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創業容易守業難,何況要將裕華國貨發展成如今的規模。而這些,離不開餘國春、餘鵬春兄弟的攜手努力。
哥哥餘國春1951年出生於印尼,1959年隨父母定居香港。1974年,從雪梨亞麥哥得大學畢業的他返港,加入裕華大家庭,開始了「裕華生涯」。而排在四兄弟中的老么餘鵬春,1981年從澳洲大學畢業,在香港的一家會計事務所上班。不久後,因為公司需要收購一家上市企業,需要金融方面的專業人才,餘鵬春也跟著父親和哥哥一起經營裕華國貨。之後他逐漸挑起重擔,負責公司的會計、財務、電腦等事務。
「我和三哥一樣,都是從基層開始做起,逐步由副經理、副總經理到公司的管理層。」餘鵬春說。香港國產百貨業興起於上世紀50年代,大小商家成行成市。隨著市場變化,逐漸出現了中國、中僑、裕華、大華及華豐五大國貨品牌。要想從中脫穎而出,少不了在技術和營運創新方面的競爭。
餘鵬春加入裕華國貨後,和三哥餘國春團結進取,共同發展家族事業。他們從國外帶回了新的觀念,樹立了現代企業管理理念,引進專業人才。「我們當時派員工去日本等國學習考察,引進電腦技術,加強與外商聯繫等等,著手進行一系列的改革。」餘鵬春說。
凡是經營國貨行業者都知道,香港的國貨市場要做好,並不容易。「市場的口味總是千變萬化,一旦落後於市場要求,結果自然是貨品賣不出去,存積倉庫,損失慘重。」餘鵬春說。直到中國改革開放後,內地經濟逐漸活躍,朝市場化方向邁進,貨源也充足了。裕華國貨憑著長期對消費者的了解和對市場的把握,在全國各地採購貨品,形成了暢通的進貨渠道。如此一來,裕華國貨以銷售富有特色的中國商品,特別是正宗高檔的中藥、工藝品、絲綢成衣紡織品等極具特色的商品,在市場中獨樹一幟。
同時,餘國春還採用多種頗具特色的營銷手段以促使零售百貨業的發展。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裕華國貨先後舉辦過中國國畫展、石灣陶器展、國產蘭花展、視聽玩用家電展等等,將文化、科技等主題融於商品消費中。鑑於香港經濟繁榮使香港人生活逐漸富裕起來,香港人對國內外的興趣變得濃厚的情況,裕華國貨又相繼舉辦了「泰國節」和「印尼節」,介紹東南亞國家的購物民俗及工藝品、土特產品,以迎合人們的需求。
如今,裕華國貨由小公司擴展為今日的大集團,裕華國貨在香港的分店有18間,分布在各個重要商業旺區,並向多元化發展,「裕華」已成為響噹噹的金字招牌,是香港國貨業的重要代表。
與此同時,餘國春、餘鵬春兄弟在政治、經濟領域的地位也愈加重要。除身為裕華國貨主席外,熱心公益事業的餘國春還擔任了全國政協常委、香港廣東社團總會主席、香港華人華僑總會名譽會長等,大大小小的頭銜加起來有30多個,並相繼於1998年、1999年和2006年榮獲香港特區政府太平紳士及被頒授銀紫荊星章和金紫荊星章。
弟弟餘鵬春也在擔任董事副總經理的同時,成為香港梅州聯會會長、廣東省政協常委,並於2002年獲香港特區政府授予非官守太平紳士榮銜,於2005年獲銀紫荊星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