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陸神奇的客家王朝,西部客家第一鎮洛帶,感受原生態客家文化

2020-12-23 騰訊網

說起成都龍泉驛區的洛帶古鎮,記憶猶新,上次匆匆路過,未能盡興,此次恰逢出差時間較長,又住在附近,怎能不興起故地重遊之興趣,由於是二次重遊,可謂是輕車熟路,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誰不嚮往呢?

博客樓

洛帶古鎮之古街

從龍泉市區打車到洛帶古鎮,約20分鐘左右就到了,下車後就看到古鎮雄偉挺拔的大門,這樣的大門分別坐落在古鎮的東南西北四個入口處,無論從哪個方向進入都是可以的。見慣了重慶大部分依山靠水而建的古鎮後,位於平原之上的古鎮更多了一層新奇感。

朋友看過照片說這種感覺很像是瀘沽湖古鎮一樣,平坦的街道,兩旁是整齊的古老建築,古色古香,兩旁的店鋪裡各色物品琳琅滿目,店主們也在熱情地招呼這街道上往來的遊客,而給我留下特別印象的,則是街道中這條引水渠,渠中水流歡快,清澈見底,據說是從遠山之上引來的清泉,孜孜不倦的潤養這洛帶古鎮千年。

洛帶古鎮,地處川渝古商道,東漢時期已經成街,到了宋朝成為商業重鎮,明末清初,蜀地遭遇浩劫,古鎮逐漸荒涼,再到後來,客家填川,經過艱辛耕耘,歷經三百多年,滄桑巨變,滄海桑田,洛帶古鎮才再度興盛繁華。古老的街道,建築,無不見證這天翻復地的變化。

古街兩旁的建築也頗具特色,統一的青磚牆體,白色粉牆,青白交互,屋頂上則是黛色小瓦,高高的廊簷向這天空伸展,門窗則全為木質結構,上面布滿了精美的木雕圖案。

洛帶古鎮之客家文化

世界的洛帶,永遠的客家,洛帶古鎮還有這中國西部第一客家鎮這樣的美譽,卻是為何?

300年前,明末清初,川渝兩地歷經動亂之浩劫,人口荒蕪,百業荒廢,於是就有了湖廣填四川的歷史事件,一部分客家人就來到了洛帶,在這裡艱辛耕耘,生根發芽。目前有85%的居民多為客家移民的後裔,傳承著客家人的鄉音,鄉俗,又被四川這邊的民風民俗影響著,融合著,這裡有著經典的客家建築,客家美食,客家民俗,比如一年一度的「火龍節」,「水龍節」等等,因此才成就了今天這樣一個「中國內陸神奇的客家王國」,世界的洛帶,永遠的客家。

博客土樓

我對於客家建築中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土樓,以前在福建的時候曾經參觀過,而在洛帶見到這樣一座標準的客家土樓,也著實的令我喜出望外。

洛帶古鎮之四大會館

前面我給大家介紹過,洛帶古鎮老街成街已逾千年,坐落在川渝的古商道之上,尤其是在宋代,更是繁榮興盛,商業貿易發達,故而在這樣一個小小古鎮之上,竟坐落著四大會館,廣東會館,江西會館,湖廣會館,川北會館,可見此處曾經之繁盛若何!

廣東會館建於乾隆年間,供奉佛教禪宗,又名南華宮。會館坐北向南,主題建築由戲臺,月樓,耳樓,前中後殿組成。廣東會館是目前全國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會館之一,其風火牆風格在四川絕無僅有。

廣東會館

廣東會館

廣東會館

湖廣會館,建立清乾隆年間,供奉治水功臣大禹,話說我已經參觀過其他地方的湖廣會館,基本上都是供奉著大禹,不知道其中有什麼關聯,莫非大禹是湖南人嗎?在這裡有一個比較神奇有趣的事情,會館天井裡雖然沒有下水道,但是即便外面下再大的雨,哪怕街道上已經洪水暴漲,可是天井從來不見被水淹沒,民間傳說:大禹在,洪水不敢興風作浪。

