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處境艱難,廣東人疾呼保護粵語,方言消失,應該順其自然嗎?

2021-01-09 逾洋史話

從上個世紀末開始,由於普通話的推廣、全國人口的流動和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各地方言逐漸式微。而令人驚訝的是,粵語卻依靠港劇、粵語歌曲強勢逆襲,不僅粵區居民以說粵語為傲,甚至很多非粵語區的居民還自發學習。可近些年,就連強勢的粵語也盡顯頹勢,在青少年中使用率連年下跌。

現在保護粵語呼聲越來越高。上個月,中國政協網上出現了一篇文章《廣東網友:保護粵語迫在眉睫》呼籲保護粵語,廣州人大代表建議恢復粵語授課。粵語的情況都是如此,更別說其他地方的方言情況了。

2016年全國語言學競賽決賽閉幕式上,北京語言大學的徐欣路博士做了個題為「語言學的學術精神與學術情懷」的報告,報告開始前他在現場做了個調查,詢問了在場有多少同學在家是用方言而不是普通話和父母交流,78名參賽選手裡,舉手的人數剛剛能夠得上兩位數,徐博士說,這個比例和他們做的調查基本是吻合的。這也就是說,目前中國大約至少有80%的青少年即使在家都不講方言了。

為什麼青少年都不愛講方言了?

有這幾方面的原因。首先,最重要的是普通話的推廣。為了適應改革開放、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1986 年國家把推廣普通話列為新時期語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務,1992 年確定推廣普通話工作方針為「大力推行、積極普及、逐步提高」,在擴大普及範圍,提高全民普通話應用水平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普通話的推廣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極大促進了不同地區人民的社會交往,促進了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和社會發展。如果沒有普通話,不同方言區尤其是「十裡不同音」的南方方言區幾乎無法口頭交流,只能像通過寫漢字進行書面交流。這是一件多麼痛苦的事。所以,推廣普通話是一項十分正確的舉措。

筆者大學期間,宿舍四個人,操五種方言分別為北方方言、吳語、閩南語還有一人同時使用粵語和客家語,但是有了普通話,我們交流十分通暢沒有任何障礙。而新時代成長的我還以為每個年輕人都會說普通話,直到遇到香港的同學,他們很多都難以熟練使用普通話,有人甚至根本不會講,交流起來非常辛苦。這才體會到,推廣普通話是一項多麼必要的決定。

然而,隨著推廣普通話的深入,普通話語境幾乎遍布每個年輕人的周圍。學校、電視、手機,普通話幾乎不用推廣就能自發習得,而方言幾乎失去所有語境,就連最後一塊陣地家庭語境也即將失去。

為什麼家庭裡也不願意說方言了呢?90後的父母應該有所體會。在90年代,在普通話的強力推動下,人人都以說普通話為榮,普通話的正面形象深入人心,而方言往往給人一種老土的刻板印象。所以,那時候會出現一種情況,父母只教孩子說普通話,並以孩子說一口普通話為傲,好像說普通話就很高級。所以在這種環境教育下的這些90後,長大以後基本不怎麼會說方言,那自然無法教自己孩子說方言。

而現在一些00後更多的不是父母不教,而是不願意學,自己不願意說。因為同齡人都在說普通話了,學了覺得也沒什麼用。這對方言來說是致命的。

在各大方言區,不同方言的消逝速度也不相同。一般來說,北方方言由於與普通話非常接近,比較容易習得,而且普通話和方言之間可以直接交流,所以狀況稍好。以西南官話為例,使用人口最多,方言內部差異也勉強可以接受,所以方言在年輕一代還算比較流行,去重慶、成都街頭走一走,就能感受到濃濃的方言味道。只不過年輕一代的西南官話很多詞彙已經比較接近普通話了。這在各大官話區也都是常見的現象。

西南官話

反觀南方方言相對官話消逝速度要快得多,主要原因是南方方言,方言區內差異較大,每個片區之間難以交流,分區之後每個片區的使用人口不多,導致語言環境更容易受到衝擊。再加上南方方言與普通話差異較大,如果不是從小習得,長大後幾乎不能再學會本地方言。

方言究竟應不應該保護?

