥再次攻城,蒙哥被宋軍擊傷數日後死於軍中,蒙古軍撤圍而去。忽必烈為爭奪汗位班師北撤。

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

1271年,建立元朝。

1275年,川境內的元軍攻陷嘉定(今四川樂山)、敘州、瀘州。東、西兩川元軍分五路合圍,進攻重慶,合州守將張珏堅持抵抗。

1276年,元軍陷臨安,南宋滅亡。

1278年,元重兵再次進攻重慶,張珏堅持抵抗,其部將開城投降,張珏被俘自盡。

1279年,合州守將王立挈城降元,釣魚城失陷。其後,元軍佔領四川全境。元朝分全國為十一個行省,四川行省是其中之一。

1282年,元朝統計四川人口,由於蒙古軍隊長期攻打掠殺,四川總戶數僅存12萬戶,與18年前的統計數據相比,總戶數減少了88%。在50-100年前,四川總戶數有260萬戶,相比下降了95%。

1286年,設置四川等處行中書省,治所成都。行省制之下,政區分別為路、府、州、縣。四川行省設9路,另有屬州36個、軍1個、屬縣81個。

1328年,元?定帝出巡死於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四川行省平章政事囊加臺於十一月據蜀自稱「鎮西王」,次年四月元朝廷對其招降。

1357年,紅巾軍首領徐壽輝部將明玉珍從川東攻入四川,進入重慶,徐壽輝任之為隴蜀四川行省參政。隨後,明玉珍盡佔四川之地。

1360年,徐壽輝部下陳友諒殺徐壽輝,自稱漢帝。

1363年,明玉珍在重慶自立為帝,國號大夏。

1366年,明玉珍病死,其子明昇繼位。

元朝在今四川境內還設置了四川行省南道宣慰司、安撫司、招討司、長官司等。在沿邊少數民族地區,設置蠻夷宣慰司,下轄宣撫司;宣撫司下設長官司,下轄千戶、百戶,任命當地少數民族首領為土官。土官的官職包括宣慰使、安撫使、總管、長官、總把等。

元朝四川科舉考試及第的有622人。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

1371年,明軍進攻四川,明昇奉表投降,大夏滅亡,四川歸於明朝版圖之中。

1372年,四川有8400戶。開始大規模向四川移民。

1381年,四川有214900戶。

1376年(明太祖洪武九年),廢除行中書省,改置承宣布政使司,只掌民事,又置都指揮使司統率衛所,置提刑按察使司主管刑獄。明代四川行政機構,有府(省以下的第二級行政機構)13個,直隸州(與府同級)6個,府轄州16個,縣111個,宣撫司1個,安撫司1個,長官司16個。軍事機構,都司以下,省衛7個,招討司1個,宣慰司2個,安撫司5個,長官司22個。

1462年,四川爆發僧人悟昇領導的農民起義。

1463年,德陽人趙鐸發動農民起義。

1508年起,四川多地爆發農民起義。

萬曆年間(1573-1619年),建成瀘州老窖。

1621年,四川白蓮教活動發展到高潮,武裝暴動遍及全川。

1630年,張獻忠領導在陝西米脂起義,轉戰陝西和四川等省。

1644年,張獻忠的農民軍攻陷成都,建立政權,國號大西。

明代楊慎是四川最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詩歌方面,有高啟、楊基、張羽、徐賁等「吳中四傑」。「川戲」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戲曲牌上。明代末期,天主教開始傳入四川。

七、清代:四川歷史重新走向鼎盛並逐步向近代化轉化的階段

清初全國十多個省大批移民到四川。文化豐富多彩,文史哲名家頗多。四川保路運動,打響了辛刻革命第一槍,「引起中華革命先」。

清代四川行政制度,省之下有道,道之下有府(直隸州、直隸廳),府之下有縣(散州、散廳)。據嘉慶《四川通志》記載,四川省有府十二個,直隸州八個,直隸廳六個,屬州十一個,廳四個,縣一百一十一個。

1646年,肅親王豪格率清軍入川,張獻忠戰死,其餘部孫可望、李定國等會同其他起義軍擁明永曆皇帝,在川、滇一帶繼續抗清達十幾年。張獻忠戰死前對四川人口大規模屠殺,清軍進入四川後再次屠殺,成都一帶成為虎豹出沒的巨大灌木森林,臨近各府縣成為無人區,野獸出沒,「殷富之區,鞠為茂草」。

