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對臺灣的影響

2021-02-17 厓兜

客家文化對臺灣的影響十分深遠。臺灣客家有600萬以上,約佔臺灣總人口的26%,客家文化隨客家人遷徙臺灣而入臺,在臺灣有廣泛的影響,已經成為臺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1987年,臺灣《客家風雲》雜誌創刊,提出「重建客家人尊嚴」的訴求,力圖復興臺灣客家文化。臺灣地區的許多縣市在中小學開設了客家母語教學客語能力測驗、客家歌謠、客家戲曲等教育課程,舉辦客家祭典、客家文化節,設立客家文化園區、客家文物館,還開辦客家廣播電臺和全球唯一的「客家電視臺」。

1990年12月,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成立,積極推廣客家文化、研究與擬定客家政策、撰寫《客家白皮書》,供支持客家的候選人選舉用,並舉行客家助選活動等,成為目前臺灣本土最具代表性的客家政治與文化運動團隊。

2004年,臺灣第一個以客家民係為名的政黨「臺灣客家黨」宣布籌組,宣稱其目的是希望真正達到人人平等、資源分配均衡。客家人參與政治的情感與其日益獲得政治權力相輔相成。近年來,在臺灣各類選舉中,客家票往往成為左右結果的關鍵票,各候選人對客家票的動員和爭奪也異常激烈。執政當局也採取一些政策以爭取客家選票。

2001年臺灣「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正式掛牌運作,標誌著客家人首度被體制承認。一些客家縣市也紛紛成立客家委員會。在這種情況下,客家民系漸漸得到了保護自我文化以及影響整個政局的實力和權力,在面對其他民系和文化時變得更加自信,參與政治的熱情更加高漲。

2009年,參加第三屆海峽兩岸客家高峰論壇的中共寧化縣委統戰部長何正彬在《臺灣見聞有感》一文中指出:時任國民黨主席吳伯雄在論壇上致辭說:「臺灣朝野上下都有搶救客家文化的共識,致力推動客家語言的復甦和客家文化保護工作。」

文章來源:國際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專家組。

點擊下方二維碼,長按關注,你會喜歡上客家.


