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的日常》一口氣刷完,這群人的日常,我們羨慕不來

2020-10-09 Figure

粉圈中流傳一個段子:某選秀綜藝,第一季選在太湖邊錄製,播出之後毫無水花,於是今年的第二季就改在長沙集結,太湖(糊)變湖(糊)南(難)。

流量時代,糊,即原罪。

但導演王聖志偏偏頂風拍了一部光聽名字就「糊穿地心」的人文紀錄片——《文學的日常》。

文學,尤其是嚴肅文學,在現下這個社會中還有多少份量?誠然有人視之為水和空氣,是了解世間、補完自我的不盡天梯。但對大部分年輕人來說,抖音日常、微博人生、網絡小說,就已經足夠將生活的暗藏波濤表達清楚,所謂文學,是無法創造「價值」、即將被淘汰的東西。

王聖志並不是不了解「用戶喜好」或者「數據」對內容產品的意義。作為美食紀錄片《早餐中國》的總導演,超過5億的總播放量足以讓他躋身流量紀錄片導演之列。但這一次,他不想再「被大數據困住了」——做一檔節目,拍一個片子,他都要給用戶畫像,需要遵循這個規則而不是人性去創作。

於是,中文系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畢業生王聖志,把鏡頭對準了這個時代中被稱之為「作家」的那些人,那些自始至終堅守著精神天地的人。

在時代大變革的幾十年間,作家是怎麼樣面對日常生活、思考社會現狀和創作記錄這個特殊歷史背景下的作品?很多時候,人們只能是出於好奇、止於想像。那麼找個機會邀請作家來講講他們自己的世界,是不是就能回答這些問題呢?

導演接受《三聯生活周刊》時透露了自己說服投資合作方的邏輯:都在做短視頻,迎合碎片化,但這並不意味著有起承轉合的長片就不重要了。觀眾,讀者,都是複雜的個體,需求也是複雜的。每一類需求都值得好好對待,每一個個體都不應該被忽略,即便不合理,不合乎商業需求,但一定要存在。

最終王聖志找到10位知名作家參與了這場「實驗」,第一季播出了其中5位:隱居山野修身養性的馬原,聊生死也講八卦的馬家輝,困於原生家庭之傷的麥家,總是口吐芬芳的阿來,以及博學敏感且精緻的小白。

豆瓣評分8.6,不功不過;播放數和熱度相對於流量綜藝,不提也罷——果如其名,這就是《文學的日常》。

遠去的文學,隱居的作家

當下紀錄片的敘述手法稱得上百花齊放,海外有奈飛出品,必屬精品,美劇化的風格吸引了無數紀錄片新粉;BBC的自然類紀錄片,取材經典,畫面絢麗,每一幀都可用做屏保;Discovery的紀錄片堪稱知識寶庫,世界各地都有人通過它完成常識啟蒙。《文學的日常》製作水平當然不敢與以上幾家相提並論,但新意在於,和傳統紀錄片相比,每集內容都以段落式劃分,各段落看似相互獨立但卻有機融合,更像一部散文詩。

或許,這種詩意源自被拍攝對象——這五位主人公,更準確地說,是小說作家。

大部分作家,在鏡頭前是拘謹、羞澀且防備的,很難打開內心世界的大門。王聖志的解決方案是,藉由一位文藝界朋友的拜訪,在談笑間思想碰撞。馬原與吳嘯海,馬家輝與焦元溥,阿來與謝有順,麥家與史航,小白與高翊峰(如果覺得這些名字過於陌生,是比較正常的現象,文末附作家主要作品),攝製組用鏡頭記錄了他們對生活的觀察,對時代的思考,如何從生活中抽取細節成就作品。拍一個活生生的人,是如何從生活中來,又是如何跳出生活的。

