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4日,《小丑》在美國上映,以9620萬美元的收入登頂北美周末票房榜,創下北美影史10月份上映影片首周末最高票房紀錄。雖然沒有在國內上映,但是joker的名聲在外,希斯·萊傑的小丑也早已被封神,所以這部電影一經上映就備受矚目。但是值得高興的是,《小丑》憑藉其炸裂的口碑,讓我們對joker再愛一次。
對於這部電影,網上褒貶不一,可能是褒讚太多,反而讓慕名而來的粉絲有些失望,發出「joker的起源不過如此」的感嘆,對於這個心態,我稍微的思考了一下,所以想出了標題「成也小丑,敗也小丑」,為什麼呢?我們分開了解一下!
成在哪裡?
希斯·萊傑在《蝙蝠俠:黑暗騎士》中的表演是最精彩的,其飾演的小丑是已經蛻變的小丑,此時的小丑更多的是釋放本心,展現極具個性魅力的小丑對世界最直接的發洩,這種報復性的手段更加直接,殘忍,不容一絲一毫的猶豫和任性,所以看起來是一個行走的炸彈,所及之處必是災難,爆發力,衝擊力和視覺效果都堪稱極致。
作為蝙蝠俠三部曲之一的《黑暗騎士》,小丑更加符合原著,為DC宇宙框架而存在的人物。他所具有的獨特魅力贏得了一票粉絲們的青睞。小丑的名聲是希斯·萊傑打響的,更何況又有「希斯·萊傑之後再無小丑」的肯定,那麼以後的《小丑》獨立作品必將受到廣泛關注。
但是新作《小丑》作為一部比較優秀的電影受到很大的爭議,原因也在這裡。那就是內容比較「俗套」,為什麼呢?因為《小丑》的故事講的是joker的源頭,那個殘忍,陰險,毫無人性的反派角色,joker作為蝙蝠俠的死對頭,他的身上有太多神秘的特質,這些特質反而就是他最吸引人的地方。
但是《小丑》作為解釋joker的存在,並沒有跳出「壞人都是被逼出來的」這樣的套路,反而將joker的形象平面化,讓大量原著粉,joker粉有點失望,所以說,神秘的人就讓他什麼著好了,非要細扒源頭反而缺少了魅力。
拋去DC,拋去《黑暗騎士》,把傑昆菲尼克斯的《小丑》作為一個全新的故事,不帶任何偏心的想法來看這部電影,那麼它就是一部非常優秀的作品。電影名字中的小丑就是亞瑟蛻變成的那個joker,這時候「小丑」兩個字才更有力量。或者說,《小丑》需要你忘記《黑暗騎士》,才會格外關注「小丑」這個名字到底蘊含著一些什麼。
對於詳細的劇情和內容分析,網上已經撲天蓋該地,所以我們就不做大量的劇透啦。籠統的概括,電影講述的只是亞瑟作為精神病人遭受的無數排擠和歧視,最後爆發,成為殘忍的,癲狂的,毫無束縛的joker,成為暴亂分子的領袖。但是不同於其他類似的影視題材,這裡的黑化成果不是什麼妖魔鬼怪,而是「小丑」這個名字貫穿著整部電影。
有人說因為這是小丑的起源,所以最終必定成為小丑,但是別忘了,正因為這是小丑的起源,所以小丑兩個字才格外重要。電影從頭到尾都在解釋為什麼黑化的亞瑟選擇成為小丑,而不是其他的洪水猛獸,不要覺得後面黑暗騎士在等他。
在充斥著骯髒,老鼠,失業,冷漠的歌譚市,亞瑟對著鏡子化著小丑妝,這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噩夢。電影的一開始就用背景的新聞交代的歌譚市的環境,而生活最底層,從事著小丑工作的亞瑟就是大部分人口中的「小丑」,電影最有意思的設定也是與小丑有關,就是亞瑟不自覺的狂笑,越是緊張,越是害怕,越是瘋狂的大笑,雖然這在表面上是亞瑟的一種精神疾病。
