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語言:在今天或許是更重要了|文學關鍵詞

2021-01-07 騰訊網

2021

01.01

Happy New Year

在過去的一年,一切都被改變,一切仍在繼續。在心中試圖撿拾起關於2020的記憶時,許多零碎卻深刻的片段浮現在腦海。

很多年後,當我們回望2020,其中的艱難、繁複、五味雜陳,或許依然會如今天這樣清晰:在跌宕的日子裡,我們前所未有地渴望「文學性」,希望藉助文學感性的力量,重新抵達逝去的某個瞬間,找到我們內心共同充盈著、流動著的詩意,從而更理性、更全面地審視自己的生活。

微信之後每日忙碌工作的小編們,在今年的文學現場觀察到了什麼?以文學關鍵詞的形式,我們各自寫下今年自己感慨頗深的工作記憶。這四個字說著似乎有些太正式,但幸好文學就是我們的工作——在文學中,居住著整個心靈世界。

文學語言

或許是更重要了

傅小平/文

談論文學語言時,我們該談論些什麼?以卡佛這一被過度使用的經典句式開場,我並不只是為自己談論文學語言作鋪墊,而是我真的不確定能談些什麼。我不得不說,談論語言和用語言寫作一樣是難的。想來太多談文學作品的文章一上來就奔主題、結構、格局、意義等而去,部分原因也在於語言很難談,也談不出什麼微言大義。當然一般來說,只有語言好,並且比普通作者要好,才配得上「作家」這個稱謂,而所謂作家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以文字為生,語言表達之於他們是必備的基本功,這最基本的東西有什麼可談的呢?如果我非要談,大概也只能給自己找理由說,君不見如今「作家」也在蹭蹭蹭地通貨膨脹嗎?

話雖如此,我實際上是不適宜來談文學語言的。在有限的時間裡,我思來想去只能以卡佛式的句子開篇,就足以說明我語言經驗的貧乏。再則,都說詩是語言的極致,讀詩在某種意義上就是直面語言本身,我卻不敢稱自己懂詩,雖然浸淫文學多年,對其他體裁都不算外行了。恕我愚鈍,有些詩我讀幾遍都不是讀得太明白,但要是你想著很多讀者都如我這般是外行,就索性把詩往不明白裡寫,那我要說我雖然一時不理解,但我畢竟還有感知力,我能感知字與字碰撞生成的聲音,句與句磨合發出的節奏,段與段錯落而成的韻律,乃至瀰漫在整首詩的情緒或氣息是否自然、和諧、美妙。我甚至能透過這些不甚明白的語言,感知你的表達是否真誠。不管怎樣,如果你的思維、經驗沒有複雜到非得以讓普通讀者反覆琢磨的語言來表達,你不如把詩歌寫得明白一些。而包括我在內的很多讀者都會有的感知力,也是我覺得可以試著談談文學語言的理由所在,縱使如大批評家喬治·斯坦納所說:「解釋一首好詩,結果可能是一段蹩腳的口水話。」

當然我覺得有必要談談語言,也是基於我個人的經驗。幹了記者這個行當,平常難免參加一些會議,也就經常在會裡會外聽各式專家說哪部作品,尤其是哪部小說寫得好,何況現在各大報紙雜誌都紛紛推出圖書排行榜,真是給人以琳琅滿目之感,我招架不住,也難免受到鼓舞,就把這些被稱道,被推薦的「好書」拿來翻翻,其中自然有一些是好的,但翻了覺得上當的時候也不少。嚴格說起來,說這些書好也沒錯,主題是好的,結構是好的,也有所謂的格局和意義,但其中一些就是語言不怎麼好,有時是語感和質地不好,也有時是文句不通,不忍卒讀。於是我就想,連語言都不夠好,就算其他方面再高妙,一部文學作品又能好到哪去呢!但語言不好,為何也被追捧?那也許是在專家們看來,別的方面太好了,以至於完全可以抵消語言的不夠好,也或許是我有成見,欣賞不來有些好的語言。所以歲末年終不談哪些作品語言不好,而是談自認為語言好的作品,也就成了明智之舉,這樣至少不會被認為太自以為是,也太主觀吧。

