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的日常》豆瓣8.7的時代良心,終於有人拍出來了

2020-10-09 文化咖

最近,去世29年的三毛上了熱搜。

作為一個著名作家,三毛有著眾多的讀者,她的故事、她的人生都是一部傳奇之書,讓人忍不住想要拜讀。

作家、知識分子一直以來被視為時代的良心。

他們有著悲天憫人的情懷,用動人的筆觸記錄著波詭雲譎的生命;

然而,他們又是怎樣的人呢?

我們常常在腦海中勾勒他們的形象,他們的生活,他們的日常……

終於,有一部紀錄片,將「作家」這個神秘的群體帶入到我們的視野中——

《文學的日常》

一經推出,便廣受好評,首集播出就在豆瓣打出了8.7分的高分。

馬原、馬家輝、麥家、阿來等5位知名作家和他們各自的一位好朋友,邊走邊聊;

他們一起看風景,談生死、世道人心、故鄉、青春叛逆等話題;

以文學照亮日常,映射出名人作家對時代及生活的認知與解讀。

總導演王聖志在接受採訪時說:

「在短視頻、快節奏、淺閱讀的時代,我們創作了一個慢節奏、深思考的長紀錄片,這對於導演和觀眾都有難度。」

但很顯然,王聖志做到了,而且很完美。

按照我們常規的想像,作家應該是坐在自家書齋奮筆疾書,在瀰漫著滿是大部頭的書架上搜索一本本書籍閱讀……

這樣的行徑確實很「作家」,但太過刻板,他們好像都是同一副面孔。

群體之下,看不見他們個體的鮮活靈動。

在《文學的日常》中,出鏡的作家都是活動起來的,甚至還有點「話癆」,卻不是急吼吼地抖機靈。

比如,第一集中的作家馬原

馬原,中國先鋒派代表作家,和餘華、格非等人一起被歸納為「先鋒文學五虎將」。

他所運用的「敘事圈套」開創了中國當代小說「以形式為內容」的風氣,影響了一大批年輕作者。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在2008年,他檢查得了癌症。

馬原坦言:

「世界上每天有無數人面臨生老病死,但降臨到每一個具體的人身上,改變仍然是巨大的、不可逆的。」

面對「死亡通告」,他以一種英雄式的孤獨告別過往,回歸自然:

一家人從喧囂的上海搬遷到雲南西雙版納。

在姑娘寨,馬原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理想國」,親手建立起了九路馬堡書院。

全木結構的八角屋書房,每個方向有一扇窗,每一扇窗外都是不同的風景。

每一間房屋都用託爾斯泰、喬伊斯、普魯斯特、維吉尼亞·伍爾芙等文學大師來命名。

馬原用自己的「城堡」讓每一個寫字之人有了終老之地,也讓每一顆思索的心找到了棲息之處,不再漂泊流浪。

這讓人不禁感慨,「真美好啊」,從另一個角度也可以說,馬原「住」在了文學中。

畢竟博爾赫斯曾說,如果有天堂,那它就是圖書館的模樣。

生活在人間天堂的馬原,竟然奇蹟般地戰勝了病魔,成了一個健康的人。

其實,生活在這樣一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絕妙環境中,誰人都會心情舒暢,病魔退卻。

作家馬原的日常,和我們絕大多數的普通人一樣:日常生活、娛樂,以及工作,只是工作內容是閱讀和寫作。

而娛樂方式則是和一家人穿梭在山川古樹之中。

鬱鬱蔥蔥的樹林之間,每棵樹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它們有著自己的智慧:

任何災難來了都可以躲,你都可以離開這個災難;但是樹沒處躲沒處藏,風霜雨雪它都得硬挺著。

深處茂林修竹之間,馬原汲取著大地給予的養分;同時,也發出感慨:

如果地球曾經是屬於眾生的,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做眾生的主宰?這是一個極不平衡的一個格局。