1647年,清朝將領梁一訓撤出成都,驅趕殘留的幾千名平民北上在綿州進行屠殺。康熙初期,開始從湖廣等地移民入川,但規模不大,死亡率極高。

1673年,吳三桂反清。

1674年,吳三桂軍隊佔領四川全境,並佔據陝西漢中、安康。

1678年,吳三桂稱帝,國號為周,五個月後暴死。

1679年,清軍攻入川西北。

1680年,清軍攻佔成都,設置川陝總督,統一管理川陝兩省。

1681年,清軍佔領全川。吳三桂之亂和清軍作戰又燒殺搶掠,導致人口大量消失,千裡無人煙,很多地方人口滅絕。

1690年開始,清朝廷開始鼓勵外來移民入川。從康熙到嘉慶年間,從湖廣、陝西、廣東、福建等地的大批移民進入四川。康熙中期開始是大規模移民的第一次高潮,重點的移民區域是川東和川中地區。清政府認為,陝西移民到四川的人品德良好,沒有作奸犯科行為,但來自湖廣地區的移民則存在大量狡猾的移民,部分湖廣移民五年後(移民前五年耕作不交稅)又逃回湖廣。1712年,康熙下令對湖廣移民要作較為嚴格的限制。到雍正時期,對南方移民還是持有限制態度,認為多是遊民和無賴,會騷擾四川的良民。到乾隆時期,仍有數量龐大的外省移民持續湧入四川,只打擊其中的反清會黨成員。1760年,乾隆宣布四川對各省完全開放,移民可以隨意進入,由此迎來了移民的新高潮。外省向四川移民主要分三條路線:東路主要從恩施、宜昌等地進入;南路從貴州進入;北面從漢中進入。廣東、福建的客家人也有移民四川的,但相比時間較晚。

1725年,雍正撤銷年羹堯的川陝總督職務(康熙晚期年羹堯任四川巡撫,平定西昌、越西等地土司叛亂),改為杭州將軍,令其自殺,同時處死其善於吹捧的幕僚汪景祺。嶽鍾琪任川陝總督,對多處土司進行鎮壓。

1726年開始,清朝開始三次大規模的改土歸流,第一次在雍正時期,第二次在乾隆時期,第三次在晚清時期(趙爾豐主持,籌劃建立西康省)。

1746年,發生第一次大小金川叛亂,當地土司莎羅奔發生叛亂,乾隆派納親、傅恆鎮壓,到1749年結束。

1766年,莎羅奔的侄兒郎卡擔任土司繼續叛亂。

1771年,郎卡的兒子索諾木掌權,乾隆派阿桂鎮壓,先攻佔小金川,1776年攻佔大金川,索諾木投降。戰後,廢除大小金川的土司制度。

1877年,四川總督丁寶楨在成都東南郊設立四川機器局。

1886年,架設從漢口到萬縣、重慶、瀘州以及成都的電報線。

1890年,《重慶通商條約》規定四川的重慶作為通商口岸,英國派霍伯森到重慶任海關稅務司。

1891年,四川商人盧幹臣在重慶創辦森昌?、森昌正火柴廠。

1895年,《馬關條約》籤訂後,重慶開埠,日本也可以沿長江進行商業經營,並在王家沱設立租界。英、法、日、美、德則相繼在重慶設立領事館。

20世紀初期,四川陸續出現聚昌火柴廠、豐裕火柴廠、立德火柴廠、官辦惠昌火柴廠等9家火柴廠,有6家在重慶。其中3家是外國資本興辦,6家是中國企業興辦。晚清四川火柴廠與上海、天津之間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

1897年,宋育仁在重慶創辦四川第一份近代報紙《渝報》。

1898年,宋育仁在成都創辦《蜀學報》,為蜀學會機關報,是近代成都地區出版、發行的最早的一份報紙,由尊經書局出版,宋育仁任總理,楊道南任協理,吳之英任主筆,廖平任總纂。

1900年,傅崇矩創辦《算學報》,是四川最早的理科報紙。

1901年,傅崇矩創辦成都第一份民辦白話文報紙《啟蒙通俗報》。川督奎俊奉旨在四川推行新政,次年川督岑春煊繼續推行新政。

1902年,四川中西學堂、尊經書院、錦江書院合併,建立省城高等學堂(高等教育)。

1903-1907年,錫良任川督,其後趙爾豐繼任川督,均推行新政。

1903年,成都開始設立現代警察。楊庶堪與朱必謙創辦《廣益叢報》。

1904年,四川成立川漢鐵路總公司。卞鼒創辦《重慶日報》。

1905年,廢除科舉後,四川陸續興辦了大量現代學校,高等教育方面有四川法政學堂、通省農政學堂、四川工業學堂、甲種藏文學堂、四川存古學堂,英美基督教會在成都建立了華西協合大學。

