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擬將客家話定為官方語言

2021-02-19 廣東省客家商會

香港中通社6月15日電 臺北消息:臺灣「行政院會」15日通過「客家基本法修正草案」,明定客家話為官方語言之一;服務於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的公、教人員應能使用客家話服務,取得客家話認證者升遷可加分。

  出身客家望族的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選前提出要推廣客家文化、讓客家話進入公共領域,並認為馬英九時期制定的《客家基本法》形同虛設。「行政院會」通過的修正草案,將客家話定為官方語言之一,在客家人口集中區域,推動客家話為通行語。

圖:臺灣苗慄客家文化園區

  此外,修正草桉規定服務於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的公務員及教師,應有相當比例通過客家話認證。客委會主委李永得表示,客家鄉鎮公教人員通過客家話認證,對未來升遷有一定加分效果。

  李永得稱,過去政府在客家話的推廣上,採取屬人主義,也就是客家人要講客家話,但這樣無法阻止滅絕命運;修法後採取屬人與屬地主義同時進行,一旦被公告指定為客家地區,未來即便因為人口流動,導致客家人口降低至5成以下,客家話仍將是當地官方語言。

  修正草桉也規定,政府捐助設立財團法人客家語言發展研究中心,辦理研究發展、認證與推廣,並建立完善資料庫,鼓勵客家話復育傳承與人才培育。

  李永得說,目前客委會在認證業務上,已經與各大學研究機構有長期合作,為了讓客家話形成文字,有利於後續傳承,成立一個獨立財團法人很重要。

(來源:香港中國通訊社)

