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學的故鄉》一點觀感
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基因就是鄉土,魯迅、沈從文、蕭紅、老舍、莫言、賈平凹等,無一例外,例外的是張愛玲、錢鍾書,當然還有很多例外,不一而足,為了方便起見,以偏概全。在這個文學的意義上,《文學的故鄉》出現的太遲了,那麼現在出現,能引起觀者共鳴,對創作者群體進行溫柔一擊,合情合理。
-
《文學的日常》文學在日常 生命在雲端
《文學的日常》是最近印象比較深刻的紀錄片。紀錄片分為五集,介紹五位作家的日常生活及某部作品的創作背景,攝影精緻,策劃精良。很久之前在《小崔說事》的作家系列裡看了他的訪談,他講話慢吞吞、笑眯眯,一點也不似其作品般神秘,然而又很酷,當時想,這個人有點意思。馬原不是大眾意義上的暢銷作家,但是現當代文學專業的學生一定不能繞開他。他被稱作中國當代文學先鋒派的開創者,與蘇童、餘華、格非、洪峰並稱為先鋒五虎將。
-
《文學的日常》日常滋養文學 文學點亮日常
《文學的日常》是我偶然看見一個推片公眾號強推才慕名而來。抱著一些疑問,文學應該是神聖的,純潔的,不被打擾的,又怎麼拍出文學的日常呢。直到我看見這些作家,看見他們懷著堅定的目標過著平凡的日子,看見他們把日常過得詩意,活成文學的樣子。為了展現作家最放鬆的姿態,節目安排作家好友來拜訪。與好友在熟悉的地方侃侃而談,完全裸露出偉大作家的日常生活。
-
《文學的日常》美麗的日常、幸福的日常
這些文化名家對讀書、對文學、對文化的看法都有著獨到的見解:讀書能夠幫助我們建立起自己的哲學、審美以及對世界的認知體系,照亮我們的內心,使我們的心靈能夠坦然的領略人生的各種滋味;文學就像是月光,雖然沒有實際價值,但是如果沒有文學的存在,沒有了美麗的月光,世界又會變得單調多少呢,對人的精神起著重要的輔助作用;物質領域中生產者總是想提供給消費者最好的,而在文化領域太好的東西卻不會受到青睞
-
《文學的日常》作家的日常
《文學的日常》藉由一位文藝界的朋友拜訪一位知名作家的形式,通過兩天的對談、走訪、體驗、觀察,用鏡頭記錄了他們對生活、生存、生命的認知與解讀。節目以樸素平實的敘事帶領觀眾走近了馬原、馬家輝、小白、阿來、麥家等作家筆下的精神世界與真實的現實生活。這類紀錄片與流量明星當道的綜藝,有著截然相反的畫風。
-
《文學的日常》是文學是月光呀
到了第三集以後一下子被吸引了進去,文學的日常,應該是觀察、理解和享受:是用已經退化的五感發現日常生活的詩意,是帶著距離思考事物背後所蘊含的意義。1⃣️最最觸動自己的是第三集如此毫無保留地將一個「名人」呈現在我的眼裡。麥家對故鄉的逃離與和解,到了今天也依然是他還在摸索的一個過程。
-
《文學的日常》:東方視野下的文學之美
由優酷視頻、福建海峽衛視聯合出品的人文紀錄片《文學的日常》,正是一檔展現當代作家精神風貌和思考感悟的人文紀錄片。節目總導演王聖志是海峽衛視總監助理,也是美食短紀錄片《早餐中國》的總導演。作為中文系現當代文學專業的碩士,他對作家和文學作品有著獨特且深刻的理解。
-
《文學的日常》從趣味和日常中品讀文學,這一part我覺得可以
所以有時候我會很好奇,這麼喜歡直言又有趣的史航老師,在日常中是否也是那般侃侃而談的模樣?當看到史航老師參演《文學的日常》後,我就非常期待這個節目。他這次與《解密》、《暗算》、《風聲》等諜戰小說的作者麥家一起在日常中相見,場面一定非常趣。他們可是多年的好友了,而且史航做客《一本好書》的時候還曾經笑談過麥家的《暗算》,不知道這次他對麥家的新作《人生海海》會發表什麼樣的見解。
-
以東方視角展現東方文學之美 紀錄片《文學的日常》開播
「透過書本,照亮日常,書中的知識和我們的生活相互碰撞。」旨在展現當代作家精神風貌和思考感悟的人文紀錄片——《文學的日常》近日在優酷正式上線,福建海峽衛視同步播出。馬原,中國先鋒派代表作家,中國當代文學史繞不開的名字,和餘華、格非等人一起被歸納為「先鋒文學五虎將」,著有《岡底斯的誘惑》《虛構》《糾纏》等影響廣泛的作品。多年前在被確診為肺癌後,他一直攜家人隱居在雲南西雙版納。這一次,《文學的日常》鏡頭跟隨他的老友吳嘯海一起前往馬原生活的姑娘寨,一睹他晴耕雨讀、雞犬相聞的生活。
-
紀錄片《文學的日常》:這才是「嚮往的生活」!
最近,紀錄片《文學的日常》上線。該片通過對談、走訪、體驗等形式,帶你走進馬原、馬家輝、麥家、阿來等名人作家的「理想國」。通過鏡頭,他們的日常生活被傳遞到螢屏上;在對話中,他們分享著自己對生死、世道人心、故鄉等話題的看法。不少網友評價,這才是「嚮往的生活」!
