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客家流行歌曲初探》作者:賴廣昌

2021-02-14 客家聯盟

        2012年9月18-20日,昌哥受邀參加成都舉辦的第三屆全球客家文化高級論壇,有來自韓國、臺灣、香港、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200多人與會,收到高質量的學術論文80多篇,4篇論文作主題發言,昌哥的論文在4篇之列,受到各界重視和好評。


        另外,還有臺灣幾位學者關於臺灣客家地區一鄉一特產運動的闡釋,四川社會科學院陳世松教授關於成都洛帶客家文化產業園區的建設的論文,朱炎強關於客家人基因研究的報告等。

        感謝四川社會科學院等主辦、承辦機構的盛情相邀和熱情款待,感謝陳世松主任對我們這些關注活態的客家、關注客家青年和未來的青年學者的贊同和賞識。

        我在下面的論文中提到不能用普通話演唱客家流行歌曲,但一些客家專家反對我的觀點,他們認為要用普通話才能讓更多的人喜歡,才能推廣我們的客家音樂。我說普通話演唱客家歌曲,還算客家歌曲嗎?若沒了客家話,還有客家人和客家文化嗎?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我本想用客家話做演講的,可好多專家不贊同,他們認為客家文化研究不僅是客家人參加,客家人應大度包容,要用國語演講。


        我說,廣府人和福佬人為什麼就可以那麼自覺自信地用他們的母語演唱他們的歌曲,而讓非廣府和福佬人學唱他們的歌曲,我們客家人為什麼要依附普通話?客家文化的振奮,不能只吃祖宗飯,翻唱挖掘客家山歌,也不能丟了客家話而用普通話演唱。饒榮發老師的《山歌唱出好兆頭》是普通話的歌曲,很多人傳唱,可又有幾人知道該歌曲是客家歌曲呢?客家文化是迎合市場和大眾弄得沒了自己的特質,還是走自己的路,堅持自己的文化特質,讓非客家人驚豔、欣賞、讚嘆?


昌哥論文正文內容如下,供有興趣的鄉親閱讀:

  《客家流行歌曲初探》
            作者:賴廣昌
  【摘要】客家話成了世界上消失最快的語言之一,客家話流行歌曲是傳承客家話的最後陣地和方式之一。本文就客家流行歌曲的定義、歷史及現況、前景及傳播、推廣措施等方面進行了簡述。
   關鍵詞:客家  流行歌曲臺灣大陸

  近年來,由於客家文化越來越被重視,客家流行歌曲開始在區域性樂壇顯現,並在網絡中逐步傳播。但是,客家流行歌曲無論是在學術界還是在社會大眾的眼裡,都還是非常陌生的詞語。下面,筆者將從客家流行歌曲的定義、發展歷史及現況、傳播途徑及前景、推廣措施等方面加以簡述,希望能夠拋磚引玉,大家共同來關注客家流行歌曲。     


一、客家流行歌曲的定義
   有關方言與流行歌曲的關係,臺灣楊克隆先生認為:歌曲是語言(方言歌詞)與音樂的結合體,兩者必須緊密配合,才能產生悅耳動聽的歌曲;語言(方言歌詞)的聲調,也具有相當濃厚的音樂性,而音樂亦能將語言藝術美化,所以不同的語言可以產生不同樂風的歌曲。臺灣知名音樂人劉劭希先生認為客家流行音樂的特徵, 不單在詞曲上有新創作之處, 還包括編曲跟唱腔也需要有創新。


   從以上兩位臺灣音樂人的說法中,我們可以明白:方言歌曲,是以方言語音為基礎的,結合了方言區域音樂元素,具有個性化的配器和演唱方式,乃至有著族群性歌詠主題的歌曲。而客家流行歌曲則是以客家話演唱為基礎,有著客家音樂元素和配器的,既有著音樂人個性風格和情感表達,又迎合民眾審美情趣,有著時尚現代韻味的歌曲。因為客家流行歌曲是客家語與流行音樂的組合體,所以一旦沒有了客家話,就不存在客家流行歌曲的。客家流行歌曲也可以叫做客語流行歌曲。


二、關於客家流行歌曲的幾個誤區和問題
        客家流行歌曲不是客家山歌。剛接觸客家流行歌曲的人,聽了之後會誤認為是客家山歌,原因是他們對客家音樂的刻板印象仍然沒有改變,認為客家人只有山歌而沒有流行歌曲。


  普通話翻唱成客家話的歌曲不是客家流行歌曲。有些客家地區的音樂人,覺得一些普通話歌曲很動聽,於是就將其翻成客家話來演唱,其實,這是很容易出現倒字的,這並非是客家流行歌曲。