相關焦點

  • 洪馨蘭 | 臺灣客家文化產業的發展歷程、特色與挑戰
    分析過往經驗,臺灣客家文化產業有不少看似移植(transplant)、接枝(inarching)的部分。最常被學校課程提到的案例可能就是臺灣的客家擂茶。      換句話說,當代臺灣的客家文化中,除了刻板印象外,還有許多嫁接的印象或發明的印象,揉雜成為「臺灣客家」這個新的概念與類屬,而這背後之社會動力,主要還是來自於前文所提到的:臺灣客家族群意識的提升,讓客家人有著極大的企圖找到足以識別的族群特徵,建構族群意識。
  • 專家:臺灣客家語言和文化以每年5%的速度流失
    中新網武平9月9日電 (張羽 鍾旖)臺灣中華海峽兩岸客家文經交流協會秘書長、臺灣世新大學教授黃肇松9日在福建武平表示,「要保存客家文化,尤其客家語言,責任其實在客家人自己身上,不要因周邊的因素影響就懈怠了這一份責任。」
  • 臺灣文化|客家花布的經典、復古與創新
    圖/ 網絡客家文化源自中原漢人南遷時所保留的唐宋時期河洛文化,並融合中國南方少數民族和廣東地區原生的南粵文化
  • 客家文化 客家藍衫──客家文化的一個重要象徵,你知道嗎
    客家文化主要包括客家方言、客家習俗、客家人文、客家建築、客家飲食、客家服飾和客家意識等。
  • 【客家文化】中華特色民居之客家圍屋
    客家圍屋又稱為圍龍屋、圍屋、轉龍屋等,是漢族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文化建築。圍屋始建於晉唐宋,興盛於明清。廣義的圍屋可以指各式的客家圍樓或圍屋。圍屋結合了漢民族的古樸遺風以及南部山區的地域文化,獨具特色,它不僅是客家文化的集中體現,也是中國五大民居特色建築之一,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 臺灣客家桐趣遊 桐花漫舞 體驗客家風情
    這是一趟以探尋臺灣客家文化為主的旅行團──「臺灣客家桐趣遊」,由星洲日報大北馬丶星洲電子報及檳州客家公會舉辦,而選擇在5月份出發,也是希望能碰上油桐花漫山遍野盛開的花景。在8天旅程中一路陪伴我們的導遊小範,一開始就向大家講述臺灣歷史及現況,當然也不忘盡責地向我們介紹臺灣客家人。
  • 【愛的麵包魂】跟著電影遊臺灣:美濃,臺灣保存最完整的客家文化小鎮
    小提示:點擊上方↑↑↑藍色小字可立即關注臺灣電影發布的訊息
  • 近十年臺灣客家研究出版專書回顧
    此書可稱是繼羅香林之後的客家歷史研究新經典,亦為影響中國大陸對客家研究重視的動力源之一。 專研臺灣客家研究者,理應讀之。此書中譯版《中國歷史上的移民與族群性:客家人、棚民及其鄰居》,在2013 年由廣東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冷劍波、周雲水等學者聯手翻譯,北京社會科學院文獻出版社出版,可謂對欲著手研究大陸與臺灣的客家歷史者,提供便利之處。
  • 客家人物 鍾肇政:臺灣客家人的精神領袖
    融匯世界的客家  展示客家的世界  我們致力於客家文化傳承和產業發展
  • 客家文化風俗習慣
    第一次的大遷徙是在公元317—879年間,東晉懷帝妥朝時,由於西北方少數民族入侵中原,形成對漢民族影響深遠的「五胡亂華」之局,中原地區的不少官員和平民,也紛紛隨著渡過黃河南下。為了避免和原戶籍者發生混淆,便把這些新來的戶籍稱為「客」。這是「客」字第一次在中華民旅上出現。第二次大遷徙是在公元880——1126年間。
  • 【焦點】近十年臺灣客家研究出版專書回顧
    所以此書出版後,作者自序中有言,會將書名改為有「忠魂」二字,實寓含了清後期時臺灣錯綜複雜的族群關係歷史情結。此書也解釋了同樣是在乾隆末年林爽文事件後,北臺灣桃竹苗客家地區設立的兩間義民廟 ─ 新竹枋寮與苗慄義民廟,為何前者祭祀圈逐漸擴大到南桃園與新竹,乃至光緒年間又影響了中港溪流域客家地區;但同樣也是約 220 年歷史悠久的苗慄義民廟,香火就相對不盛。
  • 臺灣擬將客家話定為官方語言
    香港中通社6月15日電 臺北消息:臺灣「行政院會」15日通過「客家基本法修正草案」,明定客家話為官方語言之一;服務於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的公、教人員應能使用客家話服務
  • 「客家妹」蔡英文用客家語大談「世世代代做最勇敢的臺灣人」
    據香港中評社9月7報導,蔡英文上午前往新竹褒忠亭義民廟出席2020義民節慶祝大典,感念義民先祖,為家園和土地的犧牲奉獻,她強調「義民精神」就是「臺灣精神」,還用客家話提到「世世代代做義民爺爺的好子弟
  • 客家文化|客家教育奇觀
    這卻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發人深思的一個部分,可以說,這也是社會協調的一種機制。不是神話,又勝似神話。 客家先民歷經五次大遷徙,但「耕讀傳承」的意識始終未變,以「讀」求「仕」依然是他們選擇的上策。偏僻山區與聚族而居的環境,使他們只能走家族式的辦學與管理。
  • 臺灣百大餐廳之客家菜館篇
    現今保留於農家或飯店酒家的客家烹飪技藝,仍有許多奇妙的手工作法。現在臺灣達人網就為親推薦幾家以客家菜為主的古色風情餐廳!百大餐廳‧北埔泥磚屋客家菜 臺灣百大餐廳‧米鋪客家小館從臺東沿著臺九線驅車北上,在臺九線332k處,沿著稻田小徑,隨即可見富含古色風情的純樸房舍-米鋪客家小館,極具特色又充滿古早風味的客家料理,不管是經典的客家爌肉、客家小炒、薑絲炒大腸,還是極具特色的私房料理
  • 臺灣詔安客家文化節 8大社客家好食「烏白煮烏白食」登場
    翻爆午報即時/臺灣詔安客家文化節,8大社客家好食「烏白煮烏白食」登場。(張朝欣攝)  臺灣雲林詔安客家文化節8大社客家好食「烏白煮烏白食」15日登場,今年主題為傳統飲食文化,8大社的「著年」請客文化已有100多年歷史,藉由熱鬧吃拜拜,讓許多文化原汁原味的傳承給下一代。
  • 臺灣高雄美濃客家文物館,走在隨風波動的中正湖畔
    我對於美濃僅停留在客家美食的板條,美濃特有的產業油紙傘,在高雄縣市尚未合併之前,美濃與旗山都是高雄山線中很重要的城市。過去的美濃稱之彌濃,曾是臺灣客家六堆中的右堆,百分之九十的居民都是客家人,讓整個美濃中仍保有豐富、完整的客家文化,並為南臺灣最著名之客家文化區,也是臺灣客家文化保存最完整的一個鄉鎮。來到美濃,第一站我們先拜訪了中正湖。
  • 300億的創收神話,臺灣客家桐花祭是怎麼做到的?
    好萊塢的電影在經濟低迷的時候票房越高,表明人們對於休閒、文化的需求在高漲。如何拉動臺灣的經濟,需要合適的項目與人才。在困局中出現了一位英傑——莊錦華女士,她臨危受命,被苗慄縣和客家委員會委託策劃一個項目來拉動經濟。這就有了後來的「桐花祭」。
  • 熱點| 「文化+旅遊」 我區打造客家特色旅遊精品
    走進被櫻花包圍的客家文化城,就像走進了客家人遷徙、生養、奮進的展示館,這裡客家文化景觀設施豐富,陳列了客家人繁衍生息的各類文物,偶爾還能聽到一段淳樸的客家山歌,讓人流連忘返。 、中國(贛州)客家文化節、中國客屬第三屆懇親聯誼大會、第六屆海峽兩岸客家高峰論壇臺灣客家鄉親贛州祭祖大典等重大活動。
  • 中國內陸神奇的客家王朝,西部客家第一鎮洛帶,感受原生態客家文化
    洛帶古鎮之客家文化 世界的洛帶,永遠的客家,洛帶古鎮還有這中國西部第一客家鎮這樣的美譽,卻是為何?目前有85%的居民多為客家移民的後裔,傳承著客家人的鄉音,鄉俗,又被四川這邊的民風民俗影響著,融合著,這裡有著經典的客家建築,客家美食,客家民俗,比如一年一度的「火龍節」,「水龍節」等等,因此才成就了今天這樣一個「中國內陸神奇的客家王國」,世界的洛帶,永遠的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