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曾經兩次差點統一中國 差點成為國語 居然起源是在廣西?

2021-01-10 騰訊網

【旅遊地理歷史地域文化】粵語與母語

廖國強

授權發布近代以來,粵語有兩次差點一統中國。第二次是改革開放初期,粵語用港幣糊成翅膀,飛往長城內外大江南北。一時間全國大小城鎮的人物們,唾沫裡無不以夾雜幾句軟綿綿的粵語為時髦。內地經濟騰飛,港幣成了落湯的鳳凰雄不起來了,粵語才又龜縮於南嶺之南。然而,這一次遠不如第一次兇險。第一次子語和母語的較量,讓明清以來佔有統治地位的北方官話,差一點全軍覆沒。

那是一九一二年,中華民國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南方獨立各省代表聚集南京,制定具有憲法性質的臨時約法。涉及到國語的確立,胡漢民等人提議,以粵語為國語。與會代表中革命黨人佔了多數,革命黨人中廣東籍的又佔了多數,如果進入表決程序,幾乎是沒有任何懸念就能通過。孫中山無愧於目光遠大的革命者,考慮到國家的統一,還是要確定參雜有很多胡語的北方語的國語地位。他逐一向代表們遊說以「胡言」作為國語。最終,粵語以一票之差敗北,漢語北方話成為國語,有驚無險地度過難關。

其實,粵語託生於古漢語,這是不爭的事實。秦漢之前,嶺南是百越的一部分,很少有漢人居住,沒有漢語生存的地盤。秦始皇兩次派人馬徵服嶺南,數以萬計的士卒落籍當地,導致漢語在嶺南傳播。更重要的是,漢語成為官方語言,越人要想發展,就必須通曉漢語。特別是在南越國建立之後,當地的世族大家,都有了進入趙氏朝廷為國家服務的機會,融入漢族便成了當務之急。輔佐了三個南越王的丞相呂嘉家族,就是原住民漢化最成功的例子。當時南越國採取的是和集百越的政策,加上漢民與土著相比,畢竟屬於少數,這樣,漢語在傳播的同時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土著語言的影響,兩者互相融合與吸收,這便是粵語脫離母語形成的時期。

然而,廣州並不是粵語的發祥地。粵語最早起源在廣西的梧州,一說是廣東的封開。其實這種狹隘的地域之爭毫無意義,封開與梧州近在咫尺,而且在歷史上長期受梧州管轄。兩地同時相爭的還有漢代經學家三陳故裡,一邊認為陳欽是粵省第一個文化名人,另一邊把陳欽的雕像樹立在梧州的騎樓上,當作廣西的驕傲。

梧州名聲在外,姑且把它作為一方的代表,它比廣州更有條件成為一種方言的發源地。靈渠的鑿通,大大便利了人員和商品的交流。灕江與桂平河匯合流入西江,河口的梧州是整個珠江流域的中心地點。直到現在,梧州也是珠江上僅次於廣州的第二大港口。秦漢時期,梧州碼頭上船舶如蟻,源源不斷的中原貨物在這裡轉運,分散於數千裡的大小河汊裡,嶺南特產也是在這裡聚集,然後穿過靈渠運往中原各地。人多口音雜,彼此深受影響,粵語就是在這種條件下誕生。至於南越國的粵語,也是在民間形成了規範,再由世族大家帶進宮廷。

在這一階段,粵語雖然形成了,但與母語差異不是很大。二者出現明顯區別,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長期處於動蕩的狀態,許多中原人為了逃避戰禍,舉家南遷,是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人口大遷徙。此時,嶺南地區漢人顯著增加,大大促進了漢語的傳播與發展,同時漢語也融入了更多的當地特色的語言。一些不與外界來往的部族,也因漢人增多,使之活動範圍縮小了,不可避免地要與漢民打交道。雙方對土地、山嶺、水面的爭執,甚至影響到東晉朝政。幸好嶺南總的說來還是地廣人稀,東晉設立了不少僑郡僑縣,才勉強解決了土客矛盾。與此同時,北方歷經一百多年的戰亂,一些少數民族紛紛登場,在漢語裡加入了很多自己民族的元素。加之南北雙方因戰亂和國別不同,民間往來也日趨減少,粵語與中原漢語就出現了較大差異,此時期可稱為粵語之成長時期。

