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對臺灣的影響十分深遠。臺灣客家有600萬以上,約佔臺灣總人口的26%,客家文化隨客家人遷徙臺灣而入臺,在臺灣有廣泛的影響,已經成為臺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1987年,臺灣《客家風雲》雜誌創刊,提出「重建客家人尊嚴」的訴求,力圖復興臺灣客家文化。臺灣地區的許多縣市在中小學開設了客家母語教學客語能力測驗、客家歌謠、客家戲曲等教育課程,舉辦客家祭典、客家文化節,設立客家文化園區、客家文物館,還開辦客家廣播電臺和全球唯一的「客家電視臺」。
1990年12月,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成立,積極推廣客家文化、研究與擬定客家政策、撰寫《客家白皮書》,供支持客家的候選人選舉用,並舉行客家助選活動等,成為目前臺灣本土最具代表性的客家政治與文化運動團隊。
2004年,臺灣第一個以客家民係為名的政黨「臺灣客家黨」宣布籌組,宣稱其目的是希望真正達到人人平等、資源分配均衡。客家人參與政治的情感與其日益獲得政治權力相輔相成。近年來,在臺灣各類選舉中,客家票往往成為左右結果的關鍵票,各候選人對客家票的動員和爭奪也異常激烈。執政當局也採取一些政策以爭取客家選票。
2001年臺灣「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正式掛牌運作,標誌著客家人首度被體制承認。一些客家縣市也紛紛成立客家委員會。在這種情況下,客家民系漸漸得到了保護自我文化以及影響整個政局的實力和權力,在面對其他民系和文化時變得更加自信,參與政治的熱情更加高漲。
2009年,參加第三屆海峽兩岸客家高峰論壇的中共寧化縣委統戰部長何正彬在《臺灣見聞有感》一文中指出:時任國民黨主席吳伯雄在論壇上致辭說:「臺灣朝野上下都有搶救客家文化的共識,致力推動客家語言的復甦和客家文化保護工作。」
文章來源:國際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專家組。
點擊下方二維碼,長按關注,你會喜歡上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