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粵語差一票就成了國語,是真的嗎?其實最有機會成國語的是它

2021-01-09 風雨冒進

歷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個現實的部分,是自然生成為人這一過程的一個現實的部分。——馬克思

文章分類|歷史奇文

文章字數|2054字,閱讀約5分鐘

想當年的秦始皇,統一六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如何風騷?

這樣一個古代的皇帝,在最終統一了國家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統一度量衡和文字。

統一文字是立國之本。

對外,它可以向其他國家展示我國的文化,是國家的象徵;對內,它是人們日常交往的載體,是人與人之間的紐帶。

它的存在本身就包含著種種,承載著前人的喜悅,也包含著後人的悲哀。

眾所周知,我們的國語是普通話,不是漢語。

說到普通話,在普通話的選舉中,有傳言說"在最後的投票中,粵語和川語是排在前兩位的語言,尤其是粵語,只以一票的優勢超過了作為官方語言的普通話。"

也有三票之差的版本,但總的來說,這個傳言並不靠譜,事實也差不多。

這個謠言的來源是,當時參與國語討論的人有一半是廣東人。

事實上,當時參加普通話討論的人員是按照各省人數按比例選取的。

當時廣東的人口還沒有這麼多,當時人口最多的地方的委員也沒有達到誇張的一半。

因此,不可能有一半人是廣東人,這是完全錯誤的。

這個神話是如此錯誤,是時候停止了。

與粵語相比,當時的南京話幾乎變成了普通話。

甚至,作為普通話的基礎,北京話本身也受到了南京話的影響。

這一次,我要和大家談談普通話的歷史變遷。

追根溯源,明朝以前北京的"北京話"遠不如現在。

北京在唐代屬於幽州,當時幽州地區居住著相當多的少數民族。

936年,石敬塘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拉開了語言融合的序幕。

從此,幽州脫離了中原漢族的統治,成為遼金兩朝少數民族統治的南方(相對而言是南方)重鎮。

後來,北京成為遼代五京之一,少數民族語言和漢語在那種環境下碰撞融合。

蒙古統一全國後,建立了元朝。

元朝時,當時使用的是大都話,而大都就是北京。

那時,北京話已經初具規模。

那可能是北京話第一次變成普通話。

到了明代,為了規範全國的語言讀音,朱元璋讓文官們寫了一本《洪武正韻》,把南京官話稱為"金陵雅音"(但這個名稱早已有之)。

金陵雅音是在晉代以前逐漸形成的,直到東晉時期才成為完美的形體。

它以中國古代雅言為基礎,稱為"正音"。

隋朝時,金陵雅音與洛陽雅音合併為秦音(長安官音)。

隋朝也是官方推行共同語政策最早的朝代。

到了唐代,使用的是隋制,據說當時的官話有點類似粵語。

說起金陵雅音,其實是研究古代中原早期流行的"雅言",充分融合"雅言"的發音特點而形成的語言。

綜上所述,南京官話可以說是古代官方漢語的正統語言。

後來,朱棣篡奪了建文帝的皇位,帶著南京的貴族、富農和百姓數十萬人遷都北京。

由於如此大面積的人口流動,南京官話也自然而然地一起被帶到了北京。

當時北京話和南京話是合二為一的。

清代前期和中期,滿族朝廷規定官員在朝堂上使用滿文。

為此,漢臣必須學習滿語,否則不懂皇帝是什麼不是?

但在民間,卻出現了土話和官話三種方言混用的趨勢。

北京話是這三者的雜交後代。

當時,北京話雖有規模,但南京話仍是主流。

直到雍正皇帝設立正音館,北京話才逐漸取代了南京話。

清朝滅亡後,各界革命黨人對北京話的權威性表示懷疑,由此引發了關於普通話的爭論。

當時關於一省一票制有過激烈的爭論,但新成立的民國政府制定的舊國話主要是以北京話為主,但為了兼顧各地方言,還是帶有南京官話的一些特點。

當時,著名語言學家王昭對國音統合會議的成員身份非常不滿。

他指出,江浙地區就佔了25人之多。

雍正帝

光是無錫就來了五個。

如果一人一票,普通話的冠冕一定是南方方言中的一種。

北方代表覺得這不公平,要求實行一省一票制,甚至威脅如果不通過就解散並退出會議。

最後,經過激烈的辯論,會議實行一省一票制,而不是委員一人一票。

後來在決定普通話的一些細節時,大家又吵了起來。

在所有的噪音中,濁音和入聲尤為強烈。

對此,江蘇代表王榮寶誇張地說:"南方人如果沒有濁音和入聲,那麼就活不了。"