  用客家山歌音樂素材加些流行節拍來演唱的普通話歌曲不是客家流行歌曲。有一些音樂人把客家山歌曲調重新改良,增加流行元素,再用國語來演唱,他們自認為這也是客家流行歌曲,其實不然。筆者認為凡是脫離客家話的流行歌曲就不能夠叫做客家流行歌曲,即使是客家味道十分濃鬱的,也只能叫做具有客家風味的國語流行歌曲,而不屬於客家流行歌曲的範疇。另外有一些人認為,客家歌曲要走入更多人的聽覺領地,就得包括用普通話演唱的帶客家內容的歌曲,誠然,這樣的歌曲是有客家音樂元素,是有客家的主題內容和材料在裡面,但卻不是客家話流行歌曲。有一些佔據著主流音樂平臺的非客家音樂人出於自以為是的好心提議,客家流行歌曲要用普通話演唱,才能使其有更多的聽眾更便於傳播。但筆者認為,客家音樂人要堅信用客家話演唱才是真正的客家歌曲的理念。閩南話和廣府話歌曲的創作人員歷來自信地走自己的方言創作之路,並讓非閩南語和廣府語的人學唱他們的方言歌曲。所以,客家話歌曲創作人員無須在這個問題上爭論和動搖。


        客家流行歌手和客籍流行歌手不是一回事。顧名思義,客家流行歌手是唱客家流行歌曲的歌手,這其中有客家人也有非客家人;而客籍流行歌手是只有客家籍貫(身份是客家人)的流行歌手。事實上更多的客籍流行歌手不唱客家流行歌曲,如臺灣的羅大佑、林曉培、彭佳慧、羅時豐、江美琪、閃亮三姐妹、彭莉等人都是客家人,但是他們唱的是國語、閩南語歌曲,所以他們屬國語、閩南語歌手;又如香港的張國榮、陳小春、黎明等人也都是客家人,他們唱的也不是客家流行歌曲,他們屬於國語、粵語歌手;馬來西亞、大陸的客籍歌手無不如此,所以這些客籍流行歌手並非客家流行歌曲的歌手。


         客家流行歌曲的創作和演唱應特別關注「倒字」現象。當下客家話創作歌曲中,尚存一個突出的問題,那就是倒字現象。那麼,什麼是倒字呢?讓我們舉些倒字的例子來說,人們說話是有語調的高低的,類似地,唱歌是從說話發展來的。《詩·大序》曰:「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說話的語調的高低,就延伸出了唱歌音調的高低。若以普通話為例,簡單地說,倒字就是把普通話的四聲搞亂來讀。如「黃有異」三個字,念成了「荒油醫」,這就倒字了。「黃有異」的客家話語言音高是 256 或 367 或5(有低音點)12,也就是四度二度的關係。這三個字在這些音點上定位之後歌手要怎麼拖著音行腔都可以。唱出來的一定是客家話,客家人不用看字幕都能聽得懂。如果不是這樣譜曲,把「黃有異」三個字譜成 362 或 631 或5(沒有低音點)12 等等,出來的音素就不是客家話,而不知道是什麼怪怪的語言了。


三、客家流行歌曲的發展與現狀
  客語流行歌曲發軔並繁盛於臺灣,延伸至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初興於大陸的廣東、江西、廣西、福建等地。   客家流行歌曲最早在臺灣出現,賦予客家流行歌曲活力的地區也是臺灣,到了1980年代後期,馬來西亞和大陸才有少量客家流行歌曲的產生。1981年(民國70年),陽光合唱團的主唱吳盛智先生(被譽為客家流行音樂之父)率先推出了個人第一張客家流行歌曲專輯《無緣》,並首開風氣在綜藝節目上公開演唱客家流行歌曲,這一唱不只唱出客家人的希望,也帶動了客家音樂走向流行音樂的風潮,從此標誌著客家流行歌曲的真正形成。而在《無緣》專輯發行的同時,另一首膾炙人口的客家流行歌曲《涯系中國人》(吳盛智作曲、涂敏恆作詞)也迅速隨著池秋美小姐的歌聲傳遍臺灣。正值這個時期,呂金守、涂敏恆、林子淵和楊政道等音樂人創作的客家流行歌曲也開始陸續出現,在他們四人的影響下,出現了另外一些客家流行歌曲創作者,如黃連煜、謝宇威、林生祥、顏志文、羅國禮、遊兆祺、陳永淘等,由於這些人的加入,客家流行歌曲的創作才真正走向臺灣社會。具有代表性的臺灣客家流行歌曲有鄧百成《我自遠方來》(林子淵詞曲)、劉平芳《一支擔竿》(林子淵詞曲)、劉平芳《客家本色》(涂敏恆詞曲)、鄧百成《細妹按靚》(林子淵詞曲)、黃連煜&劉若英《在這恬靜的暗晡頭》(黃連煜詞曲)、陳志明《客家人》(呂金守詞曲)、魏海珊《涯系你個人》(林子淵詞曲)、王惠櫻《分涯多一些愛》(林子淵詞曲)、陳威《今夜月光光》(邱從容詞羅佑華曲)等等。