到了唐朝,嶺南已經和中原一樣開發了,再也不是人們眼中的蠻荒之地,移民隨之增多。加上廣州附近地區原住民大多漢化、另一部分遷移到廣西等地,粵語也就有了很大的發展。在此時期,粵語受母語影響,變得更加規範化,進一步成為一支有相對獨立的語言體系、詞彙系統及語法結構的語言。唐朝是粵語日趨成熟的時期。到了宋朝,粵語與中原漢語的差距越來越大,大到了自立門戶的地步。元明清時期,粵語進一步發展,進一步完善了自己的特色。

粵語的特色簡單來說有三點:一是保留了大量古漢語的雅音。二是倒裝句很多。三是保留了古越語的一些基本詞彙。現代粵語還可以加一條,增加了不少外來語成分。

不過,粵語越規範越發達,與普通話的區別就越大,二者不可避免地產生矛盾。普通話是國家推廣的語言,帶有天然的霸氣,佔領學校、機關、以及報紙、電視等;粵語則認為自身的文化和歷史底蘊比普通話還要深厚,可追溯千年,而普通話不過百年,所以不肯從這些陣地上撤退。

一個失去方言的城市是可悲的,歷史要隨之斷裂,文化要隨之流失,城市形象也要失去個性和光彩。

然而,語言的分化更是讓人感慨。公元四九七年西羅馬最後一位君主羅慕盧斯·奧古斯圖盧斯,被日耳曼僱傭兵首領奧多亞克廢黜,西羅馬帝國宣告滅亡,統一的歐洲分裂了。統治歐洲上千年的古羅馬拉丁語,分化為義大利語、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和羅馬尼亞語等諸多語言,彼此間互不相關了。古往今來,無數英雄豪傑、有識之士和野心家、陰謀家都想重建一個統一的歐洲,卻心願難了,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語言分裂了,失去了民族認同感。查理大帝功虧一簣,拿破崙死不瞑目,希特勒生不逢時。只有歐洲煤鋼共同體運氣頗佳,逐步發展成歐洲共同體。利益攸關的經濟聯繫,終於把語言的桎梏衝缺一角,從中透露出了歐洲統一的一線曙光。然而,其路途的遙遠就像美國肥皂劇,不知需要幾代人的時間才能演完。

好在我們還有漢字,它可以把不同的方言讀音還原成為一個漢字,讓所有的中國人都對同一種事物有相通的認知,這是國家統一最強大的軟實力。無論哪一個方言走出多遠,也走不出中華文化的圈子,總是和母語緊密地連在一起。

