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的故鄉》紀錄片《阿來》開播 記者獨家對話阿來,揭秘紀錄片...

2020-11-19 四川在線

阿來記錄行走中的風景。

阿來在卓克基土司官寨朗讀《塵埃落定》。

一聲清揚的鐘鳴,廣袤的草原地平線處騰起耀眼的金光,風聲呼嘯時,傳來阿來低沉渾厚的吟誦;他在故鄉的天地間漫遊,走向那道金光……21日晚8點,《文學的故鄉》紀錄片第二集《阿來》亮相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開篇如是恢弘的長鏡頭,令人震撼。

這一集,是導演張同道心中的一道光。那麼,於阿來而言呢?7月的一個午後,本網記者獨家對話作家阿來,揭秘這集紀錄片的誕生始末。

四川在線記者 肖姍姍 文/圖

「我不演紀錄片」

沒有計劃,沒有臺本,阿來從頭至尾給張同道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你跟我走」

2016年,張同道第一次找到阿來,他沒有答應,只說讓張同道先來見一見。「來了之後,我和張同道談了很久,內容很深入,他這個人是真誠的,但我更希望他的鏡頭同樣真誠。」

張同道告訴阿來,他第一次讀《塵埃落定》時,還以為那些文字出自一位年長的作者,後來才知道,那時的阿來不過40歲。除了阿來的作品,他們還談及了杜甫、蘇東坡。說起這一段,阿來笑了,「確實,我給張同道說,杜甫寫的1400多首詩歌,我起碼一大半都背得出來。」張同道隨即反問:「其它那些,為什麼背不了呢?」阿來答:「你以為杜甫寫的每首詩都很好?」兩人遂相視一笑。

阿來認為,若想進入一個作家的內心世界,就一定要了解其作品,「首先得理解我的作品,那樣,接下來進行的一切才有價值。」這一點,文學博士張同道沒有讓他失望。「我們最終達成的默契就是,保證一切的記錄都是跟文學有關。確定了這一點,那行,拍。」

在這之前,阿來對中國的很多紀錄片持保留意見,因他心裡有自己的標準,「我不演紀錄片!」阿來直言,關於這部紀錄片要拍什麼、怎麼拍,他和張同道從未有過討論。沒有計劃,沒有臺本,他從頭至尾給張同道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你跟我走。」張同道和他的團隊,扛著設備,就跟著走了。下一站去哪裡?明天去哪裡?我們要不要去那裡?張同道絕口不提,提了,阿來也未必回答。

《阿來》就是阿來

讓文學回到現場,在阿來這裡,沒有擺拍。而一路拍行,阿來根本就不把鏡頭放在心上

「感覺這是個很酷的過程啊,你在主導。」面對記者這樣的感嘆,阿來笑了,「不是拍紀錄片嗎?我的生活就是那樣,不是說為了拍一部紀錄片,我把人給帶進山裡,爬一爬,帶回老家,跳跳舞,不是那樣的。」所以,《阿來》片中,所有的行程,都是阿來的日常。而張同道最滿意的那種狀態——讓文學回到現場,在阿來這裡,沒有擺拍。

「我很多時候,都不在家裡,甚至寫作都是在路上。」數十年來,阿來用雙腳,更用一顆赤子之心,穿行在青藏高原的遼闊大地。「我的生活、寫作,都是深入自然的。」阿來直言,一個人,作為一個生命體,應該使自己跟這個世界有更廣闊更豐富的聯繫,「我不能忍受自己對置身的環境一無所知。」

一路拍行,阿來根本就不把鏡頭放在心上,「很多時候,我都忘了張同道他們在拍,除了接受採訪的時候,他們拍了什麼,我至今一無所知。」一路上,阿來帶著自己的相機,沿途隨時隨地拍攝植物花卉;興之所至,他很自然地就放聲唱起了故鄉的民歌;累了、餓了,他拿出乾糧席地而坐,就在路邊湊合一頓;在家過年,他和母親說著說著就落淚了……最令張同道哭笑不得的是,在四姑娘山的時候,阿來自顧自地攀爬,根本不管攝製組跟不跟得上,「我們組的年輕小夥子都累得不行,一抬頭,這人不見了,趕緊把無人機飛起來,讓機器拍他去。」

