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學的故鄉》紀錄片《阿來》開播 記者獨家對話阿來,揭秘紀錄片...
阿來認為,若想進入一個作家的內心世界,就一定要了解其作品,「首先得理解我的作品,那樣,接下來進行的一切才有價值。」這一點,文學博士張同道沒有讓他失望。「我們最終達成的默契就是,保證一切的記錄都是跟文學有關。確定了這一點,那行,拍。」在這之前,阿來對中國的很多紀錄片持保留意見,因他心裡有自己的標準,「我不演紀錄片!」
-
《文學的日常》一口氣刷完,這群人的日常,我們羨慕不來
但導演王聖志偏偏頂風拍了一部光聽名字就「糊穿地心」的人文紀錄片——《文學的日常》。最終王聖志找到10位知名作家參與了這場「實驗」,第一季播出了其中5位:隱居山野修身養性的馬原,聊生死也講八卦的馬家輝,困於原生家庭之傷的麥家,總是口吐芬芳的阿來,以及博學敏感且精緻的小白。豆瓣評分8.6,不功不過;播放數和熱度相對於流量綜藝,不提也罷——果如其名,這就是《文學的日常》。
-
《文學的日常》文學的日常
作家的世界孤獨、深邃也廣闊,不只知文學,也懂歷史、地理、宗教、植物、生物、語言學、建築等看似無關又龐雜的學問。整個系列有很多充滿智慧與靈氣的思想。記錄下了大部分:⭐️馬原兒時在鬆軟的墳堆上玩耍,一不小心整個腳現在墳裡,拔起一看是滿腿密密麻麻的蟑螂。
-
《文學的日常》這部又長又慢的紀錄片如何撩到年輕人心的?
川報觀察記者 吳夢琳近日,由優酷視頻、海峽衛視聯合出品的人文紀錄片《文學的日常》正在優酷播出。這部紀錄片,聚焦馬原和吳嘯海、麥家和史航、謝有順和阿來等5組、10位文學相關領域名人,以拜訪和對談的形式,展現作家的日常生活和他們的精神世界。
-
《文學的日常》是文學是月光呀
到了第三集以後一下子被吸引了進去,文學的日常,應該是觀察、理解和享受:是用已經退化的五感發現日常生活的詩意,是帶著距離思考事物背後所蘊含的意義。1⃣️最最觸動自己的是第三集如此毫無保留地將一個「名人」呈現在我的眼裡。麥家對故鄉的逃離與和解,到了今天也依然是他還在摸索的一個過程。
-
《文學的日常》文學在日常 生命在雲端
《文學的日常》是最近印象比較深刻的紀錄片。紀錄片分為五集,介紹五位作家的日常生活及某部作品的創作背景,攝影精緻,策劃精良。陸南才看張迪臣,將其當作神靈的寄託,把後背給他,就是把命給他處置。而張迪臣看陸南才,不過是異境的安慰。愛難以對等,甚至愛也不見得是愛。看似灰飛煙滅實則煙火璀璨,若非亂世,更難好命。
-
《文學的故鄉》阿來老師
看過阿來老師的《塵埃落定》,看過他的這一集,能夠理解他在小說中的一些表達了。他的這一專集,印象深刻的幾點是:1. 是個具有文學天賦的作家,出身雖貧寒,可是從兒時就對文學有極大的興趣2.(這也許就是所謂的文如泉湧啊)寫小說就是在小說中可以活成各種各樣的自己。 「文學讓我遇見了最偉大的人,遇見最美的情感,遇見最寬廣的胸懷!文學是我的信仰,我的宗教。把我從一個簡單、急於求成的人變成一個不慌不忙、處變不驚,以平靜的心去感受世界。」小說中,故鄉被放大,可以說整個川西北 ,都是我的故鄉!
-
《文學的故鄉》 紀錄片20日晚開播 張同道講述隨阿來追尋生命之光
7月20日晚20:00,《文學的故鄉》紀錄片將正式亮相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本片歷時兩年,由紀錄片導演張同道執導,深度聚焦中國當代文壇具有代表性的六位作家,莫言、賈平凹、阿來等,從他們的故鄉出發,探尋文學發生的起點,抵達精神世界的原鄉。
-
《文學的故鄉》徹底喜歡上阿來
但是我感覺除了跟著感慨一下鄉愁,文學討論的不多?每一位的關注點都不太一樣。但是我想說阿來那一期讓我觸動最深,他對故鄉又愛又恨,感覺很真實,熟悉的陌生,其實細想很難受,好像沒有一個確切的歸處一樣。還有阿來整個人的氣質很獨特,好像有點高冷又有點膽怯的樣子。以前只看過他的《塵埃落定》,說實話沒有太大感觸,但是他的人讓我很喜歡,嗯,得多看幾本他的書了!
