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在上影節一票難求的《痛苦與榮耀》終於出了資源。
許多喜歡阿莫多瓦的影迷朋友紛紛感嘆,這是最溫柔的阿莫多瓦。該片更是在豆瓣砍下8.7的高分,讓人心嚮往之。
看過之後,筆者認為
片名是取得恰到好處的。
痛苦並不難理解。因為,導演在一開始就用一段具象化的、教育片式的敘述,告訴了觀眾,痛苦是什麼。
對男主薩爾瓦多來說,痛苦是偏頭痛、胸痛、腿痛……是行動不便,甚至連喝水都可能嗆死。
電影第一個鏡頭裡,薩爾瓦多背部手術造成的傷疤,則是他飽受病痛折磨的細節之一。
但這些,只是表層的痛苦。表面到使用藥物就能緩解,祈求上帝就能心安。
深層的痛苦在於,他與老友長達32年的矛盾,熄滅多年的愛情,和母親去世的陰影。身體和精神上的雙重折磨,讓薩爾瓦多這個老邁的電影導演陷入生活的困境。
難理解的是「榮耀」。
奇怪的是,電影中並沒有多少關乎「榮耀」的事跡。或許唯一搭得上邊的,是薩爾瓦多的舊作《滋味》的講座。然而,這場講座卻是以薩爾瓦多和友人艾爾伯特的口角而結束。那麼,榮耀到底在何處呢?
先按下不表,來看看本片的架構。
顯而易見,電影最初的鄉村回憶奠定了全片的溫柔基調。河裡的肥皂魚,婦女浣衣,合唱等設計,通通將觀眾導向了一個私密的靜謐的回憶世界。
在這個世界,你可以看到,勤勞持家,深愛孩子的母親形象(哈辛塔)。通過像木雞蛋這樣的細節、為孩子上學盡力周轉等情節,母親的形象是偉大而真實的;
你也可以看到,樸實好學,善良純樸的埃德爾瓦多。即便,他只是一個不識字的泥瓦匠,卻也有著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而最重要的,是看見天真純粹的小薩爾瓦多。
但,這個世界只是夢境,而年邁的薩爾瓦多,常常從夢中醒來。
與童年回憶相交叉、平行的,是現實。
有人曾調侃,影片應該叫做《毒品與回憶》。因為走不出母親去世的陰影,又飽受病痛折磨,薩爾瓦多漸漸使用毒品來麻痺自己,以減輕痛苦。甚至,他將藥物磨成齏粉(模仿白粉)吞服。這上「癮"的樣子,像極了他曾極力拯救的那個人——費德裡克。
沒錯,」愛或許能夠移山倒海,卻不足以拯救你愛的那個人。」
在艾爾伯特表演的《癮》這個動人的愛情故事裡,馬塞洛即是費德裡克的化身。
薩爾瓦多的愛情是刻骨銘心的。於他而言,費德裡克是他曾經的「癮」。而不論是毒品的癮,還是愛情的癮,疼痛時祈求上帝都是無用的。
顯然,真正幫他戒掉「癮」的,是對費德裡克埋藏心底數十年已經釋然的愛情,是那晚的對話;是和母親的牽掛相伴,是對她死後的承諾;也是那副五十年前的水彩畫,是深埋在記憶深處的師生友情。
薩爾瓦多的現實,就是從靠著毒品麻痺度日到直面傷痛的過程。
至此,答案已呼之欲出了。薩爾瓦多的榮耀,不是電影獲得了多少獎項,也不是別墅有多大,而是他靠著友情,愛情,親情戒斷「癮」,直面痛苦。
看來,「人老了,看待世界都變得溫柔了」不無道理。
阿莫多瓦這部帶有自傳色彩的電影,無疑是他對人生溫柔的回望,電影中緩緩流淌的情緒不斷地感染著每個觀眾。
不必說,費德裡克和薩爾瓦多那段交流,在《癮》的渲染之下,有多感人至深;
更不必說,母親哈辛塔從青絲到白髮,對薩爾瓦多深深的牽掛。
既然好的說完了,那我們來談談不好的地方。
電影的鏡頭語言未免匱乏。
與《地久天長》的觀感相似,這部電影實在太像電視劇了。除卻一些基礎的搖,移鏡頭,片中再無令人稱讚的鏡頭。固定機位的畫面千篇一律。除了對話,還是對話。給人一種在看舞臺劇的錯覺。
此外,電影太依靠對白。以至筆者認為,或許這個故事更適合寫成舞臺劇。憑阿莫多瓦在片中展現的文筆,舞臺劇似乎更具力道。劇本編排上,除卻最後一鏡的「戲中戲」,也無甚亮點。
而將薩爾瓦多與和費德裡克的愛情,由一個獨幕劇來交代,這樣的處理未免草率。導演特意跳過年富力強的時代,只選擇童年與老年,不論是對薩爾瓦多導演,還是對阿莫多瓦導演來說,都不得不算是一種遺憾。放棄能夠沉澱時間的傳記片,而去選擇特定時間段的心境片,或許,導演是真的老了。
----
原創:江邊小二郎(感謝)
編輯校正:慢慢遊
覺得好看,請點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