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風俗習慣

2021-01-18 勿非霧

所謂客家人,是指原籍為河南地區的中原漢族,在東晉戰亂時南遷,開始成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更在後來的幾次遷徙行動中,逐漸形成今天具有獨特風貌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華漢民族的一個支系。客家人最為明顯的特徵是講客家話,客家語系是漢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歷史上,客家人有五次大南遷,時延1500年的記載。

第一次的大遷徙是在公元317—879年間,東晉懷帝妥朝時,由於西北方少數民族入侵中原,形成對漢民族影響深遠的「五胡亂華」之局,中原地區的不少官員和平民,也紛紛隨著渡過黃河南下。為了避免和原戶籍者發生混淆,便把這些新來的戶籍稱為「客」。這是「客」字第一次在中華民旅上出現。

第二次大遷徙是在公元880——1126年間。唐朝末年,黃巢舉兵起義及「五代十國」,天下大亂,客家先民又從皖贛某地居所,現遷往江南南部、福建西北及廣東北邊。

第三次大遷徙是在公元1127——1644年間,金元相繼入侵,宋高宗南渡,地這過程中,許多客家人幸均捲入保衛宋室、抵抗元兵的勤王戰爭。宋亡後,他們只好退往更偏遠的廣東東、北部。

第四次大遷徙在公元1645——1843年間,這次遷徙卻是康熙皇帝為了爭取南方的民心,賜給每個男子8兩銀子、婦女兒童4兩銀子,鼓勵客家人遷入四川、廣西及臺灣。一向以客家人為榮的朱德同志的祖輩就是在這一次遷徙時,從韶關移居四川的。

第五次大遷徙是在1866年以後,發生於太平天國起義末期。由於太平天國的首領洪秀全是客家人央太平天國失敗後,話多客家人在清政府的壓力下,紛紛向理智偏遠的南方,甚至向東南亞等海外地區遷徙。

目前,全世界有客家人約4500萬人。其中國內4000萬人,國外有500萬人左右。在海外的客家人分布很廣,較集中的是東南亞一帶,新加坡的李光耀、和國際知名作家韓素音均是客家人。國內有客家人聚居的地區共有17個省、185個市縣,其中客家人佔95%以上的純客縣50個,客家人最為集中的地方是贛南、閩南和粵東北部。廣東的客家人有2000多萬,佔全省總人數近30%,其中純客縣15個。

河源作為東江流域的純客家地區,最早的客家先民來歷可追逆到秦朝。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後,為進一步開發嶺南,派屠睢、任囂、趙佗帶50萬兵卒駐守,還下令將數十萬名「罪人」發配到嶺南。趙佗先為龍川縣令,後為南越王。龍川的趙、韋、官、任四姓居民就是第一批進入龍川與當地土著族人雜居的中原人。但是,作為客家人大規模遷徙到河源地區的時間,卻要推到客家人第三次大遷徙這一時期,即公元1127——1644年間。

河源人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承傳著客家民系優秀的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廣東梅縣的山歌文化獨樹一幟。河源的東江客家菜則比較有特色。

客家人的習俗大致上包括全國性的傳統歲序節俗,地方性崇拜、禮節等。

(一)主要節日:

☆春節:有拜年,遊樂活動等,是最隆重的節日。

☆立春:即交春。

☆元宵節:正月十五是中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元宵節吃元宵,玩燈,賞燈,猜燈謎。

☆二月二:開正節。

☆清明:客家掃墓習俗多從春分開始,清明達到高潮。

☆端午:客家普遍稱為五月節。節日主要內容是吃粽子,雄黃酒,龍舟賽。

☆七月節:也即鬼節。

☆中秋:民間通稱八月節。吃月餅,賞月等風俗大體各地相同。

☆重陽節:客家人叫「九月節」。

☆冬至:客家人有「冬大過年」之說。

(二)婚姻禮俗:

客家人的婚姻禮俗受古時風尚影響較重,主要仍以傳宗接代為目的。客家人男婚女嫁講究「明媒正娶」,客家社會正式的婚姻關係是一種「嫁娶婚」,招贅之風並不盛行。

過程儀式大部分仍沿舊習:如相親、送定、報日子、送聘金、盤嫁妝、接親、拜堂鬧洞房等。

(三)民間娛樂:

客家民間娛樂內容非常豐富,節日的主要有秧歌、龍舟競渡、踩船燈,舞龍燈,舞獅,高腳師,迎花燈,踩馬燈,打花鼓,樂器會,演戲,放煙火,平時的有唱山歌,唱小曲,彈琴,彈箏,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紙牌,擲狀元籤,打麻將,養花,釣魚等。