湖廣會館

江西會館,也是建立乾隆年間,又名「萬壽宮」,布局嚴禁,與其他兩處會館想必,這裡有一種靈秀別致,匠心獨具之感,具有很高的建築美學價值。因大門緊閉,我也就沒有進入內廳去參觀一番。

洛帶古鎮之漫遊

位於洛帶古鎮古鎮的正中心,有一座雄偉的字庫塔,比較吸引遊人的目光,字庫塔也叫「敬字亭」「文風塔」,多採用六角或者八角柱,大多雕梁畫棟,特色突出。每個客家居住地都建有字庫塔。傳說客家人從不亂丟亂處理有字的紙,而是將有字的紙集中起來在字庫塔進行燒毀。否則就是對文字、對文化的不尊重。

字庫塔不遠處,則是洛帶公園,一個小巧而精緻的公園,裡面有些老年人在打牌下棋,遛鳥,穿過公園的後門,就來到了大名鼎鼎的燃燈古寺。

燃燈古寺歷史悠久,據說在隋朝就已經建寺,最早並不叫做燃燈寺,直到清代中葉,才因為寺廟中供奉生鐵燃燈佛,遠近聞名,才改名為燃燈寺,沿用至今。寺廟的碑廊裡保存大量的清代碑刻,具有很高的歷史文獻價值。

洛帶古鎮,雖為古鎮,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在這裡,除了古,當然也有新!比如這裡的中國藝庫,就充滿了時代的氣息。除此之外,來到洛帶,不光只有古鎮可以遊玩,古鎮周邊更是不乏旅遊的好去處,比如博客小鎮,溼地公園,蔚然花海,以及寶勝村客家原生態錯落也與之交相輝映,相得益彰。熱情的客家人,張開雙臂,歡迎你們的到來!

