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圈中流傳一個段子:某選秀綜藝,第一季選在太湖邊錄製,播出之後毫無水花,於是今年的第二季就改在長沙集結,太湖(糊)變湖(糊)南(難)。
流量時代,糊,即原罪。
但導演王聖志偏偏頂風拍了一部光聽名字就「糊穿地心」的人文紀錄片——《文學的日常》。
文學,尤其是嚴肅文學,在現下這個社會中還有多少份量?誠然有人視之為水和空氣,是了解世間、補完自我的不盡天梯。但對大部分年輕人來說,抖音日常、微博人生、網絡小說,就已經足夠將生活的暗藏波濤表達清楚,所謂文學,是無法創造「價值」、即將被淘汰的東西。
王聖志並不是不了解「用戶喜好」或者「數據」對內容產品的意義。作為美食紀錄片《早餐中國》的總導演,超過5億的總播放量足以讓他躋身流量紀錄片導演之列。但這一次,他不想再「被大數據困住了」——做一檔節目,拍一個片子,他都要給用戶畫像,需要遵循這個規則而不是人性去創作。
於是,中文系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畢業生王聖志,把鏡頭對準了這個時代中被稱之為「作家」的那些人,那些自始至終堅守著精神天地的人。
在時代大變革的幾十年間,作家是怎麼樣面對日常生活、思考社會現狀和創作記錄這個特殊歷史背景下的作品?很多時候,人們只能是出於好奇、止於想像。那麼找個機會邀請作家來講講他們自己的世界,是不是就能回答這些問題呢?
導演接受《三聯生活周刊》時透露了自己說服投資合作方的邏輯:都在做短視頻,迎合碎片化,但這並不意味著有起承轉合的長片就不重要了。觀眾,讀者,都是複雜的個體,需求也是複雜的。每一類需求都值得好好對待,每一個個體都不應該被忽略,即便不合理,不合乎商業需求,但一定要存在。
最終王聖志找到10位知名作家參與了這場「實驗」,第一季播出了其中5位:隱居山野修身養性的馬原,聊生死也講八卦的馬家輝,困於原生家庭之傷的麥家,總是口吐芬芳的阿來,以及博學敏感且精緻的小白。
豆瓣評分8.6,不功不過;播放數和熱度相對於流量綜藝,不提也罷——果如其名,這就是《文學的日常》。
遠去的文學,隱居的作家
當下紀錄片的敘述手法稱得上百花齊放,海外有奈飛出品,必屬精品,美劇化的風格吸引了無數紀錄片新粉;BBC的自然類紀錄片,取材經典,畫面絢麗,每一幀都可用做屏保;Discovery的紀錄片堪稱知識寶庫,世界各地都有人通過它完成常識啟蒙。《文學的日常》製作水平當然不敢與以上幾家相提並論,但新意在於,和傳統紀錄片相比,每集內容都以段落式劃分,各段落看似相互獨立但卻有機融合,更像一部散文詩。
或許,這種詩意源自被拍攝對象——這五位主人公,更準確地說,是小說作家。
大部分作家,在鏡頭前是拘謹、羞澀且防備的,很難打開內心世界的大門。王聖志的解決方案是,藉由一位文藝界朋友的拜訪,在談笑間思想碰撞。馬原與吳嘯海,馬家輝與焦元溥,阿來與謝有順,麥家與史航,小白與高翊峰(如果覺得這些名字過於陌生,是比較正常的現象,文末附作家主要作品),攝製組用鏡頭記錄了他們對生活的觀察,對時代的思考,如何從生活中抽取細節成就作品。拍一個活生生的人,是如何從生活中來,又是如何跳出生活的。
於是當馬原出現在第一集鏡頭中時,對他略有了解的觀眾可能感到幾分詫異與唏噓。