於是當馬原出現在第一集鏡頭中時,對他略有了解的觀眾可能感到幾分詫異與唏噓。

「西毒」馬原,中國當代文學史繞不開的名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和餘華、蘇童、洪峰、格非等人一起被歸納為「先鋒文學五虎將」,其著名的「敘述圈套」開創了中國小說界「以形式為內容」的風氣,小說《虛構》裡那句,「我就是那個叫馬原的漢人,我寫小說。」曾影響了一大批年輕作者。

但如今67歲、走出課本符號的馬原,看上去溫暖和善,言談間眉宇皆是笑意,不再像太陽那般無法令人直視。定居西雙版納南糯山後,他用六年時間造了座城堡樣式的九馬路書院,每間房都用文學大師來命名,似乎讓每一位寫字之人都有了終老之所。尤其是全木結構的八角屋書房,每個方向有一個窗,每一個窗外都是不同的風景,令人羨嘆。

他還承租了幾十畝地,每天和風、陽光、水、空氣、花花草草、雞鴨貓狗打交道,看書、寫作、畫畫、勞作,閒時與妻子撒撒狗糧,教導下10餘歲的幼子。

封筆十多年,他作為作家重新再寫的幾本書,竟然多是童話。但馬原說:「我的生活很幸福,和老婆孩子在一起的時光,比我寫無數優秀的小說更讓我開心。」幸福、驕傲、通達,完全是問道者歸居田園的理想式生活。

只有在與老友、畫家吳嘯海對談時的隻言片語,馬原才偶爾將已內斂的鋒芒外露:「人可以經歷很多劫難,但只要結局好,一切都好」、「他(幼子)對一切事物的評價價值尺度只是搞不搞笑,嚴肅的精神生活對下一代,到底還意味著什麼?」

與馬原相比,第二位出鏡的作家,香港人馬家輝,完全可說是香港城市文化的代言人,充滿了煙火氣。

更多人對馬家輝的印象,是綜藝節目《圓桌派》的常駐嘉賓之一,猝不及防就開車的鹹濕佬——比如:淫字對事不對心,對心千古無完人;孝字對心不對事,對事萬年無孝子——完全不是19歲就因仰慕李敖而隻身到臺灣求學,不久後以《消滅李敖,還是被李敖消滅》名動華語文壇的少年天才模樣。

半生爬格,馬家輝53歲才完成長篇小說處女作《龍頭鳳尾》,被文壇喻為男男版的《色,戒》加《無間道》,劈頭就寫外祖父嚼著牛鞭大談江湖老大「金盆洗捻」的壽宴。

他的日常就是文武廟、社區球場、書店、麵包店、火鍋店、甚至是墓園……節目中,馬家輝走過的地方都充滿了香港獨有的氣息。文學作品無法脫離現實生活而存在,所以馬原寫出的是充滿田園鄉野氣息的《姑娘寨》,而馬家輝寫的是遊俠般的市井江湖。

面對鏡頭,帶著一幅墨鏡的他,在祈願時也是希望自己的新作大賣,著實有兩分「英雄本色」的率真灑脫。

「人總會抓到爛牌,但我們要做的就是儘可能把爛牌打好。」坐在九龍寨的宵夜檔裡,他小酌兩杯後談黑社會氣氛、談江湖義氣;走在跑馬地墳場,他唏噓勞倫斯荒唐死法,感嘆現實生活比小說更荒唐好笑與蒼涼。

《文學的日常》中,主人公的榮譽、成就、標籤、江湖地位,都不再是製作者要敘述的內容,甚至有意迴避,與傳統人物紀錄片乃至當下流行的綜藝,畫風迥異。這種內容上的取捨,在抬高欣賞門檻的同時,也令可沉浸其中者更容易與作家神秘精神世界聯結。

「讀者不能只是快樂閱讀,要去讀難懂的東西。不要只讀容易的書,那是在同一個平面的滑行。」「讀我們的書是有難度的。現在我們的文學藝術當中,寫作的人、創作的人,在取消難度,閱讀的人也在迴避難度,所以今天我們的審美在一個下行線上。」

