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公眾號浪潮工作室(ID:WelleStudio163),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今年暑假,國漫《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與口碑雙豐收。
這不僅讓我們的童年夥伴哪吒大火了一把,還意外帶火了四川人。四川人已經莫名被連帶著上了好幾次熱搜,全因為讀不好「哪吒」。
當四川人想打出「哪吒」二字時,卻發現怎麼打都不對,「那咋」、「勒抓」、「挪扎」……到底怎麼打啊?這不能怪他們拼音沒學好,實在是因為他們念的都是「la zhua」、「le za」和「no zhua」。
有千千萬萬個四川人,就有千千萬萬個「楊迪媽媽」,他們為了用普通話念對「ne zha」二字已經竭盡全力。但為什麼他們不僅念不對,還顯得很有喜感呢?
四川人說的普通話,也就是「川普」,為什麼這麼喜感?
看了《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朋友都知道,電影裡有一個角色叫做太乙真人,他是哪吒的師父,卻操著一口流利的川普。
川普,是一種介於四川話與普通話之間的語言,是本不會說普通話的四川人(也包括原四川,現直轄的重慶人)在普通話邊緣試探的結果。
先有來自四川的謝帝用四川話演唱了「老子明天不上班,爽翻」,後有四川饒舌歌手gai在《火鍋底料》裡唱到「老子吃火鍋,你吃火鍋底料」,還有重慶的王源在節目裡創作了包含一段方言rap的《吆不倒臺》。
2017年8月13日,南京,TFBOYS的南京演唱會,王源擺出了他自己設計的造型。王源的四川話rap也讓他受到很多川渝本地人的喜愛
川普被認為是「可愛」、「有趣」、「有喜感」、「搞笑」。為《哪吒之魔童降世》太乙真人這個角色配音的演員張珈銘說:
最初(為太乙真人這個角色)考慮的是普通話,後來跟餃子導演和配音導演陳浩老師在錄音棚裡開玩笑,用川普說了一遍,大家都覺得特別適合。
川普之所以「有喜感」,是因為它不可避免受到了四川話一些語言特徵的影響。比如「兒」類後綴、疊詞的使用等。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太乙真人叫的「娃兒」,就是「兒」類後綴中的一種,表示「娃」,「孩子」的意思。
太乙真人一開口就自帶萌點,可能是因為四川話。在四川話中, 「兒」類後綴可以分為「兒化」和「兒尾」。後者的「兒」要單獨讀出來。正是因為以北京方言為基礎音的普通話裡不常見「兒尾」音,才讓大家覺得四川話裡的「豬兒」、「兔兒」、「妹兒」、「肚兒」等詞語的表達新奇有趣
此外,四川話裡的「疊詞」也是一大特色。太乙真人在電影開頭喝了一口酒罐裡的酒,說「剩下巴底底的也沒得意思」,意為「還剩一點兒也沒意思」,於是他把剩下的全都喝完了。這裡的「巴底底」就是四川話「疊詞」的常見用法之一。
當你聽到「瓜兮兮」、「哈戳戳」的時候,千萬不要以為他們是在和你賣萌。
對於熟練使用川普的四川人來說,想要讀準普通話的「哪吒」兩個字,真的有那麼難嗎?
是的,真的太難了。太乙真人就算修道成功那麼多年,也說不好標準普通話。
不同於有些西北人不分前後鼻音、東北話不分平翹舌,對四川人而言,學習標準普通話要克服的障礙太多了。
漢語拼音的構成基本要素有聲母、韻母、音調,四川話裡,這三個要素,簡直就是壓垮四川人的三座大山。
首先是聲母。四川話基本不區分平翹舌、鼻音邊音,所以什麼「四是四,十四是十四」、「劉奶奶拿榴槤牛奶」等繞口令儘管拿去考四川人吧,他們真的很難分清,很有可能全部讀成「l」和平舌音。所以有四川人把「哪吒」讀成「le za」。
2019年8月2日,一名少年被電影《哪吒》的海報所吸引。如果是四川朋友們約你去看《哪吒》,他們很可能說的是同一件事,但發的音卻完全不同
四川話還有一些普通話裡沒有的聲母。比如成都話中的「ŋ」在普通話裡是找不到對應的,如果你仔細聽太乙真人說的「我」,會發現他念的是「ŋo」,而不是「wo」。
其次是韻母。除了前後鼻音不分以外,四川話裡還有大量和普通話發音不同的韻母,或者說,有的四川話裡的韻母,能夠對應普通話的好幾個韻母。
比如,普通話裡韻母的發音為「ye、y、u」的字「略」、「育」、「速」,在成都話裡都讀「yo」。電影中太乙真人喝酒那一幕,他說的「繼續(xu的發音類似於sxu)」,就暴露了他的口音。
一個成都話韻母對應三個普通話韻母的情況 / 王文虎.四川口音普通話的語音特徵[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03):56-61.
