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各地都傳來一片小丑當街驚嚇「恐怖」事件,賓州州立大學的校園裡竟然出現深夜學生集體抓小丑的「奇觀」。明明應該給人們帶來歡樂的小丑,怎麼突然成為讓人不寒而慄,人人喊打的恐怖代言人了?
美國曾出了讓人聞風喪膽的連環「小丑」殺手、「殺人小丑」John Wayne Gacy,電影蝙蝠俠裡的小丑也是大反派。這些與大眾傳媒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但是心理學卻對此有研究,並提出了「小丑恐慌症」和「恐怖谷」理論。
▌事件回顧
從今年8月的第一次有關恐怖小丑驚現的報導起,兩個月的時間裡,全美超過10各州已經湧現大量與恐怖小丑有關的誤報與威脅,並有12人因此被逮捕。而更令人感到驚嚇的是,這令人不寒而慄的「恐怖行為藝術」在英國、加拿大,以及澳洲也不乏模仿者。
英國《每日郵報》的報導,街頭驚現的恐怖小丑
雖然絕大多數的案例中,扮演恐怖小丑的人並沒有進行任何實質性的威脅,即便手持棒球棒甚至電鋸模仿恐怖電影中的經典橋段,他們也只是立在那裡。但即便如此,廣大群眾仍然表示受到了極大的驚嚇。
儘管裝扮成小丑並不違反法律,但是由於大規模地出現恐怖小丑,警方也指出如果以此行為惡意恐嚇他人會被處以相應懲罰。同時部分地區和學校也明令禁止小丑的服飾裝扮。
不過,為什麼小丑的裝扮會讓人們感到如此變態和可怕?為什麼會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恐怖小丑開始在全球蔓延?
加拿大心理學家Rami Nader最早提出一個概念,叫「小丑恐慌症」(coulrophobia),即人們看到小丑形象後條件性產生的恐懼。但事實上,這並不是臨床意義上的恐慌症(沒有載入進精神科醫生的葵花寶典DSM-V),而且世界範圍內也鮮有人被真正確診為有「小丑恐慌症」。
▌「恐怖谷」的陷阱
可是人們看到小丑的面孔還是會不由自主的感到噁心,恐懼和說不出的壓抑。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小丑似人非人的面孔正好落入了「恐怖谷」(uncanny vally)的陷阱。
恐怖谷理論是日本機器人專家森昌弘在1969年提出的一個關於人類對機器人和非人類物體感覺的假設:人形玩具或機器人的仿真度越高人們越有好感,但當超過一個臨界點時,這種好感度會突然降低,越像人越反感恐懼,直至谷底,稱之為恐怖谷。可是,當機器人的外表和動作和人類的相似度繼續上升的時候,人類對他們的情感反應亦會變回正面,走出恐怖谷。
橫軸是仿真的程度(從純機器,機械手,毛絨玩具,類人機器人,人形玩具,殭屍,超仿真類人機器人,到真實的人)。縱軸是人的好感熟悉度。
這樣的機器人和人類差別很明顯,但是有了一些擬人的特徵,所以我們看了會覺得還挺可愛的。
但是這樣的仿真機器人就會讓我們覺得非常噁心。
也就是說,在機器人仿真的過程中,會有一個臨界點,如果越過就會讓我們覺得幾乎是真人,可以很自然的接受;但是如果沒有達到,哪怕機器人與人類有一點點的差別都會顯得非常顯眼刺目,從而讓整個機器人有非常僵硬恐怖的感覺,有如面對行屍走肉。
那這和小丑有什麼關係呢?
因為小丑的面目特徵往往被扭曲強化,慘敗的臉面,突出的眼睛,猩紅的大嘴,以及巨大誇張的鞋子和亂蓬蓬的彩色頭髮,這些非類人特徵會讓人產生困惑:明明看著是人形,但是有覺得不像是正常人,因此產生一種可怕(creepy)的感覺。
其實會陷入「恐怖谷」的不僅僅是機器人,還會有人形玩偶、面具、殭屍,甚至CG動畫人物。
長相詭異的娃娃也是多少人的童年陰影啊……
恐怖電影《安娜貝爾》裡的洋娃娃
被大家吹上天的國外CG動畫裡也曾出現過這樣扭曲,看著不自然的面孔。
電影《極地快車》劇照
不知道很多人不喜歡《爵跡》是不是因為對於這些明星太過於熟悉以至於覺得CG版的形象怎麼看怎麼彆扭?
