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尋找嚴肅文學的奧秘和位置

2020-11-19 全國文化產業信息平臺

莫言、賈平凹、阿來、遲子建、劉震雲、畢飛宇等一批作家,對於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當代文學而言無異於一場「風暴」。他們席捲了之前文學創作的陳規,塵埃落定後,80年代以來中國當代文學的基本面貌形成了。

這些作家的創作豐富、駁雜,在那個年代裡為讀者帶來了全新的主題、人物以及感受形式。因而他們的創作充滿了啟發性,但同時也是難解、費解的。文學研究者一直在尋找「鑰匙」,試圖用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現這些創作中蘊含的奧秘。

那把「鑰匙」,可能就埋藏在「故鄉」的土地之中。

莫言(右)回憶兒時推磨

這一批作家的創作有一個「共性」,即筆下的文字和故事總呈現出鮮明的「地域性」。高密東北鄉、商州、阿壩、北極村、延津、王家莊……許多個封閉而又開放的文學空間,拼湊成了一幅當代文學的版圖。這些地名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現實中存在的空間和時間在作家的想像力中翻天覆地、滄海桑田;但與此同時,這些地方不約而同地就是作家本人的故鄉,故鄉既孕育了作家的肉身和童年,也生長出了那些鮮明的人物和偉大的故事。

從2016年夏天開始,《文學的故鄉》導演張同道率領團隊,在兩年的時間裡,用影像的方式走進了作家的故鄉和生活,詮釋了當代文學發展的奧秘。

賈平凹(右)與劉高興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在一般讀者的眼中,文學創作是神秘甚至神聖的,是靈感、天賦的產物。但在《文學的故鄉》呈現出的景致之中,我們卻能看到文學的「另一面」。在紀錄片第一集中,《高興》的人物原型與作者賈平凹一同出鏡,虛構與真實之間的界限模糊了,我們看到了文學堅實的現實根脈。第二集中,阿來化身為「植物學家」,這讓他筆下的「萬物有靈」不再是一種想像或虛構,而是現實存在之物。第五集中,劉震雲坐在老家的院子裡,吃著家常菜,以普通人的口吻說起對於《一地雞毛》中的小林夫婦而言,「豆腐餿了」不是小事而是嚴重的「世界性問題」。第六集中,觀眾跟隨攝影機看到了莫言童年的生長環境,聽到他講述童年的飢餓經驗,早早就懂得了在物質生活沒有保障的情況下,人的尊嚴之「輕」,以及人性的「底線」。這些都與作家的創作息息相關,那些故事、人物,不是作家發動聰明才智虛構出來的,而是從現實中的生活經驗、故鄉的一草一木中生長出來的;故鄉的現實,為那些天馬行空的故事增添了一個更加複雜也更加真切的層次,了解了作家的故鄉和生活,讀者就相當於找到了那把進入文學創作深處的「鑰匙」。

母親靠著阿來的肩膀哭了

在今天這個「影像時代」裡,《文學的故鄉》用比文字更為通行的「載體」或「語言」,讓更多文學讀者了解到了這一層奧秘。與此同時,我認為《文學的故鄉》除了在文學的場域和範疇內闡釋嚴肅文學,其意義更體現在告訴更多漸行漸遠的人們,文學仍然在今天的生活之中,與這個時代息息相關。

對於文學行業之外的人來說,嚴肅文學意味著什麼?是難讀、難懂,與自己的日常生活無關嗎?在第三集中,遲子建走過了哈爾濱的中央大街、老道外付家甸,走過了冰封的河流和白雪皚皚的山林;像每個普通女兒那樣為母親選衣服,快樂地吃著街邊的馬迭爾冰棍兒。第五集中劉震雲騎著電動自行車穿過田間地頭,說家鄉有個「著名哲學家」,就是自己的木匠舅舅;作家身邊有眼神疑惑、滿臉風沙的三輪車師傅,或光著屁股蛋兒的小孩。當作家從書案之前、字裡行間走入茫茫人海,出現在你我曾經走過的地方時,文學與每個人、與這個時代之間的關係也就浮現了。