        目前世界上發行的客語流行歌曲專輯有90%以上都是臺灣的。這與臺灣客家族群意識的覺醒和客家人積極爭取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地位是分不開的,特別一些客家政治機構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的成立對客語流行歌曲的創作起到非常大的促進作用。


  馬來西亞的客家人不少,客語流行歌曲卻不多,根據目前了解的情況,馬來西亞的客家流行歌曲大部分都是邱清雲、謝玲玲、張少林和唐尼這四位的作品。有客家歌王之稱的邱清雲,他的客語流行歌曲專輯在全球華人唱片市場有一定的影響。  90%以上的客家人都生活在大陸的贛、閩、粵、桂、川、瓊、湘等地。大陸客家流行歌曲創作其實也很早,在臺灣客家流行歌曲起步之初,兩岸已有合作,當時臺灣的「漢興出版社」就出版有兩岸合作的客家流行歌曲,梅州有很多歌手都曾經參加演唱、錄音。大概在2000年徐秋菊出版發行《月光光》(客家方言流行曲),雖然是客家山歌基礎上的創新,但為客家歌曲走向流行打開了一扇門,後來又有廖芬芳的《客家山歌特出名》搖滾版。2005年、2006年惠州客家流行歌手華D出版發行了《客家人系有料》(客家流行歌曲專輯),梅州出版發行了《客家情》(客家新音樂合輯),2009年年輕的客家流行歌手曾輝彬出版發行了《客家圍龍屋》(賴廣昌作詞、曾輝彬作曲)的原創客家流行歌曲專輯,近年還有徐泰的《梅江水》、《晚飯》,陳昌環的《硬打硬介老鄉》,劉謙隆的《冇相干》(黃平波作詞、陳的明作曲),侯粵春的《牽掛》(賴廣昌作詞、彭金燈作曲)。這些客家流行歌曲陸續問世,標誌著大陸客家流行歌曲開始突破客家傳統音樂的界限向我們的生活走來。


  相比於臺灣,大陸客家流行歌曲未能達到繁榮興盛的原因,筆者認為有如下幾個原因:一是大陸國語文化大一統,缺乏自由多元的思想基礎,各種歌曲大賽都以普通話的為主;二是專心於客家流行歌曲創作的客家音樂人才缺乏,或者是,雖然身為客家音樂人,但其客家意識尚未覺醒,客家族群認同度不高,因而沒能參與到客家流行音樂的創作隊伍中來,或許在他們看來,客家話歌曲不能登大雅之堂,出不了名,受眾範圍過小,影響力不大,但其實不然,普通話歌曲那麼多人創作,要想出名才真的有難度,且當下是網絡時代,很多普通話歌曲一創作出來就湮滅在音樂的汪洋大海之中,方言歌曲因其與族群經歷和情感相連,才使一部分人珍藏於記憶深處;三是因受客家傳統音樂文化的束縛,音樂在形式與內容上沒有創新意識,創作出來的作品沒流行時尚的韻味;四是缺乏資金的支持、缺乏音樂創作和演唱團隊的整合、缺乏象臺灣客家電視臺那樣的正規而主流的發布渠道。五是客家地區的政府沒重視客家流行音樂的作用,沒能大力推進。       

   

四、客家流行音樂的發展前景  

       眾所周知,目前從事客語流行歌曲的創作是賺不到錢的,反而要貼錢的。現而今的客語流行歌曲,大部分都是客家流行音樂人認識到客家語言文化所面臨的危機而創作的,他們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賺錢,而是想通過流行的音樂文化來增強客家人對客家文化的信心以達到傳承客家語言文化的目的。

