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的悲劇

2021-02-08 苦勞網

本文為電影《小丑》的影評,原文標題"The tragedy of the Joker",刊載於澳洲社會主義刊物Red Flag。

文 / Vashti Fox

譯 / 陳韋綸(苦勞網特約編輯)

「笑到最後的人未曾聽聞過壞消息。」-貝託爾特·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

德國社會學理論家阿多諾(Theodor Adorno)與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思考二戰後好萊塢文化工業時,認為喜劇、歌舞片與主流戲院裡「從此永遠幸福」的戲劇具有分散注意力的效果。「笑是一種沐浴療法」,他們寫道:「是娛樂產業永遠的藥方,它們讓笑聲淪為快樂的虛假實踐。」兩人認為,文化產業主要功能是將人們對於追求真正快樂的社會的注意力,轉移至短暫的情緒滿足以及敘事確定性的虛假喜悅。然而,對於那些關心改變世界的人們,最好清醒地檢視社會病灶,而非屈從於主流電影豔光四射的幻象。

今日的電影甚至超過阿多諾與霍克海默所寫的那樣,是一個淫穢且剝削的產業。它兜售浮誇的陳腔濫調與反覆的陳腐敘事。永無止盡地重製超級英雄電影,顯示加州(譯註:好萊塢所在地)某些東西已經腐敗——這是想像力的危機,並且反映資本主義系統過度消費自我的普遍弊端。然而,時不時地,某些傑出、具挑戰性,甚至令人不安的事物就會出現。陶德·菲利普斯(Todd Phillips)的《小丑》便屬於這類電影。

《小丑》是眾多漫畫壞蛋與男女英雄原創故事的最新翻拍電影。但是在節奏與基調上卻與許多沉悶、可預測的奇幻電影不同。瓦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唯妙唯肖地演活了小丑這位蝙蝠俠的死敵,而這個壞蛋則由社會病灶創造出來。他並非天生瘋狂或被輻射動物咬傷(譯註:蜘蛛人)。他之所以飽受折磨與苦澀,並且變得暴力,是因為他身處在家庭暴力泛濫、就業不穩定、社會服務貧乏、真正的愛與情感的可能性被疏離感所摧毀的世界。這部電影描繪了二十一世紀資本主義的現實。

成為小丑之前的亞瑟‧佛萊克(Arthur Fleck),是這個殘酷社會的受害者。他的笑聲之所以令人不安,是因為他聽聞、看見並且感受到了壞消息。在新自由主義世界中,無論左右派的政客,都傾向將道德與個人好壞行為等議題,呈現得彷佛與我們集體身處的社會無關。小丑提供了重要的矯正措施。暴力不是某種存在於外部的邪惡,而是這個歪曲社會的產物。

在電影其中一個最微妙的時刻裡,佛萊克煞有其事地問道:「當你把一個精神病患放在一個拋棄他的社會裡頭會得到什麼?」答案是謀殺與暴力。那些統治這個社會的人應被譴責。布魯斯·韋恩(蝙蝠俠)的父親湯瑪士‧韋恩是位工業鉅子與政客,象徵了我們的統治者。他代表了有錢人的反社會病。當他看見佛萊克的脆弱時,卻一拳打在他的臉上。他嘲笑窮人,稱他們是「小丑」,指控他們不懂得感激他努力協助。有什麼比這個更能形容資本主義統治的笑裡藏刀呢?

然而這部電影也引發眾多爭議。獨立連線網(IndyWire)的評論家認為它是「非自願單身者的頌歌」,《紐約時報》的勞倫斯‧維爾(Lawrence Ware)認為此片以有色人種為代價,聚焦於白人經驗,有損影片價值。「導演拍攝《小丑》時也許沒想著白人優越性(whiteness),但它卻是助長片中暴力的背後共謀。」

放映首周,全美戲院安排保全人員搜查觀眾。《小丑》在美國上映時所遭遇的人為道德恐慌,既犬儒且方向錯誤。當局方面的犬儒之處在於,像《小丑》那樣的電影並沒有激起年輕人、校園槍手或經常犯下大屠殺的返家士兵的暴力行為。他們是被一個暴力遭正常化的社會形塑而成:國家發動永無止盡的戰爭、總統鼓勵種族主義者屠殺難民,還有警察謀殺有色人種。真正製造暴力的人的道德恐慌又在哪兒呢?