相關焦點

  • 龍巖學院《閩西客家民間信仰與風俗研究》出版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龍超凡) 近日,龍巖學院閩臺客家研究院又一科研成果面世:該校陳弦章教授的學術專著《閩西客家民間信仰與風俗研究》,由九州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據了解,陳弦章現任龍巖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院長、閩臺客家研究院院長。
  • 客家文化 客家藍衫──客家文化的一個重要象徵,你知道嗎
    客家文化主要包括客家方言、客家習俗、客家人文、客家建築、客家飲食、客家服飾和客家意識等。
  • 探訪客家非遺文化「擂茶」的秘密
    雅溪古村的圍屋一直都是贛南客家圍屋的佼佼者,始建於清朝光緒年間,雅溪村的先祖陳氏興建圍屋的原因是由於當時的全南偏僻荒涼,盜賊流寇經常出沒騷擾百姓,客家人身無躲避之處。陳氏家族為了自保,邀族人合議一起建造一座土圍,以防盜防寇,確保家族人身財物安全。歷盡艱辛終於把土圍建成,名為福星樓。
  • 洛帶客家——在異鄉不為異客
    他們遷徙到異鄉,既適應著當地的風俗,又不忘骨子裡的記憶;生活在異鄉,既適應著生活,又改變著生活。客家人的祖先原本生活在黃河流域,後因戰亂向南遷徙,來到閩粵贛邊區,由此形成漢民族中穩定而具有特色的一支民系,為區別於當地居民而稱之為客家。客家人經過長時間的遷徙,對於各種環境都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因此他們可以很快地適應當地的環境,了解當地的風俗,習慣當地的口味,逐漸成為一個「當地人」。
  • 傳承自身文化,花500年廢除漢字,韓國都改變了哪些風俗習慣?
    這就是所謂的不符合時代,而還有一部風風俗習慣,是好的,優雅的,對人民的生活有幫助的。大韓民國在古代的時候傳說是中國的一支跨海而立,形成了今天的韓國,而在最早韓國也是用中文的,大韓民國花了500年的時間,廢除了原來使用的漢字,創立了自己的韓文,這就是民族文化。
  • 熱點| 「文化+旅遊」 我區打造客家特色旅遊精品
    走進被櫻花包圍的客家文化城,就像走進了客家人遷徙、生養、奮進的展示館,這裡客家文化景觀設施豐富,陳列了客家人繁衍生息的各類文物,偶爾還能聽到一段淳樸的客家山歌,讓人流連忘返。客家非遺精品展覽館採用了圍屋的外形特徵,根據非遺分類,按民間文學、音樂舞蹈、傳統戲劇、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傳統醫藥、傳統美術、傳統技術和民俗等,形式多樣集中展示贛南客家非遺精品。 贛南是最早接納客家先民的地區,世代客家人在這裡繁衍生息,在長期艱苦創業中孕育了「吃苦耐勞、開拓進取、精誠團結、愛國愛鄉」的客家精神和光輝燦爛的客家文化。
  • 三臺縣西平客家宗祠群,移民文化活化石
    後來客家移民逐漸與當地文化融合。但遷徙而來的客家人對祖籍和宗祠有著特殊的情結,以祠堂和祭祀祖先為核心,形成了強大的家族聚合力,它不僅維持著宗族的倫理秩序,同時也維護著社會秩序和公德。祠堂具閩南風格 仿佛在唱著思鄉的歌在三臺縣西平鎮周邊,坐落著八處福建客家移民修建的吳氏宗祠群。
  • 【客家文化】論客家人的性格特徵
    本文所說的客家民系的性格特徵主要指的是這一群體在文化傾向、價值觀念的取向上的認同感,以及習慣化了的行為反應與情感,也就是說脾氣與習性。舊時客家地區把教書人尊稱為先生,把教書先生的妻子尊稱為先生娘,人們信奉"天、地、君、親、師"的信條,認為教師的職業是尊貴的。客家人普遍尊重教師、尊重知識,"識斯文,敬斯文"是他們的口頭禪。童文化教育還可以從客家地區中小學校數量之大看出。僅以梅縣而論,至抗戰前後,全縣已有40多所中學、800多所小學,還辦有嘉應大學和南華學院。客家許多鄉村,長期來被譽之文化之鄉。
  • 客家山歌決賽了_文化頻道_鳳凰網
    羊城晚報訊 記者劉雲,通訊員汪浩、生繼鋒報導:「放歌越秀山,越唱越響亮———2011越秀客家山歌邀請賽」終於迎來決賽的一天!
  • 精選一組關於挪威、丹麥及冰島的風俗習慣