遲子建和燈迷在一起

時間如水,人們的生活、情感像波紋一般蕩開又平復,從此不再有痕跡。而文學仍然是這個時代記錄、提煉這一切的最佳方式之一。《蛙》《商州》《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吃瓜時代的兒女們》《青衣》……這些作品不僅是作家個人風格外化的產物,更有無數普通人參與其中,其中就包括那些顯在與潛在的讀者們。讀者在故事中看到的不僅是虛構的人物和情節,更是在歲月中蹉跎著、在生活裡體驗各種喜怒哀樂的自己。並且相比於這個時代大量的短文、照片、短視頻而言,嚴肅文學因其長度而體現出了完整性,因作家的學養和對文本的千錘百鍊獲得思想性,讀者不僅能從中看到眾生百態和自己的經歷、情緒交相呼應,更能從中得到啟發和感悟。

劉震雲(右)在老家小店修拉鏈

例如第三集中,遲子建提到炊煙無聲地說著北極村的女兒回來了,她對這裡的每一粒雪花都是有情感的。對於今天的人來說,這樣的思維模式或許是相當陌生而另類的,今天我們更習慣用數學的思維去思考得與失,計較成與敗。而文學則提示我們應該用一種感性的方式,去發現這個世界以及生活中那些「美」的瞬間。文學在今天確實某種程度上與經濟增長無關,甚至逐漸變成一種「小眾」的藝術,但它卻仍可能給今天的人們帶來重要的啟示。

畢宇飛和老孔握手

《文學的故鄉》還收錄了陳思和、李敬澤、張清華、朱向前等著名文學批評家、學者的鏡頭,將文學界對於作家的專業闡釋,放在了作家與讀者的交流之間,進一步拉近了整個嚴肅文學界與大眾的距離。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紀錄片的創作團隊非常重視「海外視野」。這不僅是說片中出現了莫言或諾貝爾文學獎、劉震雲獲法國藝術及文學勳章騎士勳位的鏡頭,更是指片中經常出現海外漢學家對於作家的評價與解析,以及作家參加海外文學活動時座無虛席人頭攢動的景象。中國嚴肅文學不僅仍然在中國大眾的日常生活中佔據一席之地,也已經開始在世界文學的範疇內擁有了自己的位置。

文學與影像的關係一直非常密切。例如莫言的《紅高粱家族》、餘華的《活著》、蘇童的《妻妾成群》等當代文學中的重要作品,都為電影創作提供了彌足珍貴的靈感和框架。反過來,這些作品也因為改編成了影像,而受到更多人關注。《文學的故鄉》走的是另一條「影像化」之路,但殊途同歸,希望這部紀錄片能讓更多觀眾意識到文學的存在與意義,讓更多人走進嚴肅文學,重拾閱讀和寫作的習慣,進而尋找到更好的面對自己、面對世界的方式,獲得內心的安寧。

部分圖片攝影:劉鵬飛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文藝報,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文化產業信息平臺聯繫郵箱:yaoyanan@rmrbgg.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