雖然過程如難產般痛苦,但最終還是塵埃落定。

結果,在國語推行不到兩年的1920年,爆發了一場大論戰,這場大論戰被稱為"經國之爭"(指經國音和國音之爭)。

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在於普通話標準音的分歧。

當時支持國音的人和支持京音的人分成了兩派。

國音是一所主張"以京音為主,兼顧南北"的學校。

京音是一所主張"以純正北京話為標準"的學校。

雙方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兩派吵得不可開交。

最後,在"國音字典修訂委員會"確立了"以北平音為標準音"的國音後,整個事情才完美落幕。

這就是"新國聲",此後在全國各地學校推廣。

後來經過幾次修改,新的國音就變成了我們現在的普通話。

普通話的爭論,從頭到尾似乎都與粵語無關,有些謠言實在沒有必要再傳下去了。

我們的普通話是我們民族的象徵,是我們文化的載體,它的形成史充滿了歷史的變遷,偶爾也會讓人有些感嘆。

但是,除了普通話,我國各地自古流傳下來的方言也需要保護。

一些地方方言中包含了很多當地的神話故事和風俗習慣,如果仔細研究,應該可以了解各地先民的早期文化。

筆者認為這也是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好好保護。

目前有些語言瀕臨失傳,希望未來能有一個好的環境。

文/莫龍佳

這裡是《風雨冒進》,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歷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進的,有時穿過塵埃,有時穿過泥濘,有時橫渡沼澤,有時行徑叢林。——車爾尼雪夫斯基(俄)

