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賈平凹、阿來、遲子建、劉震雲、畢飛宇等一批作家,對於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當代文學而言無異於一場「風暴」。他們席捲了之前文學創作的陳規,塵埃落定後,80年代以來中國當代文學的基本面貌形成了。
這些作家的創作豐富、駁雜,在那個年代裡為讀者帶來了全新的主題、人物以及感受形式。因而他們的創作充滿了啟發性,但同時也是難解、費解的。文學研究者一直在尋找「鑰匙」,試圖用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現這些創作中蘊含的奧秘。
那把「鑰匙」,可能就埋藏在「故鄉」的土地之中。
莫言(右)回憶兒時推磨
這一批作家的創作有一個「共性」,即筆下的文字和故事總呈現出鮮明的「地域性」。高密東北鄉、商州、阿壩、北極村、延津、王家莊……許多個封閉而又開放的文學空間,拼湊成了一幅當代文學的版圖。這些地名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現實中存在的空間和時間在作家的想像力中翻天覆地、滄海桑田;但與此同時,這些地方不約而同地就是作家本人的故鄉,故鄉既孕育了作家的肉身和童年,也生長出了那些鮮明的人物和偉大的故事。
從2016年夏天開始,《文學的故鄉》導演張同道率領團隊,在兩年的時間裡,用影像的方式走進了作家的故鄉和生活,詮釋了當代文學發展的奧秘。
賈平凹(右)與劉高興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在一般讀者的眼中,文學創作是神秘甚至神聖的,是靈感、天賦的產物。但在《文學的故鄉》呈現出的景致之中,我們卻能看到文學的「另一面」。在紀錄片第一集中,《高興》的人物原型與作者賈平凹一同出鏡,虛構與真實之間的界限模糊了,我們看到了文學堅實的現實根脈。第二集中,阿來化身為「植物學家」,這讓他筆下的「萬物有靈」不再是一種想像或虛構,而是現實存在之物。第五集中,劉震雲坐在老家的院子裡,吃著家常菜,以普通人的口吻說起對於《一地雞毛》中的小林夫婦而言,「豆腐餿了」不是小事而是嚴重的「世界性問題」。第六集中,觀眾跟隨攝影機看到了莫言童年的生長環境,聽到他講述童年的飢餓經驗,早早就懂得了在物質生活沒有保障的情況下,人的尊嚴之「輕」,以及人性的「底線」。這些都與作家的創作息息相關,那些故事、人物,不是作家發動聰明才智虛構出來的,而是從現實中的生活經驗、故鄉的一草一木中生長出來的;故鄉的現實,為那些天馬行空的故事增添了一個更加複雜也更加真切的層次,了解了作家的故鄉和生活,讀者就相當於找到了那把進入文學創作深處的「鑰匙」。
母親靠著阿來的肩膀哭了
在今天這個「影像時代」裡,《文學的故鄉》用比文字更為通行的「載體」或「語言」,讓更多文學讀者了解到了這一層奧秘。與此同時,我認為《文學的故鄉》除了在文學的場域和範疇內闡釋嚴肅文學,其意義更體現在告訴更多漸行漸遠的人們,文學仍然在今天的生活之中,與這個時代息息相關。
對於文學行業之外的人來說,嚴肅文學意味著什麼?是難讀、難懂,與自己的日常生活無關嗎?在第三集中,遲子建走過了哈爾濱的中央大街、老道外付家甸,走過了冰封的河流和白雪皚皚的山林;像每個普通女兒那樣為母親選衣服,快樂地吃著街邊的馬迭爾冰棍兒。第五集中劉震雲騎著電動自行車穿過田間地頭,說家鄉有個「著名哲學家」,就是自己的木匠舅舅;作家身邊有眼神疑惑、滿臉風沙的三輪車師傅,或光著屁股蛋兒的小孩。當作家從書案之前、字裡行間走入茫茫人海,出現在你我曾經走過的地方時,文學與每個人、與這個時代之間的關係也就浮現了。
遲子建和燈迷在一起
時間如水,人們的生活、情感像波紋一般蕩開又平復,從此不再有痕跡。而文學仍然是這個時代記錄、提煉這一切的最佳方式之一。《蛙》《商州》《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吃瓜時代的兒女們》《青衣》……這些作品不僅是作家個人風格外化的產物,更有無數普通人參與其中,其中就包括那些顯在與潛在的讀者們。讀者在故事中看到的不僅是虛構的人物和情節,更是在歲月中蹉跎著、在生活裡體驗各種喜怒哀樂的自己。並且相比於這個時代大量的短文、照片、短視頻而言,嚴肅文學因其長度而體現出了完整性,因作家的學養和對文本的千錘百鍊獲得思想性,讀者不僅能從中看到眾生百態和自己的經歷、情緒交相呼應,更能從中得到啟發和感悟。
劉震雲(右)在老家小店修拉鏈
例如第三集中,遲子建提到炊煙無聲地說著北極村的女兒回來了,她對這裡的每一粒雪花都是有情感的。對於今天的人來說,這樣的思維模式或許是相當陌生而另類的,今天我們更習慣用數學的思維去思考得與失,計較成與敗。而文學則提示我們應該用一種感性的方式,去發現這個世界以及生活中那些「美」的瞬間。文學在今天確實某種程度上與經濟增長無關,甚至逐漸變成一種「小眾」的藝術,但它卻仍可能給今天的人們帶來重要的啟示。
畢宇飛和老孔握手
《文學的故鄉》還收錄了陳思和、李敬澤、張清華、朱向前等著名文學批評家、學者的鏡頭,將文學界對於作家的專業闡釋,放在了作家與讀者的交流之間,進一步拉近了整個嚴肅文學界與大眾的距離。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紀錄片的創作團隊非常重視「海外視野」。這不僅是說片中出現了莫言或諾貝爾文學獎、劉震雲獲法國藝術及文學勳章騎士勳位的鏡頭,更是指片中經常出現海外漢學家對於作家的評價與解析,以及作家參加海外文學活動時座無虛席人頭攢動的景象。中國嚴肅文學不僅仍然在中國大眾的日常生活中佔據一席之地,也已經開始在世界文學的範疇內擁有了自己的位置。
文學與影像的關係一直非常密切。例如莫言的《紅高粱家族》、餘華的《活著》、蘇童的《妻妾成群》等當代文學中的重要作品,都為電影創作提供了彌足珍貴的靈感和框架。反過來,這些作品也因為改編成了影像,而受到更多人關注。《文學的故鄉》走的是另一條「影像化」之路,但殊途同歸,希望這部紀錄片能讓更多觀眾意識到文學的存在與意義,讓更多人走進嚴肅文學,重拾閱讀和寫作的習慣,進而尋找到更好的面對自己、面對世界的方式,獲得內心的安寧。
部分圖片攝影:劉鵬飛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文藝報,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文化產業信息平臺聯繫郵箱:yaoyanan@rmrbgg.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