1906年,錫良在成都開辦了四川最早的電廠,專門給總督府發電。何鹿蒿在重慶創辦鹿蒿玻璃廠,1907年正式生產,1911年其玻璃產品在巴拿馬賽會上獲得一等獎。

1907年,四川設立成都自治局,嘗試實行地主自治。成都、重慶成立了大清銀行分行,還出現民間集資創辦的民營商業銀行「信立錢業有限公司」。

1908年,成都商人集資在勸業場成立四川第一家公用電燈公司,即勸業場發燈部。到1911年,先後建成勸業場發燈部、成都啟明電燈公司和重慶燭川公司。錫良在成都創辦了最早的自來水廠。1908年,還興辦有官裕德肥皂廠、官商合辦彭山同益制鹼廠。

1909年,趙爾豐成立四川省諮議局,屬於四川省的輿論機構。傅崇矩創辦《通俗畫報》,是四川最早的畫報。傅崇矩在成都設置第一家公益性的閱覽室即「閱報公所」,提供多達82種國內外報紙供市民免費閱讀。

1910年,晚清新政內容之一的四川新軍已訓練了8194名配備現代化裝備的士兵。

1911年,趙爾豐槍殺要求釋放保路會成員的民眾32人。隨後,榮縣、重慶宣布獨立。立憲派蒲殿俊擔任大漢四川軍政府都督,處死趙爾豐。1897-1911年,四川的報刊共有20多種。

1912年3月11日,全川統一,成立中華民國四川都督府以及參議院,都督府在成都。

清代四川的教育有府州縣學、社學、私塾和書院。著名的書院有成都錦江書院、尊經書院,重慶東川書院、嘉陵書院,綿州涪江書院,宜賓翠屏書院,夔州少陵書院,綿竹紫巖書院,射洪金華書院,江油青蓮書院等。成都潛溪書院是明代開國大臣宋濂歸葬的地方。書院負責人是山長,由地方官聘請進士、舉人之類有聲望的人擔任,主要負責教學。山長下設正齋長和副齋長,主要負責行政工作。另外設有看司,負責書院的後勤夥食。張之洞為尊經書院制定了十八條學規。王闓運曾任尊經書院山長,培養出一大批四川近代的精英人物,如廖平(1889年進士)、楊銳、宋育仁(1886年進士,1898年任尊經書院山長)、吳玉章、張瀾、劉鹹榮等,清代四川唯一的狀元駱成襄也是尊經書院培養出來的。

清代四川的哲學思想和經學家有費密、唐甄、劉沅、廖平。廖平(1852-1932)師從王闓運研習經學,中進士後不願為官回四川教學研經,以「經學六變」聞名於世,其託古改制思想深刻影響康有為,張之洞稱康有為是廖平的嫡傳弟子,梁啓超是再傳弟子。近世古史辨派大師顧頡剛、錢玄同等也受到廖平經學的深刻影響。

清代四川在文學與藝術方面知名的有李調元(1763年進士)、張問陶(1791年進士)、彭端淑(1733年進士)、彭肇洙、彭遵泗等。清代四川著名的人物還有劉光第(1883年進士)、鄒容。

清代初期大規模的移民入川引起了巴蜀文化多方面的流變,諸如語言、風俗時尚、建築風格、行為方式、衣物飲食、歌舞戲劇、婚喪嫁娶、祭祀禮儀等,都發生了很大程度的變化。元末明初和清代前期的移民入川,對今天四川方言的形成起了決定性作用。清代前期大規模移民入川高潮中,湖廣籍人多,稱為「湖廣填四川」。這樣,以湖北話為基礎,融合了原來的四川話以及其他入川移民尤其是陝西等地的原籍方言,逐步形成了今天四川的方言。四川方言以成都話為標準,即所謂四川官話。四川官話大約在明代即開始形成,到清代基本定型。民國時期四川官話為普通話。

八、民國時期:四川歷史發展的重要轉折階段

民國時期,在新文化運動、二次革命、護國戰爭、護法戰爭、紅軍長徵和抗日戰爭以及中國革命中,四川均作出了重要貢獻。

1912年7月,四川都督尹昌衡發動西徵,平定英國唆使的川藏邊境叛亂,在康定設置川邊鎮撫府,第二年建立川康特別行政區。尹昌衡之後,胡景伊任四川都督。

1913年8月,熊克武在重慶宣布獨立,掀起四川的二次革命,後失敗流亡上海。

1915年,陳宦率北洋軍進入四川,並擔任四川都督。12月,蔡鍔、李烈鈞等組成護國軍,進入四川。袁世凱死後,北洋系陳宦離開四川,蔡鍔任四川督軍、省長,熊克武任重慶鎮守使。同年,《四川公報》副刊《娛閒錄》改為《四川群報》(1918年被封),李劼人任主筆。