  我們知道,除了國語音樂外,閩、粵方言音樂,都有強烈的地域特點,客家流行音樂由於客家話留存有中州音韻,是大陸所有方言中最接近國語的,正是因為這一原因,客語流行歌曲的創作和演唱容易於閩、粵方言歌曲,這就決定了客語流行音樂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筆者認為,因為大陸現階段「客家流行音樂」總體還只是屬於隨著近幾年網絡的興起才剛剛萌芽的「新生事物」,大體上還是處在地下發展初級階段,主要表現形式是風行於網絡上,通過網站、論壇、QQ等網絡工具傳播。在現實社會中,沒有電視臺、報紙等強勢主流媒體去推動它,也沒有相關政府力量去為它造勢,它目前總體還是處在自生自滅的環境下,不被社會主流所認同。客家流行音樂在大陸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畢竟還需要一個過程,還需要許多有共同心願的客家人去共同努力。


為了使客家流行歌曲走上規範和規模,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點著手:
  在歌詞創作上把好口音關,創作出適合流行的好詞。流行歌曲之所以會流行主要是它通俗、適合大眾口味,在客語歌的歌詞創作過程中要儘量使用客家話通用的詞,避免過多使用只有個別地方才有的俚語(鄉土用詞),同時要注意跟曲搭配通順,避免「拗口」、「倒字」。當然,寫客家話歌詞要注重「我手寫我口」,用自己最熟悉的話(口音)來寫,發自內心,自然流暢。作為客家流行音樂一部分的客語歌,歌詞創作在通俗質樸的基礎上還要有更能展現客家文學水平的歌詞。  


  在曲調風格方面,應更具流行和大眾審美心理和習慣。近年來國內流行歌壇原創好曲層出不窮,作曲的技法也越來越成熟。臺灣客家流行歌曲創作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經走向成熟,湧現出很多優秀的客家流行詞曲作者,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臺灣客家爵士音樂創作者劉邵希,他的《嬉哈客》專輯是以電子舞曲呈現的客家專輯,在專輯中,他以客家話融合Hip Hop、Funk、Shuffle、Trance、Drum & Bass、ROCK跟JAZZ等曲風大玩特玩,徹底顛覆聽眾對客家的既有印象,讓人們聽到High、搖到翻,電到人通體舒暢、大呼過癮。客家流行歌曲創作要吸收當今流行歌壇創作經驗,以最豐富、最動聽的客家流行曲展現在世人面前。  

       其三,客家流行歌曲要流行起來,就要有媒體尤其是影視傳媒的強勢推動。客家流行歌曲在臺灣已經走過十多年的風雨歷程,積累有幾千首歌,但只有今天才開始走向成熟,它成熟的動因是因為臺灣有了客家電臺、客家電視臺,還開始有客語電影、電視劇。客家流行音樂要流行起來,缺乏現代傳媒的支持是不可能實現的。


「2011年與2012年客家流行音樂金曲榜」就力圖藉助現代傳媒的力量,來打造和推廣客家流行歌曲,它由廣東省音樂家協會、廣東省流行音樂協會、梅州市廣播電視臺、中國移動廣東公司梅州分公司強強聯合,共同發起;由廣東電視臺海外中心、深圳電視臺娛樂頻道、惠州廣播電視臺、河源廣播電視臺、韶關廣播電視臺、揭陽廣播電視臺、江西贛州廣播電視局、江西吉安廣播電視局、福建龍巖電視臺、龍巖廣播電臺、福建三明電視臺、廣西賀州廣播電視臺等十幾家媒體的積極響應;規模空前,強力推動了客家流行音樂的流行。如果能得到臺灣客家電臺、電視臺的響應,得到新加坡、馬來西亞客家社團的支持向海外幅射就更有影響力。   

五、客家流行歌曲的推廣、傳播
    客家流行歌曲在現代社會中開始迅速發展,已經逐漸成為流行樂壇的一顆璀璨明珠,為流行音樂的多元化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在政府和客家民眾的努力護持下,客家流行歌曲正在以主人翁的姿態向全世界的客家人傳播,取得了較大的影響,客家流行歌曲的傳播方式有:


   廣電媒體。特別是臺灣客家電視臺,雖然大陸很多地方難以收看到,但這個臺的純客語節目直播後常常會放在土豆等網絡視頻上,其還是為客家流行歌曲的傳播起到很大的推廣作用。目前主要的客家電臺有:寶島客家電臺、新客家廣播電臺、原中廣客家頻道、大漢之音客家電臺、新竹勞工電臺、高屏溪電臺、高雄廣播電臺、苗慄客家電臺等等,這些客家電臺都以點播客家流行歌曲為一個重點,也有一些專題介紹客家流行歌曲的節目,如寶島客家電臺的「Hellonline」、寶島客家電臺的「輕鬆當晝頭」、臺北747(原中廣客家頻道)「Hello Hakka」、臺北747的「客家在流行」、臺北747的「客語音樂欣賞」、大漢廣播電臺「大漢好歌聲」等。