「西毒」馬原,中國當代文學史繞不開的名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和餘華、蘇童、洪峰、格非等人一起被歸納為「先鋒文學五虎將」,其著名的「敘述圈套」開創了中國小說界「以形式為內容」的風氣,小說《虛構》裡那句,「我就是那個叫馬原的漢人,我寫小說。」曾影響了一大批年輕作者。
但如今67歲、走出課本符號的馬原,看上去溫暖和善,言談間眉宇皆是笑意,不再像太陽那般無法令人直視。定居西雙版納南糯山後,他用六年時間造了座城堡樣式的九馬路書院,每間房都用文學大師來命名,似乎讓每一位寫字之人都有了終老之所。尤其是全木結構的八角屋書房,每個方向有一個窗,每一個窗外都是不同的風景,令人羨嘆。
他還承租了幾十畝地,每天和風、陽光、水、空氣、花花草草、雞鴨貓狗打交道,看書、寫作、畫畫、勞作,閒時與妻子撒撒狗糧,教導下10餘歲的幼子。
封筆十多年,他作為作家重新再寫的幾本書,竟然多是童話。但馬原說:「我的生活很幸福,和老婆孩子在一起的時光,比我寫無數優秀的小說更讓我開心。」幸福、驕傲、通達,完全是問道者歸居田園的理想式生活。
只有在與老友、畫家吳嘯海對談時的隻言片語,馬原才偶爾將已內斂的鋒芒外露:「人可以經歷很多劫難,但只要結局好,一切都好」、「他(幼子)對一切事物的評價價值尺度只是搞不搞笑,嚴肅的精神生活對下一代,到底還意味著什麼?」
與馬原相比,第二位出鏡的作家,香港人馬家輝,完全可說是香港城市文化的代言人,充滿了煙火氣。
更多人對馬家輝的印象,是綜藝節目《圓桌派》的常駐嘉賓之一,猝不及防就開車的鹹濕佬——比如:淫字對事不對心,對心千古無完人;孝字對心不對事,對事萬年無孝子——完全不是19歲就因仰慕李敖而隻身到臺灣求學,不久後以《消滅李敖,還是被李敖消滅》名動華語文壇的少年天才模樣。
半生爬格,馬家輝53歲才完成長篇小說處女作《龍頭鳳尾》,被文壇喻為男男版的《色,戒》加《無間道》,劈頭就寫外祖父嚼著牛鞭大談江湖老大「金盆洗捻」的壽宴。
他的日常就是文武廟、社區球場、書店、麵包店、火鍋店、甚至是墓園……節目中,馬家輝走過的地方都充滿了香港獨有的氣息。文學作品無法脫離現實生活而存在,所以馬原寫出的是充滿田園鄉野氣息的《姑娘寨》,而馬家輝寫的是遊俠般的市井江湖。
面對鏡頭,帶著一幅墨鏡的他,在祈願時也是希望自己的新作大賣,著實有兩分「英雄本色」的率真灑脫。
「人總會抓到爛牌,但我們要做的就是儘可能把爛牌打好。」坐在九龍寨的宵夜檔裡,他小酌兩杯後談黑社會氣氛、談江湖義氣;走在跑馬地墳場,他唏噓勞倫斯荒唐死法,感嘆現實生活比小說更荒唐好笑與蒼涼。
《文學的日常》中,主人公的榮譽、成就、標籤、江湖地位,都不再是製作者要敘述的內容,甚至有意迴避,與傳統人物紀錄片乃至當下流行的綜藝,畫風迥異。這種內容上的取捨,在抬高欣賞門檻的同時,也令可沉浸其中者更容易與作家神秘精神世界聯結。
「讀者不能只是快樂閱讀,要去讀難懂的東西。不要只讀容易的書,那是在同一個平面的滑行。」「讀我們的書是有難度的。現在我們的文學藝術當中,寫作的人、創作的人,在取消難度,閱讀的人也在迴避難度,所以今天我們的審美在一個下行線上。」
第四集中,作家阿來與友人謝有順談到自己成名作《塵埃落定》的一段往事:出版前,書曾被退稿數十次,有一些編輯退稿的原因,是認為這部作品太好、太高雅了,以至於市場無法接受。
「在物質的領域當中,我們從來都是要好的,吃要吃好的,穿要穿好的。」阿來說,為什麼到文化、思想領域,卻要反著來呢?「其實我們把人看簡單了。」「作家的迎合意味著難度的某種消失。」
這段對談,或許也代表了紀錄片製作團隊的想法。
大部分的作家都是反思型的
