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學的故鄉》文學與故鄉
前幾天不意看到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的介紹,這部7集的紀錄片講述了6位作家的文學旅途與故鄉,其中就有我最喜歡的當代作家遲子建。於是我趁著周末,匆匆忙忙間把這紀錄片看了一遍,然後我悵然所失,不知道是文學離我更遠,還是故鄉離我更遠。人人生而有故鄉,而中國人對故鄉更是有一種執念,每個人一生下來就會有「籍貫」。
-
《文學的故鄉》又看高密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在好久以後歷經風波終於上線了,不過不同於一開始文藝青年們對這部劇的一種巨大的嚮往,本劇播出之後我發現似乎批評的聲音並不少。文學絕對不是靠故鄉取勝的,否則的話文學就變成了風俗志,「文學是人學」這話的另外一層意思就是文學並不是民俗學。以上的話是我中午所擬寫的。
-
《文學的故鄉》他們在文學的秘境裡遭逢故鄉
文學的故鄉,僅僅五個字,以一種深邃延綿的語意命中了文學與故鄉的母題。但僅僅如此,不足以承載文學的母題。 用中國式傳統語境來記錄中國的文學尋根故事,這當然也是一種真實,但這種真實游離於淺表,淹沒、稀釋在現實的煙火氣息中,少了文學深邃幽遠的肌理,以及超現實的豐盈和溢出感,這種遺憾交織在紀錄片的一二三五集。
-
回到作家的故鄉,看文學如何起航
這部作品講述當代作家如何把自己的故鄉轉化為文學的故鄉,創造出獨特的文學風景:如莫言的高密東北鄉,賈平凹的商州鄉村,阿來的嘉絨藏區,遲子建的冰雪北國,劉震雲的延津世界,畢飛宇的蘇北水鄉。這些知名的文學風景與作家的故鄉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從這個意義上說,也許《文學的故鄉》稱得上一場精神探險。
-
《文學的故鄉》尋找文學的故源
最近看了一部記錄片《文學的故鄉》,它是以故鄉為源泉,講述了當代知名作家的成長曆程,並重點分析了故鄉這個特殊成長環境,帶給了作家不盡相同的文學啟蒙。紀錄片的節目組執著於刨根問底,他們無比痴迷於作家的成長環境,試圖將這些極具偶然性的成長經歷復盤為一個方法論,以便於儘可能從邏輯上,解釋一代名家寫成傳世經典的原因。
-
他們將生活故鄉變為文學故鄉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波 尋找作家的故鄉 關於創作緣起,作者張同道表示:「當瑞典國王將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中國作家莫言先生,那時我正客居洛杉磯,從電視屏幕上見證了這一時刻。我突然意識到應該為文學做點什麼。」
-
張同道:拍《文學的故鄉》實現了我的文學夢
北京市第一0一中學教師 劉青 近日,看到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推送的胡世宗先生一篇文章《多麼好的〈文學的故鄉〉啊》,我發朋友圈後,我大學同學連慶華說:「這是張導演找人寫的吧?」我早有此慮,所以特別求證《文學的故鄉》導演張同道同學,原來他們二者素不相識。
-
《文學的故鄉》故鄉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畢飛宇,有點深刻,有點憂鬱的這麼一個作家形象。雖說畢飛宇認為自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故鄉,但他所待的每一個村子,我認為都是童年時光的愜意安身之所,是所有這些地方中我最喜歡的。阿來的言語之間透露出對故鄉的甚至有些憎恨是我沒想到的,雖然在他的作品《塵埃落定》之中,能夠看出一些端倪來,但他的文學語言是我覺得很特別的一類,很有個人風格的那一類,總之給我留下了有些神秘、隱匿和道不明的這樣一種感覺。
-
《文學的故鄉》|故鄉的山水,化為作家文字中的血脈
《文學的故鄉》終於上映,這個消息,作為一位文學愛好者而言,我整整等了兩年。彼時,心中念想的,是早上5點鐘會在央視紀錄片頻道播出的《文學的故鄉》,家裡的電視可以看回播,當我興衝衝的到家打開電視時,已經是早上的9點多,返回到該紀錄片播放的時間點,並沒有按照約定的時間播放,不死心,再調出節目表,看到第二集的播放時間,靜靜的等候,仍舊沒有播放。網際網路時代的信息傳播速度,很快便證實了內心的擔憂。
-
《文學的故鄉》|故鄉的山水,化為作家文字中的血脈
