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個現實的部分,是自然生成為人這一過程的一個現實的部分。——馬克思
文章分類|歷史奇文
文章字數|2054字,閱讀約5分鐘
想當年的秦始皇,統一六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如何風騷?
這樣一個古代的皇帝,在最終統一了國家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統一度量衡和文字。
統一文字是立國之本。
對外,它可以向其他國家展示我國的文化,是國家的象徵;對內,它是人們日常交往的載體,是人與人之間的紐帶。
它的存在本身就包含著種種,承載著前人的喜悅,也包含著後人的悲哀。
眾所周知,我們的國語是普通話,不是漢語。
說到普通話,在普通話的選舉中,有傳言說"在最後的投票中,粵語和川語是排在前兩位的語言,尤其是粵語,只以一票的優勢超過了作為官方語言的普通話。"
也有三票之差的版本,但總的來說,這個傳言並不靠譜,事實也差不多。
這個謠言的來源是,當時參與國語討論的人有一半是廣東人。
事實上,當時參加普通話討論的人員是按照各省人數按比例選取的。
當時廣東的人口還沒有這麼多,當時人口最多的地方的委員也沒有達到誇張的一半。
因此,不可能有一半人是廣東人,這是完全錯誤的。
這個神話是如此錯誤,是時候停止了。
與粵語相比,當時的南京話幾乎變成了普通話。
甚至,作為普通話的基礎,北京話本身也受到了南京話的影響。
這一次,我要和大家談談普通話的歷史變遷。
追根溯源,明朝以前北京的"北京話"遠不如現在。
北京在唐代屬於幽州,當時幽州地區居住著相當多的少數民族。
936年,石敬塘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拉開了語言融合的序幕。
從此,幽州脫離了中原漢族的統治,成為遼金兩朝少數民族統治的南方(相對而言是南方)重鎮。
後來,北京成為遼代五京之一,少數民族語言和漢語在那種環境下碰撞融合。
蒙古統一全國後,建立了元朝。
元朝時,當時使用的是大都話,而大都就是北京。
那時,北京話已經初具規模。
那可能是北京話第一次變成普通話。
到了明代,為了規範全國的語言讀音,朱元璋讓文官們寫了一本《洪武正韻》,把南京官話稱為"金陵雅音"(但這個名稱早已有之)。
金陵雅音是在晉代以前逐漸形成的,直到東晉時期才成為完美的形體。
它以中國古代雅言為基礎,稱為"正音"。
隋朝時,金陵雅音與洛陽雅音合併為秦音(長安官音)。
隋朝也是官方推行共同語政策最早的朝代。
到了唐代,使用的是隋制,據說當時的官話有點類似粵語。
說起金陵雅音,其實是研究古代中原早期流行的"雅言",充分融合"雅言"的發音特點而形成的語言。
綜上所述,南京官話可以說是古代官方漢語的正統語言。
後來,朱棣篡奪了建文帝的皇位,帶著南京的貴族、富農和百姓數十萬人遷都北京。
由於如此大面積的人口流動,南京官話也自然而然地一起被帶到了北京。
當時北京話和南京話是合二為一的。
清代前期和中期,滿族朝廷規定官員在朝堂上使用滿文。
為此,漢臣必須學習滿語,否則不懂皇帝是什麼不是?
但在民間,卻出現了土話和官話三種方言混用的趨勢。
北京話是這三者的雜交後代。
當時,北京話雖有規模,但南京話仍是主流。
直到雍正皇帝設立正音館,北京話才逐漸取代了南京話。
清朝滅亡後,各界革命黨人對北京話的權威性表示懷疑,由此引發了關於普通話的爭論。
當時關於一省一票制有過激烈的爭論,但新成立的民國政府制定的舊國話主要是以北京話為主,但為了兼顧各地方言,還是帶有南京官話的一些特點。
當時,著名語言學家王昭對國音統合會議的成員身份非常不滿。
他指出,江浙地區就佔了25人之多。
雍正帝
光是無錫就來了五個。
如果一人一票,普通話的冠冕一定是南方方言中的一種。
北方代表覺得這不公平,要求實行一省一票制,甚至威脅如果不通過就解散並退出會議。
最後,經過激烈的辯論,會議實行一省一票制,而不是委員一人一票。
後來在決定普通話的一些細節時,大家又吵了起來。
在所有的噪音中,濁音和入聲尤為強烈。
對此,江蘇代表王榮寶誇張地說:"南方人如果沒有濁音和入聲,那麼就活不了。"
雖然過程如難產般痛苦,但最終還是塵埃落定。
結果,在國語推行不到兩年的1920年,爆發了一場大論戰,這場大論戰被稱為"經國之爭"(指經國音和國音之爭)。
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在於普通話標準音的分歧。
當時支持國音的人和支持京音的人分成了兩派。
國音是一所主張"以京音為主,兼顧南北"的學校。
京音是一所主張"以純正北京話為標準"的學校。
雙方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兩派吵得不可開交。
最後,在"國音字典修訂委員會"確立了"以北平音為標準音"的國音後,整個事情才完美落幕。
這就是"新國聲",此後在全國各地學校推廣。
後來經過幾次修改,新的國音就變成了我們現在的普通話。
普通話的爭論,從頭到尾似乎都與粵語無關,有些謠言實在沒有必要再傳下去了。
我們的普通話是我們民族的象徵,是我們文化的載體,它的形成史充滿了歷史的變遷,偶爾也會讓人有些感嘆。
但是,除了普通話,我國各地自古流傳下來的方言也需要保護。
一些地方方言中包含了很多當地的神話故事和風俗習慣,如果仔細研究,應該可以了解各地先民的早期文化。
筆者認為這也是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好好保護。
目前有些語言瀕臨失傳,希望未來能有一個好的環境。
文/莫龍佳
這裡是《風雨冒進》,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歷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進的,有時穿過塵埃,有時穿過泥濘,有時橫渡沼澤,有時行徑叢林。——車爾尼雪夫斯基(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