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位傑迷的微博中看到了一個音樂博主寫王傑的一段話,大意是王傑的經典代表作《誰明浪子心》與他的人生和音樂的契合度最高,這首歌讓我們了解到「浪子」並不瀟灑,而是充滿孤獨。這種說法也許有一定的道理,但我感興趣的卻不是這位博主的見解,而是博文中附帶的《誰明浪子心》的MV。
我曾聽過很多遍《誰明浪子心》這首歌,但從來沒有看過它的MV,直到今天才第一次看到這支像一部電影一樣的MV。讓我驚訝的是,《誰明浪子心》MV的女主角居然是我非常喜愛的曾經的TVB花旦陳松伶。有了這個發現,我對這首經典歌曲的MV更有了興趣,於是認真地看了幾遍。看完之後在網上搜索,我才知道這個MV竟出自王傑和陳松伶於2002年合作的電影《賭神之神》,這樣看來它根本不是《誰明浪子心》的原始MV,應該是有人結合這首歌和電影裡的情節剪輯出來的音樂短片。
當我再次重溫王傑的《誰明浪子心》的時候,腦海中卻出現了他的另一首歌曲《她的背影》,這兩首歌其實大有關聯。《她的背影》是王傑個人創作的作品,詞曲都由他一人完成,收錄在他1989年1月發行的第三張國語專輯《是否我真的一無所有》中,作為第一支專輯歌曲而存在,其分量之重由此可見一斑。但是,與專輯同名主打歌《是否我真的一無所有》相比,《她的背景》的知名度顯然要遜色一些。1989年,王傑正式進軍香港歌壇,推出了兩張粵語專輯,第一張是《故事的角色》,第二張就是《誰明浪子心》。專輯《誰明浪子心》的同名主打歌其實就是《她的背影》的粵語版,由王傑作曲、潘源良重新填詞。因此,《她的背影》和《誰明浪子心》的關係就是一曲兩詞,同一個旋律,不同的歌曲版本。
一曲兩詞在王傑的專輯中並不少見,如他的第一張粵語專輯《故事的角色》中的所有歌曲,就翻唱自他的前三張國語專輯中的11首歌曲,歌詞則由香港的幾位詞作家重新填詞。沿用自己國語歌曲的旋律,重新填寫粵語歌詞,是王傑許多粵語專輯的一大特色。
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同樣的旋律,不同的歌詞,為什麼國語歌與粵語歌的知名度會有所不同,甚至相差很大呢?就像前面提到的《誰明浪子心》和《她的背影》,一個成為經典代表作享譽歌壇,一個可能只有資深歌迷才比較熟悉,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呢?
在我看來,這主要是由兩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兩首歌在專輯中的地位不同。《誰明浪子心》作為王傑第二張粵語專輯的同名主打歌,顯然處在受力捧的地位,無論是宣傳上還是給歌迷的印象上,都要優於其他非主打歌曲。而《她的背影》就走上了非主打歌的命運,儘管這首歌非常動聽,但它不免要被同張專輯的主打歌《是否我真的一無所有》遮住光環,以致讓很多歌迷有意無意地忽略甚至遺忘了此歌曲。
另一方面,兩首歌的歌名、立意賦予了它們不一樣的主題和格局。《誰明浪子心》和《她的背影》這兩首歌,單從歌名來看就具有不一樣的魅力和吸引力。很明顯,《誰明浪子心》既貼合了王傑獨特的浪子形象,又用疑問的形式激起了歌迷很大的好奇心,同時短短的5個字卻包含著豐富的意味,讓人浮想聯翩。而反觀《她的背影》,我們大概只能推測出它是一首愛情歌曲,如果我們從來沒有聽過這首歌,估計很難在一堆歌單中被它一擊而中,產生急切想聽的欲望。所以,一首歌的歌名是它能不能在眾多歌曲中脫穎而出的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當然,這並不是否認詞作者的創作功力,只是說一首歌如果有一個受歡迎的歌名、一個豐富的主題,更容易讓歌迷接受並記住,也更有可能成為有知名度的經典金曲。
其實,一曲兩詞的歌曲,國語版和粵語版的知名度、傳唱度一般都有所不同,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不過歌詞、是否為主打歌通常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除此之外,你認為還有哪些因素會影響一首歌的受歡迎程度?另外,你還知道哪些國語版和粵語版名氣相差很大的歌曲呢?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