相關焦點

  • 當年粵語真的只差一票就成國語了?並非如此,最可能成國語的是它
    如果你有機會,去全國上下轉上一圈,或許也會感慨,當年秦始皇統一文字,的確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因為各地的方言,實在是太難得懂了。 如果將天南地北的人群,放在一個圈子裡,說著各自的方言,卻很難彼此聽得懂,而在南方一些地區,甚至只要差個幾十公裡遠,口音就會大有不同。
  • 當年國語真只差一票就是粵語了?其實不是,最有機會成國語的是它
    有句話說得好「學好普通話,走遍天下都不怕。」那麼,諸位知道普通話又是如何成為我國官方語言的嗎? 不過,坊間有不少傳言。說是建國初期,我國在確定官方語言時,來了次全國性的投票,最後票選的結果裡,粵語和四川話也是排名前列的佼佼者,尤其是粵語,更是只差一票就超越普通話成了官方語言。這種傳言並不準確,因為普通話不止在新中國建立後,在近代民國那會也是相當盛行。
  • 粵語差一票就成為「國語」,系咪真噶?
    讓很多人失望的是:這當然是假的。只要我在網上搜索「只差一票成為國語」,我們可以得到:「粵語只差一票成為國語」「四川語只差一票成為國語」「陝西只差一票成為國語」...等各種版本。只要一搜就能得出答案的,還選擇去相信謠言,那我只能恭喜你了:你活得真單純!
  • 粵語差一票就成為國語假的,最有可能成為國語的方言是它
    有一個關於制定國語的故事:在民國初期,國會中廣東籍議員佔了一半的席位,所以要求把粵語確立為國語的支持率就比較高。但是孫中山為了顧及全國大局,就對廣東籍議員進行勸說。在最終的選舉中,由於粵語比北京話少了一票,就沒能成為國語。
  • 粵語是否以一票之差沒能成為國語
    民間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說,當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國建立之初,國民政府在討論以哪一種方言作為國語時,粵語僅以一票敗給了北京話。也就是說,粵語差一點就成了現在的普通話。因為,按照那個中學歷史教師的說法,國會在訂立國語時,廣東籍議員佔據了過半數議席,而且,「國父」孫中山說的也是粵語。所以,把粵語定為國語也就不足為怪了。但是,孫中山高瞻遠矚,他跳出了鄉土觀念,勸那些粵籍同鄉以大局為重,放棄具有九個音階、難懂難推廣的粵語,奉北京話為國語。最終,粵語以一票之差落敗,漢語北方話成為中華民國國語。可是,事實真的是否這樣呢?
  • 民國初年粵語差一票成為國語?
    坊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當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國建立之初,粵語一票之差成為國語(普通話)。而且有鼻子有眼地說,當時在國會內訂立國語時,要求粵語成為中國國語的呼聲相當高。當時廣東籍議員掌握了過半數議席,粵語成為國語理應不成問題;惟孫中山慮及中國之統一問題,逐一向議員遊說以漢語北方話作為國語。
  • 省港朋友別再為「粵語因一票之差沒成為國語」遺憾了,來看看這些
    民間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說,當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國建立之初,國民政府在討論以哪一種方言作為國語時,粵語僅以一票敗給了北京話。也就是說,粵語差一點就成了現在的普通話。最終,粵語以一票之差落敗,漢語北方話成為中華民國國語。可是,事實真的是否這樣呢?國家圖書館珍藏的《國語周刊》第133、134期(1934年4月14日、21日)連載有語言學家黎錦熙的文章《民二讀音統一大會始末記》,上面詳細記述了民國二年(1913年)制定國音和注音字母的過程。
  • 民國初年粵語真的差一票成為國語嗎?你真心了解過歷史嗎?
    清朝沒有「國語」一詞,只說「官話」,官話便是「滿語」。清朝末年的統一國語,以京話為準。結果半年後,宣統退位,成立民國,在蔡元培組織下,以投票的形式來決定「國音」,這便是「粵語差一票成為國語」的梗由來,其實歷史並非如此,沒有各地方言之爭,僅爭古音、今音、南音、北音這些,後來選出「老國音」,以京音糅合其他音。由此可知,從始至終,完全沒有廣東話任何事情。
  • 中國有七大方言,民國初年,到底哪種方言差一票成為國語?
    來源:江湖/編輯:古風江湖中國有七大方言,民國初年,到底哪種方言差一票成為國語?說到現在的「國語」大家都知道這是新中國成立後選定的,我國有著七大方言,在歷史上「國語」發生過很多次變化,從最開始的「雅言」到明朝的「金陵雅音」清朝的「北京官話」,及現在我們所說的「普通話」,這些都是時代的產物。其中關於國語的確定流傳最廣的就是在民國初年有一種語言差一票成為了國語,到底是哪一種語言差一票差點成為國語呢?這是怎麼回事,下面我來給大家說一說。
  • 唐朝人都說廣東話,還差一票就成為國語?這只是一個精彩的段子