故事裡的故事

阿來在片中透露,一部以植物獵人為題材的小說即將開始,這次旅行他正在體驗小說裡的角色

如果說,阿來的大美故鄉阿壩,是自然賜予觀眾的禮物,那麼,片中還有很多詩意的場景,則是阿來和故鄉的親人,聯手「製造」的驚喜。比如,阿來去到卓克基土司官寨,推開古老的寨門,便見院子裡熱情洋溢、身著盛裝的男女老少圍成圈,跳著舞。「他們並不知道有中央電視臺來拍我。我每次回家,只要去那裡,老鄉們就會組織起來歡迎我。」阿來情不自禁與老鄉們牽起手,載歌載舞。

站在一旁的張同道被眼前的氣氛感染著。他靠近阿來,說:「能不能找個藏族美女和帥哥,到二樓上去走一走?」張同道設計的這個鏡頭拍完,阿來恍然大悟,「我很快就明白張同道是什麼意思了,他就是想表達《塵埃落定》的意境,比較虛幻的那種感覺。」雖說彼此心照不宣,但阿來同張同道至今都沒有就這個鏡頭有過交談。

阿來始終堅持認為,文學,最重要的是講述方式。紀錄片,同理。所以,張同道的這個鏡頭,阿來在內心是肯定的,「紀錄片,那也是要靠鏡頭語言。所有的藝術,最終的目的,都是講一個故事,我覺得,張同道應該講出來了。」因為認同,所以開懷,在巴朗山海拔4300米的山坡上,阿來突然透露了一個秘密:一部以植物獵人為題材的小說即將開始,這次旅行也算是他在體驗小說裡的角色。那一刻,張同道的腦海徐徐展開一幅畫面,於是,升華出了令觀眾為之震撼的「攀登」主題——阿來不斷攀越文學之山,抵達內心深處的巔峰。

《阿來》同期聲

◎我對故鄉,我曾經很不愛,現在有點愛。我不想美化它,我也不想醜化它,我所有的書寫都想還它一個本來的面目,其實故鄉也是我們自己的一個投影,寫故鄉也是寫自己。

◎小說就是一個探索可能性的過程,人是有很多可能性的,但是在實際的生活當中,你只能做一個選擇,只有在小說裡,我們可以活成各種各樣的自己。

◎我覺得我對於故鄉的愛,不是盲目說愛或者不愛,我按照它本來真正的面目,去認知它,書寫這個過程,其實也是一個認識自己故鄉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文學成了我的信仰。

