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的故鄉》文學與故鄉

2020-10-09 千戈

前幾天不意看到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的介紹,這部7集的紀錄片講述了6位作家的文學旅途與故鄉,其中就有我最喜歡的當代作家遲子建。於是我趁著周末,匆匆忙忙間把這紀錄片看了一遍,然後我悵然所失,不知道是文學離我更遠,還是故鄉離我更遠。

人人生而有故鄉,而中國人對故鄉更是有一種執念,每個人一生下來就會有「籍貫」。這樣,生活在我身邊的人們,雖然一人一口重慶話,但是有的可能來自山西,有的可能來自福建。《文學的故鄉》這部記錄片選取東西南北幾個區域具有代表性的6位當代作家,按照出場順序分別是賈平凹、阿來、遲子建、畢飛宇、劉震雲、莫言,可以說是作家中的代表。

這其中,賈平凹是我最熟悉的當代作家。我上小學的時,他就已經是知名作家,如今聲名愈濃,作為陝西三傑中碩果僅存的作家,賈平凹堪稱大佬中的大佬,在紀錄片中他也是第一個出場。賈平凹的故鄉是陝西商洛,這一集也是本部紀錄片風景最為優美的一集,秦巴山地的山與嵐都有很好的展示。對大多數中國人而言,賈平凹本人比他的故鄉有名得多。賈平凹有很多蜚聲文壇的作品,但最開始讓他能在文壇安身立命的作品卻是與他故鄉密切相關的《商州》系列。賈平凹習慣把商洛叫做商州,在先秦時代這裡曾是改革家商鞅的封地,商洛話至今也保留了這種來自遠古的樸素。在紀錄片中,你能聽到哪裡的人們說「飢了」來表示餓了。實際上,商洛話口音獨特,相對難懂,我大學上鋪的室友是商洛人,他與家人通電話,我一句都聽不懂。甚至於賈平凹這個名字,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誤以為讀作「ao」。

阿來是大眾熟悉的作家,因為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讀過賈平凹的小說,但大多數人都讀過《塵埃落定》,這部史詩般的小說差不多奠定了阿來的文學地位。我是高中時讀過這部小說,但是這次通過紀錄片,我才了解到小說其實講的是嘉絨藏族的故事,阿來自己講,嘉為農耕,絨為放牧,嘉絨即是耕牧為生的民族,而在此之前我只知道藏族主要分為衛藏、安多藏族和康巴藏族。一部書讓世人認識一個古老而陌生的民族,作家阿來就這樣輕而易舉地做到了。更讓人驚奇的是,通過紀錄片,我還了解到阿來居然曾是《科幻世界》的主編,這可是我高中、大學時期最喜愛的雜誌之一。

我最喜歡的當代作家遲子建在紀錄片的第三集出場,她也是我讀過作品最多的當代作家。比之紀錄片中其他的作家,遲子建最顯著的特點是高產,她幾乎每一兩年就有一部驚豔的作品面世,令人迎接不暇,這種旺盛的文學生命力植根於她成長的土地。但即使她的作品眾多,我卻最喜愛《一罐豬油》這部短篇,溫情而有力量,隱忍卻感動人,這也是遲子建作品鮮明的特點。遲子建祖籍是山東,但是卻出生在中國最北端的漠河北極村,她的作品裡滿是寒冬和冰雪,卻不讓人感覺到寒冷。

緊隨其後出場的作家分別是畢飛宇和劉震雲,這兩位作家的作品我都沒有讀過,只看過影視化作品。其中劉震雲比較高產,《手機》、《溫故1942》等耳熟能詳。畢飛宇的作品更驚奇一些,比如《推拿》。當然,劉震雲比畢飛宇名氣要響亮一些,但畢飛宇比劉震雲更年輕一些。文學創作上,劉震雲的故鄉是河南延津,但是他不受家鄉的拘束,從這裡的平原出發,文學之路越走越開闊。他回到家鄉,一切熟悉如故,路上遇人可以隨意交談開玩笑。畢飛宇的身世和故鄉都如謎一般,紀錄片裡他回到出生之地,卻久久找不到自己的家。他熟練地走進陌生的街巷,與人交談自然真摯,但總有隔閡,那是他回不去的故鄉。