作者簡介: @帶著瓶蓋兒去旅行,旅遊自媒體人,喜歡旅行和攝影,曾單獨騎行318國道上海到拉薩。敬請關注我,一起分享更多路途精彩遊記,攻略,風景。

相關焦點

  • 四川這個古鎮,被譽為「中國西部客家第一鎮」,卻少有人知
    四川天府國,已是我國著名的旅遊省份,國內豐富的自然人文景觀,每年吸引著大量的遊客,古鎮不像江浙一帶那樣是一座小橋流水人家,但也有河邊的風情,比如,上裡、黃龍溪、閬中等等,許多古老的城市都有寧靜的古鎮,90後都是客家人,被稱為「中國西部客家第一鎮」。
  • 首屆洛帶客家文化節將芳華盛放!
    於今守望殷承啟,文化千年展異葩。」客家情,千年輪轉至今仍比金堅,其令世界讚嘆的獨有文化,宛如一首綺羅香醉人心間。而在成都,一處歲月靜好的小鎮——洛帶古鎮,一直以「中國西部客家第一鎮」之名世代傳承客家文化,連接起世界客家的血脈。
  • 成都這個古鎮,竟是客家一個超大防禦工程,被譽為「客家第一鎮」
    修築土樓,補遺憾,整個古鎮是大防禦工程現在洛帶的古鎮,都是以客家居住為主,全鎮兩萬多居民,其中九成是客家人,現在還講客家話,沿襲客家習俗,是中國西部第一個客家聚集地,但這裡卻是客家聚集地之一,因為種種原因,沒把它作為客家的標誌之一,當時正在修建博博城,同時也修建博博館,成為中國西南地區唯一一座客家大土屋,在博館裡也有同樣的名字,叫「羅伯特」。
  • 300多年前,湖廣填四川,造就了這座中國西部客家第一鎮
    話說,300多年前的清朝康熙年間,中國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人員遷徙,因為四川經過連年戰亂,導致人口急劇減少,於是湖廣行省大量居民不遠千裡,遷徙來到成都平原腹地,這就是著名的湖廣填四川。而伴隨著這場移民大遷徙,也造就了西部地區一大批獨特的客家人聚集地。
  • 洛帶客家——在異鄉不為異客
    在中國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有這樣一群適應能力超群的人——客家人。他們遷徙到異鄉,既適應著當地的風俗,又不忘骨子裡的記憶;生活在異鄉,既適應著生活,又改變著生活。客家人的祖先原本生活在黃河流域,後因戰亂向南遷徙,來到閩粵贛邊區,由此形成漢民族中穩定而具有特色的一支民系,為區別於當地居民而稱之為客家。
  • 客家人的大遷移,造就了這座美麗的川西客家古鎮,成都洛帶古鎮
    學術界統稱為「東山客家」。古鎮內傳說眾多,古蹟遍地。據考證,客家人的先民原居中國中原一帶,因社會變動及戰爭等原因,曾有5次大規模的南遷,於中國南方逐漸形成客家民系,成為漢民族8大民系中重要的一支。至清末民初,奠定了客家人分布的基本範圍。主要分布在廣東、江西、福建、四川、湖南、湖北、貴州、臺灣、香港、澳門等地區。
  • 電影《大魚海棠》的場景,在成都能看見的客家建築,遊客搶著要去
    洛帶古鎮位於成都市龍泉車站區境內,是國家4A級旅遊景點,是成都城郊保存最完整的客家古鎮,被稱為「中國西部客家第一鎮」,古鎮內千年古街,客家居民完全保存,並且古鎮的「一街七巷」結構,馬路兩旁商店林立,傳說,洛帶的古鎮是三國蜀漢時代建造的,據說是因為蜀漢之後,主劉禪的玉帶掉到了鎮旁邊的八角井
  • 故事 你只識成大,卻不知道它周圍的客家文化
    「近水樓臺先得月」,學校恰好處在客家人生活區周圍,找個客家人不成問題,故周末特意到堪稱「中國西部客家第一鎮」的洛帶走訪了一位客家老人。張婆婆,今年86歲,頭髮花白,雖年齡已高,但思路還算清晰。即使到現在,不管是古舊的殿堂式客家住宅,還是新修的紅磚綠瓦的客家新房,沒有哪一家不在正中的堂屋裡供奉著祖宗的靈位。洛帶的廣東會館中,還專門擺放了「客家入川先祖神位」來供奉祖宗;2008年,洛帶還舉行了首屆客家清明祭祖祈福節祭祖大典,以客家人的祭祖方式祭拜祖宗,表示客家後代對祖宗的崇拜,祈福祖宗對後代的保佑。客家人的追本溯源,不僅僅表現在語言的傳承上,許多風俗習氣也被保留下來。
  • 傷心涼粉配洛帶長城,譜寫成都版「孟姜女哭長城」!
    洛帶古鎮位於成都東部龍泉驛區,保存著較完整的客家文化,有「西部客家第一鎮」之稱。鎮上有諸多建築精美的古建築群落,客家人建的四座會館極具特色,其中以廣東會館、江西會館、客家博物館為代表,客家習俗的傳統節日也延續至今,舞火龍、水龍節都非常熱鬧。
  • 湖廣填四川之《客家風雲》(張永康)