相關焦點

  • 《文學的故鄉》 紀錄片20日晚開播 張同道講述隨阿來追尋生命之光
    7月20日晚20:00,《文學的故鄉》紀錄片將正式亮相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本片歷時兩年,由紀錄片導演張同道執導,深度聚焦中國當代文壇具有代表性的六位作家,莫言、賈平凹、阿來等,從他們的故鄉出發,探尋文學發生的起點,抵達精神世界的原鄉。
  • 跟隨紀錄片與阿來一起回故鄉講述《塵埃落定》緣起,與母親相依偎...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7月21日晚8點,《文學的故鄉》紀錄片第二集《阿來》亮相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在這集中,我們跟著阿來回到他的故鄉阿壩馬爾康。
  • 《文學的故鄉》徹底喜歡上阿來
    都是很熟悉的作家,其實讀者該了解的都已經了解了,再看紀錄片無非是看幾位大佬親自講出來可能會有不一樣的感覺。但是我感覺除了跟著感慨一下鄉愁,文學討論的不多?每一位的關注點都不太一樣。但是我想說阿來那一期讓我觸動最深,他對故鄉又愛又恨,感覺很真實,熟悉的陌生,其實細想很難受,好像沒有一個確切的歸處一樣。還有阿來整個人的氣質很獨特,好像有點高冷又有點膽怯的樣子。
  • 賈平凹劉震雲畢飛宇阿來如何走向文壇?這部紀錄片中他們返鄉尋根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師文靜近日,系列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在央視播出引發關注。該片由北師大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率團隊歷時兩年拍攝,鏡頭聚焦莫言、賈平凹、劉震雲、阿來、遲子建、畢飛宇和他們的故鄉,是中國電視人第一次以影像為載體尋找文學的發生與萌芽。
  •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 走進秦嶺深處
    本報訊 (記者 柏樺)7月20日20時,由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出品的6集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該片首集走進秦嶺深處的棣花鎮,跟隨賈平凹尋訪他出生的祖屋、《秦腔》裡的清風街以及《高興》裡的原型——劉高興,為觀眾還原文學作品中的實景,走進文學的故鄉。
  • 《文學的故鄉訪談錄》 出版發行
    本報訊 (記者張雪嬌)7月20日晚,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在央視紀錄片頻道首播,受到業界廣泛關注。記者了解到,根據前期採訪加後期整理而成的圖書《文學的故鄉訪談錄》,日前已由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出版發行。
  • 今日開播 | 聽北師大總導演講述《文學的故鄉》系列紀錄片的煉造史
    帶著這些疑問,從2016年夏天開始,系列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總導演、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率領團隊歷時2年時間,跟隨上述6位作家,從零下42攝氏度的北極村到海拔4300米的巴郎山,從滔滔黃河到滾滾長江,從綿延千裡的秦嶺到一馬平川的高密,一路尋找他們文學夢想最初升起的地方。
  • 專訪張同道: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煉造史
    帶著這些疑問,從2016年夏天開始,系列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總導演、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率領團隊歷時2年時間,跟隨上述6位作家,從零下42攝氏度的北極村到海拔4300米的巴郎山,從滔滔黃河到滾滾長江,從綿延千裡的秦嶺到一馬平川的高密,一路尋找幾位作家的文學夢想最初升起的地方。
  • 從六位中國當代作家探尋文學精神原鄉 央視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火...
    在收視熱潮中,記者昨日從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了解到,根據紀錄片前期採訪加後期整理而成的圖書《文學的故鄉訪談錄》日前也正式與讀者見面。賈平凹:故鄉是我的創作基地引發觀眾聚焦的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分為《賈平凹》《阿來》《遲子建》《畢飛宇》《劉震雲》《莫言》(上下集)多集,追隨6位文學大家,回到他們出生和文學創作的現場,還原他們的童年往事和創作歷程,揭示他們如何將生活的故鄉轉化為文學的故鄉。
  • 《文學的故鄉》阿來老師
    看過阿來老師的《塵埃落定》,看過他的這一集,能夠理解他在小說中的一些表達了。他的這一專集,印象深刻的幾點是:1. 是個具有文學天賦的作家,出身雖貧寒,可是從兒時就對文學有極大的興趣2.「文學讓我遇見了最偉大的人,遇見最美的情感,遇見最寬廣的胸懷!文學是我的信仰,我的宗教。把我從一個簡單、急於求成的人變成一個不慌不忙、處變不驚,以平靜的心去感受世界。」小說中,故鄉被放大,可以說整個川西北 ,都是我的故鄉!
