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兩個有趣的說法。
第一個是海上鋼琴師無法下船,是因為他本身就已經成為船上的精靈,已經不是人類,只能和船共存亡。這個可以說是一種比較浪漫的解釋。
第二種則很真實了。就是在《小丑》中,其實小丑被設定為蝙蝠俠同父異母的兄弟。因為蝙蝠俠爸爸的自私和殘忍,拋棄了小丑母子。所以導致小丑最終暴走,然後引發了蝙蝠俠父母遇害事件。讓蝙蝠俠的童年和小丑的童年一樣不幸。但卻因為蝙蝠俠的個人選擇,從而使蝙蝠俠和小丑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我非常同意這個說法。
很多人看《小丑》覺得不適,這個恰恰是影片的成功之處。因為這部片子是以小丑視角來出發的,就是他做的一切都有合理性。你覺得難受的原因是,你本身認為殺人無論怎麼樣也不合理,但看完影片會覺得似乎還是有點合理,所以產生自我動搖。覺得這部電影的三觀不正。
但如果有下一步,蝙蝠俠長大成人,就會以蝙蝠俠視角出發,也就是雖然這些壞人害死了蝙蝠俠的父母,但他並沒有尋求復仇。蝙蝠俠是一個不殺的角色(只會把壞人打骨折。。。)
所以小丑和蝙蝠俠是光與影的關係,兩者其實是一體,互相矛盾而又互相統一。這也是導演加上了他們本身是血緣兄弟設定的原因。也解釋了為什麼他們一直以來都是宿敵。
小丑一直想證明的,就是蝙蝠俠其實是和他一樣的人,要挖掘出蝙蝠俠身體裡的那個小丑,這樣他就可以證明自己的合理性。而蝙蝠俠則特別堅守自己的道德觀,無論遭遇什麼都不殺人。這件事讓小丑特別抓狂。
小丑並不覺得自己是一個壞人,而蝙蝠俠則不認為自己是一個好人。
關於小丑,另外一個喜歡的解釋是,小丑在最後用鮮血塗上了微笑的嘴角,其形狀正好是一個蝙蝠俠的logo。我覺得這個解釋也是成立的,就是導演有意為之的。
如果說蝙蝠俠的logo是這個蝙蝠,那小丑的logo就是他標誌性的咧嘴笑。同樣是光明與黑暗,共存但又對立的關係。
然後看到最後的原始設定是小丑用玻璃割開自己的嘴角,後來評審覺得過激,才用了現在的用鮮血畫的設定。但顯然原始設定更為合理,就是小丑要給自己留下一個永遠在笑的樣子,也就是put on a happy face,割開自己的嘴比用鮮血來塗,顯然更符合小丑當時的心境。
類似一個更合理的結局是阿仕頓褲衩在《蝴蝶效應》有個真正的結局,就是他發現只要自己出現在女主角的身邊,她就會遭遇不幸,所以褲衩穿越回嬰兒時期,用臍帶把自己勒死了。這個設定也是很能體現男主的犧牲精神和對女主的感情之深,但也是因為過於黑色被否掉了。
說實話我還是更喜歡希斯萊傑版的Joker,雖然我覺得傑昆是比希斯更優秀的演員。
希斯萊傑版的小丑身上有一種神秘而混亂的氣質,他做的一切其實什麼也不為,就是為了混亂,而混亂中是最能體現他的世界觀的,就是公平真實。所以他其實沒有什麼欲望,拿到錢就都燒了,也不在乎虛名,所謂我就是一隻追車的狗的論調,就一直在追車,追上也不知道要做什麼。
傑昆版的小丑演的真的真的好,但這個小丑定義為一個底層被壓迫被忽視的人終於爆發了,要報復社會,摧毀壓迫自己身上的體制,和高高在上的人。雖然最後被一堆暴徒擁戴成了首領,但本質還是個屌絲形象。
而希斯萊傑版的小丑,就是一個純粹作惡的魔鬼,並不是什麼暴民黑幫領導者之類。他是一個純粹的混亂,完全不分敵我的攻擊,只是因為他覺得好玩。這個才更接近小丑這個角色的設定。
但儘管如此,傑昆版演的真的真的真的好,那個眼神看得讓人不寒而慄,覺得就像一個現實生活中存在的人。
完全可以想像他接演小丑時候的壓力,因為希斯萊傑版的小丑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尊神。傑昆並沒有去顛覆這尊神,而是自己又創造了另一尊神,可以說是以另一種形式從希斯手裡接過了小丑的笑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