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不意看到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的介紹,這部7集的紀錄片講述了6位作家的文學旅途與故鄉,其中就有我最喜歡的當代作家遲子建。於是我趁著周末,匆匆忙忙間把這紀錄片看了一遍,然後我悵然所失,不知道是文學離我更遠,還是故鄉離我更遠。
人人生而有故鄉,而中國人對故鄉更是有一種執念,每個人一生下來就會有「籍貫」。這樣,生活在我身邊的人們,雖然一人一口重慶話,但是有的可能來自山西,有的可能來自福建。《文學的故鄉》這部記錄片選取東西南北幾個區域具有代表性的6位當代作家,按照出場順序分別是賈平凹、阿來、遲子建、畢飛宇、劉震雲、莫言,可以說是作家中的代表。
這其中,賈平凹是我最熟悉的當代作家。我上小學的時,他就已經是知名作家,如今聲名愈濃,作為陝西三傑中碩果僅存的作家,賈平凹堪稱大佬中的大佬,在紀錄片中他也是第一個出場。賈平凹的故鄉是陝西商洛,這一集也是本部紀錄片風景最為優美的一集,秦巴山地的山與嵐都有很好的展示。對大多數中國人而言,賈平凹本人比他的故鄉有名得多。賈平凹有很多蜚聲文壇的作品,但最開始讓他能在文壇安身立命的作品卻是與他故鄉密切相關的《商州》系列。賈平凹習慣把商洛叫做商州,在先秦時代這裡曾是改革家商鞅的封地,商洛話至今也保留了這種來自遠古的樸素。在紀錄片中,你能聽到哪裡的人們說「飢了」來表示餓了。實際上,商洛話口音獨特,相對難懂,我大學上鋪的室友是商洛人,他與家人通電話,我一句都聽不懂。甚至於賈平凹這個名字,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誤以為讀作「ao」。
阿來是大眾熟悉的作家,因為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讀過賈平凹的小說,但大多數人都讀過《塵埃落定》,這部史詩般的小說差不多奠定了阿來的文學地位。我是高中時讀過這部小說,但是這次通過紀錄片,我才了解到小說其實講的是嘉絨藏族的故事,阿來自己講,嘉為農耕,絨為放牧,嘉絨即是耕牧為生的民族,而在此之前我只知道藏族主要分為衛藏、安多藏族和康巴藏族。一部書讓世人認識一個古老而陌生的民族,作家阿來就這樣輕而易舉地做到了。更讓人驚奇的是,通過紀錄片,我還了解到阿來居然曾是《科幻世界》的主編,這可是我高中、大學時期最喜愛的雜誌之一。
我最喜歡的當代作家遲子建在紀錄片的第三集出場,她也是我讀過作品最多的當代作家。比之紀錄片中其他的作家,遲子建最顯著的特點是高產,她幾乎每一兩年就有一部驚豔的作品面世,令人迎接不暇,這種旺盛的文學生命力植根於她成長的土地。但即使她的作品眾多,我卻最喜愛《一罐豬油》這部短篇,溫情而有力量,隱忍卻感動人,這也是遲子建作品鮮明的特點。遲子建祖籍是山東,但是卻出生在中國最北端的漠河北極村,她的作品裡滿是寒冬和冰雪,卻不讓人感覺到寒冷。
緊隨其後出場的作家分別是畢飛宇和劉震雲,這兩位作家的作品我都沒有讀過,只看過影視化作品。其中劉震雲比較高產,《手機》、《溫故1942》等耳熟能詳。畢飛宇的作品更驚奇一些,比如《推拿》。當然,劉震雲比畢飛宇名氣要響亮一些,但畢飛宇比劉震雲更年輕一些。文學創作上,劉震雲的故鄉是河南延津,但是他不受家鄉的拘束,從這裡的平原出發,文學之路越走越開闊。他回到家鄉,一切熟悉如故,路上遇人可以隨意交談開玩笑。畢飛宇的身世和故鄉都如謎一般,紀錄片裡他回到出生之地,卻久久找不到自己的家。他熟練地走進陌生的街巷,與人交談自然真摯,但總有隔閡,那是他回不去的故鄉。
莫言在紀錄片的最後出場,卻單獨佔據了兩集,相較之前的5位作家,莫言的故事裡增加了他走出山東高密後一路經歷。他是當代作家中第一位榮膺諾貝爾文學獎的人,但不管走到多遠的地方,他總對高密念念不忘。紀錄片裡,他回家為父親過生日,與兄妹們一起為父親訂做了大花饅頭,這是地道的山東風俗。我在山東上大學的時候,學校曾經組織筆會,邀請了山東有名的文藝界人士到會創作,莫言的作品便這樣掛在了學校的長廊裡。那時他還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光環,我也沒有讀過長廊中展示的這篇散文之外的其他莫言作品。我記得這篇散文講的是莫言陪女兒參加高考,一位陪考老父親戰戰兢兢的樣子躍然紙上。讀這篇文的時候,我也想起自己參加高考,雖然無人陪考,母親卻在家中又是供豬頭,又是焚香,可憐天下父母心。
大抵作家都愛自己的故鄉,所以絕不吝筆書寫自己的家鄉。我們這一代人,最熟悉的莫過於魯迅筆下的魯鎮或者趙莊。再比如老舍筆下的北京,或者蕭紅筆下的呼蘭河,都叫人印象深刻。只可惜我文筆淡淡無味,家鄉又平平無奇,自己想寫,又覺得沒有什麼好寫的。看過這部紀錄片以後,突然覺得,不管怎樣,都應該多回去看看,甚至於多動筆寫寫,畢竟這世間的故鄉都不盡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