第四集中,作家阿來與友人謝有順談到自己成名作《塵埃落定》的一段往事:出版前,書曾被退稿數十次,有一些編輯退稿的原因,是認為這部作品太好、太高雅了,以至於市場無法接受。

「在物質的領域當中,我們從來都是要好的,吃要吃好的,穿要穿好的。」阿來說,為什麼到文化、思想領域,卻要反著來呢?「其實我們把人看簡單了。」「作家的迎合意味著難度的某種消失。」

這段對談,或許也代表了紀錄片製作團隊的想法。

大部分的作家都是反思型的

阿來可能是整部紀錄片中表現最真實的一位,真實到毫無忌諱:叼著香菸滔滔不絕;經常以「老子」自居,並不時夾雜著國罵三字經;甚至都不避諱展露「特權」——與攝製組在杜甫草堂不對外開放的「禁地」中拍攝。

官方宣傳中,稱《文學的日常》為「當代作家的精神之旅」。當然,旅程中,有的深入,有的淺顯,有人將內心層層包裹,也有人在鏡頭前帶著些許表演性。

王聖志介紹,每期拍攝前,會給作家們一個提綱,但實際上最後呈現出來的,很多並非之前設想的內容。

相較於印象中需要多次拍攝、長時間跟蹤的傳統紀錄片製作,《文學的日常》的拍攝時間短暫到可怕,每一集大約50分鐘的內容,只有兩三天的時間。

雖然拍攝時間短,但在拍攝過程中,卻沒有「一二三開始」,而是任由主人公們興之所至、隨意發揮。正是這樣,記錄下了很多可遇不可求的「高光」瞬間。「大部分的作家都是反思型的。他們對生活的見解很重要,他們對時代的參考,比他的作品還重要。」王聖志說。

所以在林間巨木下,會有馬原感概「人類應該學會和眾生和平相處」;走進上海老洋房中的幽雅,才能理解小白身上的「腔調」從何積澱。

在故鄉祠堂,父親曾經被鄰裡鄉親批鬥的地方,讓寡言的麥家突然有所觸動,展現出平時不太願示人的撕裂感,被導演組們拍下「他打開了的一面」——不過,這一段音畫處理值得商榷的是,麥家的口述回憶與祠堂中老人面孔疊加在一起,鏡頭「審判」的意味有些過重,或者說拍攝者的介入感、存在感過於強烈,有些搶戲。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個哈姆雷特。」這部紀錄片的價值,也正在於向觀眾提供一種文學家的日常生活態度,以及對這些人更為開放的解讀。

每位讀者都有自己鍾愛的作家,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很幸運能和喜歡的作家交朋友,不能和村上春樹一起跑步,也不能做愛倫坡肩膀上的貓。在此之前,打開一本書可能是打開一位作家最直接的方式。

《文學的日常》又增添了一種打開文學的方式,從作家的日常走進他們的創作,由紀錄片的真實性與作品的虛構性共同營造出一個特定的影像之場:每個人在這個場裡,更準確地被認知。

借豆瓣網友千裡及一句短評:不會賞風月,不會誦詞賦,不近文學和藝術,真的是為人的不幸和幸運。

作家簡介:

馬原,代表作《岡底斯的誘惑》《西海無帆船》《牛鬼蛇神》

馬家輝,代表作《消滅李敖,還是被李敖消滅》《龍頭鳳尾》

阿來,代表作《塵埃落定》《空山》

麥家,代表作《風聲》《風語》《解密》 《暗算》

小白,代表作《局點》《租界》《封鎖》

資料參考:

《文學的日常》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YxNTgxODA0OA==.html?spm=a2hbt.13141534.1_3.d_1_1&s=bdcde12e603f405bb5e5

《紀錄片<文學的日常>:作家的生活長這樣》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6999881