電影《爵跡》劇照
所以為何小丑會引發恐懼,正如哈佛醫學院的精神科醫生Steven Schlozman所說,因為他們「足夠熟悉能夠辨認,同時也足夠怪異讓人發寒」。
▌媒體形象的深入人心
不過依照「恐怖谷」理論,人們對於小丑的扭曲面貌不至於驚恐到落荒而逃地步,因為更重要的原因還是熒幕上長期呈現的恐怖小丑形象深入人心。
小丑的形象最初來自於馬戲團,以其滑稽逗趣的行為給觀眾、尤其是小孩子帶來歡樂。在1960年代,著名的滑稽小丑Clarabell和Bozo是孩子們的歡樂大夥伴。同時代的麥當勞也創造了一個無憂無慮的漢堡包小丑,而且直到今天這個經典形象也沒有被拋棄。
但是,70年代發生的一起臭名昭著的連環兇殺案讓大眾第一次把小丑和恐怖罪行聯繫在了一起。兇手John Wayne Gacy是一名職業小丑,他在芝加哥強姦並殺害了至少35個年輕的男人。「你知道的……小丑可以逍遙法外。」他在被捕前告訴警官。
「殺人小丑」John Wayne Gacy
作家和編劇們似乎從這期案件中得到了啟發,有關恐怖小丑的驚悚片接二連三的出現在螢屏上。比如1986年史蒂芬·金創作了《死光/小丑回魂》,一個恐怖的邪惡魔鬼用小丑來偽裝自己,侵害孩子們。
1989年,《小丑屋》虛構了一群逃出來的精神病人偽裝成馬戲團小丑,讓一個鄉下小鎮陷入恐怖的危機之中。
《美國恐怖:畸形秀》中的小丑形象
最為國內童鞋們熟悉的恐怖小丑形象,應該是《蝙蝠俠前傳2:黑暗騎士》中由希斯·萊傑扮演的心理極度扭曲、高智商罪犯的Joker。
「你不會再像以前那樣,在很多安心又有趣的環境下看到小丑。現在,你只會在恐怖嚇人的電影中看到他們的身影。」 多倫多瑞爾森大學的心理學教授Martin Antony說,「只要孩子們接觸過媒體熒幕中的小丑,他們就不會覺得小丑安全可靠又滑稽,那些黑暗面會一直提醒著孩子們。」
所以,如今的孩子對於小丑的印象變得負面很多。2008年的一項研究發現,250個被調查的孩子裡幾乎所有人都不喜歡小丑。
▌對不確定性的恐慌
而在此次「恐怖小丑驚現」的事件中,不僅是孩子,很多成人也非常恐慌,甚至發起了暴動。雖然警方已經多次強調,目前恐怖小丑們並沒有造成實質性的威脅,但是很多市民已經準備好,決定見到小丑裝扮的人就打。
比如10月4日晚,因為疑似發生了「恐怖小丑驚現」,賓州州立大學的大批學生舉著網球拍、棒球棍、高爾夫球桿等防禦性武器連夜展開搜索和追逐。結果並沒有發現任何恐怖小丑。
你沒看錯,就是一群人在狂奔……去抓小丑。
他們的邏輯是:裝什麼不好,裝小丑嚇人,能做出這麼變態事情的人肯定也不是正常人。
「如果一個人可以不顧社會常規,穿著奇裝異服,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那他們還有什麼規矩是不敢打破的?」Frank Andrew說,他是一位專門研究「變態」(creepiness)的社會學家,根據他最新完成的一項面向1300多人的調查,他發現最容易讓人們覺得變態的因素是不可預測性。
恐怖小丑們裝扮得令人毛骨容然,這個行為本來就令人看不懂。加上他們的行動也沒有任何明確的目的,是單純為了惡作劇,還是行為藝術,還是另有所圖,種種猜測更加劇人們對這種行為的反感和恐懼,所以才會有人想要不顧一切的把他們找出來暴打一頓。
同時,對不可預測性的恐慌又被社交媒體放大。Facebook上關於「恐怖小丑驚現」的話題已經有2萬多人討論了。
正因為社交媒體的高度關注,讓很多人都誤以為恐怖小丑的出現頻率很高,威脅性很大,也產生了很高程度的恐慌。但事實上,這種「無處不在」的恐懼感僅僅是社交媒體製造的幻覺,上面很多疑似小丑的照片都是為了吸引眼球的虛假報導。但是當沉迷於其中的時候,會有一種「寧可錯殺一千,也不放過一個」的執念,這樣就容易出現上述的群體暴動。
社交媒體的影響往往來的快,去得也快。很多模仿者就是為了在網絡上出名才去扮演恐怖小丑,如果人們對此的關注度減低,那麼這類的嚇人把戲也會減少,也會更有助於警方開展調查(警方每天都會在社交網站上收到假的舉報)。
最後,想說月底的萬聖節也不遠了,可能這陣「恐怖小丑驚現」的風潮還會有持續。對於普通吃瓜群眾來說,並不需要太過於恐慌,因為畢竟還沒有出現實質性的威脅。但是,深夜出行仍然需要注意安全,不要盲目參與「全民追捕」試圖用暴力解決問題,如果遇到可疑情況還需及時報警。
參考文獻:
The 2016 clown panic: 10 questions asked and answered by Angela Chen Oct 7, 2016
http://www.theverge.com/2016/10/7/13191788/clown-attack-threats-2016-panic-hoax-debunked
The Real Reason Clowns Creep Us Out By Erika Engelhaupt PUBLISHED OCTOBER 7, 2016
http://news.nationalgeographic.com/2016/10/real-reason-clowns-creep-us-out/
Hoax or threat? Clown sightings fuel panic nationwide
http://www.cbsnews.com/news/clown-sightings-hoax-real-panic-nationwide-police-taking-seriously/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號「留學心理程」(peccos_liuxuexinli),原文作者為QueenieGu。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