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的故鄉》|故鄉的山水,化為作家文字中的血脈

2020-10-09 若寒anita

《文學的故鄉》終於上映,這個消息,作為一位文學愛好者而言,我整整等了兩年。

2018年6月8日,趁著周末的時間,我買上回家的車票,於6月9日清晨到達故鄉。彼時,心中念想的,是早上5點鐘會在央視紀錄片頻道播出的《文學的故鄉》,家裡的電視可以看回播,當我興衝衝的到家打開電視時,已經是早上的9點多,返回到該紀錄片播放的時間點,並沒有按照約定的時間播放,不死心,再調出節目表,看到第二集的播放時間,靜靜的等候,仍舊沒有播放。

網際網路時代的信息傳播速度,很快便證實了內心的擔憂。由於某種原因,《文學的故鄉》延遲播放,至於延遲的什麼時候,待定。

這對於喜好這幾位作者的讀者而言,無疑是一種巨大的遺憾。

雖然只有短短的六集,每一集講述一位作家,每一位作家都是響噹噹的,文學成績突出的作家,而選擇作家的故鄉為切入點,講述他們創作的文學地圖,無疑是這部紀錄片最大的看點。

記得有一位作家說過:一個作家的創作軌跡大概定格在15歲的經歷之前,之後就是終其一生不斷的追溯、彌補和完善的過程。

對於每一位創作者而言,有故鄉的人是幸福的,從故鄉中汲取養分,不但構建自己文學世界的人,更是幸福的。

在《文學的故鄉》中,我們可以看到莫言的「高密東北鄉」,可以看到賈平凹的「商州」,可以看到劉震雲的「延津」,看到阿來的「嘉絨藏區」,看到遲子建「北極雪國」,看到畢飛宇的「蘇北水鄉」,這些一條條的文學筋脈,拼湊並豐富了中國文學版圖,並豐富著世界文學的版圖。

讀過其中幾位作家的一部或兩部作品,讀過其中幾位幾乎全部的作品,從黃土高原到華北平原,從青藏高原到白山黑水,有山有水有情有義的土地上孕育了這些豐富且充裕的靈魂,他們用一筆一划的書寫,摹畫出令人觸動的文字,在憂慮時,我常常徜徉在遲子建的冰雪世界中,或許長期在這些地方生活過的人,才會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溫暖,才會捕捉哪怕在外人看來微不足道的溫情。

因為天寒地凍,世界充滿殘酷,人類對抗天然的能力有限,才會讓人生發出對自然的敬畏與對天地的感佩。我常常將阿來與遲子建的作品比對閱讀。很多人會覺得奇怪,阿來是藏族作家,家鄉在四川阿壩,嘉絨藏族人,遲子建則生活在遙遠的北國雪鄉——北極村,一年有一半時間飄雪的地方,生活環境迥異,作品有什麼可比?

如果你足夠好奇,可以翻找兩篇文章來讀,一篇遲子建寫阿來《阿來的如花世界》,一篇是阿來寫遲子建的《不是印象的印象,關於遲子建》,相對遲子建的記述,阿來的題目相對草率,但內容一點都不草率,他把兩人的寫作做了一下對比:黑龍江,是文化的邊疆,也是國家版圖的邊疆;我身處西南內陸,按拉鐵摩爾的說法,也是某種邊疆,文化意義上的「內亞邊疆」。

兩個人的寫作,為什麼總會有人拿出來比較?因為有相似性,一在其文學中的生態關注;二在其文學中對「人」的關心。可以講,每一部作品,都是對人性善惡的自然呈現,對人性善的微微光亮的讚揚與書寫。細膩入微的對關注對象的書寫,讀著都讓人感動。

不信,你可以拿出《額爾古納河右岸》和《蘑菇圈》對比著看,看看是不是有一種對人性原始力量的感動?