護國戰爭期間,入川的滇軍、黔軍佔據了川南的宜賓、自貢、重慶等地,北洋政府在1916年還任命滇軍羅佩金任四川督軍,黔軍司令戴戡任四川省長。

1917年9月,孫中山成立護法軍政府,號召各省北洋政府,任命黃復生為四川國民軍總司令,進攻北洋政府任命的四川督軍。12月,重慶的熊克武召集川軍、滇軍、黔軍將領開會,支持孫中山的護法戰爭。

1918年1月,唐繼堯任三省聯軍的總司令,熊克武任四川軍的總司令,討伐北洋政府任命的四川督軍劉存厚。劉存厚失敗後退到漢中,仍自稱四川督軍,但四川的軍政、民政實際由熊克武控制,楊庶堪任省長,四川護法戰爭結束。

護法戰爭前後,四川形成了軍閥防區制,進入軍閥之戰的時代。民國建立到1935年中央軍入川以前,四川各地一共發生大小戰鬥400次以上,規模較大的戰爭有29次。1917年四川頒布過政府公文,允許各軍隊在駐防區域內收取稅金,此後逐漸形成了楊森、鄧錫侯、田頌堯、劉湘、劉文輝、劉成勳、賴心輝、劉存厚等幾個軍閥巨頭。

1920年,唐繼堯組織滇黔聯軍攻打熊克武(熊克武提出川軍要統一,四川要由四川人來自主),熊克武戰敗退到漢中,與川人劉存厚聯合,在龍泉驛擊敗入川的滇軍。熊克武在重慶擔任四川督軍,劉湘任川軍總司令、四川省長,隨後二人也發生衝突。

1921年,社會主義青年團陸續在成都、重慶等地成立。

1922年,劉文輝在成都創辦《四川日報》。

1923年,直系軍閥吳佩孚試圖控制四川,支持投靠他的川軍將領楊森入川,聯合黔軍,攻擊熊克武等,佔領重慶和成都,熊克武退到川南。8月,王右木被中共中央直接吸收為中共黨員。10月,中國共產黨成都獨立小組成立,王右木任書記。

1924年,楊森主政四川,下令把清朝的舊衙門拆除,在此修建一條南北向的街道,其後又修建了東西兩條街,名叫春熙路東段、西段、南段和北段。「春熙」二字出自《老子》「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的句子,命名為春熙路,以描述這裡人來人往、商業繁華的景象。1月,吳玉章和楊闇公等20多人不知道已秘密成立成都獨立小組,在成都組建中國青年共產黨。當年,王右木在貴州土城遇害,中共成都獨立小組解散,中共在四川的活動中心轉移到重慶。

1925年,北洋政府命令四川邊道蜀地改為西康省特別行政區,任劉存勳為西康屯墾使兼民政事宜。劉存勳駐紮在雅安。北洋政府免去楊森主政四川的職務,讓劉湘取代,引起雙方矛盾發生戰爭,楊森失敗逃往漢口。吳玉章在北京加入中國共產黨,四川的中國青年共產黨解散,一些成員加入中共。同年,修建從成都到都江堰的公路。此後劉湘修建成渝公路、渝簡公路。

1926年2月,中共重慶地方執行委員會正式成立,楊闇公任書記,楊闇公、吳玉章、冉鈞任委員。下設組織部、宣傳部、工人運動委員會、婦女運動委員會、學習委員會、軍事委員會。軍事委員會書記為楊闇公,委員為楊闇公、劉伯承、朱德。中共重慶地方執行委員會直屬中共中央領導,並受委託領導四川全省黨組織,是中共在四川建立的第一個省級黨組織。

1926年,楊森捲土重來,攻擊劉湘,雙方講和,聯合攻擊黔軍,佔領重慶,將黔軍趕回貴州。騷擾四川10年之久的滇軍、黔軍勢力被全部趕出四川。1926年國民革命軍發動北伐時,四川的武力派系有劉湘、劉文輝、楊森、劉存厚、鄧錫侯、田頌堯、李家鈺、羅澤洲。其中,劉湘的勢力改名為國民革命軍,楊森則繼續奉吳佩孚的旗號。楊森被劉湘擊敗。劉文輝與劉湘兩叔侄之間存在矛盾,劉湘支持蔣介石,劉文輝反對蔣介石,1932-1933年爆發「二劉之戰」,劉文輝趕到雅安,劉湘基本統一全川。