賈平凹與他的《暫坐》

譬如賈平凹的《暫坐》,我曾不揣冒昧寫過一段「推薦語」。我說:「讀賈平凹的作品,在我可以只需要一個理由,讀他的語言。賈平凹的文字表達亦雅亦俗、亦巧亦拙、亦真亦幻,加之亦傳統亦現代、亦書面亦口語、亦廟堂亦江湖,有時只在一小段文字裡,都可以讀出千般滋味、萬般風情,讀著讀著就會感慨,他怎麼能寫出這麼有意味的語言呢。」賈平凹的語言好,為一般的文學讀者熟知,我也就免去了追捧之嫌,說到他的語言好在哪裡,可就讓我有些為難了。單是舉個例子吧。小說開初寫到西京上空的霧霾,人們戲謔道:喲,北京的霧霾也給咱飄些來了?!我相信很多作家會這麼寫:喲,北京的霧霾也飄過來一些了?!這裡省去了「給咱」兩個字,生動性就減了大半;「飄些來了」寫成「飄過來一些了」,韻律感又減了大半。應該說,在賈平凹的小說裡,這只是一個普通不過的句子,但都能讓人感覺到這些好來,只能說明他真是把語言寫到家了。

而我所謂的「寫到家」,是說賈平凹過人的才華和長期的訓練,讓他對文字的感覺到家了,而非指的他下了「吟安一個字,捻斷數根須」的功夫,他或許寫某些句子是有過一些琢磨的,但如果句句都這麼推敲,怕是難以一兩年就捧出一部長篇小說來。但無論如何,賈平凹是極為重視語言的,他在一些篇章裡談說語言,在這部小說裡,他也寫道:「任何言語一旦嘈雜了,便失去了節奏,成為一種煩囂,感覺是成千上萬個口齒同時嗑動瓜子,是滿世界的蚊蠅都聚來了,嗡然為雷。」賈平凹的言語或語言自然是不嘈雜,也不煩囂的,讓人讀著舒服。

遲子建與她的長篇新作《煙火漫捲》

作品語言讓人讀著舒服的還有遲子建。在對她的採訪中,我寫道:「多數時候讀你的語言文字,就像看一副好的色彩畫一般,覺得舒服,並且是賞心悅目。在這一點上,你確實是從不與讀者為難,而是盡力讓他們獲得美的享受的。」遲子建在答問中引了新作《煙火漫捲》裡的這樣一句:河面上星光蕩漾,就像一片爽朗的笑聲。她說:「其實誰都知道笑是能看見的,笑聲是看不見的。但我覺得河面的星光燦爛通透,閃閃爍爍,就是爽朗的笑聲。」如果我沒理解錯的話,她這是用了比喻裡的通感手法。雖然「通感」這個詞,最早是由錢鍾書先生提出來的,但錢鍾書運用通感主要落在人事上,他關於女人穿衣與「真理」的聯想即是一例,而遲子建的通感則通自然,通天地,她的語言有著不染塵埃的純淨和明亮。

安妮·普魯

在美國作家安妮·普魯的作品,我們也能見自然,見天地。就她今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引進出版的《樹民》,我寫過一個「推薦語」。我說:「她經過漫長思考得出的結論——人的本性就是重蹈覆轍,如狂野大自然一般醒人耳目。她用精湛技藝鍛造的句子亦如美麗大自然一般悅人耳目。」小說從十七世紀末,兩名未受過教育的年輕人塞爾和迪凱在大變革的時代中離開法國,來到加拿大的原始森林中寫起,安妮·普魯寫道:「不知名的草木和奇異的花朵吸引了他們的目光,莊嚴肅穆的雲杉和鐵杉,松樹枝末梢明亮的新生囊苞,搖擺的銀色柳樹,薄荷綠色的樺樹新枝——一個連陽光都是綠色的地方。」說「連陽光都是綠色的」,也顯然是用了通感的手法。照實說來,類似的比喻算不上出奇,譬如這樣的句子——「滿地松針消減了他們穿行的聲響,交錯的樹枝稀釋了他們的喘息。」也不算多美妙,但如中譯本代序作者尹珊珊所說,安妮·普魯在編織句子時渾然天成的方法,除非你如同她那般去體驗和思想。要做到這一點就很是有些難度了。