這就是文學的力量,即使生活在天南地北不同地方的兩個人,也因為書寫,而讓人感受到同樣的感動。

在我的印象中,大凡好的作品,都是有大江大海的陪伴,過於平坦的平原地區,日子平淡著過,產生不了太大的波瀾,但總有人把這樣的平淡生活寫出花來,讀完莫言的作品,你會覺得平原上的故事,也可以這麼精彩。

莫言的故鄉,在山東高密東北鄉,高密位於山東中部,其實東北鄉並不是實際意義上的行政區劃,而成為文學中的一個意象,就像每一個在鄉野中長大的孩子一樣,她或者他眼中的世界,就會化成他們文學世界,而莫言文字中的東北鄉,便是這樣一片村落的統稱,沒有村子叫東北鄉,所有的村子都是東北鄉。

或許,這就是文學的魅力,我們會認為莫言所有的故事,都在這一片熱土上產生,糾葛著它歷史與現實的脈絡文存。生活在其中的人,在歷史的長河中承載著文脈的傳承與消偃,而典型的地方文化,也在這塊土地上如煙霧般瀰漫。

《文學的故鄉》中記錄的一代寫作者,是20世紀60年代的一批寫作者,其中莫言年齡稍長,但也和年青一代的遲子建、莫言經歷過相似的培訓,前後相差幾年,可以講是同一代寫作者,這一代寫作者身上的時代特徵明顯,探求自我的需求強烈,對個體醒覺的關心,對人性外延的探索及外界束縛的求解,就像是中世紀後期,西方藝術家對人的關注,帶著試探的觸覺,去觸碰看似強大的外壁,用謹慎的語言文字表達,來慢慢掀開用文學慰問人性的大幕。

所以,當看到《額爾古納河右岸》中的老酋長的女人,和《蘑菇圈》中的阿媽斯炯時,兩個文學人物,生活相距將近上萬公裡,但對自然萬物的崇拜,是真實而又具體的,對人性真正的關心,這樣的關心,讓長久生活在高壓之下的人們,感到遙遠而又陌生。

有時候,我想,或許文學的力量,就是能夠讓你從平凡忙碌的日常中暫時抽離,返回到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去撫慰自己的心靈,去安撫自己的靈魂。

我喜歡這樣的呈現形式,安靜且深邃。

如果有第二部,我想品一品劉亮程或者李娟筆下的新疆,看一看韓少功筆下的汨羅市八景鄉,賞一賞馮驥才筆下的天津……文學的脈絡就像長在大地表面的河流一樣,組成了大地最美的部分,也養育著沿途成千上萬的生靈。

