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我的死,會比我的生命更有價值。」這是影片《小丑》中亞瑟·弗萊克在心理諮詢室裡翻弄他的筆記本時上面寫過的一句話,小叭在看到這句話時就被這部影片深深地吸引了。男人褶皺的面容、散亂的頭髮、空洞的眼睛,究竟是什麼樣的遭遇讓一個人絕望至此?這個看似病態的男人背後又有怎樣的難言之隱?看完整部電影的小叭感觸良多,想要稍稍探討一下這部豆瓣8.7分的經典電影。
小島秀夫曾評價這部電影是「一部能改變電影史的創作」,小叭也覺得這部電影可能是漫改電影當前的天花板,它絕倫的故事敘述手法和所傳遞的社會弊病讓它成功改變了「漫改」作品在人們心中的固有印象,影片的巨大成功可見一斑。
電影講述的是一個患有精神類疾病的小丑演員亞瑟·弗蘭克因為腐朽黑惡的社會制度,逐步走向了深淵的故事。亞瑟其人,極端、可憐卻也勵志,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儘管亞瑟無數次的被嘲笑、欺凌,被一群又一群所謂的上流人無情的欺壓,但他努力贍養者母親,努力的工作,他也有自己的夢想——成為一個喜劇演員,直到這些亞瑟所僅有的東西都被無情的摧殘。
朋友的陷害讓亞瑟丟掉了工作,就連相依為命的母親到頭來卻是自己精神疾病的罪魁禍首之一,亞瑟的一切都被擊碎了,從身體到心靈上的支離破碎,於是亞瑟墮落成了一個「惡魔」,他殺死了地鐵上三個嘲笑他的年輕人,他殺了那個坑害他讓他丟了工作的同事,他殺了自己母親,他殺了那個取笑他脫口秀的主持人。
「我說了,我這輩子,我都不確認自己是否真實存在。但現在我無比確定,人們於是開始注意到我。」亞瑟極端的行徑卻受到了當地無數底層市民的響應,因為他們也憎惡這個萬惡社會,憎惡這個讓他們每天都活得仿佛一具行屍走肉般的制度。影片末尾當亞瑟看到自己周圍那千千萬萬個「小丑」,亞瑟在車上輕輕地跳起了舞,也許他覺得他有了價值,讓他感到「重獲新生」。
從亞瑟身上,小叭更多的是想「哀其不幸」,混亂的政府管理,飽受摧殘和壓迫的底層生活,被上流社會的唾棄和鄙夷,都讓小叭氣憤不已。人從來都是這個社會的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因此每個人都是重要的,也許我們沒有辦法消除階級的差異,但每個人都是特別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和尊嚴。
但反觀影片中,亞瑟所處的哥譚市,統治者們公然將那些生活在底層的公民稱呼為「垃圾、老鼠」,一提到他們就是唾棄和謾罵,將自己稱呼為「救世主」,說自己是來拯救他們於水火之中,然而他們又做了什麼?
小叭還記得盧梭的國家契約論,公民承認和認可政府以及國家,政府和要國家保護人們的一切合法權益,但顯然哥譚市有著千千萬萬個亞瑟,他們被嘲笑、被謾罵、被唾棄,生活艱苦而無以為繼,他們活得簡直豬狗不如,因此影片中亞瑟的黑化也是一種必然,如此暗無天日的統治讓這個契約化作了笑談,天賦人權,每個人來到這個世上都是來被踐踏和侮辱的。歸根究底,小丑的黑化和墮落都是他那個殘忍和黑惡所造成的,他們,才是真正的小丑!
顯然黑暗的體制是小丑黑化的罪魁禍首。因此小叭更加感受到了生在中國是多麼美好的事情,此生無悔入華夏,來生還在種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