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紀錄片一共涉及五位作家:馬原、馬家輝、麥家、阿來、小白(有些好奇為什麼沒有女作家),對話分別發生在雲南、香港、杭州&富陽、成都、上海(皆是成就作家或是承載他們記憶與經歷的地方)。紀錄片主要講述作家的創作、思想及其與各自生命體驗千絲萬縷的關聯。外人眼中平淡無奇的廢棄廠房、故鄉的祠堂、粉牆與小巷、林立高樓間的一個籃球場、廣為人知的杜甫草堂、上海30年代的租借區……皆可在他們筆下變成故事的發生地。作家的世界孤獨、深邃也廣闊,不只知文學,也懂歷史、地理、宗教、植物、生物、語言學、建築等看似無關又龐雜的學問。
整個系列有很多充滿智慧與靈氣的思想。記錄下了大部分:
⭐️馬原兒時在鬆軟的墳堆上玩耍,一不小心整個腳現在墳裡,拔起一看是滿腿密密麻麻的蟑螂。他從山頂眺望人群聚集的城市,想起了這一幕,密聚的人類,仿佛是洞窟裡的蟑螂。⭐️毛姆說:生命的盡頭,就像人在黃昏時分讀書,讀啊讀,沒有察覺到光線漸暗;直到他停下來休息,才猛然發現白天已經過去,天已經很暗;再低頭看書卻什麼都看不清了,書頁已不再有意義。⭐️米沃什在回憶錄中寫過這樣一句話,我到過世界上許多城市,許多國家,但是沒有養成世界主義的習慣,相反,我保持著一個小地方人的謹慎。⭐️中國人面對死亡就是哭。除了哭和搶救機器以外,發不出另外的聲音。——阿來
(於是,在地震之後、屍體成層的不眠雨夜,他放響了莫扎特的《安魂曲》,歌起,雨歇,星光閃爍,仿佛靈魂伴著音樂緩緩上升,化作星辰,照亮了人間。同樣未眠的三兩人也走來聽,默默站著聽完,便悄無聲息地離開。)⭐️抹去偶然性的東西,把生命看成一場奇蹟。——阿來⭐️現在我們的文學之中,寫作的人、創作的人都在取消難度,閱讀的人也在迴避難度,所以今天我們的審美是在一個下行線上。——阿來⭐️其實我們把人看得簡單了。像我們這種人,有時候我也看點兒這些材料,比如說我也想看點兒三級片,脫光的。人是一個複合體,難道我們沒有下半身嗎。我們的下半身還是對我們有支配作用,但是我們不能關注了下半身就忘記了腦子。忘記了心,人需要不同面向的東西。——阿來(阿來真是個坦誠又智慧的老頭兒!)
⭐️為讀者寫作,我從來都不相信。你掏出來的自己與時代合拍了,就是你的幸運。——麥家⭐️天賦不一定是比別人健全,甚至比別人脆弱,比別人沒有保護能力。……天賦不是祝福,有時候是懲罰。——史航⭐️他打招呼的某一個鄉親的父親,會不會就是揪鬥他父親的人?完全有可能。可以說他們彼此帶著一生的榮辱,隔代的悲歡,和最近半個月的情緒得失在打招呼。——史航
(麥家在故鄉的祠堂,如今的老年活動室,一個世俗歡騰的地方,講述關於故鄉與親情的回憶)⭐️人活一世,總要經歷很多事,有些事情像空氣,隨風飄散,不留痕跡;有些事情像水印子,留得了一時留不久;而有些事情則像木刻,刻上去了,消不失的。我覺得自己經歷的一些事,像烙鐵烙穿肉、傷到筋的疤,不但消不失,還會在陰雨天隱隱疼。——《人生海海》⭐️我在親人面前缺乏一種耐心,但在外人面前,卻好像給人感覺很謙和。人還是有點撕裂,但是本質上其實不是撕裂,恰恰是一種尋求平衡。——麥家⭐️麥家:今天我覺得富春江挺不給我面子的,因為這麼洪水泛濫,上面這麼多水草。史航:我其實還真挺喜歡水草的。你會有潔癖……我跟你的感覺(完全不一樣),我覺得是一堆動物腦袋頂著水草在遷徙,很壯觀。你看咱倆看東西樂趣完全不一樣。我是這麼說,它已經形成一切,我再拿它看個樂趣。你是已經規定一個樂趣,新發生的東西都是幹擾。
(麥家帶史航望富春江,惋惜大雨過後的江面沒有了往昔的湛藍。隔岸建起的高樓讓了舊日裡海一樣浩渺寬闊的視野消失殆盡。)⭐️人生海海,潮落之後是潮起,你說那是消磨、笑柄、罪過,但那就是我的英雄主義。——麥家
⭐️小白和高翊峰的那一期,整個對話流淌自然,節奏和剪輯都很舒服。印象最深的是兩人在上海租借樓舞臺邊席地而坐,小白播放上世紀30年代風靡租界區的爵士舞曲《Body and Soul》,那幾十秒的靜默,什麼都沒有發生,又仿佛一切都已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