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的故鄉》背井離鄉是作家的宿命

2020-10-09 劉肥燕

在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鄉土文學頂起了多半邊天。無論魯迅筆下的魯鎮,蕭紅記憶中的呼蘭河,沈從文小說裡的湘西世界,還是孔乙己、祥林嫂、翠翠和小英子小明子這些活色生香的人物,他們都共同構建起了一個鄉土中國。

2016年夏,北師大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攜團隊跟蹤拍攝了中國當代6位作家回鄉的過程,歷時兩年,製作成紀錄片《文學的故鄉》,近日,該片在央視第9頻道播出。

《文學的故鄉》採訪的當代作家分別是賈平凹、阿來、遲子建、畢飛宇、劉震雲莫言,一人一集,莫言獨佔上下兩集,每集50分鐘左右,攝影機記錄著他們返鄉的見聞與訪談,企圖挖掘出故鄉、文學、作家三者之間的有機聯繫。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隨處擺放的佛像、醜石、筆墨、書紙、牌匾,賈平凹工作室像書院門的地攤,他每天早上八點來這兒,晚上十二點走,除了吃飯會客,其餘時間封閉式寫作,他寫之前會點香,敬神拜佛。

《商州》系列是賈平凹對故鄉商洛歷史和風土人情的詩意記錄,是他個人風格的奠基之作,隨後的《浮躁》、《廢都》、《秦腔》、《古爐》等小說土壤深植於三秦大地,本地人文憑藉他的妙筆而被更多人知道,他的朋友親戚也為被賈平凹寫進書裡而自豪。

回到棣花鎮,身著黑色夾克的賈平凹和遇到的村民一一握手寒暄,儼然備受尊重的鄉村話事人,故鄉及這群人滋養哺育了賈平凹,如今反過來要仰仗他。這裡面包含著複雜的人情世故,但賈平凹似乎樂在其中。

北方官本位思想嚴重,和賈平凹一樣,莫言也被架在檯面上,下不來。從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以來,莫言盛名之下,俗務纏身。在紀錄片裡,他不是參加研討會,就是出席自己作品的改編活動,他謹慎地記著父親的叮囑:「獲獎前與別人平起平坐,獲獎後要比別人矮半頭」,公眾面前寵辱不驚,稍微有喘口氣的功夫,摸著頭感嘆:「唉,真煩!」

相比賈平凹的自在,莫言的榮耀,阿來好似異鄉人。他一身戶外旅行者打扮獨自在藏區跋涉,隨手帶著相機,隨時拍攝沿途的花卉民風,這既是阿來的愛好,也是他下部小說的素材。

阿來在創作小說前會翻閱縣誌,到檔案館找資料,去民間搜集傳說,他聽貝多芬、柴可夫斯基、德沃夏克,說:「這是寫作的音樂,我們就要寫出這種音樂來。」

畢飛宇和劉震雲具有理想的作家狀態:萬人如海一身藏。

畢飛宇身穿深灰色抓絨衣,帶著記者回蘇北水鄉,既不像賈平凹莫言般被夾道歡迎,也不如阿來似的感到隔膜,東瞧瞧,細看看,靈活得如同居委會大媽,也許言談之中他的腦海裡又會勾勒出一個玉米、玉秀的形象。

而劉震雲一身運動裝,自認為走在紐約的華爾街上跟走在河南老莊的田壟上沒什麼區別。聽劉震雲跟母親、村民等人的對話,彎彎繞繞,在真假虛實之中暗藏機鋒,才知道他小說裡的幽默和邏輯來自何處。

《文學的故鄉》裡男作家都一副憂思深遠的苦行僧模樣,創作時間密集得見不著家庭生活,女作家遲子建則讓人感到了人間煙火氣。鏡頭划過一望無際的東北雪鄉,遲子建穿戴著棉衣棉帽,在白茫茫的森林裡奔跑,她大方爽朗、優雅時尚,仿佛老電影裡的蘇聯姑娘,很難想像她已經五十多歲了。

北極村的夜晚,荒野上點綴著三三兩兩的燈光,在如此寒冷寂寞的地方,遲子建將獨居生活過得溫暖熱鬧,大概是因為她實在太熱愛這片土地。

離開的和留下的

電影《天堂電影院》裡老放映師對多多說:「離開這裡,不然你會以為這裡是世界的中心。」

背井離鄉,是作家的宿命,從小村鎮走出來,《文學的故鄉》裡6位作家都定居在了離家最近的都市,賈平凹坐標西安,阿來成都,遲子建哈爾濱,畢飛宇在南京附近,劉震雲和莫言則活動在北京一帶。