   電視臺方面,隨著客家電視臺的開播,使客家流行歌曲的宣傳管道更為暢通。前客家衛星電視臺的「音樂PUB」和現今的客家電視臺第17頻道的「流行High客秀」都是介紹客家流行歌曲的專題節目,也是客家流行音樂人發表作品的主流平臺。特別是現在的客家電視臺對客家流行歌曲的宣傳更是別出心裁:客家八點檔戲劇的主題曲、片尾曲、插曲、整點時段的MV、「鬧熱打擂臺」青少年歌曲比賽都為客家流行歌曲,使客家流行歌曲的能見度大大提升。特別是2004年客家電視臺和公共電視臺同步推出的客家電視劇《寒夜續曲》的片尾曲「細妹汝看」(林生祥演唱)也隨著電視劇的收視長紅而走進千家萬戶,廣為傳唱。


   但是,相比於臺灣,大陸傳播客家歌曲的廣電媒體比較少,比較出名的有: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客家鄉親」節目。客家地區偶爾有些十來分鐘的客家方言節目,卻少有播放客家流行歌曲的,這一陣地,是最需要客家人去爭取的。


        網絡。網絡傳播客家流行歌曲是新潮的傳播方式,這種方式不但快捷方便,而且可以不受時空的限制。臺灣方面已經做得比較好:「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早期也建立了兩個客家流行歌曲網站,即哈客影音網和哈客音樂網。一些客家流行音樂人如劉劭希、阿淘哥、交工樂隊、好客樂隊、東東、謝宇威、顏志文、硬頸樂團等都已建立有自己的音樂網站。還有一些客家唱片公司如漢興、龍閣也建立網站並提供客家流行歌曲在線欣賞。最近「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更是不遺餘力,集合了臺灣11家客家廣播電臺建立了哈客廣播網,用現代視訊連線把11家客家電臺向全球傳播,也把客家流行歌曲傳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報刊。目前客家的報刊雜誌都有很大的篇幅介紹客家流行歌曲。如《客家郵報》、《客家》雜誌、《六堆風雲》雜誌、《客臺語專刊》、《六堆》雜誌等。特別是《客家郵報》(周刊)和《客臺語專刊》對客家流行歌曲的宣傳更是不遺餘力,想了解客家流行歌曲的動態,看《客家郵報》和《客臺語專刊》就是一種途徑。其他的報紙雜誌也都有一些對客家流行歌曲的相關報導。


        唱片公司。漢興、龍閣、吉聲、嵐雅、六堆、揚笙等客家唱片公司一直致力於客家流行歌曲專輯的出版發行和推廣,這些唱片公司懷著關懷客家文化的心情,堅持自己的腳步,繼續創作出版高品質的客家流行歌曲專輯,為客家流行歌曲的傳播帶來革命性的發展。


   金曲榜、擂臺賽、中小學教唱、群眾文藝表演。其他方式的傳播主要是一些大型的歌唱比賽、演唱會、臺灣地區競選活動上的一些客家流行歌曲的表演。例如臺灣的政治選舉場合的客家歌曲的傳唱,這種方式對非客家族群產生較大的影響。再比如,在客家地區,中小學廣播可以大量進行客家流行歌曲的播放,教唱;客屬群眾性文藝活動,也可以大量地表演和進行客家流行歌曲演唱比賽,生活工作在大城市的客家社團和老鄉聯誼會,也可以學唱,演唱,播放客家流行歌曲,以達到聯結鄉情,族群凝聚的作用。


         另外非常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政府對客家流行歌曲的扶持力量也在加大,大大加速了客家流行歌曲的傳播。自1997年臺北市政府民政局主辦、客家公共事務協會協辦了客家現代流行歌曲音樂會後;1999年新竹縣文化局於開始舉辦每年一屆的客家新曲獎;2002年7月「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在臺北市舉辦了夏客風演唱會;2003年金曲獎增加了最佳客語演唱人獎;2004年4月,「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在高雄市舉辦了第一屆客家流行歌曲創作比賽,首獎獎金高達50萬,挖掘了像曾雅君、邱幸儀這樣的新人;2005年的金曲獎在最佳客語演唱人獎的基礎上再次增加最佳客語流行音樂演唱專輯獎、最佳客語演唱新人獎。