相關焦點

  • 《文學的故鄉》|故鄉的山水,化為作家文字中的血脈
    《文學的故鄉》終於上映,這個消息,作為一位文學愛好者而言,我整整等了兩年。,每一位作家都是響噹噹的,文學成績突出的作家,而選擇作家的故鄉為切入點,講述他們創作的文學地圖,無疑是這部紀錄片最大的看點。記得有一位作家說過:一個作家的創作軌跡大概定格在15歲的經歷之前,之後就是終其一生不斷的追溯、彌補和完善的過程。對於每一位創作者而言,有故鄉的人是幸福的,從故鄉中汲取養分,不但構建自己文學世界的人,更是幸福的。
  • 《文學的故鄉》他們在文學的秘境裡遭逢故鄉
    文學的故鄉,僅僅五個字,以一種深邃延綿的語意命中了文學與故鄉的母題。但僅僅如此,不足以承載文學的母題。 用中國式傳統語境來記錄中國的文學尋根故事,這當然也是一種真實,但這種真實游離於淺表,淹沒、稀釋在現實的煙火氣息中,少了文學深邃幽遠的肌理,以及超現實的豐盈和溢出感,這種遺憾交織在紀錄片的一二三五集。
  • 《文學的故鄉》文學的故鄉從作家返鄉開始說起
    賈平凹:父母不在的故鄉其實也不算是故鄉了,和村裡的人其實也比較生疏了,但仍有幾個非常好的朋友。勤奮刻苦的寫作,廢都的起落讓他體會頗深。兒時的朋友的遭遇讓人感覺這命運就是這麼無常,當兵失敗,但憑自己努力獲得了上大學的機會。阿來:藏族作家,對故鄉感情並不深,與父母的關係也是恩怨交錯,很長時間沒回家了。興趣廣泛,喜歡聽音樂玩攝影,還是植物識別小能手。
  • 《文學的故鄉》背井離鄉是作家的宿命
    在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鄉土文學頂起了多半邊天。無論魯迅筆下的魯鎮,蕭紅記憶中的呼蘭河,沈從文小說裡的湘西世界,還是孔乙己、祥林嫂、翠翠和小英子小明子這些活色生香的人物,他們都共同構建起了一個鄉土中國。
  • 《文學的故鄉》文學與故鄉
    前幾天不意看到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的介紹,這部7集的紀錄片講述了6位作家的文學旅途與故鄉,其中就有我最喜歡的當代作家遲子建。於是我趁著周末,匆匆忙忙間把這紀錄片看了一遍,然後我悵然所失,不知道是文學離我更遠,還是故鄉離我更遠。人人生而有故鄉,而中國人對故鄉更是有一種執念,每個人一生下來就會有「籍貫」。
  • 他們將生活故鄉變為文學故鄉
    莫言   當代頂尖作家如何將生活的故鄉變為文學的故鄉?日前,北師大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紀錄片製作人張同道的新書《文學的故鄉訪談錄》出版,該書是同名紀錄片的文字版,書中六位「茅獎」作家莫言、賈平凹、阿來、畢飛宇、劉震雲、遲子建難得袒露心扉,將幽深精神世界裡那些妙不可言的東西一一分享給讀者。
  • 回到作家的故鄉,看文學如何起航
    這部作品講述當代作家如何把自己的故鄉轉化為文學的故鄉,創造出獨特的文學風景:如莫言的高密東北鄉,賈平凹的商州鄉村,阿來的嘉絨藏區,遲子建的冰雪北國,劉震雲的延津世界,畢飛宇的蘇北水鄉。這些知名的文學風景與作家的故鄉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從這個意義上說,也許《文學的故鄉》稱得上一場精神探險。
  • 《文學的故鄉》感受每個作家的認知
    看《文學的故鄉》,看到了六位作家不同的狀態,不同的文學之路,看到他們各有著重點的認知。這部紀錄片至少是完整的寫實的記錄了這六位作家的視角裡的故鄉。這個故鄉,最後不是一個具體的地方,在文學上,他是作家筆下的世界,是一個深刻的文學符號。故鄉的文學 世界可見,文學的故鄉 是萬萬個不可計數又無所不達。片中一些從作家嘴裡說出的話,或是隨筆或是文章之言,讓我感動到想要流淚。
  • 從六位中國當代作家探尋文學精神原鄉 央視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火...
    在收視熱潮中,記者昨日從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了解到,根據紀錄片前期採訪加後期整理而成的圖書《文學的故鄉訪談錄》日前也正式與讀者見面。作為中國鄉土文學代表性人物,賈平凹說,在自己的人生記憶中,特別深刻的便是商洛棣花街的19年生活,故鄉和故鄉的棣花街,就好像是自己的創作基地,鄉愁、鄉情、鄉戀,是他作品中難忘的主題。如今賈平凹仍常常回到故鄉,汲取寫作的養料,他告訴鏡頭前的觀眾們:「我採風不是像新聞採訪拿個筆記本,而是隨便聊一聊,到人家家裡走一走,收穫就特別大。」
  • 《文學的故鄉》故鄉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畢飛宇,有點深刻,有點憂鬱的這麼一個作家形象。雖說畢飛宇認為自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故鄉,但他所待的每一個村子,我認為都是童年時光的愜意安身之所,是所有這些地方中我最喜歡的。阿來的言語之間透露出對故鄉的甚至有些憎恨是我沒想到的,雖然在他的作品《塵埃落定》之中,能夠看出一些端倪來,但他的文學語言是我覺得很特別的一類,很有個人風格的那一類,總之給我留下了有些神秘、隱匿和道不明的這樣一種感覺。
