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亞瑟,我不記得我的童年發生了什麼,但我知道我不快樂,有怪病,我只記得自己是一家之主,照顧母親,聽她的話。母親從來沒有關注我,她只著了魔念叨她的託馬斯韋恩。
我不希望別人和我一樣不快樂,我想當個諧星,讓大家都能快樂,但我不會講笑話,所以我當小丑,學笑話。我逗孩子笑,積極治療,和諮詢師聊天,結果我被壞孩子,社會精英欺負,被諮詢師無視,被同事拋棄,被公司開除,被政府放棄,被家長提防,被偶像嘲笑。
我的病更加嚴重了,我殺了人,但這讓我獲得了關注和支持者,就像我邂逅的愛人一樣。一切仿佛都好了起來,我甚至知道我有了個父親。
我這個父親是一個大企業家,只是為三個員工發聲就獲得了眾人的讚譽。而我呢?母親生了病,我沒有工作和錢,他一定能幫上忙,不幫忙也可以。他是名人有難處,給我一些鼓勵就好了。
結果,他否認了,還出言不遜,動手,揭開某些殘酷的真相。母親是殘忍的施暴者,愛人是妄想,我努力表演的節目是仰慕前輩的笑料,心理諮詢師只關心她的飯碗。
我徹底瘋了,不再假裝自己是看起來正常的瘋子。我已經知道獲得關注的唯一辦法了,這個時代已經沒救了,連快樂也要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
我就是哥譚市的縮影,我曾努力嘗試自救和尋求幫助,但是一切都是徒勞,就像愈發瘋狂的哥譚。
1
以上便是神作《小丑》,豆瓣評分8.7的高分,曾經在嗶哩嗶哩、AcFun等泛二次元社交網站上掀起熱潮。華金·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所飾演的小丑,玩世不恭,不隨規矩,瘋癲且自由的形象受到了大量年輕人的追捧。
它講述了一個在錯誤社會體制下邊緣角色的崛起復仇,從一開始的容忍到後面的反抗,整個故事都在講述小丑的誕生和亞瑟人格的死亡,「混亂即自由」這個思想是小丑角色的核心,而這不是亞瑟一開始的心理變態而創造的,而是那個社會給亞瑟的壓迫造成的。
這部電影雖然高分,但依舊褒貶不一。在我看來,這部電影的目的很明確,就像電影裡的臺詞,他是小丑,但是沒有任何政治立場,也不是為誰發聲,這部電影就是優秀的DC宇宙的前奏曲,他只是告訴你亞瑟是如何因何變成了joker,幫助你在DC今後故事裡更好的去理解這個角色的行為。
2
亞瑟只是一個代表,而小丑卻是一個象徵。
作為市長,在底層人民無法過活的時候說著冠冕堂皇的話,作為上層人士的主持人不懂得人間疾苦卻一直挖苦嘲諷底層人民,教導他們所謂的善,明明地位相同卻喜歡欺負他人獲得滿足感的社會流氓,以及大部分的,像亞瑟一樣不被重視的甚至進入瘋人院求生的社會邊緣人物組成了哥譚,這個看上去華麗,但不過是一座空中樓閣的城市。
小丑只是哥譚的縮影,被哥譚創造出來的怪物,碰巧他被選成了代表。即便沒有這個亞瑟,那個更脆弱的亞瑟已經自殺了,哥譚也會創造下一個,無數個joker,就像阿卡姆瘋人院,哥譚就是一個巨大的瘋人院。
3
判斷電影是故事片還是教育片,只要看觀眾裡會有多少個哈姆雷特,往往真正產生社會影響的,一部電影就只會導向一個解讀,導演希望的解讀,所有的情節,演技都為這個解讀服務。但是小丑的內容顯然太複雜了,誰都不確定看懂了,誰都沒去過哥譚,誰都不是亞瑟。
亞瑟在精神分裂,被小丑人格慢慢控制。小丑人格出現之前,主持人對他說我願意把一切都給你。這是精神上父親,是幻想。筆記上字跡不同是左右手寫的,即小丑人格的發展。
到殺人後獨自跳舞是小丑人格的誕生,小丑人格要做的就是摧毀亞瑟,所以接下來接吻約會,母親病重,警察追擊,以及電梯女多次暗示自殺,弒母,弒朋友,弒主持人。有很多是幻想,但都是針對亞瑟,最後亞瑟和小丑人格統一。
解讀的空間是導演留給觀眾的,他沒有刻意把情節來表明什麼現實裡被同事背叛之類的,這只是亞瑟的故事,導演拍出來給觀眾看了,觀眾結合自己的三觀找關注點然後解讀。簡單來說,電影涉及的經歷事件很多,每一個都有場景戲份,就能說明這是在講故事。
像是藥神,就是全程在說救命藥,所有的故事圍繞著藥,救命藥是有社會效應的,息息相關的。但小丑的中心就是亞瑟,一個人,一個混亂的人。是常人理解不了內心的。
導演就是描寫了一個人經歷的事情,你看他的經歷有什麼想法,導演並不刻意引導或者阻止你怎麼解讀。有些電影的結尾突然洗白反派,就是引導或者阻止你解讀,所以才會讓人不習慣。
有些人對高分電影的高分意義太苛刻了,好看不夠,還要有巨大的社會效應,變成警世恆言什麼的。要變成素媛,藥神那樣才評得上高分,但並沒有高到審判現實,批判階級。其實,反觀誇大最普通的遭遇最能觸及大部分觀眾的內心,畢竟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社會酸甜苦辣鹹,冷暖自知。
誰都想成為小丑,無所畏懼,隨心所欲,但又絕不能成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