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帶您跟著莫言回故鄉

2020-11-18 騰訊網

日前,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一經播出,立即受到了廣大觀眾和文學愛好者的喜愛,也收穫了眾多專家、學者的一致好評。

《文學的故鄉》由央視紀錄頻道出品,攝製團隊歷時兩年,跟隨作家從零下42攝氏度的北極村到海拔4300米的巴郎山,從滔滔黃河到滾滾長江,從綿延千裡的秦嶺到一馬平川的高密,一路尋找他們文學夢想最初升起的地方,跟蹤記錄作家們重返故鄉的過程,尋找作家童年的秘密和青春的往事,展示作家獨特的人生軌跡,記錄他們如何把生活的故鄉轉化為文學的故鄉、如何開創屬於他們自己的文學世界。片中還採訪了30多位漢學家、翻譯家、出版家,他們對作家作品的藝術特色和海外譯介情況進行了評述。

01

02

03

《文學的故鄉》分為《莫言》、《賈平凹》、《劉震雲》、《遲子健》、《阿來》、《畢飛宇》六部分,除了莫言,其餘作家每人一集,莫言的部分因為體量太大分為兩集,總共七集。

片中採訪的這六位作家堪稱中國當代文學的名家、大家,莫言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其餘的賈平凹、劉震雲、遲子健、阿來、畢飛宇五人均曾獲得茅盾文學獎。

「作家的故鄉並不僅僅是指父母之邦,而是指作家在那裡度過了童年乃至青年時期的地方」。在紀錄片中,莫言眼裡的故鄉山東高密平安莊讓人嚮往,「秋天是望不到邊的高粱地,夏天到處都是青紗帳,冬天漫天的荒野,一眼望不到邊的雪」。

《文學的故鄉▪莫言》入選了中宣部、國務院新聞辦組織實施的"紀錄中國"傳播工程項目,片中採用了山東快書、西河大鼓等民間藝術方式演繹莫言文學獨特的鄉土韻味。

賈平凹、劉震雲、遲子健、阿來、畢飛宇五位作家也分別重返故鄉商州鄉村、延津世界、冰雪北國、嘉絨藏區、蘇北水鄉,在與自己作品有著緊密聯繫的地方,講述了《秦腔》、《塔鋪》、《北極村童話》、《塵埃落定》、《青衣》等作品背後的故事和小說孕育的過程。

評論家稱讚《文學的故鄉》「為中國當代文學大家留下了珍貴影像」,「不僅是6位作家的個人傳記,也是一個時代的精神畫像,更是改革開放40年中國文學成果的影視呈現」,觀眾則說該片讓自己「感受到中國鄉村及其民俗的色彩和滋味」。

中國當代文學植根於中國大地,汲取了中華文明的精華,豐富了世界文學的版圖,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這部《文學的故鄉》剛在央視播出完畢,喜歡的觀眾和文學愛好者們,還可以通過央視頻客戶端追看該片來了解中國當代文學。

歡劇一堂

《毛曉彤——三十而立不容易》

今日螢屏

15:52 電視劇《都挺好》

19:05 欄目「我們劇會吧」

19:10 電視劇《湄公河大案》(1-4)