         大陸方面,2010年梅州舉辦了「客家流行音樂金曲榜」的金曲榜,評出了十大金曲,分別是:餘畑龍《海邊看飛機》、蕭佩茹《金縷衣》、劉謙隆《冇相干》、莊文《月光光, 照茶陽》、李子《瀝翻歌》、《送郎》、賴廣昌作詞、張漢秋作曲的《阿姆的擂茶》、陳正航《流浪》、劉莉汕《晴天》、《唱山歌》。


        臺灣方面已經有人對客家流行歌曲的發展進行了省思。筆者認為現今客家流行歌曲的瓶頸在於推廣,推廣不力是客家流行歌曲在主流樂壇難於生存的根本原因。客家流行音樂創作與出版不應僅僅靠「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的一點補助,而應該展開公平競爭,創作出大量的客家流行歌曲,並大量投入市場,只有普遍存在,人們才會知道客家流行歌曲並慢慢接受客家流行歌曲。我們期待客家流行歌曲的數量能夠大幅增加,質量能夠再上一個臺階,在條件成熟的時候可以脫離客委會,真正走市場化的道路,引進一些高水準的音樂人的加人,創作出非常流行的客家音樂作品,同時應該開發並佔領大陸和海外市場。


     目前的客家流行歌曲演唱,新生代歌手參與不多,年紀在30歲以上的佔了大部分,特別是在全球華語流行樂壇還沒有具有影響力的客家流行歌手。原因之一是沒有打造出客家流行歌曲的天王天后,也就是說在流行樂壇上沒有客家流行歌曲的傑出代言人,導致客家流行歌曲在邁入主流樂壇中元氣受到很大的損傷。


  現在的客家流行歌曲已經進入主流樂壇,但是在國、英、閩、粵語流行歌曲的強烈衝擊下仍是苦戰,客家流行歌曲該何去何從是客家音樂人和唱片公司必須重視並應儘快解決的問題。全球各地的客家人,也應該為客家流行歌曲的發展增磚添瓦,買正版的客家流行歌曲專輯,真心實意地支持客家流行歌曲。相信在不遠的將來,客家流行歌曲定能風靡全球。
   
參考文獻:
1.劉家丁編《客家流行歌曲》吉聲影視音樂叢書,1992年出版
2.邱從容編《客家創作流行歌曲》漢興傳播有限公司 1994年出版
3.李寶珍編《客家創作流行歌曲龍閣文化公司 1996年出版
4.楊國鑫 <臺灣客家創作歌曲的形成與發展>載於《客家民俗文化研討會單篇論文》1998年
5.《 New Standard Encyclopedia 》, Standard Educational Corporation, Chigago, U. S. A., Vol. 13, 1990, P.484-485.
6.Peter Gammond: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Popular Music ,Oxford UniversityPress, Oxford, New York, US, 1991, P.458 - 466.
7.楊克隆 <臺灣流行歌曲研究>碩士論文 1998年

參考網站:
1.客家風情網 http://www.hakkaonline.com
2.客家電視臺 http://www.hakkatv.com.tw
3.哈客廣播網 http://www.hakkaradio.net
4.哈家影音館http://155.hichannel.hinet.net
5.臺灣客家音樂網 http://misic.ihakka.net
6.劉劭希瘋狂音樂網 http://www.crazystudio.com
7.阿淘哥歌曲網 http://xxx.itaiwan.net/ato
8.顏志文山風音樂網 http://www.mwmusic.com.tw
9.交工樂隊網 http://www.leband.net
10.頸硬暢流客家樂團 http://www.yuholife.com/hardneck
11.東東新客家音樂臺http://www.dondonmusic.com
12.謝宇威創作客家網 http://www.wadeculture.com
網絡參考文章:
黃純彬:《試論客家流行歌曲》
幽壹:《再談大陸客家流行音樂》