相關焦點

  • 《文學的故鄉》尋找文學的故源
    最近看了一部記錄片《文學的故鄉》,它是以故鄉為源泉,講述了當代知名作家的成長曆程,並重點分析了故鄉這個特殊成長環境,帶給了作家不盡相同的文學啟蒙。紀錄片的節目組執著於刨根問底,他們無比痴迷於作家的成長環境,試圖將這些極具偶然性的成長經歷復盤為一個方法論,以便於儘可能從邏輯上,解釋一代名家寫成傳世經典的原因。
  •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 走進秦嶺深處
    本報訊 (記者 柏樺)7月20日20時,由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出品的6集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該片首集走進秦嶺深處的棣花鎮,跟隨賈平凹尋訪他出生的祖屋、《秦腔》裡的清風街以及《高興》裡的原型——劉高興,為觀眾還原文學作品中的實景,走進文學的故鄉。
  • 【新聞快車】加區組織文學愛好者收看央視紀錄片《文學的故鄉》
    【新聞快車】加區組織文學愛好者收看央視紀錄片《文學的故鄉》 2020-07-23 18: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從六位中國當代作家探尋文學精神原鄉 央視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火...
    時代飛速發展,文學依然神聖,近日,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在央視紀錄片頻道每晚8點播出後,悄然火了起來,刷屏很多人的朋友圈,這也是國內紀錄片界首次深度聚焦中國當代文學和作家,以紀實影像為載體尋找文學的發生與萌芽,為中國當代文學存像。
  • 《文學的故鄉》文學與故鄉
    前幾天不意看到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的介紹,這部7集的紀錄片講述了6位作家的文學旅途與故鄉,其中就有我最喜歡的當代作家遲子建。於是我趁著周末,匆匆忙忙間把這紀錄片看了一遍,然後我悵然所失,不知道是文學離我更遠,還是故鄉離我更遠。人人生而有故鄉,而中國人對故鄉更是有一種執念,每個人一生下來就會有「籍貫」。
  • 跟隨六位大家尋找生命的原風景 系列紀錄片《文學的故鄉》首播
    日前首播的系列紀錄片《文學的故鄉》,跟隨六位中國當代作家回到故鄉尋找他們生命的「原風景」,也讓觀眾感受中國當代文學版圖裡的著名風景。「故鄉是作家出發的原點。我們跟蹤記錄作家重返故鄉的過程,探究他們如何把生活的故鄉轉化為文學的故鄉。」本片導演、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說,「我期待觀眾通過這部紀錄片找到自己的文學故鄉,就是我們的精神故鄉,就是詩和遠方。」
  • 專訪張同道: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煉造史
    帶著這些疑問,從2016年夏天開始,系列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總導演、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率領團隊歷時2年時間,跟隨上述6位作家,從零下42攝氏度的北極村到海拔4300米的巴郎山,從滔滔黃河到滾滾長江,從綿延千裡的秦嶺到一馬平川的高密,一路尋找幾位作家的文學夢想最初升起的地方。
  • 《文學的故鄉》系列紀錄片之《賈平凹》在央視9套播出
    ——賈平凹《文學的故鄉》是國內紀錄片界首次深度聚焦中國當代文學和作家,以紀實影像為載體尋找文學的發生與萌芽,為中國當代文學存像。《文學的故鄉》紀錄片於2020年7月20-26日20點,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每天一集。
  • 央視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帶您跟著莫言回故鄉
    日前,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一經播出,立即受到了廣大觀眾和文學愛好者的喜愛,也收穫了眾多專家、學者的一致好評。42攝氏度的北極村到海拔4300米的巴郎山,從滔滔黃河到滾滾長江,從綿延千裡的秦嶺到一馬平川的高密,一路尋找他們文學夢想最初升起的地方,跟蹤記錄作家們重返故鄉的過程,尋找作家童年的秘密和青春的往事,
  • 《文學的故鄉訪談錄》 出版發行
    本報訊 (記者張雪嬌)7月20日晚,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在央視紀錄片頻道首播,受到業界廣泛關注。記者了解到,根據前期採訪加後期整理而成的圖書《文學的故鄉訪談錄》,日前已由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出版發行。
  •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之《賈平凹》在央視播出!(附完整視頻)