相關焦點

  • 專家:臺灣客家語言和文化以每年5%的速度流失
    專家:臺灣客家語言和文化以每年5%的速度流失 2014-09-09 23:16:30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中新網武平9月9日電 (張羽 鍾旖)臺灣中華海峽兩岸客家文經交流協會秘書長、臺灣世新大學教授黃肇松9日在福建武平表示,「要保存客家文化,尤其客家語言,責任其實在客家人自己身上,不要因周邊的因素影響就懈怠了這一份責任。」
  • 讓英語當第二官方語言 臺學者:難道臺灣被英美殖民過嗎?
    何萬順說,臺灣目前沒有規定官方語言,如果把中文定為第一官方語、英語定為第二官方語,那閩南話、客家話、高山族語又要放在哪裡?「一個族群若是失去了母語,這個族群的靈魂還存在嗎?」英語當然很重要,也是全球化的共通語言,但現在越來越多人注重在地議題,同時也使用地區語言,是不是要給英語官方地位,有待商榷。
  • 英語為臺灣第二官方語言?庸人自擾
    如:處理不當黨產,追殺國民黨、推行「一例一休」法案,臺灣的大小企業和廣大勞工都怨聲載道、不承認「九二共識」,不鼓勵與大陸交流,大陸遊客來臺的人數銳減、堅持廢除核能發電,臺灣的供電能力發出警訊、重新制定高中課綱,將中國歷史納入東亞歷史的一部份、最近又來了個要將「英語列為第二官方語言」。    「英語列為第二官方語言」,究竟是什麼意思?
  • 客家文化對臺灣的影響
    臺灣客家有600萬以上,約佔臺灣總人口的26%,客家文化隨客家人遷徙臺灣而入臺,在臺灣有廣泛的影響,已經成為臺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987年,臺灣《客家風雲》雜誌創刊,提出「重建客家人尊嚴」的訴求,力圖復興臺灣客家文化。
  • 這家香港國貨公司竟然曾把客家話定為「官方語言」!
    俗話說,創業容易守業難,何況要將裕華國貨發展成如今的規模。而這些,離不開餘國春、餘鵬春兄弟的攜手努力。哥哥餘國春1951年出生於印尼,1959年隨父母定居香港。1974年,從雪梨亞麥哥得大學畢業的他返港,加入裕華大家庭,開始了「裕華生涯」。
  • 臺媒:英文列臺灣「官方語言」 值得商榷
    專訪表示,明年將確立臺灣「雙語國家」政策,要將英語打造為第二官方語言。  賴清德的宣示引發了議論,著名學者李家同教授批評說,大部分亞洲雙語國家是因為曾被英國殖民,但臺灣從來不是英國殖民地,為什麼要「雙語」?他進一步指出,若英文真的成為「官方語言」,未來所有「官方文件」都要有中英文兩個版本,質疑這種工作將浪費太多資源。
  • 深圳第二官方語言之爭:英語,還是粵語?
    伴隨著深圳的發展,如今在第二官方語言上起了爭議,究竟是採用英語,還是使用粵語?根據《南方都市報》報導,在今年11月初的「深圳企業家座談會」上,有企業家建議將英語列為深圳的第二官方語言:建議對標深圳和香港的差距,把英語列為深圳、至少是窗口單位的第二官方語言。
  • 臺灣推英語為第二官方語言? 專家:臺英語水平還不如越南
    參考消息網6月19日報導美媒稱,臺當局和民間嘗試推動將英語作為第二官方語言。有民意代表說,臺灣需要與國際社會實質交流。不過,有教育和語言工作者提出不同思路。據美國之音電臺網站6月18日報導,2017年臺當局立法機構會期,曾舉行過名為「推動英語作為第二官方語言」的一場會議。
  • 客家人物 鍾肇政:臺灣客家人的精神領袖
    「天上的星星不說話,地上的娃娃想媽媽,夜夜想起媽媽的話,閃閃的淚光魯冰花……」1月20日,在臺灣著名作家鍾肇政91歲生日慶祝會上,他的客家鄉親們為他唱起了以其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插曲《魯冰花》臺灣回到祖國的懷抱,那麼祖國大陸豐厚的資源,加上臺灣進步的科技,將可建立一個強大的中國,不再被日本人、西洋人欺負。我們這一輩的年輕人,當時所關注的就是如何以進步先進的臺灣,帶動整個中國走向強盛之路。但這個美麗的夢想因臺灣發生二二八事件破滅了。
  • 英語作為深圳第二官方語言?網友:粵語和客家語呢?
    伴隨著深圳的發展,如今在第二官方語言上起了爭議,究竟是採用英語,還是使用粵語?    根據《南方都市報》報導,在今年11月初的「深圳企業家座談會」上,有企業家建議將英語列為深圳的第二官方語言:  建議對標深圳和香港的差距,把英語列為深圳、至少是窗口單位的第二官方語言
  • 該以客家人為主體的國度以客家話為國語,很多人看不懂其文獻資料
    按照《客家源流考》裡面的說法,客家人經過近千年的五次大遷徙,最終形成漢族的一個新民系,居住的大本營是贛南、閩西、粵北三角地區。但因戰亂和人口膨脹等原因,又有相當一部份又從這三地繼續遷往其他地區。據統計,我國大陸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廣東、江西、福建、四川、湖南、湖北、貴州、臺灣、香港、澳門等地區,達 6000 萬以上。
  • 近十年臺灣客家研究出版專書回顧
    >一是語言方面的「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重視客家話傳承之精神;二是「慎終追遠」與「勤耕雨讀」的文儒精神,與重視宗族歷史,並不斷藉由纂修族譜,以凝聚宗族認同力之精神。 本書將時間斷限拉大到唐代的前與後,亦能呼應漢語方言學者多認為客、贛方言的原型─亦即「原始客贛方言」,是約形成「唐宋變革」之間的說法;而空間上,本書亦隨著客家族群往海外的移民,從中國大陸論述到臺灣與東南亞乃至美洲的客家人。此書,亦可為研究臺灣客家史的參考書籍。
  • 臺灣客家桐趣遊 桐花漫舞 體驗客家風情
    這是一趟以探尋臺灣客家文化為主的旅行團──「臺灣客家桐趣遊」,由星洲日報大北馬丶星洲電子報及檳州客家公會舉辦,而選擇在5月份出發,也是希望能碰上油桐花漫山遍野盛開的花景。在8天旅程中一路陪伴我們的導遊小範,一開始就向大家講述臺灣歷史及現況,當然也不忘盡責地向我們介紹臺灣客家人。
  • 洪馨蘭 | 臺灣客家文化產業的發展歷程、特色與挑戰
    或許對於較為傳統主義派的客家文化工作者來說,看到客家鄉鎮將「客家文化特徵「放在擂茶體驗上,在心情上頗為矛盾,因為它並非臺灣客家人從日常生活發展出來的,追溯其脈絡可能與20世紀中葉之後來自廣東陸豐的客家人的引入有關,而且在作為飲食的文化內涵上,陸豐的擂茶與臺灣現在的觀光擂茶,本質上也有非常大的不同[10]。
  • 臺灣文化|客家花布的經典、復古與創新
    ,不同支系的客家人在文化特徵上也有所差異,在臺灣客家人則集中於桃竹苗一帶;如今客家傳統「花布」儼然成為臺灣客家人的代名詞,帶著另類樸實感的奢華,是許多客家人童年回憶且和生活緊密結合,也無疑成為客家文化的代表之一。
  • 周杰倫為媽媽做的「客家小炒」,憑啥成為臺灣名菜?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麗 在剛過去的母親節,周杰倫親自下廚為媽媽做了一道菜,名叫「客家小炒」。很多吃貨立刻去查菜譜,發現它竟是一道臺灣名菜。
  • 【薦讀】《客家流行歌曲初探》作者:賴廣昌
    一、客家流行歌曲的定義   有關方言與流行歌曲的關係,臺灣楊克隆先生認為:歌曲是語言(方言歌詞)與音樂的結合體,兩者必須緊密配合,才能產生悅耳動聽的歌曲;語言(方言歌詞)的聲調,也具有相當濃厚的音樂性,而音樂亦能將語言藝術美化,所以不同的語言可以產生不同樂風的歌曲。
  • 【焦點】近十年臺灣客家研究出版專書回顧
    所以此書出版後,作者自序中有言,會將書名改為有「忠魂」二字,實寓含了清後期時臺灣錯綜複雜的族群關係歷史情結。此書也解釋了同樣是在乾隆末年林爽文事件後,北臺灣桃竹苗客家地區設立的兩間義民廟 ─ 新竹枋寮與苗慄義民廟,為何前者祭祀圈逐漸擴大到南桃園與新竹,乃至光緒年間又影響了中港溪流域客家地區;但同樣也是約 220 年歷史悠久的苗慄義民廟,香火就相對不盛。
  • 臺灣百大餐廳之客家菜館篇
    現今保留於農家或飯店酒家的客家烹飪技藝,仍有許多奇妙的手工作法。現在臺灣達人網就為親推薦幾家以客家菜為主的古色風情餐廳!百大餐廳‧北埔泥磚屋客家菜 臺灣百大餐廳‧米鋪客家小館臺灣百大餐廳‧新豐瓦窯贔餐館
  • 【離家】認識客家才女羅思容,客家版的「薩頂頂」
    2002年至2008年,羅思容以客家語、閩南語及國語等語言完成的歌謠近百首。羅思容是臺灣詩人羅浪的女兒,早年主要身份是畫家和詩人,當過老師。2002年,時年42歲的羅思容在幫她父親整理詩文集時,重新意識到用客家詩文來創作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