22:45 欄目「歡劇一堂」

相關焦點

  • 跟賈平凹回故鄉《文學的故鄉》央視首播
    《文學的故鄉》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紀錄片《文學的故鄉》深度聚焦中國當代文學和作家,以紀實影像為載體尋找文學的發生與萌芽,跨越秦嶺和黃河,跟蹤拍攝賈平凹、莫言、阿來、遲子建、畢飛宇、劉震雲6位作家回到故鄉、回到文學現場的歷程,講述文學背後的故事。該片首集走進秦嶺深處的棣花鎮,跟隨賈平凹尋訪他出生的祖屋、《秦腔》裡的清風街以及《高興》裡的原型——劉高興,為觀眾還原文學作品中的實景,走進文學的故鄉。
  • 今日開播 | 聽北師大總導演講述《文學的故鄉》系列紀錄片的煉造史
    《文學的故鄉》是中國紀錄片人第一次深度聚焦中國當代文學和作家,以影像為載體尋找文學的發生與萌芽,以真實記錄為手段,為中國當代文學存像,分為《莫言》《賈平凹》《劉震雲》《阿來》《遲子建》《畢飛宇》六部。其中《莫言》入選了中宣部、國務院新聞辦組織實施的「紀錄中國」傳播工程項目。
  • 《文學的故鄉》系列紀錄片之《賈平凹》在央視9套播出
    ——賈平凹《文學的故鄉》是國內紀錄片界首次深度聚焦中國當代文學和作家,以紀實影像為載體尋找文學的發生與萌芽,為中國當代文學存像。《文學的故鄉》紀錄片於2020年7月20-26日20點,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每天一集。
  • 從六位中國當代作家探尋文學精神原鄉 央視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火...
    時代飛速發展,文學依然神聖,近日,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在央視紀錄片頻道每晚8點播出後,悄然火了起來,刷屏很多人的朋友圈,這也是國內紀錄片界首次深度聚焦中國當代文學和作家,以紀實影像為載體尋找文學的發生與萌芽,為中國當代文學存像。
  • 專訪張同道: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煉造史
    該紀錄片分為《莫言》《賈平凹》《劉震雲》《阿來》《遲子建》《畢飛宇》六部。其中《莫言》入選了中宣部、國務院新聞辦組織實施的「紀錄中國」傳播工程項目。 該片於7月20日至26日在CCTV-9紀錄頻道播出。日前,張同道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獨家講述拍攝幕後,「我希望觀眾看完之後,能找到自己的文學的故鄉。這個故鄉就是詩與遠方,是心靈的家園。」
  •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之《賈平凹》在央視播出!(附完整視頻)
    》是國內紀錄片界首次深度聚焦中國當代文學和作家,以紀實影像為載體尋找文學的發生與萌芽,為中國當代文學存像。《文學的故鄉》紀錄片於2020年7月20-26日20點,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每天一集。7月20日,播出了紀錄片第一集《賈平凹》。
  •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 走進秦嶺深處
    本報訊 (記者 柏樺)7月20日20時,由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出品的6集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該片首集走進秦嶺深處的棣花鎮,跟隨賈平凹尋訪他出生的祖屋、《秦腔》裡的清風街以及《高興》裡的原型——劉高興,為觀眾還原文學作品中的實景,走進文學的故鄉。
  • 跟隨六位大家尋找生命的原風景 系列紀錄片《文學的故鄉》首播
    、莫言的高密東北鄉。日前首播的系列紀錄片《文學的故鄉》,跟隨六位中國當代作家回到故鄉尋找他們生命的「原風景」,也讓觀眾感受中國當代文學版圖裡的著名風景。「故鄉是作家出發的原點。我們跟蹤記錄作家重返故鄉的過程,探究他們如何把生活的故鄉轉化為文學的故鄉。」本片導演、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說,「我期待觀眾通過這部紀錄片找到自己的文學故鄉,就是我們的精神故鄉,就是詩和遠方。」
  • 他們將生活故鄉變為文學故鄉
    莫言   當代頂尖作家如何將生活的故鄉變為文學的故鄉?日前,北師大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紀錄片製作人張同道的新書《文學的故鄉訪談錄》出版,該書是同名紀錄片的文字版,書中六位「茅獎」作家莫言、賈平凹、阿來、畢飛宇、劉震雲、遲子建難得袒露心扉,將幽深精神世界裡那些妙不可言的東西一一分享給讀者。
  • 【新聞快車】加區組織文學愛好者收看央視紀錄片《文學的故鄉》
    【新聞快車】加區組織文學愛好者收看央視紀錄片《文學的故鄉》 2020-07-23 18: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文學的故鄉》文學與故鄉
    前幾天不意看到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的介紹,這部7集的紀錄片講述了6位作家的文學旅途與故鄉,其中就有我最喜歡的當代作家遲子建。於是我趁著周末,匆匆忙忙間把這紀錄片看了一遍,然後我悵然所失,不知道是文學離我更遠,還是故鄉離我更遠。人人生而有故鄉,而中國人對故鄉更是有一種執念,每個人一生下來就會有「籍貫」。