1927年6月,劉文輝襲擊劉成勳的防地(西康),佔領蒲江、名山、邛崍、雙流、溫江等地。蔣介石任劉文輝兼任川康邊防軍總指揮。劉文輝已是四川省主席,對西康不重視,只在西康設置西康政務委員會進行簡單管理。同年,四川著名文學家李劼人在樂山創辦嘉樂造紙廠,這是四川第一家機製紙廠。

1928年,劉湘在巴黎訂購六架飛機,派學生到法國學習航空技術,並在重慶廣陽壩修建了飛機場。

1930年,劉湘訂購的飛機試飛,劉湘軍隊後來有二十多架飛機。

1931年,國民政府開通了上海到重慶的民用航空線路。抗戰時期,開通了八條國際、國內航線,最著名的是駝峰航線。重慶、成都、宜賓、萬縣、瀘州、樂山、西昌等地還修建有簡陋的機場。

1932年冬,紅四方面軍從陝南進入川北,佔領巴中、通江、南江等地,在通江成立川陝臨時革命委員會。

1933年2月,成立中共川陝省委員會、川陝省工農民主政府(即省蘇維埃),開闢了川陝革命根據地。6月,紅四方面軍粉碎田頌堯的圍攻。8-10月,紅四方面軍發動三次戰役,擴大了根據地範圍,面積達到4.2萬平方公裡,人口約600萬,建立了23個縣和1個市的蘇維埃政權。紅四方面軍擴大到5個軍8萬餘人。10月,劉湘任「四川省剿匪總司令」,率各路軍閥20餘萬人分六路進攻川陝蘇區。

1934年9月底,川陝革命根據地的紅軍第四方面軍多次粉碎四川軍閥的圍剿,總計斃敵6萬餘人,俘敵2萬餘人。11月,劉湘向蔣介石求援。12月,國民政府任劉湘為四川省主席,任劉文輝為西康建省委員會委員長,但其所屬的19個西康縣,人口只有30萬,劉文輝要求將雅安、西昌劃歸西康省,劉湘拒絕。同年,劉湘在重慶創的廣播電臺開始播音。

1935年1月22日,中共中央電令紅四方面軍,集中主力於最近時間實行向嘉陵江以西進攻。紅四方面軍為策應紅一方面軍北進入川的戰略,發動一系列戰役。3月28日,紅四方面強渡嘉陵江,攻戰閬中、南部、北川等地。在節節勝利之時,作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的張國燾突然率領根據地的黨政機關和後勤部隊從通江向西撤退,放棄川陝根據地。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所率前線作戰紅軍主力缺乏支援被迫停止作戰,與張國燾過江隊伍會合,4月下旬向茂縣、懋功方向進發,開始長徵。5月,中央紅軍從川滇邊境皎平渡渡過金沙江,進入四川會理。5月24日,中央紅軍先頭部隊佔領安順場,25日強渡大渡河,進入冕寧彝族聚居區。6月2-7日,紅一方面軍全部渡過大渡河,翻越夾金山,14日在達維鎮與紅四方面軍會師。6月26日,中共中央在懋功(今四川小金)兩河口召開政治局會議,否定張國燾向西退卻的主張,決定建立川陝甘根據地。8月6日,中央召開毛兒蓋會議,將紅一、四方面軍交叉編製成右路軍和左路軍北上。中共中央隨右路軍北上。9月9日,中共中央在巴西召開緊急會議,電告張國燾北上方針決不應改變。9月12日,中共中央在川甘邊境的俄界(今甘肅迭部境內)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作出《關於張國燾同志錯誤的決定》,張國燾一意孤行,率四方面軍和屬於左路軍的部分中央紅軍南下,佔領川康一帶。10月5日,張國燾在松崗卓木碉(今四川馬爾康腳木足)另立「中央」,自任「主席」。同年春,南京國民政府派出參謀團、別動隊入駐重慶,派上官雲相等率中央軍入川,廢除防區制,改編川軍,統一四川的貨幣和財政,建立中央銀行分行。劉湘任省主席後,下令劉文輝交出防區(西昌和雅安),劉文輝開始推動西康建省,蔣介石為牽制劉湘也支持西康建省。同年,劉湘創辦《四川省政府公報》(一直到1949年,共出版838期)。國民政府收編重慶的《新蜀報》(發行到1949年)。