同人不同命,這些作家和那些留守故鄉的人就是迅哥兒和閏土的現實版,《文學的故鄉》裡也對這種對比進行了濃墨重彩的渲染。

作家在常年勞作的同齡人之中是最顯年輕的那個,村民有一副感激熱情的面孔,而作家則透著矜持,紀錄片裡將賈平凹和發小劉書禎、畢飛宇和啞巴朋友的境遇差別無意中展現了出來,劉震雲那期有個村民表現搶眼,頗有點當年好漢的不甘。

不過,過了知天命的年紀,大家都清楚各人有各人的運道,所以,他們可以坦蕩地與作家交流,甚至狡黠地知道後者需要什麼信息。

有人活成了面子,有人活成了裡子,其中的落差反映了典型的中國人情思維模式,是《文學的故鄉》的看點。可是,我認為,這也是此片的缺點。

人為什麼要離開故鄉?

也許是單純的嚮往,也許夾雜著憤恨和厭惡,也許是迫不得已的謀生,也許邁著茫然無措的步子。

家鄉,是本地人的叫法,故鄉,是對遊子而言的,這個詞語充滿鄉愁。鄉愁就是故鄉沒有自己的位置,你回不去,留不住,但又思念並熱愛著它。從這點上來說,《文學的故鄉》裡沒有鄉愁。

賈平凹、莫言兩期拍出了下鄉慰問的感覺,遲子建的北極村生活篇幅短促,畢飛宇的故鄉蜻蜓點水而過,劉震雲一期則沒有鄉村氣味。他們是活著就有紀念館的作家,算得上衣錦還鄉,故鄉曾經留給他們的傷痛已經變成了能當眾展示的軍功章。比較下來,反而是阿來那期更切題。

阿來說:「我有十幾年不想回家,我恨這個地方」。他和父母恩恩怨怨長大,現在卻只剩下感恩和孝敬,但他也不願留在此地。一個人和父母的關係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和故鄉的關係。

片中,久未回家的阿來一進門,母親背過臉抱著他哭,兒子和別人跳舞,母親失神地坐在角落,那一刻,傳達給觀眾的是,她根本就不了解兒子,也不明白寫作對他的意義,甚至否定過,但她很愛他。

其實,那些未和解、未釋懷的東西才是作家的鄉愁,是促使他們創作的內在推力,也是一代代人面對的普遍命題,只是《文學的故鄉》未做進一步挖掘和延展。

總結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既是作家的回鄉之旅,也是對地方傳統的一次尋根,反映了現今追根溯源的主流文化傾向。

它是部有溫度的紀錄片,本以為這些進了教科書的作家都是老古董了,沒想到他們性格鮮明,仍有執著的事業追求,足以感染後輩和讀者。

現在二十出頭的人動不動自稱老人,而這些真正的老作家回憶起自己的三十歲覺得真年輕。莫言47歲那年,大江健三郎對他講,你還太年輕了,得不了諾貝爾文學獎,於是莫言繼續以高密東北鄉為原型書寫魔幻故事,十年後,他得獎了。