  • 《文學的故鄉》只有寫不盡的鄉情,沒有能寫盡的故鄉
    《文學的故鄉》:只有寫不盡的鄉情,沒有能寫盡的故鄉故鄉,我們出生的土壤。與它有關的故事,寫不盡。曾經懵懂,想逃離故鄉。後來,歷經千山萬水,重回故地,頓覺踏實。其實心裡裝著它,總在不經意念起,這些念吶,無斷絕。一連幾天,守著電視看《文學的故鄉》。對幾位作家,既熟悉又陌生。
  • 如果你熱愛文學,你要去看看《文學的故鄉》
    如果你熱愛文學,你要去看看《文學的故鄉》,它值得你反覆去看。你會對我們中國的作家,我們本土的文學有更多的了解和熱愛,我們身邊就有著那麼多好的作品。看完《文學的故鄉》,只覺得自己的文學底蘊如此的薄,甚至談不上有什麼文學底蘊。其實,自己對本土的文學作品讀的並不多,以前總想著去觸碰世界的,外土的東西,如今才發現,我們自己的國土上就有著這麼多偉大的作品,它們才是能讓我熱淚盈眶的東西。
  •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尋找嚴肅文學的奧秘和位置
    莫言(右)回憶兒時推磨這一批作家的創作有一個「共性」,即筆下的文字和故事總呈現出鮮明的「地域性」。高密東北鄉、商州、阿壩、北極村、延津、王家莊……許多個封閉而又開放的文學空間,拼湊成了一幅當代文學的版圖。
  • 《文學的故鄉》尋找文學的故源
    最近看了一部記錄片《文學的故鄉》,它是以故鄉為源泉,講述了當代知名作家的成長曆程,並重點分析了故鄉這個特殊成長環境,帶給了作家不盡相同的文學啟蒙。紀錄片的節目組執著於刨根問底,他們無比痴迷於作家的成長環境,試圖將這些極具偶然性的成長經歷復盤為一個方法論,以便於儘可能從邏輯上,解釋一代名家寫成傳世經典的原因。
  • 《文學的故鄉》,六位作家的小傳
    六位都是作品等身的作家中央電視臺為這六位作家製作了一部7集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其中莫言佔了兩集的體量。紀錄片沒有另外用解說員,始終由作家自己主述,引用作家作品中文字,也是作家本人誦讀。主要形式就是製作組和作家回到出生地,以及年輕時成長的地方,由作者講述自己的成長過程,當然都是結合著自己文學作品講述的。
  • 我看《文學的故鄉》
    兩天看完,對於一個文學愛好者來說,這節目還是非常值得一看的,推薦。先來說形式:且不論用「名人歸鄉」的方式是否恰當、合適,但至少是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接近作家的方式,單憑這一點就值得看看,若是在過去的時代有更多記錄的形式和視角,我真的願意以多種方式來閱讀歷史上的文學大師們本人。再來說節目:在我看來,絕大多數作家都要找一片土地為自己的文學藝術生根發芽,那麼故鄉就是再合適不過的選擇了。
  • 《文學的故鄉訪談錄》 出版發行
    本報訊 (記者張雪嬌)7月20日晚,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在央視紀錄片頻道首播,受到業界廣泛關注。記者了解到,根據前期採訪加後期整理而成的圖書《文學的故鄉訪談錄》,日前已由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出版發行。
  •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 走進秦嶺深處
    本報訊 (記者 柏樺)7月20日20時,由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出品的6集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該片首集走進秦嶺深處的棣花鎮,跟隨賈平凹尋訪他出生的祖屋、《秦腔》裡的清風街以及《高興》裡的原型——劉高興,為觀眾還原文學作品中的實景,走進文學的故鄉。
  • 《文學的故鄉》不見文學,不見故鄉
    這個題目讓人很期待,目前看了四集,賈平凹 阿來 遲子建 畢飛宇,這些優秀的作家,而且是小說家,和他們的故土,有什麼樣的關係?很遺憾,片子毫無感覺,毫無文學性。既沒有呈現他們的情感,也沒有呈現他們的思想,沒有看見他們的故土有什麼樣的內在特質,及其在中國文化譜系裡的價值。不是我們非要關注這麼深邃宏大的問題,而是這些人物是作家啊!
  • 專訪《文學的故鄉》總導演張同道:探尋中國當代作家的精神花園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拍攝呈現了六位中國當代作家:賈平凹、阿來、遲子建、畢飛宇、劉震雲、莫言,「與其說作家選擇了土地,不如說土地選擇了作家——高密東北鄉選擇了莫言,秦嶺商州選擇了賈平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