  • 《文學的故鄉》系列紀錄片之《賈平凹》在央視9套播出
    ——賈平凹《文學的故鄉》是國內紀錄片界首次深度聚焦中國當代文學和作家,以紀實影像為載體尋找文學的發生與萌芽,為中國當代文學存像。《文學的故鄉》紀錄片於2020年7月20-26日20點,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每天一集。
  • 跟隨六位大家尋找生命的原風景 系列紀錄片《文學的故鄉》首播
    賈平凹的商州鄉村、阿來的嘉絨藏區、遲子建的漠河北極村、畢飛宇的蘇北水鄉、劉震雲的中原延津、莫言的高密東北鄉。日前首播的系列紀錄片《文學的故鄉》,跟隨六位中國當代作家回到故鄉尋找他們生命的「原風景」,也讓觀眾感受中國當代文學版圖裡的著名風景。「故鄉是作家出發的原點。我們跟蹤記錄作家重返故鄉的過程,探究他們如何把生活的故鄉轉化為文學的故鄉。」本片導演、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說,「我期待觀眾通過這部紀錄片找到自己的文學故鄉,就是我們的精神故鄉,就是詩和遠方。」
  • 《文學的日常》這部又長又慢的紀錄片如何撩到年輕人心的?
    川報觀察記者 吳夢琳近日,由優酷視頻、海峽衛視聯合出品的人文紀錄片《文學的日常》正在優酷播出。這部紀錄片,聚焦馬原和吳嘯海、麥家和史航、謝有順和阿來等5組、10位文學相關領域名人,以拜訪和對談的形式,展現作家的日常生活和他們的精神世界。
  • 《文學的日常》迎合就是難度的某種消失-阿來
    我的寶藏紀錄片《文學的日常》,這周更新到了第四集 《迎合就是難度的某種消失- 阿來/謝有順篇》,也是我最認為的全場最佳,值得寫幾句。順帶一提,前面三集分別是作家馬原,馬家輝,麥家。官宣此片是「當代作家的精神之旅」。當然,有的挖的深些,有的淺些。有人會把自己包裹的嚴一點,有人難免有表演性。遺憾是沒有採訪女作家,算是一個缺失。
  • 《文學的故鄉》文學與故鄉
    前幾天不意看到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的介紹,這部7集的紀錄片講述了6位作家的文學旅途與故鄉,其中就有我最喜歡的當代作家遲子建。於是我趁著周末,匆匆忙忙間把這紀錄片看了一遍,然後我悵然所失,不知道是文學離我更遠,還是故鄉離我更遠。人人生而有故鄉,而中國人對故鄉更是有一種執念,每個人一生下來就會有「籍貫」。
  •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之《賈平凹》在央視播出!(附完整視頻)
    》是國內紀錄片界首次深度聚焦中國當代文學和作家,以紀實影像為載體尋找文學的發生與萌芽,為中國當代文學存像。《文學的故鄉》紀錄片於2020年7月20-26日20點,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每天一集。7月20日,播出了紀錄片第一集《賈平凹》。
  • 央視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帶您跟著莫言回故鄉
    日前,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一經播出,立即受到了廣大觀眾和文學愛好者的喜愛,也收穫了眾多專家、學者的一致好評。展示作家獨特的人生軌跡,記錄他們如何把生活的故鄉轉化為文學的故鄉、如何開創屬於他們自己的文學世界。
  •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尋找嚴肅文學的奧秘和位置
    莫言、賈平凹、阿來、遲子建、劉震雲、畢飛宇等一批作家,對於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當代文學而言無異於一場「風暴」。他們席捲了之前文學創作的陳規,塵埃落定後,80年代以來中國當代文學的基本面貌形成了。但在《文學的故鄉》呈現出的景致之中,我們卻能看到文學的「另一面」。在紀錄片第一集中,《高興》的人物原型與作者賈平凹一同出鏡,虛構與真實之間的界限模糊了,我們看到了文學堅實的現實根脈。第二集中,阿來化身為「植物學家」,這讓他筆下的「萬物有靈」不再是一種想像或虛構,而是現實存在之物。
  • 他們將生活故鄉變為文學故鄉
    日前,北師大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紀錄片製作人張同道的新書《文學的故鄉訪談錄》出版,該書是同名紀錄片的文字版,書中六位「茅獎」作家莫言、賈平凹、阿來、畢飛宇、劉震雲、遲子建難得袒露心扉,將幽深精神世界裡那些妙不可言的東西一一分享給讀者。
  • 《文學的故鄉》背井離鄉是作家的宿命
    2016年夏,北師大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攜團隊跟蹤拍攝了中國當代6位作家回鄉的過程,歷時兩年,製作成紀錄片《文學的故鄉》,近日,該片在央視第9頻道播出。》採訪的當代作家分別是賈平凹、阿來、遲子建、畢飛宇、劉震雲和莫言,一人一集,莫言獨佔上下兩集,每集50分鐘左右,攝影機記錄著他們返鄉的見聞與訪談,企圖挖掘出故鄉、文學、作家三者之間的有機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