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個世紀末開始,由於普通話的推廣、全國人口的流動和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各地方言逐漸式微。而令人驚訝的是,粵語卻依靠港劇、粵語歌曲強勢逆襲,不僅粵區居民以說粵語為傲,甚至很多非粵語區的居民還自發學習。可近些年,就連強勢的粵語也盡顯頹勢,在青少年中使用率連年下跌。
現在保護粵語呼聲越來越高。上個月,中國政協網上出現了一篇文章《廣東網友:保護粵語迫在眉睫》呼籲保護粵語,廣州人大代表建議恢復粵語授課。粵語的情況都是如此,更別說其他地方的方言情況了。
2016年全國語言學競賽決賽閉幕式上,北京語言大學的徐欣路博士做了個題為「語言學的學術精神與學術情懷」的報告,報告開始前他在現場做了個調查,詢問了在場有多少同學在家是用方言而不是普通話和父母交流,78名參賽選手裡,舉手的人數剛剛能夠得上兩位數,徐博士說,這個比例和他們做的調查基本是吻合的。這也就是說,目前中國大約至少有80%的青少年即使在家都不講方言了。
為什麼青少年都不愛講方言了?
有這幾方面的原因。首先,最重要的是普通話的推廣。為了適應改革開放、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1986 年國家把推廣普通話列為新時期語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務,1992 年確定推廣普通話工作方針為「大力推行、積極普及、逐步提高」,在擴大普及範圍,提高全民普通話應用水平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普通話的推廣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極大促進了不同地區人民的社會交往,促進了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和社會發展。如果沒有普通話,不同方言區尤其是「十裡不同音」的南方方言區幾乎無法口頭交流,只能像通過寫漢字進行書面交流。這是一件多麼痛苦的事。所以,推廣普通話是一項十分正確的舉措。
筆者大學期間,宿舍四個人,操五種方言分別為北方方言、吳語、閩南語還有一人同時使用粵語和客家語,但是有了普通話,我們交流十分通暢沒有任何障礙。而新時代成長的我還以為每個年輕人都會說普通話,直到遇到香港的同學,他們很多都難以熟練使用普通話,有人甚至根本不會講,交流起來非常辛苦。這才體會到,推廣普通話是一項多麼必要的決定。
然而,隨著推廣普通話的深入,普通話語境幾乎遍布每個年輕人的周圍。學校、電視、手機,普通話幾乎不用推廣就能自發習得,而方言幾乎失去所有語境,就連最後一塊陣地家庭語境也即將失去。
為什麼家庭裡也不願意說方言了呢?90後的父母應該有所體會。在90年代,在普通話的強力推動下,人人都以說普通話為榮,普通話的正面形象深入人心,而方言往往給人一種老土的刻板印象。所以,那時候會出現一種情況,父母只教孩子說普通話,並以孩子說一口普通話為傲,好像說普通話就很高級。所以在這種環境教育下的這些90後,長大以後基本不怎麼會說方言,那自然無法教自己孩子說方言。
而現在一些00後更多的不是父母不教,而是不願意學,自己不願意說。因為同齡人都在說普通話了,學了覺得也沒什麼用。這對方言來說是致命的。
在各大方言區,不同方言的消逝速度也不相同。一般來說,北方方言由於與普通話非常接近,比較容易習得,而且普通話和方言之間可以直接交流,所以狀況稍好。以西南官話為例,使用人口最多,方言內部差異也勉強可以接受,所以方言在年輕一代還算比較流行,去重慶、成都街頭走一走,就能感受到濃濃的方言味道。只不過年輕一代的西南官話很多詞彙已經比較接近普通話了。這在各大官話區也都是常見的現象。
西南官話
反觀南方方言相對官話消逝速度要快得多,主要原因是南方方言,方言區內差異較大,每個片區之間難以交流,分區之後每個片區的使用人口不多,導致語言環境更容易受到衝擊。再加上南方方言與普通話差異較大,如果不是從小習得,長大後幾乎不能再學會本地方言。
方言究竟應不應該保護?
很多人認為,方言的生存應該適應自然法則。一種語言充滿生命力的時候,沒必要「保護」,自然會生長壯大、不斷產生引入新詞彙、新語義。一種語言逐漸變得阻礙交流的便利,失去了工具屬性,它就死了。
然而,語言不僅僅是語言,語言背後還有文化。試想一下如果全國各地都講普通話,失去了本土語言,那將是一件多麼乏味的事情,你聽不到廣東的粵語金曲,聽不到江南的吳儂軟語,感受不到渾厚的秦腔,這多麼令人遺憾。
各大方言都是需要花費近千年才形成的寶貴遺產,試想一下,未來各地經濟大發展,人口大遷徙,文化大交流,幾乎沒有可能再形成方言。一旦失去就是永遠。優秀的文化永遠值得保存,他給人帶來的精神享受是任何金錢不能媲美的。
況且,方言的消逝去目前並不完全是自然消失,而是有人為的幹預。普通話的推廣雖說不是為了消滅方言,但是它帶來的負面作用的確給方言帶來了毀滅性打擊。其實,方言跟普通話是完全可以不衝突的,因為每個人都至少能夠掌握兩門語言,在不同語境使用不同語言可以做到自由切換,只不過看你願不願意。
方言保護所面臨的困難
方言保護所面臨的苦難重重。首先面對的是要保護哪種方言,不同方言內部分歧也很大,比如保護吳語,那麼是保護吳語區的蘇州話還是上海話?很多上海人很警惕,譬如保護所謂的「吳語」,實際上保護的是蘇州官話。而蘇州官話內部,郊區的還會抱怨為什麼只保護蘇州官話而對周邊村落的方言無動於衷?只因為它「風雅」?那和強行推普又有什麼區別呢?如果全部都保護成本又實在太高,也不現實,果真是令人頭大。
另一個難點則是方言語言環境的喪失,無論公眾場所,還是家庭,方言都難以形成攻勢。像粵語一樣開放一些本地語言的電視節目,廣播等,在公眾場合開闢一些方言語境不失為好的辦法。另外家庭生活環境儘量使用方言也能夠帶動兒童習得方言。從心裡重視方言,打破刻板印象,提高保護方言的意識是最重要的。
說了這麼多,方言本身作為歷史的產物,就是由於歷史時期各地溝通不暢,同一種語言長期隔離,各自發展的結果。如今隔離條件不再了,自然消亡也是不得已的事,畢竟我們不可能放棄現在的生活回到閉塞的古代,只能尋找兩全的辦法。
不僅僅是在中國,語言的消失在世界也是一種趨勢。世界上目前還有超過7000種語言,但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預測,到本世紀末,將有超過半數的語言消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世界瀕危語言地圖集》顯示,每兩周就會有一種語言消失,這意味著每年會有25種語言消失,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將導致90%瀕危語言徹底消失。
現在,我們能做的就是盡最大努力保護好我們的遺產,讓鄉音能夠陪伴我們更長的時間,但結果也要有心理準備。
說到這裡有些無可奈何的悲傷,但也不要過於灰心。事實上,我們現在的「方言」實際上已經融入了很多普通話的詞彙,不少方言的元素實也已經融入了「普通話」之中——很多流行的新詞都來自方言,這未嘗不是方言的一種新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