人類並非萬物靈長,「應該學會和眾生和平共處」。

餘華跟馬原是多年的老朋友,他曾說過馬原身上始終保持他的一個優點,就是幼稚,有孩子氣。

或許可以換一種表達,在馬原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作家的「赤子之心」。

他關注生命,不是圈囿於人類自身,而是整個地球生命體;

他隱居山野,藏於虛幻,卻慧眼獨具對現實看得真切;

虛實之間,死生之間,他用充滿力量的文字感染著每個讀者。

經歷了人生的曲曲折折,馬原相信人這一輩子會有很多劫數,「但只要結局好,就一切都好。

和幽居田野之間的馬原不同,馬家輝屬於鬧市中人。

在香港文壇,他被人稱為馬爺。林青霞則評論他:「香港有了馬家輝,將會是一座華麗而溫暖的城市。

作為《明報》的副主編,他負責的副刊《世紀》以頗具公信力的政治專欄,以及文學、文化、藝術等涉獵廣泛的深度文章,在一眾俗氣的香港大眾媒體中,獨樹一幟。

2016年,馬家輝出版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龍頭鳳尾》,先後獲得臺北國際書展大獎、香港書獎等獎項。

雲南姑娘寨讓馬原得以重生,馬家輝的江湖則是在灣仔。

「我在灣仔長大,至今仍喜自稱『灣仔人』,把灣仔視為故鄉。這裡有太多太多的故事讓我回味……」

你在自己的故鄉如何生活?馬家輝同樣如是。

和好友焦元溥相約的第一站,就是文武廟,一座1847年就已矗立在香港土地上的廟宇。

這座小廟見證了香港開埠史上的「無間道」戲碼,後來更成為香港文化的重要象徵;

直到現在,人們依然會來這裡上香拜禱。

面對鏡頭,帶著一幅墨鏡的馬家輝,直言不諱自己的生活隱秘;

在祭拜時也會希望自己的新作大賣,真是率性,毫不做作。

閒庭漫步在香港街頭,敘述關於這座城市的記憶,講民國滄桑、中年體悟、社會洞察、時事觀點……

他和街頭的商販彼此熟稔,在甜品店買甜品在街上大快朵頤,完全不顧形象;

在旖旎交織的灣仔茶餐廳,推杯換盞,和餐廳老闆閒談過往舊事,甚至和老闆父親都有過交往。

似乎只有日常,並沒有任何文學的況味。

可就是這稀鬆平常的日常,才構建起了馬家輝的「江湖」,也才有了他筆下的江湖恩仇。

正如馬家輝所說:

「親身經歷的,耳朵聽來的,眼睛讀到的,或悲涼或哀傷,或歡欣或荒唐,或關乎背叛,或訴說忠誠,都離不開修頓球場和四周的街道。」

創作要從日常生活中抽取素材,真正去看一看這個沸騰的生活底下有多少真實的蒼涼和暗傷,而它們又是怎樣不分彼此緊緊地纏繞在一起。

作家和好朋友走走停停聊聊的狀態,在導演王聖志看來,是非常寶貴的。

可貴的是什麼?是「他們在說話的時候臉上那種自然的氣息,他們在真實狀況下說出來的話」。

在第三集預告中,作家麥家也曾說,如果沒有編劇朋友史航的加入,他是個羞於在鏡頭前表達自己的人。

跟朋友聊天交流,不管是誰都會有傾訴欲望,可以真實地「打開自己」,梳理自己內心所想。

「而不是封鎖著內心聊一些不痛不癢的話題,聊一些百度上都能搜索到的知識。」

在第一集播出之後,馬原在微博上透露:

「這是個關於我個人生活的片子,它居然感動了我!我像個陌生人一樣,驚訝於我終日終年生活在其中的我的家九路馬堡……」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這個紀錄片沒有邏輯章法,很瑣碎;

可真實的生活,不就是瑣碎的麼?