很多人認為,方言的生存應該適應自然法則。一種語言充滿生命力的時候,沒必要「保護」,自然會生長壯大、不斷產生引入新詞彙、新語義。一種語言逐漸變得阻礙交流的便利,失去了工具屬性,它就死了。

然而,語言不僅僅是語言,語言背後還有文化。試想一下如果全國各地都講普通話,失去了本土語言,那將是一件多麼乏味的事情,你聽不到廣東的粵語金曲,聽不到江南的吳儂軟語,感受不到渾厚的秦腔,這多麼令人遺憾。

各大方言都是需要花費近千年才形成的寶貴遺產,試想一下,未來各地經濟大發展,人口大遷徙,文化大交流,幾乎沒有可能再形成方言。一旦失去就是永遠。優秀的文化永遠值得保存,他給人帶來的精神享受是任何金錢不能媲美的。

況且,方言的消逝去目前並不完全是自然消失,而是有人為的幹預。普通話的推廣雖說不是為了消滅方言,但是它帶來的負面作用的確給方言帶來了毀滅性打擊。其實,方言跟普通話是完全可以不衝突的,因為每個人都至少能夠掌握兩門語言,在不同語境使用不同語言可以做到自由切換,只不過看你願不願意。

方言保護所面臨的困難

方言保護所面臨的苦難重重。首先面對的是要保護哪種方言,不同方言內部分歧也很大,比如保護吳語,那麼是保護吳語區的蘇州話還是上海話?很多上海人很警惕,譬如保護所謂的「吳語」,實際上保護的是蘇州官話。而蘇州官話內部,郊區的還會抱怨為什麼只保護蘇州官話而對周邊村落的方言無動於衷?只因為它「風雅」?那和強行推普又有什麼區別呢?如果全部都保護成本又實在太高,也不現實,果真是令人頭大。

另一個難點則是方言語言環境的喪失,無論公眾場所,還是家庭,方言都難以形成攻勢。像粵語一樣開放一些本地語言的電視節目,廣播等,在公眾場合開闢一些方言語境不失為好的辦法。另外家庭生活環境儘量使用方言也能夠帶動兒童習得方言。從心裡重視方言,打破刻板印象,提高保護方言的意識是最重要的。

說了這麼多,方言本身作為歷史的產物,就是由於歷史時期各地溝通不暢,同一種語言長期隔離,各自發展的結果。如今隔離條件不再了,自然消亡也是不得已的事,畢竟我們不可能放棄現在的生活回到閉塞的古代,只能尋找兩全的辦法。

不僅僅是在中國,語言的消失在世界也是一種趨勢。世界上目前還有超過7000種語言,但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預測,到本世紀末,將有超過半數的語言消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世界瀕危語言地圖集》顯示,每兩周就會有一種語言消失,這意味著每年會有25種語言消失,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將導致90%瀕危語言徹底消失。

現在,我們能做的就是盡最大努力保護好我們的遺產,讓鄉音能夠陪伴我們更長的時間,但結果也要有心理準備。

說到這裡有些無可奈何的悲傷,但也不要過於灰心。事實上,我們現在的「方言」實際上已經融入了很多普通話的詞彙,不少方言的元素實也已經融入了「普通話」之中——很多流行的新詞都來自方言,這未嘗不是方言的一種新生了。