王維有詩:不須愁日暮,自有一燈然。這個燈對作家而言,就是故鄉根據地吧。

相關焦點

  • 《文學的故鄉》文學的故鄉從作家返鄉開始說起
    賈平凹:父母不在的故鄉其實也不算是故鄉了,和村裡的人其實也比較生疏了,但仍有幾個非常好的朋友。勤奮刻苦的寫作,廢都的起落讓他體會頗深。兒時的朋友的遭遇讓人感覺這命運就是這麼無常,當兵失敗,但憑自己努力獲得了上大學的機會。阿來:藏族作家,對故鄉感情並不深,與父母的關係也是恩怨交錯,很長時間沒回家了。興趣廣泛,喜歡聽音樂玩攝影,還是植物識別小能手。
  • 《文學的故鄉》感受每個作家的認知
    看《文學的故鄉》,看到了六位作家不同的狀態,不同的文學之路,看到他們各有著重點的認知。這部紀錄片至少是完整的寫實的記錄了這六位作家的視角裡的故鄉。這個故鄉,最後不是一個具體的地方,在文學上,他是作家筆下的世界,是一個深刻的文學符號。故鄉的文學 世界可見,文學的故鄉 是萬萬個不可計數又無所不達。片中一些從作家嘴裡說出的話,或是隨筆或是文章之言,讓我感動到想要流淚。
  • 《文學的故鄉》|故鄉的山水,化為作家文字中的血脈
    《文學的故鄉》終於上映,這個消息,作為一位文學愛好者而言,我整整等了兩年。由於某種原因,《文學的故鄉》延遲播放,至於延遲的什麼時候,待定。這對於喜好這幾位作者的讀者而言,無疑是一種巨大的遺憾。,每一位作家都是響噹噹的,文學成績突出的作家,而選擇作家的故鄉為切入點,講述他們創作的文學地圖,無疑是這部紀錄片最大的看點。
  • 《文學的故鄉》|故鄉的山水,化為作家文字中的血脈
    《文學的故鄉》終於上映,這個消息,作為一位文學愛好者而言,我整整等了兩年。由於某種原因,《文學的故鄉》延遲播放,至於延遲的什麼時候,待定。這對於喜好這幾位作者的讀者而言,無疑是一種巨大的遺憾。,每一位作家都是響噹噹的,文學成績突出的作家,而選擇作家的故鄉為切入點,講述他們創作的文學地圖,無疑是這部紀錄片最大的看點。
  • 回到作家的故鄉,看文學如何起航
    這部作品講述當代作家如何把自己的故鄉轉化為文學的故鄉,創造出獨特的文學風景:如莫言的高密東北鄉,賈平凹的商州鄉村,阿來的嘉絨藏區,遲子建的冰雪北國,劉震雲的延津世界,畢飛宇的蘇北水鄉。這些知名的文學風景與作家的故鄉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從這個意義上說,也許《文學的故鄉》稱得上一場精神探險。
  • 《文學的故鄉》文學與故鄉
    前幾天不意看到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的介紹,這部7集的紀錄片講述了6位作家的文學旅途與故鄉,其中就有我最喜歡的當代作家遲子建。於是我趁著周末,匆匆忙忙間把這紀錄片看了一遍,然後我悵然所失,不知道是文學離我更遠,還是故鄉離我更遠。人人生而有故鄉,而中國人對故鄉更是有一種執念,每個人一生下來就會有「籍貫」。
  • 從六位中國當代作家探尋文學精神原鄉 央視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火...
    時代飛速發展,文學依然神聖,近日,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在央視紀錄片頻道每晚8點播出後,悄然火了起來,刷屏很多人的朋友圈,這也是國內紀錄片界首次深度聚焦中國當代文學和作家,以紀實影像為載體尋找文學的發生與萌芽,為中國當代文學存像。
  • 《文學的故鄉》,六位作家的小傳
    六位都是作品等身的作家中央電視臺為這六位作家製作了一部7集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其中莫言佔了兩集的體量。紀錄片沒有另外用解說員,始終由作家自己主述,引用作家作品中文字,也是作家本人誦讀。主要形式就是製作組和作家回到出生地,以及年輕時成長的地方,由作者講述自己的成長過程,當然都是結合著自己文學作品講述的。
  • 《文學的故鄉》他們在文學的秘境裡遭逢故鄉
    文學的故鄉,僅僅五個字,以一種深邃延綿的語意命中了文學與故鄉的母題。阿來說:對於故鄉,不能盲目地說愛與不愛。 劉震云:其實故鄉對一個人最大的影響,首先是語言,語言的洪流,是怎麼淹沒人、群體、生活。 遲子建:世界其實還是那麼大,它只是一個小小的北極村。 作家與原鄉之間的關係,呈現相似的形態,各異的色彩。
  • 他們將生活故鄉變為文學故鄉
    莫言   當代頂尖作家如何將生活的故鄉變為文學的故鄉?  《文學的故鄉訪談錄》以作家與故鄉的關係為切入點,通過對莫言、賈平凹、阿來、劉震雲、遲子建、畢飛宇6位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的訪談,探討作家如何把故鄉的生活體驗與文化資源轉化為藝術創作,從而創造出藝術傑作,解密其心理動因、轉換機制與文化密碼。
  • 《文學的故鄉》尋找文學的故源