越來越多的人,成為實用主義者,這才是問題的實質和關鍵。

我們需要看到的是,一個看似無聊荒誕的小切口,最終撕扯出對整個生命的思考;

那種從容不迫,那種抽絲剝繭的細緻與全景式的宏觀,才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與不能承受之輕交相輝映的時刻。

紀錄片的精髓並不只是精良的製作水準,它看似無節制的講述中,藏著有關人性和世界的樸素真相。

換句話說,所有試圖描摹現實的影視作品都值得讚賞。

「作家的很多想法,就像直接在你火熱的生活裡潑一盆水。為什麼潑水?是讓我們不要在日常生活裡面那麼熱切地往前走,停下來看看自己,想一想。」

導演王聖志堅信,這部紀錄片最迷人的部分,不是要說明作家多厲害,得過什麼獎項。

而是他們對每一個讀者和觀眾展現了精神資源,「聽完作家講日常生活,大家會對自己的生活重新進行一次反思」。

這裡面也涉及一個對詩意的表達和理解,詩意是生命在某種狀態下的瞬間,它是自然流露,真情表達。

或者可以不負責任地說,只有真實,才是詩意的;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真實會不自覺地成了某種時髦思想和審美關鍵。

而,這才是作家筆下悲天憫人的作品該有的情懷。

相關焦點

  • 【新聞】豆瓣8.7拿下最高收視!手撕潛規則,這熱搜被韓國拍出來了,夠大膽
    但是男神也不是一直不食人間煙火,這不,時隔多年,終於攜新劇回歸電視劇劇場。而且搭檔演員還是人美心善的允兒!今天韓語菌要跟大家說的這部電視劇就是由崔奎植執導、金正敏編劇的《Hush》(又名《噓》/《沉默警報》)。該劇12月11日播出,現在豆瓣8.7分!相當牛氣!一經開播,創下JTBC三個月以來的收視紀錄。究竟是會高開高走,還是高開低走,我們要持續關注了才知道。
  • 豆瓣8.7,國內終於有人把這事拍出來了!
    面對這些不平等,有人建議他們去找勞動局,可他們連勞動局是什麼都不知道。 在還沒來學到養活自己的本事之前,這些人就已經開始接受必須養活自己的事實。 也想過不幹了,一走了之,可現實擺在眼前,不打工就會連飯都吃不上。
  • 以人文照亮日常
    這是人文紀錄片《文學的日常》中的場景。在影片中,馬原、馬家輝、麥家、阿來和小白5位知名作家,各自的一位好友來訪,相伴兩天,一路對談、走訪、體驗、觀察,笑談間涉及生死觀、世道人心、故鄉、青春叛逆等熱點話題,圍繞時代,以文學照亮日常,映射出名人作家對時代及生活的認知與解讀。
  • 豆瓣8.7,播出5年,全網都在等它大結局!| 薦
    直到最近,才終於有字幕組對它下手,讓它得以「重見天日」。雪藏五年,很多人都忍不住好奇,它究竟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但島國人民,不但衝破重重阻礙將它拍了出來,而且還出人意外地拿到了超高的口碑——豆瓣8.7分。
  • 《文學的日常》一口氣刷完,這群人的日常,我們羨慕不來
    流量時代,糊,即原罪。但導演王聖志偏偏頂風拍了一部光聽名字就「糊穿地心」的人文紀錄片——《文學的日常》。但這一次,他不想再「被大數據困住了」——做一檔節目,拍一個片子,他都要給用戶畫像,需要遵循這個規則而不是人性去創作。於是,中文系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畢業生王聖志,把鏡頭對準了這個時代中被稱之為「作家」的那些人,那些自始至終堅守著精神天地的人。
  • 《文學的日常》文學在日常 生命在雲端