相關焦點

  • 如果有一天,粵語消失了……
    不光是粵語歌、港片所代表的黃金年代成為過去,就連粵語使用者大戶廣東省,說粵語的人也在逐漸變少,粵語真的快要消失了嗎?下面這些粵語日常口頭語,已有很多人會念但不會寫,你知道它們對應的是什麼嗎?「粵語」,但事實上,當地的語言種類多得超乎你想像——粵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在廣東都是主流,閩方言下面還有分支語系潮汕話和黎話。
  • 廣東人都講粵語?NO!其實廣東有三大方言!
    其實剛開始,我也以為他不是廣東人,因為那時候出門少,連我都以為所有廣東人都會看香港電視劇,既然看香港電視劇,沒有理由不會說粵語啊?直到後來畢業後,發現公司裡有很多來自梅州、潮汕的同事其實真的不怎麼講粵語,我才知道廣東還有那麼多人是不會講粵語的。
  • 「無粵語不廣東」 訊飛方言保護計劃廣州站正式開幕
    4月23日為世界讀書日,就在這一天訊飛輸入法與新華書店,在廣州四閱書店共同打造了一個「方言保護計劃公益聯名店」,以粵語讀書會的形式,邀請方言研究專家、粵語愛好者、訊飛粵語發音人,共同用聲音傳遞粵語之美。同時,活動中訊飛輸入法發布了最新語音技術成果應用,實現方言翻譯,解決粵語溝通障礙。
  • 粵語直播被禁?!原來,粵語已經是快要消失的語言了…
    有網友更表示不服:粵語本是廣東的地域文化,我們作為母語是粵語的受眾,難道就沒有權利選擇講粵語的主播嗎?  粵語,廣東人認定的「語言」!  要知道,在廣東人心中,粵語的位置是相當高的。總之,在粵語文化不再風光如昨的今天,粵語依然是廣東人認定的「語言」,也是廣東人共同的鄉愁。隨著時代的發展,近些年來不少廣州人已經慢慢感受到周圍環境與語言競爭對粵語帶來的衝擊,粵語似乎也正在慢慢「消失」……
  • 保護粵語呼聲越來越高,有人建議恢復粵語教學,可行嗎?
    《廣東網友:保護粵語迫在眉睫》這是最近出現在中國政協網的一篇文章!同時,最近還有廣州人大代表建議恢復粵語授課,這樣的聲音越來越多!粵語,作為我國一種歷史悠久的語言,隨著普通話的慢慢普及,現在講粵語的人群已經越來越少。
  • 粵語鍵盤俠:「沒有十級證書,你不配講粵語!」
    他直言:「這些粵語警察就會躲在電腦後打鍵盤罵人。我看如果以後粵語真的消失了,這些人簡直系一大功臣。」「粵語警察」,就是那些熱衷在粵語相關視頻或音頻下發布攻擊言論的人,其可怕程度猶如蝗蟲入境令人煩不勝煩。愛看粵語類視頻的自己友,肯定會見多這些隨時出警的「粵語警察」,在翻唱類視頻裡尤為嚴重。
  • 廣東方言對比,為什麼客家話和粵語如此相似?
    ,是廣東境內最重要的兩種方言,因為這兩種方言的中心與主要分布地域都在廣東,而且關係最為密切。據著名語言學家徐通鏘對基本詞彙的統計,在全國七大方言中,粵語跟客家話的基本詞彙最相似。客家人自稱「中原之舊族,三代之遺民」,定居於山區,注重保持母語的純潔,因而客家話的詞彙系統相對比較單純,吸收其他語言和方言的詞語較少。粵語通行於珠江三角洲及粵西、桂東的沿海沿江地帶,在形成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古百越語及外來語言的因素,因而其詞彙系統凸顯多元化的特色,本地與外來交匯,傳統與流行交融。其中外來詞語和流行詞語之多,在各大方言中首屈一指。
  • 粵語,客家話,潮汕話:廣東三大方言哪家最正宗
    不錯,這些句子都是粵語寫成的,廣東人看著很親切,「北佬」想讀可就一頭霧水啦。地處嶺南的廣東方言對於北方人來說晦澀難懂,乃至常常被譏為「鳥語」。不過野百合也有春天,近年廣東一躍成為最發達的省份之一,大量外來人口抱著發財夢南下廣東,接受「鳥語」薰陶。不過,廣東的「鳥語」到底是如何來的呢?
  • 粵語竟然有十幾種方言!你講嘅系邊種?
    盤點粵語地區不同的方言。粵語分片,有:廣府片,包括:廣州方言、港澳粵語、南番順方言、香山方言、梧州方言。
  • 抖音禁用粵語直播?屬於廣東人的語言,正在消失…
    對此,廣東朋友表示無法理解,認為粵語作為廣東的地域文化,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廣東人,尤其是老一輩的廣東人,對粵語的感情很深。曾經有人在廣州做過一次有關粵語的問卷調查,街坊們的配合度很高,認為廣東人要支持粵語,有的甚至還主動提出「希望能為粵語傳承做些什麼」。
  • 廣東除了粵語,還有2種最難懂的方言,廣東人也聽不明白