  • 《文學的故鄉訪談錄》 出版發行
    本報訊 (記者張雪嬌)7月20日晚,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在央視紀錄片頻道首播,受到業界廣泛關注。記者了解到,根據前期採訪加後期整理而成的圖書《文學的故鄉訪談錄》,日前已由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出版發行。
  • 回到作家的故鄉,看文學如何起航
    7月20日至26日,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這部作品講述當代作家如何把自己的故鄉轉化為文學的故鄉,創造出獨特的文學風景:如莫言的高密東北鄉,賈平凹的商州鄉村,阿來的嘉絨藏區,遲子建的冰雪北國,劉震雲的延津世界,畢飛宇的蘇北水鄉。這些知名的文學風景與作家的故鄉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從這個意義上說,也許《文學的故鄉》稱得上一場精神探險。
  • 《文學的故鄉》文學的故鄉從作家返鄉開始說起
    賈平凹:父母不在的故鄉其實也不算是故鄉了,和村裡的人其實也比較生疏了,但仍有幾個非常好的朋友。勤奮刻苦的寫作,廢都的起落讓他體會頗深。兒時的朋友的遭遇讓人感覺這命運就是這麼無常,當兵失敗,但憑自己努力獲得了上大學的機會。阿來:藏族作家,對故鄉感情並不深,與父母的關係也是恩怨交錯,很長時間沒回家了。興趣廣泛,喜歡聽音樂玩攝影,還是植物識別小能手。
  •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尋找嚴肅文學的奧秘和位置
    莫言、賈平凹、阿來、遲子建、劉震雲、畢飛宇等一批作家,對於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當代文學而言無異於一場「風暴」。他們席捲了之前文學創作的陳規,塵埃落定後,80年代以來中國當代文學的基本面貌形成了。文學研究者一直在尋找「鑰匙」,試圖用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現這些創作中蘊含的奧秘。那把「鑰匙」,可能就埋藏在「故鄉」的土地之中。莫言(右)回憶兒時推磨這一批作家的創作有一個「共性」,即筆下的文字和故事總呈現出鮮明的「地域性」。
  • 《文學的故鄉》背井離鄉是作家的宿命
    2016年夏,北師大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攜團隊跟蹤拍攝了中國當代6位作家回鄉的過程,歷時兩年,製作成紀錄片《文學的故鄉》,近日,該片在央視第9頻道播出。》採訪的當代作家分別是賈平凹、阿來、遲子建、畢飛宇、劉震雲和莫言,一人一集,莫言獨佔上下兩集,每集50分鐘左右,攝影機記錄著他們返鄉的見聞與訪談,企圖挖掘出故鄉、文學、作家三者之間的有機聯繫。
  • 連央視都給他們拍紀錄片,這6位文學大家撐足了中國面子
    7月20號,央視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終於上線了。這部紀錄片集結了6位中國文學大家:莫言、賈平凹、遲子建、畢飛宇、劉震雲以及阿來。導演張同道帶領著團隊,跟隨6位作家回到他們的故鄉。導演組跟著莫言回高密的幾次中,有一回恰好碰上了他父親的95歲生日。大伙兒攛掇著去城裡慶生,老人家拗不過,最後答應了。臨行前,他問:「家裡有乾糧,咱們帶著點。」莫言說:「不用,飯店都有。」老人又說:「家裡還有煙,要不要也帶上?」
  • 央視神仙紀錄片,6個人撐足中國面子……
    文章已獲「一條」(id:yitiaotv)授權,轉載請聯繫原作者自述:張同道 編輯:倪楚嬌今年7月,央視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終於上線。莫言是怎麼創造出這樣一個瑰麗的文學王國的?我走到他的故鄉,就能找到他文學的出發點。紀錄片裡有兩個很強烈的設定。第一,我要拍土地。土地裡不僅僅長莊稼,還長思想、長文化。這次我用了很多航拍,把這幾位作家都折磨壞了。經常讓作家走一圈,又走一圈,為的就是把人和土地的關係拍出來。第二個,作家們必須回一次故鄉,我們去故鄉,找他們的童年,文學靈感的源頭。
  • 《文學的故鄉》他們在文學的秘境裡遭逢故鄉
    文學的故鄉,僅僅五個字,以一種深邃延綿的語意命中了文學與故鄉的母題。但僅僅如此,不足以承載文學的母題。 用中國式傳統語境來記錄中國的文學尋根故事,這當然也是一種真實,但這種真實游離於淺表,淹沒、稀釋在現實的煙火氣息中,少了文學深邃幽遠的肌理,以及超現實的豐盈和溢出感,這種遺憾交織在紀錄片的一二三五集。
  • 《文學的故鄉》|故鄉的山水,化為作家文字中的血脈
    《文學的故鄉》終於上映,這個消息,作為一位文學愛好者而言,我整整等了兩年。彼時,心中念想的,是早上5點鐘會在央視紀錄片頻道播出的《文學的故鄉》,家裡的電視可以看回播,當我興衝衝的到家打開電視時,已經是早上的9點多,返回到該紀錄片播放的時間點,並沒有按照約定的時間播放,不死心,再調出節目表,看到第二集的播放時間,靜靜的等候,仍舊沒有播放。網際網路時代的信息傳播速度,很快便證實了內心的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