《樹民》

同名美劇劇照

我也頗為贊同尹珊珊稱道的,小說裡勒內與印第安人妻子的對白寫得美妙。尹珊珊寫道:「所有的『不準確語法』反而能更完善地呈現出語言本身的意義,當詞語顛倒,語法失效,其中的意義卻露出了它應有的樣子,仿佛先知一般。」這樣的讚譽不可避免帶有作者的偏向性,但作家最大限度利用語言資源,或者是合乎邏輯地「創造」語言,卻無疑是可貴的。我說可貴的前提是,縱使創新也要符合情境,更不能以破壞基本的語言規則為代價。實際上我不時讀到一些陌生化的語言,作者大概是喜好追求新奇的表達,或是自以為現有的漢語沒能達到他要表達的極境而有意為之,但我讀著卻感到說不出來的彆扭,如若不是我欣賞不來,那就只能說明這些生造詞是讓人耳目一新了,卻嚴重破壞了漢語的自然美感。

從這個角度看,語言創新是難的。斯坦納曾在《逃離言詞》一文中稱讚詹姆斯·喬伊斯的作品「集結起語詞的大軍,徵召長期睡眠或生鏽的語詞重新入伍,同時還吸收了新的語詞。」同時,他不無遺憾地表示:「更重要的是,喬伊斯從四處偷襲劫掠的語言財富,仍然閃閃發亮地堆在他的作品周圍,還沒有被當成通貨。」以我的理解,喬伊斯的語言財富沒有被很好的繼承,或許在於他設立了太高的門檻,也或許是英語創新的惰性在加強。好在像安妮·普魯這樣的作家卻是執著於語言創新實踐。尹珊珊說,她試著默讀過《樹民》的英文原著,還有中文譯本,覺得小說「長短句的搭配組合、詞語發音高低、長詞的音調、陌生的名詞、冷僻的動詞,僅在語言的語音層面,讀出來已經是一首長得沒有盡頭的歌謠。」我沒有對照讀過英文原著,但從中文譯本看,她說的話大體上是可信的。

如俄羅斯詩人、作家瑪麗亞·斯捷潘諾娃的《記憶記憶》這般介於小說、詩歌、回憶錄、家族史之間的複合型作品,就難說是歌謠了,倒是比較接近於長篇敘事詩。這樣的作品,用出版社宣傳語的說法,既是一部哲學文獻著作,一部充滿了寫作者主體聲音的批評著作,也是一部具有散文詩美感與精確的微觀想像力的文學著作,本就包含了很大的闡釋空間,是從主題、結構等各個角度,都可以大談特談的。但我還是要說,這部小說最突出的部分還是在語言上。這樣一部向「語言美食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的《說吧,記憶》致敬的小說,如果在語言上平庸是怎麼都說不過去的!以我看,她把記憶比作麵包就很有意思:「往事如一團發麵,只有在講述的那一刻才會固定形狀,與此同時減少體積。」只要仔細體味一下,她的比喻又準確,又形象。作為一個典型的詩人,斯捷潘諾娃就像有網友說的那樣,善用隱喻和比喻,很多句子都可以有多重解讀方式。同時亦如俄語文學研究專家汪劍釗所說,在這部極具探索性的書中,打破慣性思維的語詞組合俯拾皆是,充分凸顯了語言的詩性,由此照亮了現實中一部分被遮蔽的生活。