    《文學的日常》是最近印象比較深刻的紀錄片。紀錄片分為五集,介紹五位作家的日常生活及某部作品的創作背景,攝影精緻,策劃精良。我不覺得所有經歷苦難的人最後都感恩生活才是好的結局,有人性格樂觀,有人天生悲觀,有人云淡風輕,有人陰影難消。以樂觀堅強對抗苦難自然值得敬佩,但是在殘酷利刃下還將自己的脆弱展示出來就不值得尊敬了嗎?
  • 豆瓣9.0分,終於有部國產良心巨製,要來吊打那些摳圖爛劇了
    歷史四年,國產良心巨製《大秦帝國之崛起》回歸,曾入圍坎城的《帕特森》精準刻畫文藝青年的日常。最值得推薦的影視內容,都在這裡了!電影冷靜地觀察著日常的成功與失敗,生活的點滴滴滴也在詩句中默默流露。當她終於遇到心目中的男人時,她對愛的渴望令她走向了精神失常的邊緣以及謀殺……
  • 《文學的日常》日常滋養文學 文學點亮日常
    《文學的日常》是我偶然看見一個推片公眾號強推才慕名而來。抱著一些疑問,文學應該是神聖的,純潔的,不被打擾的,又怎麼拍出文學的日常呢。直到我看見這些作家,看見他們懷著堅定的目標過著平凡的日子,看見他們把日常過得詩意,活成文學的樣子。為了展現作家最放鬆的姿態,節目安排作家好友來拜訪。與好友在熟悉的地方侃侃而談,完全裸露出偉大作家的日常生活。
  • 豆瓣8.3,《文學的故鄉》重現文學光榮時刻,它的出現恰逢其時
    我們不禁好奇,為什麼一向關注百姓痛點的賈導要拍這麼一部片子?在如今的這個時代裡,文學,還有用嗎?還有人關注嗎?在一個越來越把寫作與點擊率和流量捆綁在一起的時代裡,在一個人們越來越崇尚短、平、快,越來越急功近利的時代裡,在一個老百姓的業餘生活被露腰露腿露胸的短視頻、被離婚吵架鄰裡糾紛的狗血新聞、被爽文熱點文種馬網絡小說包裹和挾持的時代裡,還有人記得文學嗎?我們有多久沒有讀真正的文學作品了呢?
  • 《文學的日常》拍這個紀錄片的導演很壞
    拍這個紀錄片的導演很壞。我以為「文學」和「日常」都是波瀾不驚的事物,把它們撮合在一起,竟然騙走了我的眼淚。 什麼是「文學的日常」呢?從第一集看來,紀錄片講述的是一位文學家的生活。導演避免了流水帳的敘事,用一個個小主題,串起了文學家馬原幾個生活中的小故事。每個主題開始的時候,先引用馬原說的一句話,再圍繞這個主題講故事。
  • 豆瓣8.7分,它值
    前些天,在上影節一票難求的《痛苦與榮耀》終於出了資源。許多喜歡阿莫多瓦的影迷朋友紛紛感嘆,這是最溫柔的阿莫多瓦。該片更是在豆瓣砍下8.7的高分,讓人心嚮往之。有人曾調侃,影片應該叫做《毒品與回憶》。因為走不出母親去世的陰影,又飽受病痛折磨,薩爾瓦多漸漸使用毒品來麻痺自己,以減輕痛苦。甚至,他將藥物磨成齏粉(模仿白粉)吞服。這上「癮"的樣子,像極了他曾極力拯救的那個人——費德裡克。沒錯,」愛或許能夠移山倒海,卻不足以拯救你愛的那個人。」
  • 《文學的日常》:東方視野下的文學之美
    、成長、生死的主題;這也是文學最好的時代,畢竟人終究是人,對繁星夜空的仰望、對詩與遠方的憧憬是骨子裡不變的天性。況且每個時代都有這麼一群稱之為作家的人,在堅守著這一方精神小天地。寫字的人很多,能被稱為作家的極少。他們總有一種異乎常人的敏銳洞察和極其豐沛的情感能量,能從一花一木間捕捉到一個跳動的世界。由優酷視頻、福建海峽衛視聯合出品的人文紀錄片《文學的日常》,正是一檔展現當代作家精神風貌和思考感悟的人文紀錄片。
  • 豆瓣9.6,國內最頂級綜藝,沒人看是這個時代的墮落丨毒藥頭條