    最近看了一部記錄片《文學的故鄉》,它是以故鄉為源泉,講述了當代知名作家的成長曆程,並重點分析了故鄉這個特殊成長環境,帶給了作家不盡相同的文學啟蒙。紀錄片的節目組執著於刨根問底,他們無比痴迷於作家的成長環境,試圖將這些極具偶然性的成長經歷復盤為一個方法論,以便於儘可能從邏輯上,解釋一代名家寫成傳世經典的原因。
  • 專訪《文學的故鄉》總導演張同道:探尋中國當代作家的精神花園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拍攝呈現了六位中國當代作家:賈平凹、阿來、遲子建、畢飛宇、劉震雲、莫言,「與其說作家選擇了土地,不如說土地選擇了作家——高密東北鄉選擇了莫言,秦嶺商州選擇了賈平凹。」
  • 我看《文學的故鄉》
    兩天看完,對於一個文學愛好者來說,這節目還是非常值得一看的,推薦。先來說形式:且不論用「名人歸鄉」的方式是否恰當、合適,但至少是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接近作家的方式,單憑這一點就值得看看,若是在過去的時代有更多記錄的形式和視角,我真的願意以多種方式來閱讀歷史上的文學大師們本人。再來說節目:在我看來,絕大多數作家都要找一片土地為自己的文學藝術生根發芽,那麼故鄉就是再合適不過的選擇了。
  • 《文學的故鄉》故鄉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畢飛宇,有點深刻,有點憂鬱的這麼一個作家形象。雖說畢飛宇認為自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故鄉,但他所待的每一個村子,我認為都是童年時光的愜意安身之所,是所有這些地方中我最喜歡的。阿來的言語之間透露出對故鄉的甚至有些憎恨是我沒想到的,雖然在他的作品《塵埃落定》之中,能夠看出一些端倪來,但他的文學語言是我覺得很特別的一類,很有個人風格的那一類,總之給我留下了有些神秘、隱匿和道不明的這樣一種感覺。
  • 《文學的故鄉訪談錄》 出版發行
    本報訊 (記者張雪嬌)7月20日晚,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在央視紀錄片頻道首播,受到業界廣泛關注。記者了解到,根據前期採訪加後期整理而成的圖書《文學的故鄉訪談錄》,日前已由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出版發行。
  •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尋找嚴肅文學的奧秘和位置
    這些作家的創作豐富、駁雜,在那個年代裡為讀者帶來了全新的主題、人物以及感受形式。因而他們的創作充滿了啟發性,但同時也是難解、費解的。文學研究者一直在尋找「鑰匙」,試圖用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現這些創作中蘊含的奧秘。那把「鑰匙」,可能就埋藏在「故鄉」的土地之中。
  •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 走進秦嶺深處
    本報訊 (記者 柏樺)7月20日20時,由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出品的6集紀錄片《文學的故鄉》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該片首集走進秦嶺深處的棣花鎮,跟隨賈平凹尋訪他出生的祖屋、《秦腔》裡的清風街以及《高興》裡的原型——劉高興,為觀眾還原文學作品中的實景,走進文學的故鄉。
  • 《文學的故鄉》一點觀感
    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基因就是鄉土,魯迅、沈從文、蕭紅、老舍、莫言、賈平凹等,無一例外,例外的是張愛玲、錢鍾書,當然還有很多例外,不一而足,為了方便起見,以偏概全。在這個文學的意義上,《文學的故鄉》出現的太遲了,那麼現在出現,能引起觀者共鳴,對創作者群體進行溫柔一擊,合情合理。
  • 如果你熱愛文學,你要去看看《文學的故鄉》
    如果你熱愛文學,你要去看看《文學的故鄉》,它值得你反覆去看。你會對我們中國的作家,我們本土的文學有更多的了解和熱愛,我們身邊就有著那麼多好的作品。看完《文學的故鄉》,只覺得自己的文學底蘊如此的薄,甚至談不上有什麼文學底蘊。其實,自己對本土的文學作品讀的並不多,以前總想著去觸碰世界的,外土的東西,如今才發現,我們自己的國土上就有著這麼多偉大的作品,它們才是能讓我熱淚盈眶的東西。
  • 《文學的故鄉》不見文學,不見故鄉
    這個題目讓人很期待,目前看了四集,賈平凹 阿來 遲子建 畢飛宇,這些優秀的作家,而且是小說家,和他們的故土,有什麼樣的關係?很遺憾,片子毫無感覺,毫無文學性。既沒有呈現他們的情感,也沒有呈現他們的思想,沒有看見他們的故土有什麼樣的內在特質,及其在中國文化譜系裡的價值。不是我們非要關注這麼深邃宏大的問題,而是這些人物是作家啊!