1936年6月6日,張國燾被迫宣布取消「第二中央」。7月2日,紅四方面軍與紅二方面軍在甘孜會師。7月上旬,紅四方面軍分成左、中、右三個縱隊北上,紅二方面軍加入左縱隊。7月底8月初,紅二、四方面軍通過雪山草地,經包座、班右進入甘南。10月,紅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靜寧地區會師。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8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決定川軍編為第二路預備軍,任劉湘為司令長官,鄧錫侯為副司令長官,下轄兩個縱隊。9月,兩個縱隊出川。10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改任劉湘為第七戰區司令長官,指揮川軍作戰。11月16日,南京國民政府決定遷都重慶。11月26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率國民政府主要辦事機構人員到達重慶。12月1日,國民政府正式在重慶辦公。到1938年10月武漢失守前後,國民政府留在武漢的機構和蔣介石才遷至重慶。

1938年1月,率領川軍出川抗戰的四川省主席劉湘在漢口病死,第七戰區撤銷,川軍各部配屬各戰區作戰。蔣介石任王纘緒為四川省主席。劉文輝和劉湘部下、新任四川省主席王纘緒達成協議,將雅安和西昌劃歸西康,國民政府和四川省政府出建省資金,修建川康公路。6月,出川抗戰的川軍整編為6個集團軍、2個軍和1個獨立旅,共約40萬人(八年抗戰中,四川總人口不到5000萬人,川康一共提供過300萬人的兵力,每15個四川人就有1個參軍抗日,出川官兵參加了淞滬會戰、徐州會戰、南昌會戰、滇緬會戰等大小會戰28次,傷亡人數約為全國的20%,共計64萬餘人。抗戰財源方面,四川負擔全國1/3的財力。1941-1945年,四川提供的糧食佔全國糧食總額的31%以上)。9月1日,四川的雅安、西昌正式併入西康省。11月28日,國民政府行政院致電劉文輝,正式批准西康建省,省主席為劉文輝,省會定在康定,全省下轄33個縣和3個設治局,全省人口150萬。同年,撤銷中共中央長江局,在重慶成立了中共中央南方局,領導四川、雲南、貴州、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江蘇、江西、福建、香港、澳門和海外地下黨的工作。

1938-1944年,日機不斷轟炸重慶。其中1940年轟炸80次,炸死炸傷上萬人,1941年空襲81次,「六五」轟炸造成大隧道慘案死亡上萬人。日機同時對成都和其他四川城市進行轟炸,導致大量軍民死傷。

1939年1月,中共中央確定南方局委員名單,有周恩來、博古、葉劍英、廖承志、鄧穎超、董必武等13人。同時中共中央在重慶成立了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3月,國民黨中央廣播電臺在重慶復播。9月,蔣介石親自兼任四川省主席。同年,對重慶督郵街(現在的解放碑區域)進行拓寬改造,成為繁華的商業中心,被稱為黃金的十字街頭。

1940年9月6日,國民政府下令將重慶定為陪都。10月,四川省主席由成都行轅主任張群兼任。抗戰爆發後,華東、華中的工廠、企業、技術人員、工人內遷到四川,到1940年底落戶四川的工廠有254家。後來隨著湘桂大潰退還有大量企業遷入四川。

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率中共代表團飛抵重慶。10月10日,國共雙方籤訂《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簡稱《雙十協定》)。

1946年1月,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召開。4月1日,蔣介石推翻政治協商會議形成的協議。4月30日,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在重慶設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營」。6月22日,國民黨軍隊22萬人向中原解放區大舉進攻,內戰全面爆發。年底,成都、重慶發生反駐華美軍的學生運動。

1947年初,重慶31所學校舉行反美聯合會議。到1948年,重慶和成都發起學生、工人參加的反內戰、反飢餓、爭溫飽運動,提出「要溫飽、要生存、要活命」的口號。

1949年10月8日,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決定將國民政府從廣州遷往重慶。11月1日,人民解放軍開始解放四川的戰役。賀龍率華北第十八兵團及第一野戰軍一部由陝南、甘南入川,劉伯承、鄧小平率第二野戰軍主力及第四野戰軍一部由湘西、鄂西、黔北入川,第二野戰軍一部由桂西經雲南包抄。11月上旬,蔣介石從臺灣飛抵重慶指揮頑抗。11月27日,國民政府行政院遷往成都。11月30日,蔣介石逃離重慶到成都,當天,重慶解放。12月7日,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決定將國民政府遷往臺灣。12月9日,國民黨西康省主席、第二十四軍軍長劉輝,西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第九十五軍軍長鄧錫侯,西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潘文華聯名通電起義。12月10日,蔣介石逃離成都前往臺灣。12月30日,成都解放。

1950年2月1日,解放軍進駐西康省重鎮雅安。3月12日,解放軍開始分路向盤踞在大陸的國民黨最後一個據點西昌進攻,迅速殲滅了國民黨胡宗南軍隊。3月27日,各路解放軍會師西昌。

