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六位大家尋找生命的原風景 系列紀錄片《文學的故鄉》首播

2020-11-18 合肥在線

賈平凹

劉震雲

畢飛宇

莫言

文學的故鄉

賈平凹的商州鄉村、阿來的嘉絨藏區、遲子建的漠河北極村、畢飛宇的蘇北水鄉、劉震雲的中原延津、莫言的高密東北鄉。日前首播的系列紀錄片《文學的故鄉》,跟隨六位中國當代作家回到故鄉尋找他們生命的「原風景」,也讓觀眾感受中國當代文學版圖裡的著名風景。

「故鄉是作家出發的原點。我們跟蹤記錄作家重返故鄉的過程,探究他們如何把生活的故鄉轉化為文學的故鄉。」本片導演、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說,「我期待觀眾通過這部紀錄片找到自己的文學故鄉,就是我們的精神故鄉,就是詩和遠方。」

故鄉是作家出發的原點

寫完《滿月兒》的賈平凹陷入茫然,他發現了自己的「故鄉」商洛,於是沿丹江,下丹鳳,走商南,白天走村串寨,晚上在村民家中寫作,從此走出創作瓶頸。而他最近的長篇小說《山本》已從商洛擴大到秦嶺地區。

阿來曾長時間行走在馬爾康大地上,閱讀每一條河流、每一道山谷,探訪18家土司的故事,甚至還見過土司後人,但他沒想到,小說《塵埃落定》竟妙手偶得。

讓劉震雲難忘的是年輕時在延津玉米地看書的一幕:一位農村姑娘在河邊梳妝,晚霞照亮了河水,也照亮了姑娘的臉,激發了他寫《塔鋪》。這是他人生的轉折點和文學的起點。

莫言從故鄉提取了膠河、石橋、高粱、紅蘿蔔這些自然地理元素,又挖掘了茂腔、泥塑、撲灰年畫、民間傳說等人文元素,融匯世界文學經驗和藝術想像,創造了高密東北鄉這個熱烈濃鬱的文學王國。

「作家的故鄉並不僅僅是指父母之邦,而是指作家在那裡度過了童年,乃至青年時期的地方。這地方有母親生你時流出的血,這地方埋葬著你的祖先,這地方是你的血地。」莫言說。

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寫作中心執行主任張清華指出,每個有成就的作家身後,都有一個故鄉的背影或輪廓,江南之於魯迅,北京之於老舍,湘西之於沈從文,上海之於張愛玲,都有著獨特意義。

「作為直接經驗的童年記憶對作家的創作具有決定性意義,故鄉造就了這些作家獨特的氣質和生活閱歷。」北京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孟繁華說,這和當下採用間接經驗的創作潮流形成鮮明對比,對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的文藝創作方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文學與姊妹藝術的良性互動

2016年,因有《我不是潘金蓮》《一句頂一萬句》兩部由劉震雲小說改編的電影公映,被市場稱為「劉震雲年」。當年文藝界的這一現象,也被《文學的故鄉》收錄。

事實上,片中這六位作家的作品,都曾被改編為其他藝術形式。賈平凹的《高興》、阿來的《塵埃落定》、畢飛宇的《青衣》、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畢飛宇的《推拿》、劉震雲的《溫故一九四二》、莫言的《白狗鞦韆架》等被改編為影視作品,劉震雲的《一句頂一萬句》被改編為話劇,莫言的《紅高粱》更被改編為晉劇、評劇、豫劇、舞劇。

陝西省電影家協會主席張阿利認為,《文學的故鄉》再次展現出文學與姊妹藝術形式的良性互動關係:在大眾文化的時代,文學給影視和戲劇以滋養,影視和戲劇又反哺文學,擴大其影響力。

而紀錄片《文學的故鄉》本身,就是一次文學和影視的聯姻。作為詩人和學者的張同道,給了該片別樣的創作視角。

「這部紀錄片實際上是在做一種文化研究,探究為什麼這些作家創作了這樣的作品,成了這樣的風格。」北京電影學院副校長胡智鋒說,該片呈現了作家的心理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同時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獻價值。

鄉愁是對共同經歷的敬意回望

對於回故鄉的提議,不是每位作家都有深深的熱忱;而一回到故鄉,作家的情感被攝影機真實地記錄下來。

因為父親是被領養的,畢飛宇自稱沒有故鄉,也不願回到出生的村莊。但當他站在出生的楊家小學外,拼湊起記憶的碎片,突然拍了一下腦門,「啊」的一聲轉過頭去,長長的靜默後再轉回頭,擦了擦發紅的眼圈說:「就是這兒。」

因為過度砍伐,故鄉曾經歷原始森林消失、泥石流頻發的環境惡化,阿來有十多年不想回家,甚至「恨這個地方」。但再次坐在梭磨鄉的家中,拉著母親的手,他泣不成聲。

「你經常地回去,它就不是鄉愁。我家鄉很美好,但是你讓我留在這兒,我不願意。」阿來在紀錄片中坦言。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李敬澤認為,中國作家對故鄉的複雜情感代表了中國人的文化根性。改革開放以後,無數人離開家鄉走向遠方,這齣於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推動著國家的不斷發展。