那些主張本片頌揚暴力的白人男子氣概的影評們不得要領。《小丑》不但沒有慶祝,更嚴厲苛責了放縱暴力的白人男子氣概崛起的世界。我們同理亞瑟、理解他的難過、感受他的痛楚,並且回應他的憤怒,因為我們認得那個製造他的社會。這就代表我們同意他公然的、未成熟的、無政治立場的回應嗎?當然不是。本片並非政治宣言。它並未提供「一條左翼前進的道路」,但是哪些電影有做到呢?更多關於鬥爭以及其轉型能力、美麗與力量的電影當然很好。然而這就代表與工人階級造反無關的電影都是反動的嗎?

還有人宣稱對於被剝奪的白人男性的同情已經太多,特別是這些白人男性需為川普之流的崛起負責。這些評論者說《小丑》誤導了我們的同理心。這樣的觀點非常錯誤。越多主流電影嚴肅地再現關於壓迫的故事越好。然而鼓勵人們對亞瑟·佛萊克表示同理,不代表拒絕對女性或有色人種表示同情。相反地,它可以成為一個批判這個系統各方面野蠻行為的切入點。

貧窮白人男性很容易成為建制派文化評論者們與政治評論員的箭靶。確實,他們總是被推出來避免人們注意到美國自由主義的失敗。但是貧窮白人並未創造川普。貪婪的美國資本主義創造了川普。他的吸血鬼房東父親創造了川普。越來越種族主義且右傾的共和黨創造了川普。美國工會運動的失敗創造了川普。與一般民眾生活日漸脫節的自由主義建制派創造了川普。是那個奇怪的、反多數主義的選舉系統將川普送入白宮。而認為愚蠢白人男性工人需為川普負責的主張,誤導了我們的憤怒,並且阻礙我們打造運動的能力,挑戰川普所代表的腐敗系統。

《小丑》不僅不是慶祝川普式美國創造者的電影,它更提供了一面黯淡的鏡子,映照出美國社會與新自由主義-資本主義世界的現實。



--

苦勞網是一個仰賴小額捐款運作的獨立媒體,為了生產更多新聞內容,持續關注在主流社會中被漠視的異見與主體,需要你成為我們堅實的後盾。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可用Wechat掃一掃打賞,支持我們的工作能持續下去。