民國時期,1924年建立成都大學。到1927年,晚清興辦的五大專門學堂(四川通省法政堂、四川通省農政學堂、四川藏文學堂、四川通省工業學堂、四川存古學堂)改組為公立的四川大學。1931年,成都大學、成都師範大學和四川大學合併,成立國立四川大學。此外,還有重慶大學和教會興辦的華西協合大學。抗戰時期,國內多所高校內遷四川,全省共有高校56所。民國時期四川湧現出兩位著名的教育家晏陽初和陶行知。

民國時期四川的文學藝術界有著名的郭沫若、巴金、李劼人、沙汀、艾蕪、陽翰笙、羅淑、周文、陳翔鶴、李宗吾、趙熙等。抗戰時期全國文化藝術界著名人物齊聚重慶,如田漢、胡風、老舍、葉以群、張恨水、茅盾、艾青、臧克家、姚雪垠、羅家倫、林語堂等。

20世紀20年代,成都西門北面白馬寺壇君廟時有青銅器出土,以兵器為多,形制花紋與中原青銅器有異,流布各地以至海外,被人誤為「夏器」。抗戰爆發後,學者雲集四川,對這些異形青銅器產生興趣。衛聚賢收集相關資料,寫考釋論文,題為《巴蜀文化》,發表於《說文月刊》3卷4期(1941年)和3卷7期「巴蜀文化專號」(1942年),由此開始對巴蜀文化的深入研究。