註:封面圖為昌哥組織策劃六期檔的央視節目《天南地北客家情》在《民歌中國》節目中作嘉賓,向海內外觀眾闡釋客家音樂文化。


客家人,共同探討客家文化!官方微群(300+),請加小編微信號:kjhuge,備註文化交流,只接受邀請進入!
【歡迎投稿至:1281728402@qq.com】

相關焦點

  • 《十八摸》初探
    ,按照維基百科上的解釋,是「流傳於中國民間的一種帶有性挑逗意味的歌謠,全中國流傳的版本與曲調不盡相同」。最早看到這篇文章該是幾年前了。這篇臺灣古國順的《十八摸初探》,收錄比較了臺灣客家話、臺灣閩南語兩種文本。
  • 試聽l客籍歌手文希新唱《客家本色》 願共同傳唱客家精神
    」,作為客家人的代表歌曲《客家本色》,自從推出以來就備受客家人歡迎,成為了客家人以及兩岸傳唱的代表曲目之一。 近日,來自梅州客家、曾作為網絡紅曲《梅花淚》原唱的客籍歌手文希,也以真心重新入棚錄製演唱了這首作品,詮釋經典,願客家兒女一起共同傳唱客家精神。
  • 一個灶臺九個鍋|段海峰【薦讀】
    頭條:一個灶臺九個鍋|段海峰【薦讀】二條:雕——美術家拜年帖(正月十四)|柴廣智三條:北國溫暖的雪|雪絨花【薦讀】四條:
  • 謝宇威:客家音樂頑童
    謝宇威明年就五十歲了,豪發虯髯,狀如羅漢,一直致力於推廣和革新客家音樂,雖然多次拿下金曲獎以及曾擔任金曲獎評審,但在華語音樂的大範疇,這還是個相對陌生的名字,除非一些專門聽客家歌的歌迷,所以他曾自嘲是
  • 活著就得修心(客家山歌)廣東著名客家歌手:廖強 演唱
    活著就得修心(客家山歌)廣東著名客家歌手:廖強 演唱 原標題:活著就得修心(客家山歌)廣東著名客家歌手:廖強 演唱
  • 中國內陸神奇的客家王朝,西部客家第一鎮洛帶,感受原生態客家文化
    洛帶古鎮之客家文化 世界的洛帶,永遠的客家,洛帶古鎮還有這中國西部第一客家鎮這樣的美譽,卻是為何?目前有85%的居民多為客家移民的後裔,傳承著客家人的鄉音,鄉俗,又被四川這邊的民風民俗影響著,融合著,這裡有著經典的客家建築,客家美食,客家民俗,比如一年一度的「火龍節」,「水龍節」等等,因此才成就了今天這樣一個「中國內陸神奇的客家王國」,世界的洛帶,永遠的客家。
  • 2019大溪客家移風易谷文藝匯演即將啟動籌備中,敬請您建言獻策!!
    在辭舊迎新年到來之際,2019大溪客家移風易俗文藝匯演也進入了籌備期。回顧 2017(峰寨)首屆大溪客家山歌友誼交流會全程視頻這場山歌友誼交流會舉辦的時間是2017年1月30日(正月初三)在華豐山莊陳原慶先生和大溪客家山歌王子陳鴻裕的精心籌備下,大溪首屆客家山歌友誼交流會在峰寨如期舉行,圓滿成功!
  • 客家原創音樂電影《月光戀》網絡點播量近...
    ●本報記者 陳潮華  客家音樂電影《月光戀》近日在騰訊視頻播出,目前已獲得近三百萬的點播量。這是一部難得的表現客家音樂題材的電影,動聽的客家音樂,優美的山水風光,獨特的客家風情,給觀眾帶來了美的享受。
  • 《客家風韻》(歌詞)
    一、《客家情》同樣的血統,同樣的根,同樣的方言,傳心聲。告別中原南遷徙,搖籃孕育客家生。我們都是客家人,歡聚一堂兄弟稱。客家搖籃通四海,闖蕩天涯情綿綿。天下客屬是一家,共謀發展把手牽。二、《 燈彩頌》燈彩飛舞自南唐,千年歲月世代揚,燈歌舞戲為一體,客家瑰寶綻芬芳。祈福平安送吉祥,生活讚頌賀盛昌,時代讚美促發展,燈彩傳承遍城鄉。
  • 江西音樂家黃玉英,唱響客家山歌半世紀!
    演過電影也演過採茶戲,唱過民歌也唱過流行歌曲,相比之下,黃玉英最喜歡的還是民族的東西,尤其是客家山歌。正因為擁有純正的客家鄉音和精湛的演唱技巧,黃玉英唱採茶戲在圈內是出了名的。經過長期實踐,黃玉英對採茶戲逐漸有了自己的獨特見解。央視首屆《中國民歌大會》中,黃玉英在點評歌曲《十送紅軍》時,唱了一段贛南採茶戲傳統曲牌《長歌·送郎調》,百轉千回,令人過耳不忘。
  • 看客家舞蹈、聽儀隴清音、品德鄉美食……第二屆客家餐飲文化美食...
    客家水席開席。陳思濤 攝客家美食大品碗。農特產品展銷。南充新聞網訊(李斌 張明)看客家舞蹈、聽儀隴清音、品德鄉美食……12月2日,以「遊朱德故裡 品德鄉美食」為主題的朱德故裡第二屆客家餐飲文化美食節在朱德故裡景區川北院子廣場舉行,吸引遊客及附近居民近千人品嘗特色美食,觀看客家民俗文藝匯演。上午9時許,遊客紛至沓來,整個廣場熱鬧非凡。