《文學的日常:最好的修行》

https://mp.weixin.qq.com/s/TRc0WO-iCfrcyqjgjIQGdA

《<文學的日常>這部又長又慢的紀錄片如何撩到年輕人心的?》

https://mp.weixin.qq.com/s/HSQcW9r7XyagPn03Zngbjw

撰稿 鮮 於

編輯 許 靜

校對 張 帥

Figure,非虛構人物紀實視頻媒體。好故事不違人心。公眾號Figure(ID:FigureVideo)

-END-

©CopyrightFigureStudio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文學的日常》文學在日常 生命在雲端
    很久之前在《小崔說事》的作家系列裡看了他的訪談,他講話慢吞吞、笑眯眯,一點也不似其作品般神秘,然而又很酷,當時想,這個人有點意思。馬原不是大眾意義上的暢銷作家,但是現當代文學專業的學生一定不能繞開他。他被稱作中國當代文學先鋒派的開創者,與蘇童、餘華、格非、洪峰並稱為先鋒五虎將。
  • 《文學的日常》日常滋養文學 文學點亮日常
    《文學的日常》是我偶然看見一個推片公眾號強推才慕名而來。抱著一些疑問,文學應該是神聖的,純潔的,不被打擾的,又怎麼拍出文學的日常呢。直到我看見這些作家,看見他們懷著堅定的目標過著平凡的日子,看見他們把日常過得詩意,活成文學的樣子。為了展現作家最放鬆的姿態,節目安排作家好友來拜訪。與好友在熟悉的地方侃侃而談,完全裸露出偉大作家的日常生活。
  • 《文學的日常》美麗的日常、幸福的日常
    非常恬靜的一部紀錄片,與五位作家的深度對話,筆下創造出無數的悲觀離合的人與故事的他們對人生似乎有著更通透的理解:馬原「得了不治之症,那我就不治了」的豁達,在雲南的大山深處建造了如同夢幻城堡一般的居所和圖書館,這方世外桃源體現了一個作家的浪漫;江湖氣息濃厚的馬家輝,懂得江湖就是相互幫忙的人情世故、也有手裡的牌再爛都要打好的豪邁氣質
  • 《文學的日常》作家的日常
    《文學的日常》藉由一位文藝界的朋友拜訪一位知名作家的形式,通過兩天的對談、走訪、體驗、觀察,用鏡頭記錄了他們對生活、生存、生命的認知與解讀。節目以樸素平實的敘事帶領觀眾走近了馬原、馬家輝、小白、阿來、麥家等作家筆下的精神世界與真實的現實生活。這類紀錄片與流量明星當道的綜藝,有著截然相反的畫風。
  • 《文學的日常》我們的文學 他們的日常
    太太太太太好看了 一口氣看完了五集 現在腦子裡有很多想法 看的過程中也好多次點擊暫停鍵停下來思考 和跟三哥在交流 感覺是過多了唯物主義的日子 突然讀到了一首浪漫的詩 這套紀錄片拍的鏡頭看的也很舒服 點一百個贊我想一集一集把我喜歡的點 感興趣的地方都 標出來 第一集 從 在車上的時候
  • 《文學的日常》:東方視野下的文學之美
    因為我們總是太忙,加不完的班、出不完的差 、開不完的會,已然是身心俱疲;因為總有太多新奇有趣的東西出現,大大小小的屏幕已將我們的時間分割殆盡;因為我們幾乎不再閱讀,在生活的苟且面前,精神世界的快樂已經微不足道……這是文學最壞的時代,人們已被生活麻痺,不怎麼關心小說所探討的那些關於人生、愛恨、心靈
  • 《文學的日常》是文學是月光呀
    到了第三集以後一下子被吸引了進去,文學的日常,應該是觀察、理解和享受:是用已經退化的五感發現日常生活的詩意,是帶著距離思考事物背後所蘊含的意義。1⃣️最最觸動自己的是第三集如此毫無保留地將一個「名人」呈現在我的眼裡。麥家對故鄉的逃離與和解,到了今天也依然是他還在摸索的一個過程。
