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地理歷史地域文化】粵語與母語
廖國強
授權發布近代以來,粵語有兩次差點一統中國。第二次是改革開放初期,粵語用港幣糊成翅膀,飛往長城內外大江南北。一時間全國大小城鎮的人物們,唾沫裡無不以夾雜幾句軟綿綿的粵語為時髦。內地經濟騰飛,港幣成了落湯的鳳凰雄不起來了,粵語才又龜縮於南嶺之南。然而,這一次遠不如第一次兇險。第一次子語和母語的較量,讓明清以來佔有統治地位的北方官話,差一點全軍覆沒。
那是一九一二年,中華民國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南方獨立各省代表聚集南京,制定具有憲法性質的臨時約法。涉及到國語的確立,胡漢民等人提議,以粵語為國語。與會代表中革命黨人佔了多數,革命黨人中廣東籍的又佔了多數,如果進入表決程序,幾乎是沒有任何懸念就能通過。孫中山無愧於目光遠大的革命者,考慮到國家的統一,還是要確定參雜有很多胡語的北方語的國語地位。他逐一向代表們遊說以「胡言」作為國語。最終,粵語以一票之差敗北,漢語北方話成為國語,有驚無險地度過難關。
其實,粵語託生於古漢語,這是不爭的事實。秦漢之前,嶺南是百越的一部分,很少有漢人居住,沒有漢語生存的地盤。秦始皇兩次派人馬徵服嶺南,數以萬計的士卒落籍當地,導致漢語在嶺南傳播。更重要的是,漢語成為官方語言,越人要想發展,就必須通曉漢語。特別是在南越國建立之後,當地的世族大家,都有了進入趙氏朝廷為國家服務的機會,融入漢族便成了當務之急。輔佐了三個南越王的丞相呂嘉家族,就是原住民漢化最成功的例子。當時南越國採取的是和集百越的政策,加上漢民與土著相比,畢竟屬於少數,這樣,漢語在傳播的同時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土著語言的影響,兩者互相融合與吸收,這便是粵語脫離母語形成的時期。
然而,廣州並不是粵語的發祥地。粵語最早起源在廣西的梧州,一說是廣東的封開。其實這種狹隘的地域之爭毫無意義,封開與梧州近在咫尺,而且在歷史上長期受梧州管轄。兩地同時相爭的還有漢代經學家三陳故裡,一邊認為陳欽是粵省第一個文化名人,另一邊把陳欽的雕像樹立在梧州的騎樓上,當作廣西的驕傲。
梧州名聲在外,姑且把它作為一方的代表,它比廣州更有條件成為一種方言的發源地。靈渠的鑿通,大大便利了人員和商品的交流。灕江與桂平河匯合流入西江,河口的梧州是整個珠江流域的中心地點。直到現在,梧州也是珠江上僅次於廣州的第二大港口。秦漢時期,梧州碼頭上船舶如蟻,源源不斷的中原貨物在這裡轉運,分散於數千裡的大小河汊裡,嶺南特產也是在這裡聚集,然後穿過靈渠運往中原各地。人多口音雜,彼此深受影響,粵語就是在這種條件下誕生。至於南越國的粵語,也是在民間形成了規範,再由世族大家帶進宮廷。
在這一階段,粵語雖然形成了,但與母語差異不是很大。二者出現明顯區別,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長期處於動蕩的狀態,許多中原人為了逃避戰禍,舉家南遷,是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人口大遷徙。此時,嶺南地區漢人顯著增加,大大促進了漢語的傳播與發展,同時漢語也融入了更多的當地特色的語言。一些不與外界來往的部族,也因漢人增多,使之活動範圍縮小了,不可避免地要與漢民打交道。雙方對土地、山嶺、水面的爭執,甚至影響到東晉朝政。幸好嶺南總的說來還是地廣人稀,東晉設立了不少僑郡僑縣,才勉強解決了土客矛盾。與此同時,北方歷經一百多年的戰亂,一些少數民族紛紛登場,在漢語裡加入了很多自己民族的元素。加之南北雙方因戰亂和國別不同,民間往來也日趨減少,粵語與中原漢語就出現了較大差異,此時期可稱為粵語之成長時期。
到了唐朝,嶺南已經和中原一樣開發了,再也不是人們眼中的蠻荒之地,移民隨之增多。加上廣州附近地區原住民大多漢化、另一部分遷移到廣西等地,粵語也就有了很大的發展。在此時期,粵語受母語影響,變得更加規範化,進一步成為一支有相對獨立的語言體系、詞彙系統及語法結構的語言。唐朝是粵語日趨成熟的時期。到了宋朝,粵語與中原漢語的差距越來越大,大到了自立門戶的地步。元明清時期,粵語進一步發展,進一步完善了自己的特色。
粵語的特色簡單來說有三點:一是保留了大量古漢語的雅音。二是倒裝句很多。三是保留了古越語的一些基本詞彙。現代粵語還可以加一條,增加了不少外來語成分。
不過,粵語越規範越發達,與普通話的區別就越大,二者不可避免地產生矛盾。普通話是國家推廣的語言,帶有天然的霸氣,佔領學校、機關、以及報紙、電視等;粵語則認為自身的文化和歷史底蘊比普通話還要深厚,可追溯千年,而普通話不過百年,所以不肯從這些陣地上撤退。
一個失去方言的城市是可悲的,歷史要隨之斷裂,文化要隨之流失,城市形象也要失去個性和光彩。
然而,語言的分化更是讓人感慨。公元四九七年西羅馬最後一位君主羅慕盧斯·奧古斯圖盧斯,被日耳曼僱傭兵首領奧多亞克廢黜,西羅馬帝國宣告滅亡,統一的歐洲分裂了。統治歐洲上千年的古羅馬拉丁語,分化為義大利語、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和羅馬尼亞語等諸多語言,彼此間互不相關了。古往今來,無數英雄豪傑、有識之士和野心家、陰謀家都想重建一個統一的歐洲,卻心願難了,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語言分裂了,失去了民族認同感。查理大帝功虧一簣,拿破崙死不瞑目,希特勒生不逢時。只有歐洲煤鋼共同體運氣頗佳,逐步發展成歐洲共同體。利益攸關的經濟聯繫,終於把語言的桎梏衝缺一角,從中透露出了歐洲統一的一線曙光。然而,其路途的遙遠就像美國肥皂劇,不知需要幾代人的時間才能演完。
好在我們還有漢字,它可以把不同的方言讀音還原成為一個漢字,讓所有的中國人都對同一種事物有相通的認知,這是國家統一最強大的軟實力。無論哪一個方言走出多遠,也走不出中華文化的圈子,總是和母語緊密地連在一起。
廖國強,網名白說廢話,湖北荊州人。主創散文,現實題材和歷史題材均有涉及。現實散文,與底層人同呼吸共命運,不迴避尖銳的社會矛盾。歷史散文,從眾所周知的史實出發,探尋歷史的走向和人性的善惡。結集出版《走過誰的城》及《嶺南往事沉浮》。現居廣東廣州。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