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源於生活也高於生活,那文學語言和日常語言究竟有什麼區別?

2021-01-09 採尺書廬

人們常說,文學源於生活也高於生活。實際上這句話說的不僅僅是題材,也包含著語言的問題。在寫作中,常有人用「流水帳」一詞來形容某篇文章的枯燥無聊,一般來說這樣的文章除了內容無聊以外,語言一定也是非常囉嗦冗長的。

所以說,一篇文章,尤其對於詩歌而言,富有文學性的語言對於提升全詩的審美感受,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1914年到1930年間,文學理論界出現了一個叫「形式主義」的學派,這個學派在探討文學的文學性特徵時提到了「陌生化」這個詞。可以說,這個詞不僅僅是「形式主義」學派研究方向的總結,也是對文學語言特徵的一種本質揭示。

形式主義者認為,對於文學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內容而在於形式,因為文學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感受而非提供一種認識,重點在於「審美過程」而非「審美目的」。

基於這個立場,形式主義者自然而然地就想要將「文學形式」變得更容易被讀者感知,於是就產生了「陌生化」理論。

所謂「陌生化」就是將文本的形式變得疏離。

形式主義者認為,人們的思維和感受過程存在一種類似慣性的屬性,假如是熟悉的東西,人們在感受時就會變得遲鈍,無法對感受對象保持敏感,從而減弱審美感受。

而文學作品的「審美價值」是想要靠讀者感受來發掘的,在沒有讀者感受時文學作品就不具有「審美價值」而只具有「潛在審美價值」。所以為了最大限度提高文學的「審美價值」在進行文學創作時就需要延長感受時間、提高形式的疏離感。

而對於形式而言,佔比最大的莫過於語言,所以形式主義者第一次將「文學語言」與「日常語言」完全的對立。

瑞士的語言學家索緒爾,曾經區分過語言的「能指」和「所指」,形式主義者運用了這一理論來區分「文學語言」和「日常語言」。

既然文學的語言要使人具有疏離感,那麼自然要偏離日常,儘可能地弱化語言約定俗成的指稱。簡單來說就是在日常中我們說「書本」這個詞,我們會知道它代表的就是有字的、紙質的、包含一定知識的那個物體,這就是「符號」的「指稱性」。

而弱化這種指稱性,使語言符號中所包含的信息變少,甚至打破原有的指稱,建立新的指稱。

可想而知,脫離原有指稱只具有單純能指功能的語言也就喪失了它的社會交際功能,讀者只能在文本所造成的語境中重新建立語言符號與指稱物之間的聯繫,從而延長了感受時間、加劇了感受力度。

這就會提到兩種修辭手法的運用:「隱喻」和「轉喻」。日常語言也包含著「隱喻」,但是這種「隱喻」實際是難以發覺的,它在人們不斷使用的過程中成為了一種習慣。而文學語言重新建立語言符號與具體事物間的邏輯聯繫後,「隱喻」就變得鮮明而更具有感受表達意義了。

雅各布森將詩歌分為了兩類:「隱喻詩」和「轉喻詩」。隱喻詩一般在於建立上下文語言間的聯繫,剝離語言符號與外界聯繫,會更加突出語言的感受力。他認為「隱喻」程度越高的詩,越具有「文學性」;而「轉喻詩」在於建立語言和外界的聯繫,它使語言為內容服務,使語言形式變成了內容的奴隸,使得詩歌的感受功能下降。

形式主義是一個重「形式」而輕「內容」的學派,他認為文學研究應該注重「文學性」的研究,不能過分關注文學與社會、政治、文化等外界因素的聯繫,而這些聯繫一般都體現在內容上,對於文學的文學性一般體現在結構、語言等這些內部形式上。