    據《成都通覽》記載:「現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而其中的客家人,多數是從廣東、福建、江西一帶移民,主要聚居在川西的成都東山區域,統稱「東山客家」。「東山客家」大致範圍是成都市區以東到龍泉山的淺丘低山區域,包括洛帶、龍潭寺、石板灘、西河、十陵等客家鄉鎮,總面積約460平方公裡,居住約50萬客家人,是我國西部客家人居住最為集中的區域。
  • 【客家資訊】首部大型客家文化題材電視連續劇《大南遷》開播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孫曉芬 ‖ 我與湖廣填四川和四川客家研究
    在這期間結 集出版了散文集《方舟集》,在20世紀的最後一年——1999年7月,我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當新千年到來之際,《人民畫報》登載了《孫曉芬的新世 紀馬年感言:為西部吶喊!》這比較研究法取得大收穫,是我那時始料未及的。首部《清代前期的移民填四川》成為暢銷書在改革開放的陽光雨露下,我進入到新的研究領域。
  • 非遺大學堂|三舍民宿原生態客家山歌公益培訓班結業
    經過5個月左右的教程,2020年12月30日,「非遺大學堂·原生態客家山歌公益培訓課」在梅縣區雁洋鎮大觀天下景區三舍綜藝民宿舉行結業典禮,12名景區工作人員通過唱腔考核順利結業。本次培訓課由梅州市文化館(梅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舉辦,於2020年8月5日開課,聘請國家級非遺項目梅州客家山歌的市級代表性傳承人趙文有,每周三下午為景區工作人員現場授課,從吐字、節奏、唱腔等方面,教唱梅州各縣(區、市)原生態客家山歌共計14首,並講授客家山歌中獨特的曲調和民俗文化。
  • 客家文化|客家教育奇觀
    這卻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發人深思的一個部分,可以說,這也是社會協調的一種機制。不是神話,又勝似神話。客家先民歷經五次大遷徙,但「耕讀傳承」的意識始終未變,以「讀」求「仕」依然是他們選擇的上策。偏僻山區與聚族而居的環境,使他們只能走家族式的辦學與管理。
  • 客家文化 客家藍衫──客家文化的一個重要象徵,你知道嗎
    客家文化主要包括客家方言、客家習俗、客家人文、客家建築、客家飲食、客家服飾和客家意識等。
  • 百位客家歌手唱響客家夢丨客語版《中國》搶鮮看!尋烏調查紀念館上央視!
    廣 告歌曲《中國》為中宣部批准入選第五批的中國夢歌曲,客語版《中國》MV由央視音樂頻道與客家音樂人陳善寶老師發起製作
  • 客家歌手謝德明出演共唱央視客語版《中國》
    看各地謝姓文化及時訊報導↑江西民歌手謝德明參加2018年央視15套大型音樂節目《中國》MV
  • 客家文化對臺灣的影響
    臺灣客家有600萬以上,約佔臺灣總人口的26%,客家文化隨客家人遷徙臺灣而入臺,在臺灣有廣泛的影響,已經成為臺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987年,臺灣《客家風雲》雜誌創刊,提出「重建客家人尊嚴」的訴求,力圖復興臺灣客家文化。
  • 客家本色、千年萬年!
    1980年,涂敏恆鑑於客家音樂沒落,與他大湖同鄉中另一位優秀的詞曲創作者吳盛智,比賽誰先寫出3000首客家歌曲,以便互相激勵,提高客家音樂的水平。沒想到吳盛智先因車禍去世,無法完成他們約定的壯舉,而且涂敏恆後來也在2000年3月14日因車禍去世,同樣是功敗垂成,令人非常惋惜。雖然如此,涂敏恆還是創作了2300多首客家歌曲,成為非常重要的客家文化遺產。
  • 尋味華僑城文化旅遊節,感受舌尖上的小城滋味
    除了享用黃龍溪水孕育而成的美食,到了古碼頭怎能不下水感受黃龍溪的魂呢?作為2019華僑城文化旅遊節的重要內容,這個夏天,黃龍溪推出為期一個月的歡樂戲水季活動(註:黃龍溪歡樂戲水季持續到8月中旬),民族節目表演、戰隊潑水比拼,以及花式「水上漂」,讓男女老少都能收穫夏日最清澈的笑聲。現場參與互動挑戰環節,還有機會贏取黃龍溪歡樂田園體驗券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