莫言在紀錄片的最後出場,卻單獨佔據了兩集,相較之前的5位作家,莫言的故事裡增加了他走出山東高密後一路經歷。他是當代作家中第一位榮膺諾貝爾文學獎的人,但不管走到多遠的地方,他總對高密念念不忘。紀錄片裡,他回家為父親過生日,與兄妹們一起為父親訂做了大花饅頭,這是地道的山東風俗。我在山東上大學的時候,學校曾經組織筆會,邀請了山東有名的文藝界人士到會創作,莫言的作品便這樣掛在了學校的長廊裡。那時他還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光環,我也沒有讀過長廊中展示的這篇散文之外的其他莫言作品。我記得這篇散文講的是莫言陪女兒參加高考,一位陪考老父親戰戰兢兢的樣子躍然紙上。讀這篇文的時候,我也想起自己參加高考,雖然無人陪考,母親卻在家中又是供豬頭,又是焚香,可憐天下父母心。

大抵作家都愛自己的故鄉,所以絕不吝筆書寫自己的家鄉。我們這一代人,最熟悉的莫過於魯迅筆下的魯鎮或者趙莊。再比如老舍筆下的北京,或者蕭紅筆下的呼蘭河,都叫人印象深刻。只可惜我文筆淡淡無味,家鄉又平平無奇,自己想寫,又覺得沒有什麼好寫的。看過這部紀錄片以後,突然覺得,不管怎樣,都應該多回去看看,甚至於多動筆寫寫,畢竟這世間的故鄉都不盡相同。