形式主義關於「文學語言和日常語言」的探討,實際將語言本身從內容的掌控下解放了出來,對後期「結構主義」詩論的產生都具有重大意義。

文字來源:王小玊

圖片來源:網絡

本期責編:艫韽

相關焦點

  • 文學語言:在今天或許是更重要了|文學關鍵詞
    以卡佛這一被過度使用的經典句式開場,我並不只是為自己談論文學語言作鋪墊,而是我真的不確定能談些什麼。我不得不說,談論語言和用語言寫作一樣是難的。想來太多談文學作品的文章一上來就奔主題、結構、格局、意義等而去,部分原因也在於語言很難談,也談不出什麼微言大義。
  • 2016中國語言文學真題匯總
    2、什麼是多義詞?什麼是同音詞?二者怎樣區分?   3、什麼是緊縮句?緊縮句有什麼特點?有哪些類型?   4、舉例說明什麼是古今字?並回答下列問題:10分   1、指出複元音中韻頭的特點   2、說明複元音的發音特點   二、用漢語拼音和國際音標為下列詞注音,並標註音變10分   寧可笑話超額海水門縫兒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有幾個語素,幾個詞,說明語素和詞的區別。
  • 紀錄片《文學的日常》:這才是「嚮往的生活」!
    而作家真實的生活,又是什麼樣的?最近,紀錄片《文學的日常》上線。該片通過對談、走訪、體驗等形式,帶你走進馬原、馬家輝、麥家、阿來等名人作家的「理想國」。通過鏡頭,他們的日常生活被傳遞到螢屏上;在對話中,他們分享著自己對生死、世道人心、故鄉等話題的看法。不少網友評價,這才是「嚮往的生活」!
  • 紀錄片《文學的日常》:作家的生活長這樣
    由優酷視頻、福建海峽衛視聯合出品的人文紀錄片《文學的日常》已於4月14日上線,這是一檔展現當代作家精神風貌和思考感悟的人文紀錄片。首集探訪作家馬原播出後,有網友感嘆,這就是我要的理想生活啊!在《文學的日常》中,探訪了10位作家,每集有一位相熟好友去拜訪一位知名作家,相伴兩天,一路對談、走訪、體驗、觀察,笑談間涉及生死觀、世道人心、故鄉、青春叛逆等熱點話題,問診時代,以文學照亮日常,映射出名人作家對時代及生活的認知與解讀。在輕鬆愉快的氛圍裡,我們更能夠了解到何為「字如其人」,作家的精神世界是如何構建出來的?
  • 學科專業PK|外國語言文學—北外VS上外(上篇)
    什麼是「外國語言文學」?  把名稱拆開來看,它包含了「外國語言」和「外國文學」兩個部分。  外國語言文學的研究內容有外國語言研究、外國文學研究、翻譯研究、國別與區域研究,以及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等等。  可見,大學的「外語」專業,不僅是語言的學習那麼簡單。
  • 坤鵬論:人是使用象徵的動物 人主要生活在語言之中
    一、什麼是象徵?坤鵬論認為,理解伯克這個基本設定的關鍵在於明白什麼是象徵。他所說的象徵的英文是symbol,有符號、象徵、代號、記號的意思。因此,也有不少人將其直接翻譯為符號。不過,坤鵬論認為,譯成象徵才更為貼切。
  • 小眾題材《文學的日常》何以引發大眾共鳴?
    在筆者看來,該節目在「文學的日常」主題之下,每一集都有一個單獨成立的分集故事,力求以生動的影像、平實的視角,呈現作家與時代、社會、國家、民族和個人生活、命運、精神之間的密切關聯,挖掘和表現出了每一位作家的精神、氣概和筆尖神韻,讓觀眾從「文學的日常」之中,感受到時代精神,尋找到撫慰心靈的力量,也獲得鼓蕩生活的激情。
  • 同是三大主科,同是語言文學,英語和語文哪一門更容易?
    語文和英語的共同點有很多,如他們都是三大主科之一,同是語文文學,那麼在高考中,這兩門學科,哪一門更容易? 語文是母語,大家天天說,天天接觸,就算再怎麼不想學,日常生活中也會點滴深入你的學習中,所以語文再不濟也會有個60分的保底分,但英語就不同了。它是我們新接觸的語言,就算客觀題很多,可以蒙,可考二三十的還是大有人在。
  •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是一個什麼樣的專業?值得大家報考嗎?
    01「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是什麼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是研究除漢族以外的各個兄弟民族的民族語言和民族文學的一個專業本專業最早設立在中央民族大學,最初其被命名為「蒙古語言文學」,後來隨著對各個少數民族文化研究地深入和擴大,後來改為了「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主要學習藏、蒙、維、彝、朝、哈等多個民族的語言、文獻以及發展歷史等內容。
  • 《文學的日常》:東方視野下的文學之美
    況且每個時代都有這麼一群稱之為作家的人,在堅守著這一方精神小天地。寫字的人很多,能被稱為作家的極少。他們總有一種異乎常人的敏銳洞察和極其豐沛的情感能量,能從一花一木間捕捉到一個跳動的世界。由優酷視頻、福建海峽衛視聯合出品的人文紀錄片《文學的日常》,正是一檔展現當代作家精神風貌和思考感悟的人文紀錄片。