    總會有人寧願把時間浪費在一些垃圾暢銷書上面,看小時代,和咪蒙一樣喜歡這個「功利」的世界,從某某的全世界路過,也不願接觸《洛麗塔》《哈姆雷特》《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法國中尉的女人》《分成兩半的子爵》……閱讀經典的人少,看《一千零一夜》三季的豆瓣標註人數一向寥落,就可見一斑了。
  • 豆瓣8.7分神劇Normal People,原著小說中文版終於來了
    微信公眾號裡能看到影評人在討論它,微博所有影視類大V都在發劇照,豆瓣一天增加幾百條短評,朋友圈很多人在發臺詞截圖和短視頻……當某位時尚博主也拿著Normal People原著出鏡拍照的時候,譯文君知道,這部劇真的「出圈」了。
  • 維多利亞時代的良心
    一個鄉村手藝人的兒子和孫子,一個以建築行學徒為謀生起點的少年,一輩子在生命之途尋求、探索,始終按捺不住心頭怦然躁動的創作慾火,先以詩歌敲擊文學之門而不得入,繼以小說一一再試,終於打開通途;於是他奮筆急進,經歷近三十度寒暑,建造出一座座賞心景點,曲徑深處,他卻又戛然轉向,重振夙志,邁向坦蕩蕩詩歌之路,奮進不停,直至最後一息。在他生命的盡頭,他曾欣然直面公眾,仿佛在說:「看,這就是託馬斯·哈代!」
  • 紀錄片《文學的日常》:作家的生活長這樣
    由優酷視頻、福建海峽衛視聯合出品的人文紀錄片《文學的日常》已於4月14日上線,這是一檔展現當代作家精神風貌和思考感悟的人文紀錄片。首集探訪作家馬原播出後,有網友感嘆,這就是我要的理想生活啊!在《文學的日常》中,探訪了10位作家,每集有一位相熟好友去拜訪一位知名作家,相伴兩天,一路對談、走訪、體驗、觀察,笑談間涉及生死觀、世道人心、故鄉、青春叛逆等熱點話題,問診時代,以文學照亮日常,映射出名人作家對時代及生活的認知與解讀。在輕鬆愉快的氛圍裡,我們更能夠了解到何為「字如其人」,作家的精神世界是如何構建出來的?
  • 《文學的日常》一點觀感
    文學的日常,實際就是作家的日常。作家有哪些日常,我猜猜看。老是獨自一人,悶著頭看書,敲鍵盤,頸椎病,煙把指頭燻得黃黃的。和一大波人聚會,出去採風,自己一個人就走了,老是不合群。遇見一小事物,一屁股蹲下來,就像發現了二里頭文化遺址。遇上一個健談的,就兩個人神神叨叨沒完沒了,差不多每次錯過飯點,惹得東家一臉不高興,但還得屁顛屁顛遷就著。一喝酒,就喝大,喝大後,就兩眼放光,把身邊的美女都嚇走了。
  • 2018年度豆瓣電影榜單出來啦!你遠離爛片的指南
    2018年的年度豆瓣電影已經評出來了這幾年,好片與爛片亂飛現在有了這篇觀影指南幫你珍愛生命,遠離爛片(ps:統計數據和圖片來自於豆瓣)食用本文溫馨提示:適合收藏慢慢看看紀錄片的評分高達9.6喜歡的朋友可以直接往下翻《我不是藥神》佔據三大榜單之首,推薦看來源於豆瓣2018評分最高華語電影我不是藥神
  • 豆瓣8.7,國產紀錄片越來越敢拍了
    有人說,以前沒得這病,勸別人的時候,都挺明白的。擱在自己身上,就不一樣了。有人想放棄,哀求大夫:您能幫我早點走嗎?>在癌症病房,有人好轉,有人病情惡化。很多時候,再高明的醫術、再高效的藥、再獨特的療法,也無法阻礙病魔的腳步。怨懟?
  • 十年來1444位國產劇導演 有人拍518集爛片
    四象梳理了2011-2020年有豆瓣評分的國產電視劇,發現10年來共有1444位導演留下作品,很可惜,643位導演的作品平均分不及格,「作品平均分在7分以上」的導演佔導演總人數的25%,8分以上的導演佔8%,而9分以上的導演只有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