想來也是,我們的生活在很多時候是需要詩性的語言來照亮的,而文學作品天然賦有召喚詩性降臨的使命,所以語言當然重要了。實際上,文學語言在今天或許是更重要了。因為文學的空間,正遭遇非文學空間的擠壓,如斯坦納所說,「現在,意義和實踐的大量空間屬於非語詞語言。」在這樣的情況下,作家寫作最大限度發揮文學語言的功用,也可以說是在拯救文學本身。我們也有必要重申斯坦納的忠告:「今日作家用的詞往往更少,更簡單,既是因為大眾文化淡化了文學觀念,也是因為能夠由語詞給出必要而充分闡述的現實的數量在銳減。」如此,作家寫作更有必要強化可以由語詞來充分闡釋的那部分現實。但帶有悲劇意味的是,如斯坦納所說,語言的淺薄化已經使如今許多文學作品變得平庸。

今日作家用的詞往往更少,更簡單,既是因為大眾文化淡化了文學觀念,也是因為能由語詞給出必要而充分闡述的現實的數量在銳減。

喬治·斯坦納

以我看,斯坦納可謂一語道出了當下文學面臨的窘境,也因此更加凸顯了文學語言的極端重要性。當然話說回來,語言好是很重要,但只有語言好卻是不夠的。古人言:「文以載道」,如果是理解為文學作品必須講道理,是有其偏狹之處,但如果是說一部文學作品最理想的狀態是,文學語言與主題、結構等如鹽入水,融為一體,可就值得提倡了。問題是如斯坦納質問,現在傾瀉出來的「言」中,究竟多少在載「道」?何嘗不是呢!如果言不成「言」,又當何以載「道」?

寫到這裡,我也不確定自己是否說清楚了什麼,即使未能瞭然,我也似乎有理由,畢竟談論語言是難的。如果說什麼是好的語言?我們能給出的標準也無非是準確、生動、多義,有好的語感,富有表現力,等等。談語言,確實不如談論主題、結構等,讓人更有談論的興致。再則,作家或寫作者呼喚好的語言,難免會被目為自以為是,自視甚高,也因此如阿來這般斷言:「連語言都不好,即使作品能紅極一時,也不會傳之久遠!」實在是需要足夠自信。我沒有這樣的底氣,但作為普通讀者,我總歸還是抱有讀到好的文學語言的渴望,也就姑妄言之了。

新媒體編輯:傅小平

配圖:攝圖網、出版書影

2021·文學報40周年·訂閱有禮

訂閱2021年全年報紙,截圖發公號後臺,隨機贈送40周年文創一份。

每天準時與我們遇見的小提示:

