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文學源於生活也高於生活。實際上這句話說的不僅僅是題材,也包含著語言的問題。在寫作中,常有人用「流水帳」一詞來形容某篇文章的枯燥無聊,一般來說這樣的文章除了內容無聊以外,語言一定也是非常囉嗦冗長的。
所以說,一篇文章,尤其對於詩歌而言,富有文學性的語言對於提升全詩的審美感受,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1914年到1930年間,文學理論界出現了一個叫「形式主義」的學派,這個學派在探討文學的文學性特徵時提到了「陌生化」這個詞。可以說,這個詞不僅僅是「形式主義」學派研究方向的總結,也是對文學語言特徵的一種本質揭示。
形式主義者認為,對於文學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內容而在於形式,因為文學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感受而非提供一種認識,重點在於「審美過程」而非「審美目的」。
基於這個立場,形式主義者自然而然地就想要將「文學形式」變得更容易被讀者感知,於是就產生了「陌生化」理論。
所謂「陌生化」就是將文本的形式變得疏離。
形式主義者認為,人們的思維和感受過程存在一種類似慣性的屬性,假如是熟悉的東西,人們在感受時就會變得遲鈍,無法對感受對象保持敏感,從而減弱審美感受。
而文學作品的「審美價值」是想要靠讀者感受來發掘的,在沒有讀者感受時文學作品就不具有「審美價值」而只具有「潛在審美價值」。所以為了最大限度提高文學的「審美價值」在進行文學創作時就需要延長感受時間、提高形式的疏離感。
而對於形式而言,佔比最大的莫過於語言,所以形式主義者第一次將「文學語言」與「日常語言」完全的對立。
瑞士的語言學家索緒爾,曾經區分過語言的「能指」和「所指」,形式主義者運用了這一理論來區分「文學語言」和「日常語言」。
既然文學的語言要使人具有疏離感,那麼自然要偏離日常,儘可能地弱化語言約定俗成的指稱。簡單來說就是在日常中我們說「書本」這個詞,我們會知道它代表的就是有字的、紙質的、包含一定知識的那個物體,這就是「符號」的「指稱性」。
而弱化這種指稱性,使語言符號中所包含的信息變少,甚至打破原有的指稱,建立新的指稱。
可想而知,脫離原有指稱只具有單純能指功能的語言也就喪失了它的社會交際功能,讀者只能在文本所造成的語境中重新建立語言符號與指稱物之間的聯繫,從而延長了感受時間、加劇了感受力度。
這就會提到兩種修辭手法的運用:「隱喻」和「轉喻」。日常語言也包含著「隱喻」,但是這種「隱喻」實際是難以發覺的,它在人們不斷使用的過程中成為了一種習慣。而文學語言重新建立語言符號與具體事物間的邏輯聯繫後,「隱喻」就變得鮮明而更具有感受表達意義了。
雅各布森將詩歌分為了兩類:「隱喻詩」和「轉喻詩」。隱喻詩一般在於建立上下文語言間的聯繫,剝離語言符號與外界聯繫,會更加突出語言的感受力。他認為「隱喻」程度越高的詩,越具有「文學性」;而「轉喻詩」在於建立語言和外界的聯繫,它使語言為內容服務,使語言形式變成了內容的奴隸,使得詩歌的感受功能下降。
形式主義是一個重「形式」而輕「內容」的學派,他認為文學研究應該注重「文學性」的研究,不能過分關注文學與社會、政治、文化等外界因素的聯繫,而這些聯繫一般都體現在內容上,對於文學的文學性一般體現在結構、語言等這些內部形式上。
形式主義關於「文學語言和日常語言」的探討,實際將語言本身從內容的掌控下解放了出來,對後期「結構主義」詩論的產生都具有重大意義。
文字來源:王小玊
圖片來源:網絡
本期責編:艫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