阿來可能是整部紀錄片中表現最真實的一位,真實到毫無忌諱:叼著香菸滔滔不絕;經常以「老子」自居,並不時夾雜著國罵三字經;甚至都不避諱展露「特權」——與攝製組在杜甫草堂不對外開放的「禁地」中拍攝。
官方宣傳中,稱《文學的日常》為「當代作家的精神之旅」。當然,旅程中,有的深入,有的淺顯,有人將內心層層包裹,也有人在鏡頭前帶著些許表演性。
王聖志介紹,每期拍攝前,會給作家們一個提綱,但實際上最後呈現出來的,很多並非之前設想的內容。
相較於印象中需要多次拍攝、長時間跟蹤的傳統紀錄片製作,《文學的日常》的拍攝時間短暫到可怕,每一集大約50分鐘的內容,只有兩三天的時間。
雖然拍攝時間短,但在拍攝過程中,卻沒有「一二三開始」,而是任由主人公們興之所至、隨意發揮。正是這樣,記錄下了很多可遇不可求的「高光」瞬間。「大部分的作家都是反思型的。他們對生活的見解很重要,他們對時代的參考,比他的作品還重要。」王聖志說。
所以在林間巨木下,會有馬原感概「人類應該學會和眾生和平相處」;走進上海老洋房中的幽雅,才能理解小白身上的「腔調」從何積澱。
在故鄉祠堂,父親曾經被鄰裡鄉親批鬥的地方,讓寡言的麥家突然有所觸動,展現出平時不太願示人的撕裂感,被導演組們拍下「他打開了的一面」——不過,這一段音畫處理值得商榷的是,麥家的口述回憶與祠堂中老人面孔疊加在一起,鏡頭「審判」的意味有些過重,或者說拍攝者的介入感、存在感過於強烈,有些搶戲。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個哈姆雷特。」這部紀錄片的價值,也正在於向觀眾提供一種文學家的日常生活態度,以及對這些人更為開放的解讀。
每位讀者都有自己鍾愛的作家,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很幸運能和喜歡的作家交朋友,不能和村上春樹一起跑步,也不能做愛倫坡肩膀上的貓。在此之前,打開一本書可能是打開一位作家最直接的方式。
《文學的日常》又增添了一種打開文學的方式,從作家的日常走進他們的創作,由紀錄片的真實性與作品的虛構性共同營造出一個特定的影像之場:每個人在這個場裡,更準確地被認知。
借豆瓣網友千裡及一句短評:不會賞風月,不會誦詞賦,不近文學和藝術,真的是為人的不幸和幸運。
作家簡介:
馬原,代表作《岡底斯的誘惑》《西海無帆船》《牛鬼蛇神》
馬家輝,代表作《消滅李敖,還是被李敖消滅》《龍頭鳳尾》
阿來,代表作《塵埃落定》《空山》
麥家,代表作《風聲》《風語》《解密》 《暗算》
小白,代表作《局點》《租界》《封鎖》
資料參考:
《文學的日常》
《紀錄片<文學的日常>:作家的生活長這樣》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6999881
《文學的日常:最好的修行》
https://mp.weixin.qq.com/s/TRc0WO-iCfrcyqjgjIQGdA
《<文學的日常>這部又長又慢的紀錄片如何撩到年輕人心的?》
https://mp.weixin.qq.com/s/HSQcW9r7XyagPn03Zngbjw
撰稿 鮮 於
編輯 許 靜
校對 張 帥
Figure,非虛構人物紀實視頻媒體。好故事不違人心。公眾號Figure(ID:FigureVideo)
-END-
©CopyrightFigureStudio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