  • 《文學的日常》日常滋養文學 文學點亮日常
    《文學的日常》是我偶然看見一個推片公眾號強推才慕名而來。抱著一些疑問,文學應該是神聖的,純潔的,不被打擾的,又怎麼拍出文學的日常呢。直到我看見這些作家,看見他們懷著堅定的目標過著平凡的日子,看見他們把日常過得詩意,活成文學的樣子。為了展現作家最放鬆的姿態,節目安排作家好友來拜訪。與好友在熟悉的地方侃侃而談,完全裸露出偉大作家的日常生活。
  • 語言,是什麼
    我們對於世界的認識,首先從語言開始。語言,我們往往理解為表達我們思想的口頭、書面、肢體語言,從而實現溝通,傳遞信息,實現內心的目。這樣的理解沒有問題,很多人也往往理解到這一層。實際上,在我看來,語言分很多種,或者說從世界上最偉大的一人,亞里斯多德,把科學拆開,分解為成天文、地理、哲學、文學、法律、建築、醫學等分門別類以來,各類科學分別產生了不同的語言,各類語言有著不同的內涵、外延、邏輯、結構……對於英語,它與漢語最重要的一點區別,就是把握英語單詞時,與掌握漢字天壤之別,比如:spring,有「春天」、「彈簧」、「泉水」活力」等意思;
  • 《文學的日常》文學在日常 生命在雲端
    《文學的日常》是最近印象比較深刻的紀錄片。紀錄片分為五集,介紹五位作家的日常生活及某部作品的創作背景,攝影精緻,策劃精良。2007年因為診斷出癌症搬家至雲南,「既然我得了不治之症,那我就不治了。」,樹屋改造的書屋、天然飲水、有氧森林。
  • 【白夜談】 源於生活還是高於生活?
    因為那其實只是一種泛泛的似曾相識。事實上,我甚至連究竟是不是像《絕地放逐》都不確定了。乘坐電梯深入敵人戒備森嚴的基地,在一番有驚無險的戰鬥後順利完成任務,最後從基地頂部平臺逃出生天的故事,不說其他類型和題材,僅僅是星戰遊戲,就有《絕地武士1》和《共和國突擊隊》等等在腦海裡排隊候選。
  • 人民網系列專訪 | 中國語言文學學院負責人周晨萌帶你走進UIBE
    學院致力於打造中國語言文化交流的傳播基地以及漢語國際教育教研平臺。目前學院設有中國語言文學碩士學位一級學科點和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點,同時開設了漢語言文學和漢語國際教育兩個本科專業,在2019年我們又成功獲批網絡與新媒體專業。那目前呢,學院還同時開設針對留學生的本科專業,包括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下邊的國際商務漢語、中韓商務同聲傳譯以及網絡與新媒體等方向。
  • 紅玉米 作者 瘂弦 | 詩歌(2)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選 | 漢語言文學專業 | 全國自考指教材
    紅玉米              作者  瘂弦宣統那年的風吹著吹著那串紅玉米掛著,久久地在屋簷底下宣統那年的風吹著你們永不懂得那樣的紅玉米它掛在那兒的姿態和它的顏色
  • 什麼是浪漫主義文學
    浪漫主義(英語romantic)一詞源出南歐一些古羅馬省府的語言和文學。這些地區的不同方言原系拉丁語和當地方言混雜而成,後來發展成羅曼系語言(the Romance languages)。在 11~12世紀,大量地方語言文學中的傳奇故事和民謠就是用羅曼系語言寫成的。這些作品著重描寫中世紀騎士的神奇事跡、俠義氣概及其神秘非凡,具有這類特點的故事後來逐漸稱為romance ,即騎士故事或傳奇故事。浪漫主義思潮在文學、美術、建築、音樂等藝術領域都有所體現。
  • 《文學的日常》作家的日常
    《文學的日常》藉由一位文藝界的朋友拜訪一位知名作家的形式,通過兩天的對談、走訪、體驗、觀察,用鏡頭記錄了他們對生活、生存、生命的認知與解讀。節目以樸素平實的敘事帶領觀眾走近了馬原、馬家輝、小白、阿來、麥家等作家筆下的精神世界與真實的現實生活。這類紀錄片與流量明星當道的綜藝,有著截然相反的畫風。
  • 網絡文學如何在介入生活的過程中更進一步
    近來評價文藝作品常見的「網感」一詞,即源於玄幻文,指網絡小說突破日常理性,不受邏輯規範的超常規想像方式。幻想、非理性和反邏輯成為網絡小說區別於傳統文學的主要特色。由此可見,玄幻網文的熱度並非一時潮流,它依然是網絡小說中當仁不讓的最強力量。網絡創作的激烈競爭也逼迫作品整體質量提升。對在網絡文化中成長的新一代年輕作者來說,網文籤約已成堪與期刊發表並列的選擇。
  • 《長恨歌》——作者 洛夫 | 詩歌(4)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選 | 漢語言文學專業 | 全國自考指教材
    1947年轉入含章中學,與同學組成芙蘭芝劇社和芙蘭芝藝術研究社,自編自演進步節目。1949年7月去臺灣,後畢業於淡江大學英文系,1996年從臺灣遷居加拿大溫哥華。     2018年3月19日3點21分,洛夫在臺北榮民總醫院逝世,享年9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