相關焦點

  • 《文學的故鄉》他們在文學的秘境裡遭逢故鄉
    文學的故鄉,僅僅五個字,以一種深邃延綿的語意命中了文學與故鄉的母題。但僅僅如此,不足以承載文學的母題。 用中國式傳統語境來記錄中國的文學尋根故事,這當然也是一種真實,但這種真實游離於淺表,淹沒、稀釋在現實的煙火氣息中,少了文學深邃幽遠的肌理,以及超現實的豐盈和溢出感,這種遺憾交織在紀錄片的一二三五集。
  • 《文學的故鄉》故鄉
    雖說畢飛宇認為自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故鄉,但他所待的每一個村子,我認為都是童年時光的愜意安身之所,是所有這些地方中我最喜歡的。阿來的言語之間透露出對故鄉的甚至有些憎恨是我沒想到的,雖然在他的作品《塵埃落定》之中,能夠看出一些端倪來,但他的文學語言是我覺得很特別的一類,很有個人風格的那一類,總之給我留下了有些神秘、隱匿和道不明的這樣一種感覺。
  • 《文學的故鄉》尋找文學的故源
    最近看了一部記錄片《文學的故鄉》,它是以故鄉為源泉,講述了當代知名作家的成長曆程,並重點分析了故鄉這個特殊成長環境,帶給了作家不盡相同的文學啟蒙。紀錄片的節目組執著於刨根問底,他們無比痴迷於作家的成長環境,試圖將這些極具偶然性的成長經歷復盤為一個方法論,以便於儘可能從邏輯上,解釋一代名家寫成傳世經典的原因。
  • 他們將生活故鄉變為文學故鄉
    莫言   當代頂尖作家如何將生活的故鄉變為文學的故鄉?  《文學的故鄉訪談錄》以作家與故鄉的關係為切入點,通過對莫言、賈平凹、阿來、劉震雲、遲子建、畢飛宇6位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的訪談,探討作家如何把故鄉的生活體驗與文化資源轉化為藝術創作,從而創造出藝術傑作,解密其心理動因、轉換機制與文化密碼。
  • 《文學的故鄉》文學的故鄉從作家返鄉開始說起
    賈平凹:父母不在的故鄉其實也不算是故鄉了,和村裡的人其實也比較生疏了,但仍有幾個非常好的朋友。勤奮刻苦的寫作,廢都的起落讓他體會頗深。兒時的朋友的遭遇讓人感覺這命運就是這麼無常,當兵失敗,但憑自己努力獲得了上大學的機會。阿來:藏族作家,對故鄉感情並不深,與父母的關係也是恩怨交錯,很長時間沒回家了。興趣廣泛,喜歡聽音樂玩攝影,還是植物識別小能手。
  • 我看《文學的故鄉》
    兩天看完,對於一個文學愛好者來說,這節目還是非常值得一看的,推薦。先來說形式:且不論用「名人歸鄉」的方式是否恰當、合適,但至少是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接近作家的方式,單憑這一點就值得看看,若是在過去的時代有更多記錄的形式和視角,我真的願意以多種方式來閱讀歷史上的文學大師們本人。再來說節目:在我看來,絕大多數作家都要找一片土地為自己的文學藝術生根發芽,那麼故鄉就是再合適不過的選擇了。
  • 《文學的故鄉》背井離鄉是作家的宿命
    2016年夏,北師大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攜團隊跟蹤拍攝了中國當代6位作家回鄉的過程,歷時兩年,製作成紀錄片《文學的故鄉》,近日,該片在央視第9頻道播出。背井離鄉,是作家的宿命,從小村鎮走出來,《文學的故鄉》裡6位作家都定居在了離家最近的都市,賈平凹坐標西安,阿來成都,遲子建哈爾濱,畢飛宇在南京附近,劉震雲和莫言則活動在北京一帶。
  • 《文學的故鄉訪談錄》 出版發行
    本報訊 (記者張雪嬌)7月20日晚,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在央視紀錄片頻道首播,受到業界廣泛關注。記者了解到,根據前期採訪加後期整理而成的圖書《文學的故鄉訪談錄》,日前已由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出版發行。
  • 《文學的故鄉》又看高密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在好久以後歷經風波終於上線了,不過不同於一開始文藝青年們對這部劇的一種巨大的嚮往,本劇播出之後我發現似乎批評的聲音並不少。文學絕對不是靠故鄉取勝的,否則的話文學就變成了風俗志,「文學是人學」這話的另外一層意思就是文學並不是民俗學。以上的話是我中午所擬寫的。
  • 《文學的故鄉》|故鄉的山水,化為作家文字中的血脈
    《文學的故鄉》終於上映,這個消息,作為一位文學愛好者而言,我整整等了兩年。由於某種原因,《文學的故鄉》延遲播放,至於延遲的什麼時候,待定。這對於喜好這幾位作者的讀者而言,無疑是一種巨大的遺憾。,而選擇作家的故鄉為切入點,講述他們創作的文學地圖,無疑是這部紀錄片最大的看點。