相關焦點

  • 看懂了喜劇和悲劇,就看懂了《小丑》
    Moer劇本005-DC《小丑》Joker中文劇本Moer劇本005-DC《小丑》Joker中文劇本qq.com《小丑》和《寄生蟲》都是在「貧窮和富有」的內核下,以現代舞臺劇般的場景設置來展示人物的命運;且兩者都將「家庭」這個概念融入其中,家庭(或者說貧窮、或者說富有)就是其悲劇的原因;基澤之於東益就像小丑之於布魯斯,不同的是一個真實的苟且偷生,一個無奈的昏天暗地。
  • 《小丑》喜劇的內核果然是悲劇
    DC大片《小丑》未映先火,主要是因為《蝙蝠俠黑暗騎士》中的希斯萊傑成功地詮釋了邪惡的JOKER,加上據說入戲太深該演員因此自殺,此說法雖頗有爭議,但確實為他塑造的這個角色增添了更加神秘的色彩。而對於觀眾來說,他邪魅的笑容,誇張的表情,確實深入人心,並歷歷在目。這也是演員的魅力。 而此部電影,雖是DC製作,卻無關乎超級英雄,可以說,只是一個底層普通人的故事。
  • 試從藝術表現角度對《小丑》與《駱駝祥子》比較,分析悲劇的塑造
    人生本來就是在沙灘上建造城堡,終有一刻人生的一切都會隨著時間與生命的逝去而永遠消失,從這裡來看悲劇更像是寫實的藝術,它通過對人生的隱喻來使觀眾從中得到對人生的深刻認識。說完悲劇的定義,我們再來看《小丑》這個故事,小丑究竟是怎樣成為小丑的。
  • 萊斯燕語專欄|「王的悲劇「與「王的小丑的悲劇「——《掃羅王》與《弄臣》觀後感
    「王」與「王的小丑」《掃羅王》的故事來自於《聖經 • 舊約》。他是以色列的第一位國王,他的悲劇自然是「王的悲劇」。《弄臣》是公爵殿前的小丑,名叫Rigoletto,他的主要職責是逗公爵開心。義大利語歌劇《弄臣》改編自雨果的法語戲劇《國王的弄臣》。在原著中,公爵的原型是法國國王,所以,《弄臣》可以說是「王的小丑的悲劇」。
  • 《小丑》| 悲劇下的狂歡,才是這個世界的本來面貌
    這是一個由破碎的家庭、底層的社會階級、7種混合精神藥物塑造起來的人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悲劇。在這個過程裡,小丑的人格是本質原因,社會是催化劑,亞瑟的人格是為了讓催化劑更快發揮效用。三者分別代表了電影核心、電影的劇情和主角人物形象,缺一不可。聽起來是一個常用的電影套路,然而小丑並不是一個常規的電影角色,這個套路對於小丑來說也顯得格外得有風險,可以說這是一個非常大膽的嘗試。我相信,即便是沒有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對於小丑這個形象也早已有了自己的認知。
  • 電影《小丑 Joker》人生近看是場悲劇,但從長遠來看卻是場喜劇
    電影:《小丑 Joker》評分:9.2好於 99% 犯罪片好於 99% 驚悚片導演: 託德·菲利普斯編劇: 託德·菲利普斯 / 斯科特·西爾弗主演: 傑昆·菲尼克斯 / 羅伯特·德尼羅 / 馬克·馬龍 / 莎姬·貝茲 / 謝·惠根姆 / 弗蘭西絲·康羅伊 / 布萊恩·考倫 / 布萊恩·泰裡·亨利 / 布萊特·卡倫 / 道格拉斯·霍奇斯 / 格倫
  • 《小丑》小丑=HAPPY+極端+猙獰
    在今天這個萌的日子,看了一部極度極端的電影——《小丑》。看完後我非常好奇,導演拍這部片子的意圖是啥?肯定不是為了展現另一種人的人生如此簡單,更多是想讓大家更多聚焦於悲劇人生、悲劇人格背後的原因。沒有人會報導罪犯為何這樣做?只要犯了錯就是有罪,罪在這部片子中好像並不是那麼地非黑即白,總之用兩個詞語的概括觀後感是極端、猙獰。
  • 成也小丑,敗也小丑——《小丑》
    小丑的名聲是希斯·萊傑打響的,更何況又有「希斯·萊傑之後再無小丑」的肯定,那麼以後的《小丑》獨立作品必將受到廣泛關注。每一個給別人帶去歡笑的小丑,內心究竟是怎樣的,小丑們所謂的「笑」也許就像疾病一樣,不由衷的表現出來。所以亞瑟和小丑必定是互相成就的。
  • 哈莉·奎因已經開始失控,小丑歸來,毒藤女的愛情會成為悲劇嗎?
    「為什麼要讓風箏人這個悲劇角色和毒藤女在一起呢?」我相信大多數的人都更加喜歡哈莉·奎因和毒藤女的CP,而不是讓她和一位綠色的傢伙在一起。風箏人在漫畫中是一位真正意義上的三線角色,他甚至從未在電影中出現過,而最近一段時間風箏人的人氣除了哈莉·奎因之外,大多數都是來自於漫畫《蝙蝠俠V3》。
  • 《小丑》人生近看是場悲劇,但從長遠來看卻是場喜劇
    站在臺上的這個人叫傑昆菲尼克斯,他剛剛憑藉《小丑》拿下了奧斯卡影帝,但他的發言卻跟電影一點關係沒有,他每句話都在對臺下的社會名流開炮。當然也在對自己開炮。他為什麼會這麼說?答案就藏在他這部《小丑》裡。小丑名叫亞瑟,不過她媽媽更喜歡叫她的小名happy。因為媽媽堅信亞瑟是帶著使命降臨的,他要為這世界帶來快樂。於是亞瑟成為了一名時刻都在笑的小丑,這笑甚至成為一種病。