    粵語,既廣東話,是現今中國比較強勢的一種方言,其起源於秦漢,發揚於近代,輝煌於世紀之交,在廣東「生猛海鮮」的推動下,曾一度橫掃街頭巷尾,成為僅次於普通話的「扛把子」方言。而據「路邊社」消息,民國初年,廣東話曾以一票之差落選國語,是為廣府一大憾事。
  • 粵語曾經兩次差點統一中國 差點成為國語 居然起源是在廣西?
    第一次子語和母語的較量,讓明清以來佔有統治地位的北方官話,差一點全軍覆沒。那是一九一二年,中華民國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南方獨立各省代表聚集南京,制定具有憲法性質的臨時約法。涉及到國語的確立,胡漢民等人提議,以粵語為國語。與會代表中革命黨人佔了多數,革命黨人中廣東籍的又佔了多數,如果進入表決程序,幾乎是沒有任何懸念就能通過。
  • 這些粵語謠言,10個廣東人有9個都曾信以為真
    「粵語差一票成為國語?」這句話的完整故事不知道你們聽沒聽過:當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國建立之初,粵語一票之差成為國語(普通話)。當時在國會內訂立國語時,要求粵語成為中國國語的呼聲相當高。當時廣東籍議員掌握了過半數議席,粵語成為國語理應不成問題;惟孫中山慮及中國之統一問題,逐一向議員遊說以漢語北方話作為國語。最終,粵語以一票之差(一說為三票)敗北,漢語北方話成為中華民國國語。這故事是不是聽著好真實?生動又具體。
  • 當年選普通話時,北京話、粵語、四川話,哪種方言差一票落選?
    有傳聞說辛亥革命之後,民國政府為了選出國家通用語言,讓議員們以投票的形式決定,粵語因一票落選於北京話。但四川人對此提出了異議,有人說在1955年,召開了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大會同樣採取投票的方式選出官方語言,北京話獲得52票,四川話獲得51票,四川話也一票落選了。
  • 同一首歌,粵語歌詞用國語可以唱出來,但反過來卻不行呢?
    而且你可以拿著粵語歌詞用國語唱出來,而反過來卻做不到?其實比較大的原因就是聲調,這邊先說明一下,在中國是沒有所謂的「國語」一詞,國家通用語言就是普通話,國語更多是針對於香港地區。所以為了方便大家區分以下還是把普通話說成國語。
  • 論周星馳電影的國語和粵語的區別
    但大陸和香港有比較大的語言文化差距,國語難以體會粵語的精妙,所以石斑魚的配音令到不少大陸星迷覺得「星爺」粵語原音不如石斑魚配的好,是因為對白被國語給簡化了。 不懂粵語,只能看懂星爺電影的70%,星爺喜劇裡面不但是逗樂搞笑,更是香港、粵語文化的一個寶庫,星爺作品的草根文化不單單在角色上,還在對白上,到處可見的低層人士的用於,黑社會暗語,俚語等等。
  • 周星馳電影真的適合國語配音嗎?
    電影配音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讓觀眾消除了語言的障礙,可以舒暢地觀看一部精彩的電影。但是配音是否就真的能面面俱到呢?是否應該保持電影的原汁原味呢?這個問題就擺在了所有電影人的面前。任何電影都會遇到配音的問題,粵語是廣東方言,極為難懂,別說東北人,就是湖南人都聽不懂。全國除了廣東和香港,能夠說粵語的只有廣西部分地區,所以說粵語的活動空間不大。
  • 香港電影工業,國語片與粵語片的興衰史!
    估計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惑:為什麼香港以前的電影好多都是國語片?其實香港電影業發展比內地要晚,而它的萌芽就是黎民偉(黎姿的爺爺),香港電影最早的開拓者之一。1905年,由中國人攝製的第一部影片《定軍山》完成於北京。
  • 粵語配音VS國語配音,與其相愛相殺,不如好好珍藏
    隨著時代的發展,粵語配音和譯製片配音一樣,漸漸退出舞臺。國語配音,如雨後春筍般應運而生,蓬勃發展。記得小時候,電視機裡還有星空衛視,有時會播放港劇、港臺娛樂以及《海賊王》、《犬夜叉》動漫等。那時候,雖然聽不懂粵語,但對一大波港劇情有獨鍾。最喜歡的頻道是星空臺,無論怎麼換頻道,聽到的都是TVB劇的聲音。
  • 陳奕迅有哪些國語粵語版本的歌曲?
    陳奕迅不僅有很多的經典金曲,還有很多歌曲分為國語和粵語兩個版本,陳奕迅有哪些國語粵語版本的歌曲?01.《安守本分.(粵語bai版)》.vs.《一滴眼淚.(國語版)》 02.《K歌之王.(粵語版)》.vs.《K歌之王.(國語版)》 03.《低等動物.(粵語版)》.vs.《低等動物.(國語版)》 04.《明年今日.(粵語版)》.vs.《十年.(國語版)》 05.《歲月如歌.(粵語版)》.vs.《兄妹.(國語版)》 06.《New Order.(粵語版)》.vs.
  • 王傑:一曲兩詞,粵語版成經典代表作,國語版名氣遜色,原因有二
    看完之後在網上搜索,我才知道這個MV竟出自王傑和陳松伶於2002年合作的電影《賭神之神》,這樣看來它根本不是《誰明浪子心》的原始MV,應該是有人結合這首歌和電影裡的情節剪輯出來的音樂短片。當我再次重溫王傑的《誰明浪子心》的時候,腦海中卻出現了他的另一首歌曲《她的背影》,這兩首歌其實大有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