相關焦點

  • 文學源於生活也高於生活,那文學語言和日常語言究竟有什麼區別?
    所以說,一篇文章,尤其對於詩歌而言,富有文學性的語言對於提升全詩的審美感受,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1914年到1930年間,文學理論界出現了一個叫「形式主義」的學派,這個學派在探討文學的文學性特徵時提到了「陌生化」這個詞。可以說,這個詞不僅僅是「形式主義」學派研究方向的總結,也是對文學語言特徵的一種本質揭示。
  • 笛安三談城市文學 | 有一個地方比故鄉更重要
    笛安三談城市文學 | 有一個地方比故鄉更重要 2020-06-23 18: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張煒:文學的性別奧秘
    後來大陸慢慢開放了,藝術的回歸藝術,學術的回歸學術,學者們的研究工作要服從文學規律,更重視生命獨特的、個人化的表達。到了這時候,張愛玲就變得繞不過去了。談中國現代文學,可以對不同作家有不同的評價,但省卻了張愛玲就不夠全面。我至今記得老作家柯靈最早在《收穫》雜誌——那是當年中國最重要的一份文學雜誌——寫了一篇文章叫《遙寄張愛玲》。
  •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尋找嚴肅文學的奧秘和位置
    母親靠著阿來的肩膀哭了在今天這個「影像時代」裡,《文學的故鄉》用比文字更為通行的「載體」或「語言」,讓更多文學讀者了解到了這一層奧秘。與此同時,我認為《文學的故鄉》除了在文學的場域和範疇內闡釋嚴肅文學,其意義更體現在告訴更多漸行漸遠的人們,文學仍然在今天的生活之中,與這個時代息息相關。
  • 2016中國語言文學真題匯總
    701語言文學基礎   一、簡答:   1、簡述《詩經》賦比興手法   2、農村題材小說   3、《天路歷程》特點   二、論述:   前七子復古主張內容、得失   2、結合作品談《吶喊》和《彷徨》風格差異   3、**世紀西方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興起原因
  • 2020京東文學盛典麥家直播:文學是燈火,文學是呼吸
    「我總結的關鍵詞就是『燈火』和『呼吸』,這兩個關鍵詞我都是從這些作品堆裡找的,一個是《戰時燈火》的『燈火』,我覺得文學就是『燈火』。還有一個就是呼吸(《呼吸》),因為文學也是呼吸,文學是心靈的呼吸。」10月17日晚,2020京東文學盛典國際文學專場「國際之幻」直播活動中,著名作家麥家和盤託出自己的五部「心頭所好」後總結道。
  • 阿倫·阿吉談文學翻譯
    達姆羅施指出,歌德口中的「世界文學」實際是「文學的世界性流通」,這個過程無疑會涉及讀者接受以及基於讀者接受的文學市場操作的問題,經典文學或許可以逃過一劫,然而當代文學難免受到來自譯者、編輯與出版商等的多方「宰割」,因而翻譯的文本和原文其實早已是兩個文本,尚不提語言和文化審美本身的差異。
  • 文學評論家李敬澤:對新時期以來的文學,汪曾祺同樣是一個重要的在...
    「我們對他的愛中包含著對生活的愛,對生活中那些美好有趣的事的愛,對生活中那些平凡的好男好女的愛,對所有的生活中的美好的、有趣的事物,包括那種語言的愛。」這種愛,讓一代又一代讀者「再想起汪老的時候,都會有一種溫暖的和煦的東西在心裡。」回顧汪老一生的創作,李敬澤強調:「對於新時期以來的文學來說,汪老同樣是一個重要的在場者、參與者、建構者,甚至是引領者。」
  • 新刊|《文學評論》2019年第4期目錄及摘要
    「人的文學」「審美主義」「現實主義」觀念,在陳獨秀的文學觀裡留下了思想印跡;其文學觀在反「載道」傳統的同時又閃現「緣情」「史傳」的光芒。陳獨秀是現代文學觀念發生的一個重要開端。然而,從《廣州民國日報》及其副刊來看,作家南下其實是南方「新」文化的「果」而非「因」,同時,比國民黨改組革新更重要的一個「新」卻被忽略了,那就是再造「新國」。從國民黨一大確定「再造新國」這一頭號議題,到「五卅」之後成立新國民政府,再到後來的北伐,南方一步步推進再造民國的國民革命。新舊民國的革命與反革命之爭,既是我們把握南方革命進展的內在邏輯,也是我們理解作家南下的最主要因素。
  • 林譯本《失樂園》 更重文學審美
    林譯本《失樂園》 更重文學審美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7.11.05 星期日 新書譯者、我國著名翻譯家林少華和《失樂園》作者渡邊淳一的三個女兒一同現身,與讀者暢談渡邊淳一的文學創作和新出版的《失樂園》,並為讀者籤售新書。林少華表示,「林譯本」更重視文學性,「在文學審美情趣方面更強更微妙」。最好的年紀翻譯《失樂園》    渡邊淳一的《失樂園》創作於上世紀90年代,是日本當代文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 透過文學 看見人生 走到新媒體平臺上的中國文學大師課