  • 《文學的故鄉》|故鄉的山水,化為作家文字中的血脈
    《文學的故鄉》終於上映,這個消息,作為一位文學愛好者而言,我整整等了兩年。由於某種原因,《文學的故鄉》延遲播放,至於延遲的什麼時候,待定。這對於喜好這幾位作者的讀者而言,無疑是一種巨大的遺憾。,而選擇作家的故鄉為切入點,講述他們創作的文學地圖,無疑是這部紀錄片最大的看點。
  •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尋找嚴肅文學的奧秘和位置
    這些地名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現實中存在的空間和時間在作家的想像力中翻天覆地、滄海桑田;但與此同時,這些地方不約而同地就是作家本人的故鄉,故鄉既孕育了作家的肉身和童年,也生長出了那些鮮明的人物和偉大的故事。從2016年夏天開始,《文學的故鄉》導演張同道率領團隊,在兩年的時間裡,用影像的方式走進了作家的故鄉和生活,詮釋了當代文學發展的奧秘。
  • 《文學的故鄉》阿來老師
    是個具有文學天賦的作家,出身雖貧寒,可是從兒時就對文學有極大的興趣2. 喜愛讀書,只要有半小時空閒就讀書,有一小時時間就寫作,每天起得很早,糧食寫作,然後早餐,去上班。3. 小說對他意味著什麼?「文學讓我遇見了最偉大的人,遇見最美的情感,遇見最寬廣的胸懷!文學是我的信仰,我的宗教。把我從一個簡單、急於求成的人變成一個不慌不忙、處變不驚,以平靜的心去感受世界。」小說中,故鄉被放大,可以說整個川西北 ,都是我的故鄉!
  •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 走進秦嶺深處
    本報訊 (記者 柏樺)7月20日20時,由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出品的6集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該片首集走進秦嶺深處的棣花鎮,跟隨賈平凹尋訪他出生的祖屋、《秦腔》裡的清風街以及《高興》裡的原型——劉高興,為觀眾還原文學作品中的實景,走進文學的故鄉。
  • 《文學的故鄉》一片冰心
    記得《一堂好課》中王蒙先生曾說過「文學是對時光的一種挽留,文學就是讓你的青春不老」。我懂了,原來是這樣的一種力量,一種文學和時光積累下來的力量。我又想起了《你好,生活》中董卿老師和尼格買提老師一邊插花一邊漫談的情景。當聊到「生活中什麼狀態下會表現出少女的一面」這個話題的時候,董卿老師篤定的說「是相信」、「容易相信」、「對」。
  • 《文學的故鄉》觀後感
    我覺得能長期往返在黃土高坡、秦嶺以及那些森林,河流海拔很高的藏地,和高粱地,去採集,看,感受這種行為,給我一種溫暖感,唯有這樣才能寫出真正的有溫度的鄉土文學作品。要寫就寫最好的,不然就別寫。端莊優雅個人感覺畢飛宇的成長經歷比較戳中我,沒有故鄉的根
  • 如果你熱愛文學,你要去看看《文學的故鄉》
    如果你熱愛文學,你要去看看《文學的故鄉》,它值得你反覆去看。你會對我們中國的作家,我們本土的文學有更多的了解和熱愛,我們身邊就有著那麼多好的作品。看完《文學的故鄉》,只覺得自己的文學底蘊如此的薄,甚至談不上有什麼文學底蘊。其實,自己對本土的文學作品讀的並不多,以前總想著去觸碰世界的,外土的東西,如今才發現,我們自己的國土上就有著這麼多偉大的作品,它們才是能讓我熱淚盈眶的東西。
  • 《文學的故鄉》一點觀感
    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基因就是鄉土,魯迅、沈從文、蕭紅、老舍、莫言、賈平凹等,無一例外,例外的是張愛玲、錢鍾書,當然還有很多例外,不一而足,為了方便起見,以偏概全。在這個文學的意義上,《文學的故鄉》出現的太遲了,那麼現在出現,能引起觀者共鳴,對創作者群體進行溫柔一擊,合情合理。
  • 《文學的故鄉》感受每個作家的認知
    看《文學的故鄉》,看到了六位作家不同的狀態,不同的文學之路,看到他們各有著重點的認知。這部紀錄片至少是完整的寫實的記錄了這六位作家的視角裡的故鄉。這個故鄉,最後不是一個具體的地方,在文學上,他是作家筆下的世界,是一個深刻的文學符號。故鄉的文學 世界可見,文學的故鄉 是萬萬個不可計數又無所不達。片中一些從作家嘴裡說出的話,或是隨筆或是文章之言,讓我感動到想要流淚。
  • 《文學的故鄉》不見文學,不見故鄉
    如果不突出這樣的社會地位、政治地位,就不能好好聊文學了嗎?說好的文學的故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