「正是在這種離鄉和返鄉、出走和回望中,故鄉不僅是地理的風景和生活的實體,更是我們生命的根底,飽含著面向未來的精神力量。」李敬澤說,「鄉愁,是這個急劇變化、不斷遷徙的時代中一種普遍情感,是我們對共同經歷的生活與歷史的一份滿懷敬意的回望和珍重。」

·記者 白瀛 翟翔·

相關焦點

  • 從六位中國當代作家探尋文學精神原鄉 央視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火...
    時代飛速發展,文學依然神聖,近日,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在央視紀錄片頻道每晚8點播出後,悄然火了起來,刷屏很多人的朋友圈,這也是國內紀錄片界首次深度聚焦中國當代文學和作家,以紀實影像為載體尋找文學的發生與萌芽,為中國當代文學存像。
  • 今日開播 | 聽北師大總導演講述《文學的故鄉》系列紀錄片的煉造史
    這些中國當代文學版圖裡的著名風景,是作家故鄉的真實描寫,還是藝術想像?這些「故鄉」,是如何孕育出那些偉大的小說?帶著這些疑問,從2016年夏天開始,系列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總導演、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率領團隊歷時2年時間,跟隨上述6位作家,從零下42攝氏度的北極村到海拔4300米的巴郎山,從滔滔黃河到滾滾長江,從綿延千裡的秦嶺到一馬平川的高密,一路尋找他們文學夢想最初升起的地方。
  • 跟賈平凹回故鄉《文學的故鄉》央視首播
    《文學的故鄉》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紀錄片《文學的故鄉》深度聚焦中國當代文學和作家,以紀實影像為載體尋找文學的發生與萌芽,跨越秦嶺和黃河,跟蹤拍攝賈平凹、莫言、阿來、遲子建、畢飛宇、劉震雲6位作家回到故鄉、回到文學現場的歷程,講述文學背後的故事。該片首集走進秦嶺深處的棣花鎮,跟隨賈平凹尋訪他出生的祖屋、《秦腔》裡的清風街以及《高興》裡的原型——劉高興,為觀眾還原文學作品中的實景,走進文學的故鄉。
  • 6位中國當代文學大家,出現在這部紀錄片裡
    而這部紀錄片,起碼可以為你的電影審美,開一個絕對不土的好頭——文學的故鄉Sir先來一個假設。6位中國當代文學大家,莫言、賈平凹、遲子建、畢飛宇、劉震雲,阿來。CCTV紀錄頻道出品,歷時兩年拍攝,今年剛剛出爐。也別以為拍本土大師就嚴肅,就悶。
  • 專訪張同道: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煉造史
    這些中國當代文學版圖裡的著名風景,是作家故鄉的真實描寫,還是藝術想像?這些「故鄉」,是如何孕育出那些偉大的小說? 帶著這些疑問,從2016年夏天開始,系列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總導演、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率領團隊歷時2年時間,跟隨上述6位作家,從零下42攝氏度的北極村到海拔4300米的巴郎山,從滔滔黃河到滾滾長江,從綿延千裡的秦嶺到一馬平川的高密,一路尋找幾位作家的文學夢想最初升起的地方。
  • 《文學的故鄉》 紀錄片20日晚開播 張同道講述隨阿來追尋生命之光
    7月20日晚20:00,《文學的故鄉》紀錄片將正式亮相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本片歷時兩年,由紀錄片導演張同道執導,深度聚焦中國當代文壇具有代表性的六位作家,莫言、賈平凹、阿來等,從他們的故鄉出發,探尋文學發生的起點,抵達精神世界的原鄉。
  •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 走進秦嶺深處
    本報訊 (記者 柏樺)7月20日20時,由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出品的6集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該片首集走進秦嶺深處的棣花鎮,跟隨賈平凹尋訪他出生的祖屋、《秦腔》裡的清風街以及《高興》裡的原型——劉高興,為觀眾還原文學作品中的實景,走進文學的故鄉。
  •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尋找嚴肅文學的奧秘和位置
    他們席捲了之前文學創作的陳規,塵埃落定後,80年代以來中國當代文學的基本面貌形成了。這些作家的創作豐富、駁雜,在那個年代裡為讀者帶來了全新的主題、人物以及感受形式。因而他們的創作充滿了啟發性,但同時也是難解、費解的。文學研究者一直在尋找「鑰匙」,試圖用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現這些創作中蘊含的奧秘。
  • 《文學的故鄉》系列紀錄片之《賈平凹》在央視9套播出
    ——賈平凹《文學的故鄉》是國內紀錄片界首次深度聚焦中國當代文學和作家,以紀實影像為載體尋找文學的發生與萌芽,為中國當代文學存像。《文學的故鄉》紀錄片於2020年7月20-26日20點,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每天一集。