-
《文學的日常》拍這個紀錄片的導演很壞
我以為「文學」和「日常」都是波瀾不驚的事物,把它們撮合在一起,竟然騙走了我的眼淚。 什麼是「文學的日常」呢?從第一集看來,紀錄片講述的是一位文學家的生活。導演避免了流水帳的敘事,用一個個小主題,串起了文學家馬原幾個生活中的小故事。每個主題開始的時候,先引用馬原說的一句話,再圍繞這個主題講故事。
-
小眾題材《文學的日常》何以引發大眾共鳴?
而作家筆下的文學世界,遊走在虛實之間,他們的日常生活又是如此的平淡、真實,散發著濃厚的煙火氣與靈敏的才氣。《文學的日常》自4月16日上線以來,通過5期節目,滿足著觀眾對作家精神世界與文學建構的憧憬。在各大社交平臺,#文學的日常#等話題引發網友熱議,在豆瓣,《文學的日常》以8.9的評分成為今年的高分紀錄片作品之一。
-
《文學的日常》文學的日常
作家的世界孤獨、深邃也廣闊,不只知文學,也懂歷史、地理、宗教、植物、生物、語言學、建築等看似無關又龐雜的學問。整個系列有很多充滿智慧與靈氣的思想。記錄下了大部分:⭐️馬原兒時在鬆軟的墳堆上玩耍,一不小心整個腳現在墳裡,拔起一看是滿腿密密麻麻的蟑螂。
-
紀錄片《文學的日常》:作家的生活長這樣
由優酷視頻、福建海峽衛視聯合出品的人文紀錄片《文學的日常》已於4月14日上線,這是一檔展現當代作家精神風貌和思考感悟的人文紀錄片。首集探訪作家馬原播出後,有網友感嘆,這就是我要的理想生活啊!在《文學的日常》中,探訪了10位作家,每集有一位相熟好友去拜訪一位知名作家,相伴兩天,一路對談、走訪、體驗、觀察,笑談間涉及生死觀、世道人心、故鄉、青春叛逆等熱點話題,問診時代,以文學照亮日常,映射出名人作家對時代及生活的認知與解讀。在輕鬆愉快的氛圍裡,我們更能夠了解到何為「字如其人」,作家的精神世界是如何構建出來的?
-
《文學的日常》拋開自己—面對自己
建築的意義應當和文學相通,最後都是應當自發給生命帶來思考,你看及時斷壁殘垣,他依然存在著,更甚至更好了。如果能採訪林徽因,梁思成,一定也認可建築是文學的最後依託。有意思的是阿來說主持人你的書不好賣,因為太高雅,主持人好像抖了一下,反正很窘迫,仿佛顛覆了自己鞏固的文學價值觀。
-
《文學的日常》這部又長又慢的紀錄片如何撩到年輕人心的?
川報觀察記者 吳夢琳近日,由優酷視頻、海峽衛視聯合出品的人文紀錄片《文學的日常》正在優酷播出。這部紀錄片,聚焦馬原和吳嘯海、麥家和史航、謝有順和阿來等5組、10位文學相關領域名人,以拜訪和對談的形式,展現作家的日常生活和他們的精神世界。
-
《文學的日常》一口氣刷完,這群人的日常,我們羨慕不來
但導演王聖志偏偏頂風拍了一部光聽名字就「糊穿地心」的人文紀錄片——《文學的日常》。豆瓣評分8.6,不功不過;播放數和熱度相對於流量綜藝,不提也罷——果如其名,這就是《文學的日常》。他的日常就是文武廟、社區球場、書店、麵包店、火鍋店、甚至是墓園……節目中,馬家輝走過的地方都充滿了香港獨有的氣息。文學作品無法脫離現實生活而存在,所以馬原寫出的是充滿田園鄉野氣息的《姑娘寨》,而馬家輝寫的是遊俠般的市井江湖。
-
《文學的日常》一個來自自己朋友圈的搬運
上次發了阿來那一期的節目,今天來正式推一下這個節目,優酷自製紀錄片《文學的日常》,初衷是深入作家的日常,從日常探尋作者的內心和寫作脈絡。這節目是我追完陳丹青《局部》之後的接檔節目(蹲一個《局部4》!搞快點!),是節奏很慢但我從來不捨得倍速的節目。每一期一個主咖(作家),一個探訪者(類似主持人,基本是文學相關的人)。目前四期,都是我頗有好感的作家,馬原、馬家輝、麥家、阿來。
-
文學源於生活也高於生活,那文學語言和日常語言究竟有什麼區別?
在1914年到1930年間,文學理論界出現了一個叫「形式主義」的學派,這個學派在探討文學的文學性特徵時提到了「陌生化」這個詞。可以說,這個詞不僅僅是「形式主義」學派研究方向的總結,也是對文學語言特徵的一種本質揭示。形式主義者認為,對於文學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內容而在於形式,因為文學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感受而非提供一種認識,重點在於「審美過程」而非「審美目的」。
-
《文學的日常》希望娛樂不是評價世界的唯一尺度
願我們的日常,不求文學,但求並非娛樂至死,並非流量蓋過日月草木。也許此時比以往任何時期都需要娛樂,但可以確定的是,此刻比以往都需要文學。它不該是被社會丟棄在角落裡自娛自樂。往後無需特意討論文學的日常,而是日常裡的文學慧及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