    》是國內紀錄片界首次深度聚焦中國當代文學和作家,以紀實影像為載體尋找文學的發生與萌芽,為中國當代文學存像。《文學的故鄉》紀錄片於2020年7月20-26日20點,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每天一集。7月20日,播出了紀錄片第一集《賈平凹》。
  • 《文學的故鄉》他們在文學的秘境裡遭逢故鄉
    文學的故鄉,僅僅五個字,以一種深邃延綿的語意命中了文學與故鄉的母題。但僅僅如此,不足以承載文學的母題。 用中國式傳統語境來記錄中國的文學尋根故事,這當然也是一種真實,但這種真實游離於淺表,淹沒、稀釋在現實的煙火氣息中,少了文學深邃幽遠的肌理,以及超現實的豐盈和溢出感,這種遺憾交織在紀錄片的一二三五集。
  • 他們將生活故鄉變為文學故鄉
    日前,北師大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紀錄片製作人張同道的新書《文學的故鄉訪談錄》出版,該書是同名紀錄片的文字版,書中六位「茅獎」作家莫言、賈平凹、阿來、畢飛宇、劉震雲、遲子建難得袒露心扉,將幽深精神世界裡那些妙不可言的東西一一分享給讀者。
  • 《文學的故鄉》背井離鄉是作家的宿命
    2016年夏,北師大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攜團隊跟蹤拍攝了中國當代6位作家回鄉的過程,歷時兩年,製作成紀錄片《文學的故鄉》,近日,該片在央視第9頻道播出。同人不同命,這些作家和那些留守故鄉的人就是迅哥兒和閏土的現實版,《文學的故鄉》裡也對這種對比進行了濃墨重彩的渲染。
  • 今日開播 | 聽北師大總導演講述《文學的故鄉》系列紀錄片的煉造史
    這些中國當代文學版圖裡的著名風景,是作家故鄉的真實描寫,還是藝術想像?這些「故鄉」,是如何孕育出那些偉大的小說?帶著這些疑問,從2016年夏天開始,系列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總導演、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率領團隊歷時2年時間,跟隨上述6位作家,從零下42攝氏度的北極村到海拔4300米的巴郎山,從滔滔黃河到滾滾長江,從綿延千裡的秦嶺到一馬平川的高密,一路尋找他們文學夢想最初升起的地方。
  • 跟賈平凹回故鄉《文學的故鄉》央視首播
    《文學的故鄉》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紀錄片《文學的故鄉》深度聚焦中國當代文學和作家,以紀實影像為載體尋找文學的發生與萌芽,跨越秦嶺和黃河,跟蹤拍攝賈平凹、莫言、阿來、遲子建、畢飛宇、劉震雲6位作家回到故鄉、回到文學現場的歷程,講述文學背後的故事。該片首集走進秦嶺深處的棣花鎮,跟隨賈平凹尋訪他出生的祖屋、《秦腔》裡的清風街以及《高興》裡的原型——劉高興,為觀眾還原文學作品中的實景,走進文學的故鄉。
  • 《文學的故鄉》紀錄片《阿來》開播 記者獨家對話阿來,揭秘紀錄片...
    一聲清揚的鐘鳴,廣袤的草原地平線處騰起耀眼的金光,風聲呼嘯時,傳來阿來低沉渾厚的吟誦;他在故鄉的天地間漫遊,走向那道金光……21日晚8點,《文學的故鄉》紀錄片第二集《阿來》亮相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開篇如是恢弘的長鏡頭,令人震撼。這一集,是導演張同道心中的一道光。那麼,於阿來而言呢?7月的一個午後,本網記者獨家對話作家阿來,揭秘這集紀錄片的誕生始末。
  • 《文學的故鄉》一點觀感
    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基因就是鄉土,魯迅、沈從文、蕭紅、老舍、莫言、賈平凹等,無一例外,例外的是張愛玲、錢鍾書,當然還有很多例外,不一而足,為了方便起見,以偏概全。在這個文學的意義上,《文學的故鄉》出現的太遲了,那麼現在出現,能引起觀者共鳴,對創作者群體進行溫柔一擊,合情合理。
  • 《文學的故鄉》文學的故鄉從作家返鄉開始說起
    賈平凹:父母不在的故鄉其實也不算是故鄉了,和村裡的人其實也比較生疏了,但仍有幾個非常好的朋友。勤奮刻苦的寫作,廢都的起落讓他體會頗深。兒時的朋友的遭遇讓人感覺這命運就是這麼無常,當兵失敗,但憑自己努力獲得了上大學的機會。阿來:藏族作家,對故鄉感情並不深,與父母的關係也是恩怨交錯,很長時間沒回家了。興趣廣泛,喜歡聽音樂玩攝影,還是植物識別小能手。
  • 《文學的故鄉》一片冰心
    坦率地講,當下的我非常「嫉妒」遲子建老師,「嫉妒」她那連鏡頭都無法掩蓋的生動和活潑、堅韌和柔軟。這種感覺就像夏天的晚風,尤其是八月末的晚風,吹去了白天一整天的燥熱和乏力,給人們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慰藉和力量。記得《一堂好課》中王蒙先生曾說過「文學是對時光的一種挽留,文學就是讓你的青春不老」。我懂了,原來是這樣的一種力量,一種文學和時光積累下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