  • 紀錄片《文學的日常》:這才是「嚮往的生活」!
    最近,紀錄片《文學的日常》上線。該片通過對談、走訪、體驗等形式,帶你走進馬原、馬家輝、麥家、阿來等名人作家的「理想國」。通過鏡頭,他們的日常生活被傳遞到螢屏上;在對話中,他們分享著自己對生死、世道人心、故鄉等話題的看法。不少網友評價,這才是「嚮往的生活」!
  • 《文學的日常》95後的我們需要這樣的紀錄片
    作為95後,在看片子之前我對自己有所懷疑,文學的題材,55分鐘的體量,我可以不倍速看完嗎?當然結局是瘋狂打臉,不僅在不知不覺中看完了第一集,還心生強烈的期盼,第二集快來吧!!說來羞愧,我竟是因為這部紀錄片才第一次知道馬原這個名字,感謝這部紀錄片,讓我的「抖音」日常,「微博」人生,能夠暫停一會,能夠回到生活最初的模樣,思考自己的存在,審視自己的狀態。
  • 《文學的日常》從趣味和日常中品讀文學,這一part我覺得可以
    第一次在《奇葩說》看史航老師,感覺他很有意思,開始關注他的作品,這麼多年過去了,我仍然覺得史航老師實在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妙人。記得有一次高曉松與史航在欄目中深聊金庸,剛好聊到誰才是金庸作品中最痴情的人時,史航激動地闡述自己的觀點,就連高曉松都插不太上嘴。所以有時候我會很好奇,這麼喜歡直言又有趣的史航老師,在日常中是否也是那般侃侃而談的模樣?
  • 紀錄片《文學的日常》:作家的生活長這樣
    文學,在當代人的生活中還有多少份量?答案或許很令人失望。太忙!是現在人們的普遍表情,工作已然令我們身心俱疲;新奇的東西不斷超速湧現,永遠點擊不完的未讀信息,時間變成碎片,坐下來好好看一本小說,對很多人來講,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 《文學的日常》一個來自自己朋友圈的搬運
    上次發了阿來那一期的節目,今天來正式推一下這個節目,優酷自製紀錄片《文學的日常》,初衷是深入作家的日常,從日常探尋作者的內心和寫作脈絡。這節目是我追完陳丹青《局部》之後的接檔節目(蹲一個《局部4》!搞快點!),是節奏很慢但我從來不捨得倍速的節目。每一期一個主咖(作家),一個探訪者(類似主持人,基本是文學相關的人)。目前四期,都是我頗有好感的作家,馬原、馬家輝、麥家、阿來。
  • 《文學的日常》一點觀感
    文學的日常,實際就是作家的日常。作家有哪些日常,我猜猜看。老是獨自一人,悶著頭看書,敲鍵盤,頸椎病,煙把指頭燻得黃黃的。和一大波人聚會,出去採風,自己一個人就走了,老是不合群。遇見一小事物,一屁股蹲下來,就像發現了二里頭文化遺址。遇上一個健談的,就兩個人神神叨叨沒完沒了,差不多每次錯過飯點,惹得東家一臉不高興,但還得屁顛屁顛遷就著。一喝酒,就喝大,喝大後,就兩眼放光,把身邊的美女都嚇走了。
  • 小眾題材《文學的日常》何以引發大眾共鳴?
    在杭州,我們讀懂了麥家的鄉音鄉情與《人生海海》;在上海,小白在理性與感性之間尋求平衡,他的書房裡裝滿著多元化的世界。日常生活對於文學意味了什麼?這是一個什麼性質的領域?文學可能在日常生活之中發現什麼?《文學的日常》也不例外,一方面,以作家的日常為脈絡,為觀眾真誠的講述著一個個生動而鮮活的人物故事;另一方面,情感是故事的「潤滑劑」,該節目特別之處在於用人物故事表達情感,從作家真摯的人生故事出發,分享著親情、友情、恩情、家國情,這些人世間共通的情感,會幫助觀眾理解文學背後蘊含的廣度和深度。