-
春風悅讀榜︱阿來:十年後的安魂曲 一場對消逝和重建的慰藉
阿來,藏族,當代著名作家,第五屆茅盾文學獎得主。代表作《塵埃落定》《空山》《格薩爾王》《機村史詩》《雲中記》等。《雲中記》是阿來對創傷的安魂,是時間對記憶的尊重,是文學對生命的敬畏。這是一部時間之書,一部生命之書。
-
再讀阿來長篇小說《雲中記》:迴旋的洪流
——編者按照阿來的說法,《雲中記》的寫作如同一個埋伏多時的奇兵驟然降臨,不由分說地擠走了書桌的另一個探險家的故事。《雲中記》強烈的抒情氣質仿佛證實了這種按捺不住的迫切,阿來身上浮現出一個行吟詩人的形象。這並非隱喻:阿來的第一個文學身份即是詩人。
-
《文學的日常》美麗的日常、幸福的日常
非常恬靜的一部紀錄片,與五位作家的深度對話,筆下創造出無數的悲觀離合的人與故事的他們對人生似乎有著更通透的理解:馬原「得了不治之症,那我就不治了」的豁達,在雲南的大山深處建造了如同夢幻城堡一般的居所和圖書館,這方世外桃源體現了一個作家的浪漫;江湖氣息濃厚的馬家輝,懂得江湖就是相互幫忙的人情世故、也有手裡的牌再爛都要打好的豪邁氣質
-
《文學的日常》一個來自自己朋友圈的搬運
上次發了阿來那一期的節目,今天來正式推一下這個節目,優酷自製紀錄片《文學的日常》,初衷是深入作家的日常,從日常探尋作者的內心和寫作脈絡。這節目是我追完陳丹青《局部》之後的接檔節目(蹲一個《局部4》!搞快點!),是節奏很慢但我從來不捨得倍速的節目。每一期一個主咖(作家),一個探訪者(類似主持人,基本是文學相關的人)。目前四期,都是我頗有好感的作家,馬原、馬家輝、麥家、阿來。
-
阿來《雲中記》獻給地震死難者的安魂曲
我把正在寫作的電腦文件關掉,重開一個文件,就是《雲中記》。 邱華棟:我最早見到阿來是2000年前後,那時候中國文學界流行一個事兒叫「行走文學」,就是作家要走出書齋,走向大地。一波作家就走黃河了,像李敬澤、張石山,採了很多山西黃河兩岸的謠曲,很棒;另一波作家走新疆,我在新疆出生長大的,我就藉機回了次老家;還有一波作家走西藏,阿來就走了西藏,然後寫了一本書叫《大地的階梯》。我們從北京望向西南,藏地不就是一個大地的階梯嗎?阿來有巨大的行動能力,走在大地上寫了這樣一本書。 阿來作為一個當代作家為什麼傑出?首先,他是個詩人。
-
《文學的日常》作家的日常
《文學的日常》藉由一位文藝界的朋友拜訪一位知名作家的形式,通過兩天的對談、走訪、體驗、觀察,用鏡頭記錄了他們對生活、生存、生命的認知與解讀。節目以樸素平實的敘事帶領觀眾走近了馬原、馬家輝、小白、阿來、麥家等作家筆下的精神世界與真實的現實生活。這類紀錄片與流量明星當道的綜藝,有著截然相反的畫風。
-
2020塵埃落定,阿來在抖音讓經典再出發
阿來的窗外,是一片白樺樹林,五月才開始綻放新芽。從這個畫面、這一行字開始,阿來仿佛進入了 " 下筆如有神 " 的境界,一直寫了下去。寫到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時候,他發現,這就是他期待的那種好小說。他抓住自己五六歲的兒子,篤定地說:" 你爹是天才。」【2】「傻子」書稿在 1994 年完成了,可是這本讓阿來覺得是神來之筆的小說出版卻並不順利。
-
《文學的日常》豆瓣8.7的時代良心,終於有人拍出來了
我們常常在腦海中勾勒他們的形象,他們的生活,他們的日常……終於,有一部紀錄片,將「作家」這個神秘的群體帶入到我們的視野中——《文學的日常》馬原、馬家輝、麥家、阿來等5位知名作家和他們各自的一位好朋友,邊走邊聊;他們一起看風景,談生死、世道人心、故鄉、青春叛逆等話題;以文學照亮日常,映射出名人作家對時代及生活的認知與解讀。
-
以人文照亮日常
讓道路筆直,讓靈魂清淨……」在四川汶川映秀,2008年地震之處,作家阿來朗誦起他的新作《雲中記》,四下安靜肅穆。去年10月24日,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謝有順陪著阿來再次回到映秀,聊起《雲中記》的創作緣起,以及對這塊土地深沉的熱愛。這是人文紀錄片《文學的日常》中的場景。
-
以東方視角展現東方文學之美 紀錄片《文學的日常》開播
「透過書本,照亮日常,書中的知識和我們的生活相互碰撞。」旨在展現當代作家精神風貌和思考感悟的人文紀錄片——《文學的日常》近日在優酷正式上線,福建海峽衛視同步播出。該片藉由一位朋友拜訪知名作家的形式,通過作家與朋友兩天的對談、走訪、體驗、觀察,深入探索麥家、阿來、馬原、馬家輝、小白等著名作家的精神世界,分享他們對於生死觀、世道人心、故鄉、青春叛逆等熱點話題的認知和解讀,用思想的燭火照亮生活。 「既然得了不治之症,那就不治了,人生可以有各種各樣的劫難,但結局得好。」在節目中,馬原對生死的豁達、對世界的關心、對生活的熱愛,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
《文學的故鄉》|故鄉的山水,化為作家文字中的血脈
由於某種原因,《文學的故鄉》延遲播放,至於延遲的什麼時候,待定。這對於喜好這幾位作者的讀者而言,無疑是一種巨大的遺憾。在《文學的故鄉》中,我們可以看到莫言的「高密東北鄉」,可以看到賈平凹的「商州」,可以看到劉震雲的「延津」,看到阿來的「嘉絨藏區」,看到遲子建「北極雪國」,看到畢飛宇的「蘇北水鄉」,這些一條條的文學筋脈,拼湊並豐富了中國文學版圖,並豐富著世界文學的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