    風俗是文化的一部分,或者說文化所包含的大部分內容都屬於風俗的範疇。因此,文化環境是決定風俗特徵的一個因素。——〔泰〕披耶阿努曼拉查東一,挪威的風俗習慣。1,挪威人的飲食離不開魚類和水產品,輔之以肉類,有羔羊肉、小牛肉、牛肉,駝鹿肉和馴鹿肉也比較常見。
  • 客家文化對臺灣的影響
    臺灣客家有600萬以上,約佔臺灣總人口的26%,客家文化隨客家人遷徙臺灣而入臺,在臺灣有廣泛的影響,已經成為臺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987年,臺灣《客家風雲》雜誌創刊,提出「重建客家人尊嚴」的訴求,力圖復興臺灣客家文化。
  • 客家文化|客家教育奇觀
    這卻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發人深思的一個部分,可以說,這也是社會協調的一種機制。不是神話,又勝似神話。客家先民歷經五次大遷徙,但「耕讀傳承」的意識始終未變,以「讀」求「仕」依然是他們選擇的上策。偏僻山區與聚族而居的環境,使他們只能走家族式的辦學與管理。
  • 故事 你只識成大,卻不知道它周圍的客家文化
    在歷史的長河中,在成都大的語言環境下,客家話居然能流傳百年之久,甚是驚訝。即使到現在,不管是古舊的殿堂式客家住宅,還是新修的紅磚綠瓦的客家新房,沒有哪一家不在正中的堂屋裡供奉著祖宗的靈位。洛帶的廣東會館中,還專門擺放了「客家入川先祖神位」來供奉祖宗;2008年,洛帶還舉行了首屆客家清明祭祖祈福節祭祖大典,以客家人的祭祖方式祭拜祖宗,表示客家後代對祖宗的崇拜,祈福祖宗對後代的保佑。客家人的追本溯源,不僅僅表現在語言的傳承上,許多風俗習氣也被保留下來。
  • 客家紅雞蛋裡的「文化涵養」
    我國民間風俗中與雞有關的習俗數不勝數,其中,客家人在生小孩後宴請賓客吃紅雞蛋的風俗沿襲至今。這種雞蛋被稱為「喜雞蛋」,就是在蛋殼表層塗上了紅顏色。「紅雞蛋,滿臉串,今年吃你的喜饃饃,明年吃你的紅雞蛋。」
  • 去日本留學有哪些風俗習慣要提前了解?
    早在唐朝時期日本就派出了遣唐使向中國學習文化,所以在日本文化中隨處可見中國文化的影子。在日本有著名的「三道」,即日本民間的茶道、花道、書道,也是那時從中國傳入。但也有一些日本特色的風俗習慣,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
  • 客家民俗風情
    群山高聳,峻岭飛走,這如濤如浪如畫如詩的青山秀水,掩藏著多少古樸奇特的客家民風。   翻開閩西各縣的歷史,走過這塊一萬九千多平方公裡的南國熱土,客家人所創造的五 彩紛呈的文化和千姿百態的民俗風情給人們留下難以忘懷的記憶,勤勞智慧的客家兒女用自己的雙手譜寫了輝煌的篇章,便閩西各縣贏得了「文化之鄉」的美譽。
  • 廣東梅州藏了個如世外桃源般的客家小鎮,超適合發呆慢旅行!
    聽說您沉迷於客家文化,聽說您很嚮往客家的生活,梅是最好的選擇,它位於世界客都,歷史上客家民系的最終形成地,聚居繁殖——梅州,來到客人的天下,就能感受到客人文化的精髓,作為我國首個觀光產業園,梅州客天下成為了世界的客人,五大旅遊區和文化研究,先不說那個到底夠不足夠,先一起進入這裡吧。
  • 客家文化|客家過年習俗有哪些?
    ▲ 點擊藍字「今日尋烏」,關注中國客家尋烏最接地氣、重服務微信「百節年為首」,客家人與全國全省多數地方一樣,視過年為一年中最為隆重和歡樂的節日
  • 客家婚禮,原來他們這麼搞!!
    客家的傳統文化習俗傳承很久遠,客家婚俗也是客家文化習俗中較有特色的一種習俗。按客家人結婚風俗,女子十多歲的時候家人就會選擇一個時間做些東西然後分送給自己的親朋好友,來示意自己的女兒已經長大成人,到了可以配婚的年齡。而有的男子要是得知了可以託媒人來向女子方提親。
  • 羅新煥:「客家文化網絡形象大使」
    汕尾市陸河縣客家文化研究會會長羅新煥的故事《陸河客家文化的「網絡形象大使」》獲評「南粵十大好網民故事」。 2006年以來,羅新煥撰寫了100多篇有關海陸豐客家民俗文化歷史等方面的文章,在《汕尾日報》《光明網》《客家網》《梅州日報》和福建《環球客家》等報刊、網絡平臺發表,出版了《陸河民俗文化(採擷)》《閒話陸河》等客家文化書籍。每年編輯出版一期《陸河客家》會刊,加強對外客家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