  • 影視賞析 | 成也小丑,敗也小丑——《小丑》
    小丑的名聲是希斯·萊傑打響的,更何況又有「希斯·萊傑之後再無小丑」的肯定,那麼以後的《小丑》獨立作品必將受到廣泛關注。>,所以最終必定成為小丑,但是別忘了,正因為這是小丑的起源,所以小丑兩個字才格外重要。
  • 《小丑》:街頭的喜劇演員讓人們尋開心,演的是喜劇,生活是悲劇
    悲劇因為貧窮而產生的概率相當大,社會動蕩、窮困,底層的人們看不到希望,一個以脫口秀為生的人,在那個時代,那個社會環境下,變得無路可逃。嘲弄的是,這次脫口秀的機會是他夢寐以求的,他從前因為被一群小孩毆打,同事給了他一把槍防身,他帶在身上,手槍掉落,同事將自己撇的乾乾淨淨,而小丑亞瑟則被經理訓斥、開除。後來他幾乎失去了希望,卻因為一個片段而爆紅,從而被自己的偶像邀請到了舞臺,聚光燈打在他的身上,他歇斯底裡地說起了自己在地鐵裡殺的人,他控訴著社會對他的拋棄和嘲弄,所有人只把這當成了笑話。
  • 《小丑》:街頭的喜劇演員讓人們尋開心,演的是喜劇,生活是悲劇
    悲劇因為貧窮而產生的概率相當大,社會動蕩、窮困,底層的人們看不到希望,一個以脫口秀為生的人,在那個時代,那個社會環境下,變得無路可逃。面對孩子的欺凌,面對上司的刁難,同事的甩鍋,他無法抵抗,他親眼見到自己的精神領袖,曾經無比崇拜的偶像是如此的虛偽,哪怕到了最後一刻,莫瑞也依舊維持著自己虛偽的面孔,而在舞臺上的亞瑟心中的唯一信仰也就此崩塌。
  • 當一個老實人被逼成「暴力狂」:《小丑》如何成為了小丑?
    我以為我的人生是一齣悲劇,誰知道卻是一部喜劇。如果說過去一年的電影中,有一部必看的片子,可能非《小丑》莫屬。雖然它壓根沒有機會在中國的影院上映。亞瑟的自我摧毀和自我解放,讓他完成了小丑的蛻變之路。同時也解放了哥譚市潛伏已久的肆無忌憚的暴力犯罪因子。人們紛紛上街,舉著「韋恩下臺」「小丑上臺」的牌子,打砸搶街道,砸壞車輛,放火,殺戮。但是小丑走的更遠,他直接將自己的悲劇人生進一步進階,徹底與過去作別,走向了「弒母」。
  • 《小丑》小丑
    等了好久的《小丑》看完了,壓抑,極度的壓抑,哪怕是最後結尾部分依然覺得壓抑和痛苦。其實劇情並沒有太突出的部分,如果不是因為有傑昆·菲尼克斯的表演,很大程度上會淪為一部平庸的作品,而傑昆·菲尼克斯出色、近乎完美的演出,撐起了整部電影,尤其是他的笑。
  • 解讀暗黑系《小丑》,爆發式宣洩後,得到的只是悲劇
    作為影史上最賺錢的漫改R級電影《小丑》,沒有在我國上映的前提下,還能拿下超過10億美元的票房,可謂是大獲成功。影片導演不遵循「原著」,可以說是,完全脫離DC漫畫當中的小丑原型,獨立開發的電影,講述了小丑亞瑟的起源!
  • 哈莉·奎因已經開始失控,小丑歸來,毒藤女會成為悲劇嗎?
    「為什麼要讓風箏人這個悲劇角色和毒藤女在一起呢?」 我們先來梳理一下劇情,哈莉·奎因和小丑在第一季中爆發了決戰,毒藤女被小丑重創之後去世,蝙蝠俠和其他的小隊成員都被小丑抓住,哈莉孤身一人試圖打敗小丑,但她還是失敗了。
  • 《寄生蟲》:一場沒有小丑的喜劇,沒有壞人的悲劇
    03 沒有小丑的喜劇,沒有壞人的悲劇整個故事中,兩個底層家庭,一個富人家庭,沒有一個絕對的好人,也沒有一個絕對的壞人。每件悲劇的始作俑者,在一開始,並沒有懷揣一絲一毫的惡意。但最終,可怕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回顧現實,我們總以為只有精神病患者,或者帶著惡意的壞人才會犯罪。其實,大多數的悲劇,正是出自有缺陷的我們。不是只有窮兇極惡之徒,才會導致壞事,正常人也會。
  • 影評《小丑》:他以為自己是個悲劇,在別人眼裡卻成了喜劇
    《小丑》一部讓影迷深思的影片,它一改大眾對一貫「美國大片」的印象,反而多了些絲絲的文藝。影片中,由傑昆·菲尼克斯塑造的男主亞瑟,形象骨瘦如柴,還患有精神疾病,總被人欺負。他由一個生活在哥譚市社會底層的老實人,被社會的黑暗,人們的冷漠與虛偽,一步步走逼向邪惡,成為報復社會的黑化角色「小丑」。
  • 影評《小丑》:他以為自己是個悲劇,在別人眼裡卻成了喜劇
    《小丑》一部讓影迷深思的影片,它一改大眾對一貫「美國大片」的印象,反而多了些絲絲的文藝。影片中,由傑昆·菲尼克斯塑造的男主亞瑟,形象骨瘦如柴,還患有精神疾病,總被人欺負。他由一個生活在哥譚市社會底層的老實人,被社會的黑暗,人們的冷漠與虛偽,一步步走逼向邪惡,最終成為報復社會的黑化角色「小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