  • 身邊有錢人的日常,看完羨慕了
    於是,小編整理了一波網友分享的他們身邊有錢人的日常,看完我酸了 一個朋友,這個疫情不能開學在家待太久了,他爹怕他閒出病來,轉了一家公司給他打理……
  • 【動漫】名為《日常》,卻不日常,這是最沙雕有趣的京阿尼動畫丨日常
    然而,京都動畫的日常系作品卻往往給人一種「平淡如水」的印象。那麼,在京阿尼的眾多作品之中,有沒有一部最不「日常」的日常系動畫呢?有!作為京都動畫的作品之一,《日常》卻打破了人們對京阿尼一貫的刻板印象,選擇用大過天的腦洞和滿溢出來的想像力去打動觀眾,向我們展示了京阿尼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 日本動漫《男子高中生的日常》賞析
    作品本身《男子高中生的日常》是由漫畫家山內泰延創作的搞笑向作品,這是一部講述男子高校的學生的日常故事的作品。展現出在沒有女生的時候男生們都會作出的任何蠢事、說的蠢話。故事以真田北高校這間男校為舞臺,以男主角忠邦,及他的兩名死黨田畑秀則和田中吉竹為核心,把男生們的蠢事妄想笑點呈現在大家面前。並於2012年1月9日改編為TV動畫。
  • 《文學的日常》這部又長又慢的紀錄片如何撩到年輕人心的?
    這句話,就讓不少網友感嘆。而當麥家帶著史航回到自己幼時的故鄉,在故鄉祠堂裡遇見了一群人時,突然讓麥家十分觸動,講了很多掏心掏肺的話,展現出平時不太愛示人的撕裂感,被導演組們拍攝下來「他打開了的一面」。「我想我們什麼時候在物質的領域當中,我們從來都是要好的,吃要吃好的,穿要穿好的。」阿來認為,而在文化領域裡卻發生了另一個偏差,那就是好的反而賣不掉了,反而沒市場了,正因為這樣,如今創作的人和閱讀的人都在「取消難度」,文學上的審美是在走一個下行線。王聖志介紹,每期拍攝前,會給作家們一個提綱,但實際上最後呈現出來的,很多並非之前設想的內容。
  • 以東方視角展現東方文學之美 紀錄片《文學的日常》開播
    「透過書本,照亮日常,書中的知識和我們的生活相互碰撞。」旨在展現當代作家精神風貌和思考感悟的人文紀錄片——《文學的日常》近日在優酷正式上線,福建海峽衛視同步播出。  「既然得了不治之症,那就不治了,人生可以有各種各樣的劫難,但結局得好。」在節目中,馬原對生死的豁達、對世界的關心、對生活的熱愛,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馬原,中國先鋒派代表作家,中國當代文學史繞不開的名字,和餘華、格非等人一起被歸納為「先鋒文學五虎將」,著有《岡底斯的誘惑》《虛構》《糾纏》等影響廣泛的作品。多年前在被確診為肺癌後,他一直攜家人隱居在雲南西雙版納。
  • 《日常幻想指南》群聊投資的真相!《日常幻想指南》假合同騙局!
    《日常幻想指南》的收益是真實的嗎?投資《日常幻想指南》聯合投資被騙怎麼辦?《日常幻想指南》投資轉帳的公司靠譜嗎?老師帶單票為什麼一直虧損?老師為何帶頭投資電影《日常幻想指南》後消失不見?公眾號《日常幻想指南》受害者真實案例(經受害同意後撰寫):在2020年4月份份我莫名的被拉到一個股票推薦群,剛開始有老師在群裡邊每天為大家講解、分析股票知識、推薦牛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