還有一個最重要的部分,是聲調。即使四川人克服了重重障礙,把聲母韻母都掌握了,但別人還是一下能聽出來這是川普。
原因在於,川普最具有辨識度的,還是其和普通話之間截然不同的音調差異。
雖然現在的四川方言區裡,三分之二的地方有4種聲調,還有三分之一的地方有5種聲調,但總的來說,它們不僅內部有差異,和普通話的聲調也不一樣。四川人在嘗試著說普通話時,很容易在轉換時把音調歸類錯誤,或者對調值高低把握不到位。
比如楊迪媽媽試著用普通話讀了「哪吒」時,把「ne」念了五遍的二聲,在第六遍時又覺得該是四聲,這個過程生動地展示出四川人在將四川話轉換為普通話時,對音調分類的迷茫。
除了在發音上和普通話有所不同之外,四川話還有很多形容詞、副詞和俚語也獨具特色。
比如表示「很」,四川話裡可以用「飛、稀、梆」等,如「飛快」(很快)、「稀爛」(很爛)、「梆硬」(很硬)。
四川人還可以把程度副詞「麻」、「慘」等放在最後,像是「焦麻了」(很著急)、「撇慘了」(很差)。這些程度副詞,雖說可以大致轉化為普通話,但在表達效果上,用「很」就比四川話弱了很多。
難怪四川人常開玩笑說,普通話限制了他們吵架的能力,影響了發揮,說的就是四川話裡獨特的詞語和用法,難以在普通話裡找到恰如其分的表達。四川人吵架經常自帶萌點,比如特色詞語和疊詞的使用,體會一下這句話「樓上哪個憨批往老子陽臺上甩渣渣,到處都是瓜子殼殼和紙飛飛」。
像太乙真人在《哪吒之魔童降世》裡表示拒絕時,用到了「不得空不得空」,「要不得要不得」之類的表達,對他來說,這些表達太日常太習慣了,若非要用普通話說出來,就只能用川普了。
其實,不是所有的四川人都說「四川話」。四川方言主要分為三大類,佔據主導地位的是四川話(另外兩類是四川客家語與湘語)。
據我們考證,太乙真人的故鄉在綿陽,也確定了川普版的太乙真人
根據四川的語音分區,太乙真人的乾元山金光洞,地處綿陽市代管的江油縣,正好處於成渝片的語音分區,這一片區就是在四川方言中佔據主導地位的四川話。
師傅念不好哪吒的名字,突然有了「科學依據」。「luo za,你怪師傅不?」 /微博@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
但四川話本身並不是古蜀地的方言,而是以湖北話為基礎形成的。
現今的四川方言最初可追溯到元末明初的湖廣移民,這批移民主要來自湖北,他們把湖北話帶到了四川,從而形成了以湖北方言為基礎的四川話。
到了清朝前期,由於「湖廣填四川」的影響,帶著湖北腔的四川話更成了四川省的主要方言。
2014年11月5日,成都洛帶古鎮的湖廣會館,是湖廣籍移民於清乾隆8年(1743年)捐資修建,因供奉大禹,又稱「禹王宮」。這裡記錄了很多「湖廣填四川」的歷史
在四川話的形成中,清末《成都通覽》的統計也成了湖廣人對四川話形成有深遠影響的力證,「現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
該記載發現,當時的成都人原籍是湖廣省份的佔比最多,數量達到了25%,其餘省份如河南、山西等佔比均未超過10%。
1927年,成都旁邊的簡陽縣縣誌記載了900多條方言詞語,其中明確指出是湖廣話就有將近700條。要是你覺得四川話跟湖北話很像,那一點也不奇怪。
所以,如果你現在身邊有湖北人,不信讓他們試試,能讀準「哪吒」兩個字嗎?
▼
推薦閱讀
畢業論文,你把我鯊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