相關焦點

  • 萬華化學大事記
    萬華煙臺工業園裝置夜景  ■萬華化學大事記  1978年8月27日,國家正式批准了「同意建設煙臺合成革廠」的計劃任務書,中國現代工業歷史上第一個聚氨酯工業基地的建設拉開了序幕。  2019年3月27日,萬華化學年產25萬噸高性能改性樹脂項目在四川眉山正式開工。  2020年7月27日,美國《化學與工程新聞》(C&EN)發布2020年全球化工企業50強名單。萬華化學以99億美元再次進入榜單,較去年上升5位,位居第32位。
  • 歷史上9月24日發生的大事記
    歷史上9月24日發生的大事記 1---2009年9月24日-廣百收購新大新 2---2008年9月24日
  • 【今日歷史】9月12日大事記,歷史上的今天發生了什麼?
    原標題:【今日歷史】9月12日大事記,歷史上的今天發生了什麼? 一、國內大事記 ♦ 1919年9月12日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重回北京大學
  • 《中國展覽業大事記(1949-2019)》出版發行_中國貿易報
    《中國展覽業大事記(1949-2019)》出版發行 來源:中國貿易報   本報訊(記者 毛雯)日前,由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組織編寫的《中國展覽業大事記該書以編年體和紀事本末體相結合,匯集了新中國自1949年至2019年七十年裡共1809宗會展歷史事件,涉及展覽場館設施、經濟貿易展覽會、展覽主辦及服務機構、展覽業行政管理與規劃、政策、法規、行業教育科研以及展覽業中外交流諸多方面。其中,1978-2019年會展歷史事件佔70%以上。全書約52萬字。
  • ...四川•歷史名人】四川歷史名人系列│常璩:方志鼻祖 蜀史巨擘
    編者按 2017年7月12日,首批四川歷史名人名單正式公布,大禹、李冰、落下閎、揚雄、諸葛亮、武則天、李白、杜甫、蘇軾、楊慎10位歷史名人入選。為加強歷史名人宣傳推介,講好四川故事,傳播四川聲音,「四川省情網」及「方志四川」新媒體矩陣(微信公眾號、人民號、澎湃號、頭條號、搜狐號、企鵝號)推出「歷史名人」專欄,歡迎大家投稿!
  • 【沐川縣】2016年大事記
    發布哥整理了近五年的大事記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2016年大事記全省林業脫貧攻堅大會、全省林業科技扶貧行動啟動儀式和全省林業產業現場會在沐川召開,會議以現場參觀、交流發言、召開大會的形式舉行,吹響林業生態扶貧衝鋒號,讓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
  •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記(1949年10月—2019年9月)》出版
    10月10日,人民出版社在京了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記(1949年10月—2019年9月)》(以下簡稱《大事記》)出版座談會。  《大事記》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寫、人民出版社出版,立足新時代,突出反映黨領導人民探索、開創、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及其重大理論、制度創新成果,全面反映新中國成立70年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軍隊和國防、「一國兩制」和祖國統一、外交、黨的建設等方面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共757條,6.38萬字,是目前反映新中國歷史時間跨度最長
  • ...四川•歷史名人】四川歷史名人系列│ 兩晉兩「國志」 光焰...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編者按 2017年7月12日,首批四川歷史名人名單正式公布,大禹、李冰、落下閎、揚雄、諸葛亮、武則天、李白、杜甫、蘇軾、楊慎10位歷史名人入選。
  • 【方志四川•歷史名人】四川歷史名人系列│草原上的雄獅大王...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編者按 2017年7月12日,首批四川歷史名人名單正式公布,大禹、李冰、落下閎、揚雄、諸葛亮、武則天、李白、杜甫、蘇軾、楊慎10位歷史名人入選。
  • 【今日歷史】9月24日大事記,今天發生了什麼?
    【今日歷史】9月24日大事記,今天發生了什麼?歷史長河浩浩湯湯,每年的同一天都會發生各種各樣的大事小事,小事咱們暫且不提,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歷史上9月24日都發生了哪些大事吧!這些大事是你必須要知道的!
  • 【方志四川•歷史名人】四川歷史名人系列│挾以文章妙天下 忠義...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編者按 2017年7月12日,首批四川歷史名人名單正式公布,大禹、李冰、落下閎、揚雄、諸葛亮、武則天、李白、杜甫、蘇軾、楊慎10位歷史名人入選。2020年6月8日,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名單出爐,文翁、司馬相如、陳壽、常璩、陳子昂、薛濤、格薩爾王、張栻、秦九韶、李調元10位歷史名人入選。
  • 四川方志正在謀劃編纂《新時代 脫貧攻堅在四川》大型畫冊擬於2021...
    其中,編纂特色志書方面,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四川省地方志辦組織編纂《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災志》。經過近十年艱辛努力,8卷1000萬字的《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災志》在2018年5月與讀者見面。
  • 1966——1976年全國政協大事記
    編者按:人民政協成立70周年之際,中國網政協頻道(議庫平臺)編輯特別摘編部分1949——2015年全國政協大事記,素材主要來源於全國政協官網,並有傾向性突顯全國政協對外交往、聯絡等外事活動內容。除全體會議外,全國政協的常委會議、主席會議、專題協商會、雙周協商座談會等常規會議和活動並未全部摘錄。謹供參閱,更詳細資料可掃描文章下方二維碼下載議庫查看。
  • 【今日歷史】6月20日大事記,今天發生了什麼?
    【今日歷史】6月20日大事記,今天發生了什麼?歷史長河浩浩湯湯,每年的同一天都會發生各種各樣的大事小事,小事咱們暫且不提,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歷史上6月20日都發生了哪些大事吧!這些大事是你必須要知道的哦!
  • 【方志四川•出版資訊】《巴蜀史志》又一力作「四川歷史名人...
    迎關注「方志四川」!《巴蜀史志》又一力作「四川歷史名人」 專刊出版近日,四川省地方志辦策劃的《巴蜀史志》「四川歷史名人」專刊出版發行。四川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歷史文化積澱深厚,名人巨匠燦若星辰。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趙立策 ‖ 蜀道,歷史興衰的一面鏡子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趙立策 ‖ 蜀道,歷史興衰的一面鏡子 2020-07-09 07: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非遺】潘麗 王遠金 ‖ 四川傳統歷史文化瑰寶:梓潼...
    【方志四川•非遺】潘麗 王遠金 ‖ 四川傳統歷史文化瑰寶:梓潼被單戲 2020-10-05 09: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孫曉芬 ‖ 我與湖廣填四川和四川客家研究
    該書遠銷至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日本等國,還引來海外影視採拍,由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周振鶴教授引薦,英國艾薩克製片公司《上下千年》電影專題攝製組來成都拍清代移民老街村落,《華西都市報》以「一本書引來的《上下千年》電影攝製」為題進行報導。
  • 大名大事記——唐朝·何弘敬奉旨討昭義
    大名大事記——唐朝·何弘敬奉旨討昭義 2020-03-30 14: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鼠年大事記~下
    因此此次鼠年大事記中,我把當年位於香港的六一八水災時間也列入其內。望所有炎黃子孫團結一致,共渡難關。1972年6月18日中午,九龍雞寮(現觀塘翠屏道)一幅填土山坡,因填土未有充分壓實,加上排水欠佳。在連綿大雨下,填充物在水分飽和情況下大幅滑動,數以噸計的山泥迅速地覆蓋了山坡下的秀茂坪安置區,將區內的70多間木屋淹沒,活埋了71人。六一八水災發生後,香港各界紛紛發起捐款脤災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