  • 央視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帶您跟著莫言回故鄉
    日前,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一經播出,立即受到了廣大觀眾和文學愛好者的喜愛,也收穫了眾多專家、學者的一致好評。 《文學的故鄉》由央視紀錄頻道出品,攝製團隊歷時兩年,跟隨作家從零下
  • 回到作家的故鄉,看文學如何起航
    這部作品講述當代作家如何把自己的故鄉轉化為文學的故鄉,創造出獨特的文學風景:如莫言的高密東北鄉,賈平凹的商州鄉村,阿來的嘉絨藏區,遲子建的冰雪北國,劉震雲的延津世界,畢飛宇的蘇北水鄉。這些知名的文學風景與作家的故鄉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從這個意義上說,也許《文學的故鄉》稱得上一場精神探險。
  • 歷時2年拍攝6位文學大家,這部央視紀錄片有點燃
    《文學的故鄉》總導演、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在接受採訪時說到。他率領團隊歷時2年時間,跟隨6位作家,從零下42攝氏度的北極村到海拔4300米的巴郎山,從滔滔黃河到滾滾長江,從綿延千裡的秦嶺到一馬平川的高密,一路尋找他們文學夢想最初升起的地方,這也是中國電視人第一次以影像為載體尋找文學的發生與萌芽。
  • 《文學的故鄉》,六位作家的小傳
    六位都是作品等身的作家中央電視臺為這六位作家製作了一部7集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其中莫言佔了兩集的體量。紀錄片沒有另外用解說員,始終由作家自己主述,引用作家作品中文字,也是作家本人誦讀。主要形式就是製作組和作家回到出生地,以及年輕時成長的地方,由作者講述自己的成長過程,當然都是結合著自己文學作品講述的。
  • 【新聞快車】加區組織文學愛好者收看央視紀錄片《文學的故鄉》
    、讀書協會會員認真收看央視紀錄片《文學的故鄉》之《遲子建》的故事,掀起了廣大職工對文學創作的熱愛。《文學的故鄉》是國內紀錄片界首次深度聚焦中國當代文學和作家,以紀實影像為載體尋找文學的發生與萌芽,為中國當代文學存像,紀錄片於2020年7月20-26日20點,在中央九套紀錄頻道播出。遲子建是大興安嶺走出去的著名女作家,她紮根林區沃土,用細膩的筆觸記錄時代謳歌生活。
  • 《文學的故鄉》文學與故鄉
    前幾天不意看到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的介紹,這部7集的紀錄片講述了6位作家的文學旅途與故鄉,其中就有我最喜歡的當代作家遲子建。於是我趁著周末,匆匆忙忙間把這紀錄片看了一遍,然後我悵然所失,不知道是文學離我更遠,還是故鄉離我更遠。人人生而有故鄉,而中國人對故鄉更是有一種執念,每個人一生下來就會有「籍貫」。
  • 專訪《文學的故鄉》總導演張同道:探尋中國當代作家的精神花園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拍攝呈現了六位中國當代作家:賈平凹、阿來、遲子建、畢飛宇、劉震雲、莫言,「與其說作家選擇了土地,不如說土地選擇了作家——高密東北鄉選擇了莫言,秦嶺商州選擇了賈平凹。」
  • 《文學的故鄉》尋找文學的故源
    最近看了一部記錄片《文學的故鄉》,它是以故鄉為源泉,講述了當代知名作家的成長曆程,並重點分析了故鄉這個特殊成長環境,帶給了作家不盡相同的文學啟蒙。紀錄片的節目組執著於刨根問底,他們無比痴迷於作家的成長環境,試圖將這些極具偶然性的成長經歷復盤為一個方法論,以便於儘可能從邏輯上,解釋一代名家寫成傳世經典的原因。
  • 他們將生活故鄉變為文學故鄉
    日前,北師大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紀錄片製作人張同道的新書《文學的故鄉訪談錄》出版,該書是同名紀錄片的文字版,書中六位「茅獎」作家莫言、賈平凹、阿來、畢飛宇、劉震雲、遲子建難得袒露心扉,將幽深精神世界裡那些妙不可言的東西一一分享給讀者。
  •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之《賈平凹》在央視播出!(附完整視頻)
    》是國內紀錄片界首次深度聚焦中國當代文學和作家,以紀實影像為載體尋找文學的發生與萌芽,為中國當代文學存像。《文學的故鄉》紀錄片於2020年7月20-26日20點,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每天一集。7月20日,播出了紀錄片第一集《賈平凹》。
  • 《文學的故鄉訪談錄》 出版發行
    本報訊 (記者張雪嬌)7月20日晚,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在央視紀錄片頻道首播,受到業界廣泛關注。記者了解到,根據前期採訪加後期整理而成的圖書《文學的故鄉訪談錄》,日前已由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出版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