廖國強,網名白說廢話,湖北荊州人。主創散文,現實題材和歷史題材均有涉及。現實散文,與底層人同呼吸共命運,不迴避尖銳的社會矛盾。歷史散文,從眾所周知的史實出發,探尋歷史的走向和人性的善惡。結集出版《走過誰的城》及《嶺南往事沉浮》。現居廣東廣州。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粵語差一票就成為「國語」,系咪真噶?
    讓很多人失望的是:這當然是假的。只要我在網上搜索「只差一票成為國語」,我們可以得到:「粵語只差一票成為國語」「四川語只差一票成為國語」「陝西只差一票成為國語」...等各種版本。只要一搜就能得出答案的,還選擇去相信謠言,那我只能恭喜你了:你活得真單純!
  • 中國有七大方言,民國初年,到底哪種方言差一票成為國語?
    來源:江湖/編輯:古風江湖中國有七大方言,民國初年,到底哪種方言差一票成為國語?說到現在的「國語」大家都知道這是新中國成立後選定的,我國有著七大方言,在歷史上「國語」發生過很多次變化,從最開始的「雅言」到明朝的「金陵雅音」清朝的「北京官話」,及現在我們所說的「普通話」,這些都是時代的產物。其中關於國語的確定流傳最廣的就是在民國初年有一種語言差一票成為了國語,到底是哪一種語言差一票差點成為國語呢?這是怎麼回事,下面我來給大家說一說。
  • 民國初年粵語差一票成為國語?
    坊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當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國建立之初,粵語一票之差成為國語(普通話)。而且有鼻子有眼地說,當時在國會內訂立國語時,要求粵語成為中國國語的呼聲相當高。當時廣東籍議員掌握了過半數議席,粵語成為國語理應不成問題;惟孫中山慮及中國之統一問題,逐一向議員遊說以漢語北方話作為國語。
  • 粵語是否以一票之差沒能成為國語
    這個說法被描繪得有鼻子有眼,甚至,國內某以著作通俗史火遍大江南北的中學歷史教師在其代表作中還煞有介事地提到說,現在西方國家拍的電視劇、電影,每當劇中出現了中國人,就會安排演員說粵語,因為,他們以為那個就是中國的國語,不知道蒙古人已經用北方話佔領了國語。的確,這個說法是有一定迷惑性的。
  • 粵語差一票就成為國語假的,最有可能成為國語的方言是它
    有一個關於制定國語的故事:在民國初期,國會中廣東籍議員佔了一半的席位,所以要求把粵語確立為國語的支持率就比較高。但是孫中山為了顧及全國大局,就對廣東籍議員進行勸說。在最終的選舉中,由於粵語比北京話少了一票,就沒能成為國語。
  • 粵語到底起源於哪裡?為什麼粵不是廣西?粵語發源地是廣西!
    粵語到底起源哪裡?很多誤認為是廣東,其實真實的粵語發源是廣西梧州。粵語廣受大家喜愛,特別是經典的粵語歌曲廣為流傳。那麼粵語到底起源於什麼地方呢?在網絡各大社交媒體上,經常看到很多網友爭論粵語起源兩廣(廣西和廣東)的哪個地方,其實這個也不必爭論。歷史是最好的見證!也是最公道的!認真客觀的說:粵語起源於廣信(現今的廣西梧州蒼梧縣),也統稱為「白話」。
  • 省港朋友別再為「粵語因一票之差沒成為國語」遺憾了,來看看這些
    這個說法被描繪得有鼻子有眼,甚至,國內某以著作通俗史火遍大江南北的中學歷史教師在其代表作中還煞有介事地提到說,現在西方國家拍的電視劇、電影,每當劇中出現了中國人,就會安排演員說粵語,因為,他們以為那個就是中國的國語,不知道蒙古人已經用北方話佔領了國語。的確,這個說法是有一定迷惑性的。
  • 中國影響力最大的方言,全球2.3億人都在用,還差點成為普通話
    眾所周知我們中國疆域遼闊,總面積達到了960萬平方公裡,因為面積太大了。各個地區之間自然就會出現差異,比如在飲食,文化以及語言等等都會不一樣。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國內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一些少數民族甚至還會有自己的語言。至於全國一共有多少種方言,我認為可能會多到數不清吧。
  • 香港電影工業,國語片與粵語片的興衰史!
    1930年,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誕生於上海,製作公司是明星影片公司。中國第一部有聲粵語電影《白金龍》由上海天一影片公司(創始人就是邵氏兄弟邵醉翁、邵邨人、邵仁枚、邵逸夫)製作,該片於1933年在香港上映,觀影多達10萬人次,公司因此大賺一筆。
  • 粵語為何成為中國第一大方言?為何只有粵語有流行文化?