但是這種病難道不就是小丑的特質嗎?每一個給別人帶去歡笑的小丑,內心究竟是怎樣的,小丑們所謂的「笑」也許就像疾病一樣,不由衷的表現出來。所以亞瑟和小丑必定是互相成就的。
從亞瑟化著小丑妝,一邊努力的裂開自己的嘴,一邊流眼淚,我們可以看出,小丑原本並不是亞瑟喜歡的工作,一方面有喜劇之夢的他希望自己通過小丑給別人帶去歡樂,一方面小丑的微笑是他向整個世界的妥協。而事實上,亞瑟的人生過的並不容易,作為街頭小丑,他經歷了街頭毒打,陌生人白眼,同事出賣,母親欺騙,偶像嘲諷,失戀等一系列的打擊,在一次一次失望,絕望之後,真正的小丑才逐漸誕生。
之前看過一些文章說,亞瑟與小丑是兩個人格的博弈,最後小丑取代了亞瑟,成為暴力群體的精神領袖。雖然從亞瑟人格的轉變上來看,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但是,這個「小丑」不是從亞瑟體內生出來的,而是別人賦予他的。從電影前半部分,我們都能知道,亞瑟喜歡喜劇,他崇拜脫口秀明星富蘭克林,他幻想自己可以與富蘭克林一起站在脫口秀的舞臺上,得到富蘭克林的重視和父親一樣的擁抱,這是他的幻想,也是他最純粹的精神天地。
但是他一直像父親一樣仰視的人對他一樣投來諷刺與羞辱,他做小丑的時候,遭受百般欺凌,他不做小丑的時候,被人們稱為小丑,小丑兩個字就像烙印一樣從不離去。在亞瑟殺死自己的母親的時候,他說「我以為我的人生是個悲劇,沒想到是個喜劇」,我們都知道,喜劇的內核是悲劇,就像小丑一樣,就算流出眼淚,依然不能打溼上揚的嘴角。亞瑟弒母后回到家開始了小丑的裝扮,如果說小丑是很多人對他強制賦予的,那麼當他擔上這個形象後,小丑就被重新定義。
擺脫「黑暗騎士」,「小丑」可以是脫口秀演員富蘭克林口中的任何一個人,他們是一個階級,這個階級被稱為小丑,而亞瑟就是濃縮了整個「小丑」裡面所有人所承受的,經歷的一切,最後化身成為joker,成為精神領袖。
這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要給亞瑟帶有那麼多的屬性,比如小丑的工作,狂笑不止的精神疾病,happy的綽號,喜劇的人生,所有加在一起就是「小丑」的縮影,所以,如果順序來看電影,那小丑只不過是一個弱者黑化的過程,不論是三觀,還是內涵都淺了很多,粉絲無法相信自己喜歡的joker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但是如果倒敘來看,那就非常有意思了,小丑代表的是被強者強制賦予的一個階層,那麼退回《黑暗騎士》,蝙蝠俠是代表那個階層的呢?瞬間好有意思。
整部電影中,傑昆菲尼克斯用靈魂詮釋了小丑作為精神疾病患者的崩潰,將小丑的猙獰,殘忍,恐怖表演到極致,甚至讓人不敢直視。小丑亞瑟就是一個普通人,因此亞瑟變成小丑的過程殘忍又真實,成功打破「希斯萊傑之後再無小丑」的傳說,
威尼斯電影節頒給小丑「最佳影片」證明了小丑角色塑造的成功,也證明了電影的品質,傑昆菲尼克斯將小丑演的精彩絕倫,每一個表情,動態都讓人倒抽一口涼氣,讓觀眾看見亞瑟變成小丑殘忍,真實的過程。同時小丑大量的誇張舞姿從形式上展現小丑本身的特性,那段樓梯跳舞的橋段可以評為19年最靚的舞步,雖然國內沒有上映,但是《小丑》確實好看,依然強烈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