  • 謝宇威:客家音樂頑童 | 著調專訪
    ,雖然多次拿下金曲獎以及曾擔任金曲獎評審,但在華語音樂的大範疇,這還是個相對陌生的名字,除非一些專門聽客家歌的歌迷,所以他曾自嘲是「音樂圈的傷兵」。在靜待良機的同時,客家委員會成立,自己身為客家人,開始與客家委員會合作推展客家新文化,企劃客家相關文化活動,比如籌劃首屆桐花音樂會及客家藝術節、客家爵士音樂會等。也曾主持電臺節目、擔任電臺音樂總監。
  • 吳宏聰 客家學人的謙謙君子
    吳老簡樸的住宅客廳裡,掛著他那笑容可掬的遺照,我獻上一束鮮花,點燃一支清香,呈上一本選有吳老給我三封信函的拙著《我與深圳文化》,表達作為客家後學對前輩恩師的崇敬緬懷之情。吳老是蕉嶺縣三圳鎮東坑尾村人,童年與少年都在秀美的客家山村度過,十幾年的生活環境與求學經歷,使他深深地打上了客家人的思想文化烙印。吳老的高風亮節,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 市長劉宛康到我區寇店鎮調研客家之源紀念館及大谷關客家小鎮項目...
    市長劉宛康到我區寇店鎮調研客家之源紀念館及大谷關客家小鎮項目建設情況​ 2020-04-30 02: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高君勸:我這樣看待流行歌曲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春風微語,ID:chunfengweiyugzh】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淺析流行歌曲的弊端如今,流行歌曲成為青少年娛樂生活中的重要內容,很多學生都在聽流行歌曲,這樣的現象並非完全錯誤,但毋庸置疑,流行歌曲確實有一些弊端。
  • 客家粄裡客家情
    而在現代漢語中,唯獨客家話裡保留了下來,相當於常說的「糕」,其他方言基本不用,成為了客家方言的特色詞。對客家人而言,粄不僅是客家人特有的風味小吃的詞彙表達,也早已融入了客家文化當中。  客家人的一切,幾乎都與先祖的不斷遷徙奔波有關。晉代,一支原居住在中原的漢族人因不堪戰亂紛擾向南遷徙,從此開啟了他們與子孫後代五次大遷徙的旅程。路途艱苦,生存是第一要義,自然做不出太精細的食物。
  • 近十年臺灣客家研究出版專書回顧
    作者論述本地區因丘陵地形崎嶇因素,使以客籍為主的漢人移民在本區設隘開墾時,深受地理環境條件影響。此外作者也善用了《臺灣總督府檔案抄錄契約文書》及《金廣福墾號簿》與當地族譜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可見作者用功之深。提及新竹縣大隘地區,延續吳學明早期對當地精闢之研究成果,近十年間,又有吳學明主編之《地方菁英與地域社會:姜阿新與北埔》搜錄許多學者相關論著;與範明煥、田金昌合著之《客家家族與臺灣的開發:以北埔姜氏家族為例》二書,皆可見臺灣客家史在區域史研究逐漸深化之成果。
  • 客家文化 客家藍衫──客家文化的一個重要象徵,你知道嗎
    客家文化主要包括客家方言、客家習俗、客家人文、客家建築、客家飲食、客家服飾和客家意識等。
  • 首部反映客家女電影《客家媽媽》開機
    張金川 攝    圖為龍巖籍奧運冠軍石智勇、張湘祥特邀參加電影《客家媽媽》演出。張金川 攝   中新網龍巖7月9日電 (張金川)北京電影學院、北京青年電影製片廠9日在「客家祖地」福建龍巖開機拍攝一部反映客家女性的電影《客家媽媽》。著名女演員娜仁花在劇中飾演女主角,青年演員馬元、王嘉分別擔綱重要角色。
  • 客家文化|客家教育奇觀
    一百多年前,來到客家地區的外國傳教士就驚嘆:客家人的每一個村落都有祠堂,那就是他們祭祀祖先的所在,而那個祠堂也就是學校。全境有六七百個村落,都有祠堂,也就有六七百間學校,這真是一樁駭人聽聞的事實。按照人口比例來說,不但全國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和它相比較,就是較之歐美各國也毫不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