《文學的故鄉》終於上映,這個消息,作為一位文學愛好者而言,我整整等了兩年。彼時,心中念想的,是早上5點鐘會在央視紀錄片頻道播出的《文學的故鄉》,家裡的電視可以看回播,當我興衝衝的到家打開電視時,已經是早上的9點多,返回到該紀錄片播放的時間點,並沒有按照約定的時間播放,不死心,再調出節目表,看到第二集的播放時間,靜靜的等候,仍舊沒有播放。網際網路時代的信息傳播速度,很快便證實了內心的擔憂。
-
如果你熱愛文學,你要去看看《文學的故鄉》
如果你熱愛文學,你要去看看《文學的故鄉》,它值得你反覆去看。你會對我們中國的作家,我們本土的文學有更多的了解和熱愛,我們身邊就有著那麼多好的作品。看完《文學的故鄉》,只覺得自己的文學底蘊如此的薄,甚至談不上有什麼文學底蘊。其實,自己對本土的文學作品讀的並不多,以前總想著去觸碰世界的,外土的東西,如今才發現,我們自己的國土上就有著這麼多偉大的作品,它們才是能讓我熱淚盈眶的東西。
-
《文學的故鄉》觀後感
我覺得能長期往返在黃土高坡、秦嶺以及那些森林,河流海拔很高的藏地,和高粱地,去採集,看,感受這種行為,給我一種溫暖感,唯有這樣才能寫出真正的有溫度的鄉土文學作品。要寫就寫最好的,不然就別寫。沒有故鄉的根,但是走在生長過的那些陌生又熟悉的地方,接觸那些舊時的人,還是很有感觸的,因為他們都構成了你的故鄉,童年,和你的文學基礎。
-
《文學的故鄉》一點觀感
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基因就是鄉土,魯迅、沈從文、蕭紅、老舍、莫言、賈平凹等,無一例外,例外的是張愛玲、錢鍾書,當然還有很多例外,不一而足,為了方便起見,以偏概全。在這個文學的意義上,《文學的故鄉》出現的太遲了,那麼現在出現,能引起觀者共鳴,對創作者群體進行溫柔一擊,合情合理。
-
《文學的故鄉》感受每個作家的認知
看《文學的故鄉》,看到了六位作家不同的狀態,不同的文學之路,看到他們各有著重點的認知。這部紀錄片至少是完整的寫實的記錄了這六位作家的視角裡的故鄉。這個故鄉,最後不是一個具體的地方,在文學上,他是作家筆下的世界,是一個深刻的文學符號。故鄉的文學 世界可見,文學的故鄉 是萬萬個不可計數又無所不達。片中一些從作家嘴裡說出的話,或是隨筆或是文章之言,讓我感動到想要流淚。
-
《文學的故鄉》文學的故鄉從作家返鄉開始說起
賈平凹:父母不在的故鄉其實也不算是故鄉了,和村裡的人其實也比較生疏了,但仍有幾個非常好的朋友。勤奮刻苦的寫作,廢都的起落讓他體會頗深。兒時的朋友的遭遇讓人感覺這命運就是這麼無常,當兵失敗,但憑自己努力獲得了上大學的機會。阿來:藏族作家,對故鄉感情並不深,與父母的關係也是恩怨交錯,很長時間沒回家了。興趣廣泛,喜歡聽音樂玩攝影,還是植物識別小能手。
-
《文學的故鄉》阿來老師
是個具有文學天賦的作家,出身雖貧寒,可是從兒時就對文學有極大的興趣2. 喜愛讀書,只要有半小時空閒就讀書,有一小時時間就寫作,每天起得很早,糧食寫作,然後早餐,去上班。3. 小說對他意味著什麼?「文學讓我遇見了最偉大的人,遇見最美的情感,遇見最寬廣的胸懷!文學是我的信仰,我的宗教。把我從一個簡單、急於求成的人變成一個不慌不忙、處變不驚,以平靜的心去感受世界。」小說中,故鄉被放大,可以說整個川西北 ,都是我的故鄉!
-
《文學的故鄉》背井離鄉是作家的宿命
2016年夏,北師大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攜團隊跟蹤拍攝了中國當代6位作家回鄉的過程,歷時兩年,製作成紀錄片《文學的故鄉》,近日,該片在央視第9頻道播出。同人不同命,這些作家和那些留守故鄉的人就是迅哥兒和閏土的現實版,《文學的故鄉》裡也對這種對比進行了濃墨重彩的渲染。
-
《文學的故鄉訪談錄》 出版發行
本報訊 (記者張雪嬌)7月20日晚,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在央視紀錄片頻道首播,受到業界廣泛關注。記者了解到,根據前期採訪加後期整理而成的圖書《文學的故鄉訪談錄》,日前已由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出版發行。
-
《文學的故鄉》筆記
利用休息的時間,一天看一篇視頻,好幾次熱淚盈眶,不知道是因為自己年歲漸長,還是那些話語和畫面觸動了我的內心,總而言之,把這些感觸記下來,對於自己以後的寫作應該會有所幫助。而啞巴的出現,又何嘗不是一個沒有故鄉的人。
-
《文學的故鄉》只有寫不盡的鄉情,沒有能寫盡的故鄉
《文學的故鄉》:只有寫不盡的鄉情,沒有能寫盡的故鄉故鄉,我們出生的土壤。與它有關的故事,寫不盡。曾經懵懂,想逃離故鄉。後來,歷經千山萬水,重回故地,頓覺踏實。其實心裡裝著它,總在不經意念起,這些念吶,無斷絕。一連幾天,守著電視看《文學的故鄉》。對幾位作家,既熟悉又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