    粵語,作為南嶺以南片區的語言,其規模之龐大絲毫不亞於國語,甚至在世界也佔有一席之地。 我國地大物博,方言分支更是燦若繁星,有許多方言在發展之中泯滅消亡,也有部分方言的"生存環境"越來越糟糕,但唯獨是粵語,依舊生生不息地影響著中國,影響著整個世界,粵語為何有如此巨大的能量呢?
  • 民國初年粵語真的差一票成為國語嗎?你真心了解過歷史嗎?
    清朝沒有「國語」一詞,只說「官話」,官話便是「滿語」。清朝末年的統一國語,以京話為準。結果半年後,宣統退位,成立民國,在蔡元培組織下,以投票的形式來決定「國音」,這便是「粵語差一票成為國語」的梗由來,其實歷史並非如此,沒有各地方言之爭,僅爭古音、今音、南音、北音這些,後來選出「老國音」,以京音糅合其他音。由此可知,從始至終,完全沒有廣東話任何事情。
  • 當年粵語真的只差一票就成國語了?並非如此,最可能成國語的是它
    這自然得益於數十年前做出的統一規劃。 1955年,《人民日報》發表文章,提出「中國的共同語,就是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的普通話」,到了1955年11月17日,教育部門正式下發了在各級學校推廣普通話的指示。
  • 廣西人也說粵語?」
    除了那英、張栢芝輪番坐熱搜之外,最大的討論居然是——是這樣的,廣西籍藝人王鷗在節目裡唱了一首粵語歌《呼吸有罪》,被認為粵語水平一般。張栢芝評價「好像我講普通話這樣,聽得懂但是不標準」,評委直接拿「發音不標準」扣了分。先不說以「不標準」為由扣分是不是太嚴苛,上流君的廣西小夥伴馬上跳出來:我們廣西人也是從小說粵語的好嘛!怎麼會不標準呢?說「廣西人會說粵語」是一個冷知識,一點也不為過。
  • 差點成為BLACKPINK的趙美延
    韓語的漢字寫法是趙薇娟,但到了中國後翻譯成了趙美延。曾經是YG的練習生,差點與BLACK PINK出道,團名叫PINK PINK,但是最終該團沒能出道,心灰意冷的趙美延最終離隊,後來以(G)I-DLE出道,據說現在彼此還有聯繫。小姐姐這個顏值和實力完全可以成為black pink一員。曾經在YG時被成為第二個CL,與現在的形象出入太大。
  • 廣西人的粵語,放在廣東是什麼水平?
    「浪姐2」就這麼悄無聲息播出兩周了,最近有一起乘風破浪的姐妹嗎?是這樣的,廣西籍藝人王鷗在節目裡唱了一首粵語歌《呼吸有罪》,被認為粵語水平一般。張栢芝評價「好像我講普通話這樣,聽得懂但是不標準」,評委直接拿「發音不標準」扣了分。
  • 粵語歌曲,曾經的光輝歲月已經一去不復返
    特別是珠江臺的《麥王爭霸》,希望從廣東樂壇出發,結合香港樂壇,推廣和振興粵語歌曲,這個節目實際上是借鑑《中國好聲音》,前幾季,有新鮮感,從香港、廣東、澳門,甚至國外招到一些選手,請到香港一些制詞作曲人,雖然音效、畫面等整體質量比不上《中國好聲音》,但是整個節目還是很不錯的,但是,往後幾季,因為唱粵語歌的人才凋零,招不到好的選手,而且畢竟是小電視臺,資金跟不上,質量是嚴重下降,後來,邀請了某張姓歌手的原因
  • 差點成為BLACK PINK的趙美延
    本名趙薇娟,但到了中國後翻譯成了趙美延。1997年1月31日出生於韓國仁川,身高161cm,體重45kg,B型,女子演唱組合(G)I-DLE成員,主唱。興趣愛好由聽音樂,睡覺,做指甲。曾經是YG的練習生,差點與BLACK PINK出道,團名叫PINK PINK,但是最終該團沒能出道,心灰意冷的趙美延最終離隊,後來以(G)I-DLE出道,據說現在彼此還有聯繫。
  • 美女買劣質泳衣差點走光 才穿兩次竟然開線
    美女買劣質泳衣差點走光 才穿兩次竟然開線 2012-06-18 08:33:41 來源:水母網
  • 成龍Duang遍半個亞洲,卻差點死在廣西...
    因為成龍的最新電影《絕地逃亡》在全國熱映,於是拍攝地廣西三江、龍勝、陽朔等都被遊客擠爆了!據說這是成龍希望通過自己的電影把中國的文化,民族風情和沿途的風景介紹到外國去。不多說,先來看看成龍大哥都上演了哪些精彩的「逃亡」片段↓↓↓《絕地逃亡》預告片。  沒錯!這些這些場景都是在我們廣西三江侗寨、龍勝、陽朔拍攝的!
  • 當年粵語差一票就成了國語,是真的嗎?其實最有機會成國語的是它
    ——馬克思文章分類|歷史奇文文章字數|2054字,閱讀約5分鐘想當年的秦始皇,統一六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如何風騷?這樣一個古代的皇帝,在最終統一了國家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統一度量衡和文字。統一文字是立國之本。對外,它可以向其他國家展示我國的文化,是國家的象徵;對內,它是人們日常交往的載體,是人與人之間的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