    陳思和教授說,要問問自己,他們為什麼要來聽文學?是為了考研嗎?為了做研究嗎?肯定不是。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潛在的受眾肯定是文學愛好者,他們不一定讀過這每一篇文學作品,但期待從我們的講述中有收穫有感觸。文學課要關心每一個陌生的聽眾,讓他們知道在今天讀文學是有用的。
  • 作為大眾文化的文學
    文:張華丨 主播 小禾文學是什麼?對文學產生興趣的都是什麼人?在過去,是貴族,是精英階層,而如今,文學已經成為大眾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北京語言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文學博士,張華先生,對「作為大眾文化的文學」進行了分析。
  • 紅玉米 作者 瘂弦 | 詩歌(2)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選 | 漢語言文學專業 | 全國自考指教材
    1957年12月19日於北京                                                                              集齊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作者 王小波  | 散文部分(8~1.2)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選
  • 論壇|長三角文學:尋找共性與差異
    全文由主辦方供圖談地域性差異,方言不容忽視在分析當代文學的地域性差異時,南京大學教授王彬彬認為方言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思考角度:每個作家的原初語言都是自己家鄉的方言,但即使是不會說普通話的作家,在今天也必須用普通話進行文學創作。他們從事文學創作時用原初語言進行思考,用普通話進行寫作,這就存在著把原初語言轉換成共通的普通話的問題。
  • 在今天,文學為什麼還有意義?|奧爾加 · 託卡爾丘克演講
    我們如何思考世界,以及也許更為重要的,我們如何講述世界——有著巨大的意義。如果沒有人講述發生的事,那麼這件事情就會消失、消亡。關於這一點,不僅歷史學家清楚,而且(或許首先)所有的政治家和獨裁者都清楚。有故事的人、寫故事的人,統治著這個世界。我們認為,今天的問題在於,我們不僅不會講述未來,甚至不會講述當今世界飛速變化著的每一個「現在」。
  • 學科專業PK|外國語言文學—北外VS上外(上篇)
    什麼是「外國語言文學」?  把名稱拆開來看,它包含了「外國語言」和「外國文學」兩個部分。  外國語言文學的研究內容有外國語言研究、外國文學研究、翻譯研究、國別與區域研究,以及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等等。  可見,大學的「外語」專業,不僅是語言的學習那麼簡單。
  • 《文學的故鄉》他們在文學的秘境裡遭逢故鄉
    文學的故鄉,僅僅五個字,以一種深邃延綿的語意命中了文學與故鄉的母題。劉震云:其實故鄉對一個人最大的影響,首先是語言,語言的洪流,是怎麼淹沒人、群體、生活。 遲子建:世界其實還是那麼大,它只是一個小小的北極村。 作家與原鄉之間的關係,呈現相似的形態,各異的色彩。賈平凹的赤誠隱忍,阿來的矛盾糾結,遲子建的純粹透明,劉震雲的疏離玩味,類似於一個個中國式原生關係的範本。
  • 《長恨歌》——作者 洛夫 | 詩歌(4)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選 | 漢語言文學專業 | 全國自考指教材
    千間廂房千燭燃                    樓外明月照無眠                    牆上走來一女子                    臉在虛無飄渺間  八突然間 他瘋狂地搜尋那把黑髮 而她遞過去 一縷煙 是水,必然升為雲 是泥土,必然踩成焦渴的蘇苔 隱在樹葉中的臉 比夕陽更絕望
  • 招募| 對話的意義:從文學到電影
    原創 山小一 山一國際女性電影展在我們⽣活的時代,電影已經成為一種語言,圖像也擁有了它獨特的視覺邏輯。
  • 「2020京東文學盛典國內文學專場直播」莫言:讀書要趁早
    由新華網、中國藝術報社、京東圖書、北京衛視聯合主辦的2020京東文學盛典文學作品品鑑活動日前啟動,首場直播活動——國內文學作品品鑑活動「國內之光」已於10月16日完美閉幕。莫言、葉兆言、徐則臣、陳曉明、周濤在直播活動中領閱年度好書,暢談閱讀心得,以深入的洞察為讀者打開更廣闊的閱讀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