    ,在國家佔據了首要地位,同時,廣東也得到了很多人的特別關注,不僅經濟建設和發展,廣東的飲食和方言也很受人們的關注,先說方言,廣東人以為廣東人都說廣東話,其實這是不對的,這兩個地區,即廣東東北部的一些城市和廣東的潮州,汕頭地區,基本上都不講粵語,他們使用的方言是店主和潮州語,廣東北部的一些城市,比如每周,許原,興寧等城市,幾乎都是客觀上說的,黃化,土俗廣東話等等,好像真的很難讀,對吧?
  • 廣州政協建議廣州臺改播普通話 引粵語存亡激辯
    腔調各異的方言,在歷史淘洗和文明衝擊下,仍保留著古語音韻和文化遺存。它們已經不僅僅是地理表徵和情感紐帶,更凝聚為一種民族記憶。  然而,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演進之下,古老的方言正呈現出逐漸式微的態勢——人口流動衝擊方言的地域框架,年輕一代逐漸疏離方言,在大城市尤甚。方言何去何從?今日起,本版推出系列報導,直擊身陷「說話」風波的大城市,探討當今的大城市人該如何「說話」。
  • 粵語,到底是一門方言還是一門語言
    網際網路上經常有人爭論說,粵語是門語言,而四川話、東北話、吳語、閩語都只是一種方言。他們聲稱自己會多種語言時,就包含了粵語。粵語真的這麼特別嗎?它算得上一門語言嗎?
  • 廣東最難懂的方言,比粵語還要複雜,被稱為「古漢語的活化石」
    我國每個省份都有屬於自己的方言,甚至一個省內還會有好幾種不同的方言發音,正所謂「十裡不同音」。東北的方言最容易把人帶跑偏,四川、陝西、河南的方言都十分有趣,說起來朗朗上口也容易聽懂,在很多影視作品中都有體現。我國最難懂的方言大多都聚集在南方,比如福建、溫州、廣東。廣東的粵語在全國知名度很高,曾經紅極一時的粵語歌曲更是讓人著迷和瘋狂,想當年說一口流利的粵語成了一種時尚。
  • 陳小春髮長文:唐詩宋詞大多用粵語寫 粵語是古漢語嗎?
    據南方網報導,粵語並非早期廣東香港本地的語言,其實是古代的陝西、山西、河北地區的漢語,該地區的古代漢族人大量移民到廣東,把這種語言帶到了廣東地區。古代的廣東並無漢族人,大量的北方漢族人移民到廣東,成為廣東地區的統治者。  偏於一隅的廣東一直極少戰亂,基本沒受到北方遊牧少數民族的影響,所以一直保留著漢唐時期的語言、文化。
  • 為何有些廣東人不會說粵語?你以為廣東人只講一種粵語啊!
    為何有些廣東人不會說粵語?你以為廣東人只講一種粵語啊!很多外省人都認為廣東人全部都說粵語,甚至直接把粵語稱作廣東話。其實,廣東方言差異極大,細分的話連民系都分為好幾個,每個民系的方言又分成很多「次方言」,這些「次方言」甚至還不能互相通話。
  • 廣西人的粵語,放在廣東是什麼水平?
    相比「浪姐1」,第2季目前水花還不算太大。除了那英、張栢芝輪番坐熱搜之外,最大的討論居然是——廣西人說粵語,到底標不標準?先不說以「不標準」為由扣分是不是太嚴苛,上流君的廣西小夥伴馬上跳出來:我們廣西人也是從小說粵語的好嘛!怎麼會不標準呢?
  • 粵語為何成為中國第一大方言?為何只有粵語有流行文化?
    粵語,作為南嶺以南片區的語言,其規模之龐大絲毫不亞於國語,甚至在世界也佔有一席之地。 我國地大物博,方言分支更是燦若繁星,有許多方言在發展之中泯滅消亡,也有部分方言的"生存環境"越來越糟糕,但唯獨是粵語,依舊生生不息地影響著中國,影響著整個世界,粵語為何有如此巨大的能量呢?
  • 誰說粵語無文化?唐詩宋詞竟大多是用廣東話寫的……
    但用粵語念唐詩比較順就能說唐代語言是粵語了?據南方網報導,粵語並非早期廣東香港本地的語言,其實是古代的陝西、山西、河北地區的漢語,該地區的古代漢族人大量移民到廣東,把這種語言帶到了廣東地區。我笑說:好吧,我知你應該是跟絕大多數人一樣不了解的,不然你又怎會不知道距今已有1300年歷史的唐詩宋詞;其實大多數是用現今的所謂粵語寫成,用粵語才能讀得通順的呢?她:嚇?不是吧!唐詩宋詞那些不是用普通話來念的麼?
  • 粵語究竟是「語言」還是「方言」?有什麼太特殊意義麼?
    但是,現代粵語並不是唐代官話本身,唐代官話由於宋代及宋末的蒙、金南下而退居在南方留存下來,但是經歷了長期的歷史演變也在變得更發音更圓潤,原始河洛官話發音則更為古樸。所以,高中的時候閱讀古詩文,是否覺得唐詩用粵語閱讀更有韻味呢?粵語是方言。粵語是漢語的一種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